[县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测算分析报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一、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隶属成都市,距成都市区48公里,东北与崇州市为界,东南与新津县邛崃市毗邻,西北与芦山县、宝兴县、汶川县接壤収叧922。全县总面积1284平方公里,**县城位于晋原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城镇人口相对集中,2019年县域总人口51.79万人。(二)全县生活垃圾处理现状我县辖20个乡镇,300多个自然村,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全县生活垃圾日产380吨,其中:城区生活垃圾日产量170吨;农村生活垃圾日产量210吨。2019年,全县初步建立起了“户集、村收、乡(镇)运输、县处理模式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从垃圾分类来看,城区生活垃圾主要包括高科技易污染类废旧物(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废电池等)、日用品废弃物(废玻璃、废金属、破旧衣物、各种废弃塑料包装盒、破旧家具等)、厨余物(剩菜、剩饭、剩汤、果皮等)、装修建筑垃圾等;农村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农业生产附属垃圾(蔬菜枝叶、瓜果皮、各类腐坏蔬菜和水果等)、燃料废渣(煤渣、草木灰等)、建筑材料类(碎砖瓦、渣土等)、厨余物(剩菜、剩饭、剩汤等)、日用品废弃物(废玻璃、废金属、破旧衣物、各种废弃塑料包装盒等)、高科技废旧物(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废电池等)、人畜排泄物等。二、2019——2019年全县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计算1.指标要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约束性指标)三、完成情况**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工作起步于2019年,为满足城乡生活垃圾处置需求,从2019年起至2019年我县投资4600万元,建成全县第一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位于**县新场镇川王村18组,占地216.21亩,设计使用年限12年(2019年-2021年)。填埋场于2019年下半年开始运行,目前全县每天约有300余吨垃圾集中在此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渗滤液140吨、净出水120吨。现有正式工作人员5名、技术人员及零工11名,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的运行管理。无害化填埋场由垃圾填埋库区和垃圾渗滤液处理厂两部分组成。填埋库区包括垃圾坝、库区基础处理、排洪工程及相应防渗工程,填埋场气体导排系统,地表水倒排系统、地下水倒排及监控系统以及同步配套建设;垃圾渗滤液处理厂主要有渗滤液收集导流及处理系统。近年来,随着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我县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和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按照以“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模式,用三年时间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制定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体系建设工作标准和管理、考核细则。2019年在全县实施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提升工程,对20个乡镇所有桶点进行了统一规划布点、设计修建,新增改造垃圾收集桶点996个,新修改建中转房263个,增加垃圾清运车6辆,保洁三轮车800辆,投放垃圾桶2050个及果屑箱580个,新设农村生活垃圾中转房提示牌1568个。2019年全县农村垃圾桶点(中转房因4.20地震受损和收集点提档升级,所以全部改建为景观化垃圾收集点)和垃圾转运设施已全部完成提档升级建设,农村道路沿线、农户房前屋后环境更整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通过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城乡垃圾收集、清运等环卫基础设施配备,逐步提高全县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垃圾处理率逐年提高。2019-2019年,全县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94.65%、95.15%、95.68%、96.10%,达到国家级生态县考核指标要求。2019-2019年**县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汇总表类别2019年2019年2019年2019(预测)城镇人口总数(万人)51.197551.273351.861252.4546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万吨)12.6712.8715.2613.8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万吨)12.0412.2314.513.2669其中:卫生填埋量(万吨)6.4057.956510.96313.2669焚烧量(万吨)5.6354.26783.6321无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4.65%95.15%95.68%96.10%**县2019-2019年度各乡镇垃圾产量统计表数量乡镇人口数(人)垃圾产量(吨)2019年2019年2019年2019年2019年2019年2019年2019年晋原镇15257116785218430119051062565635746467862450王泗镇539595400754147560155316533554585368安仁镇520195206052180542487161716972797195三岔镇330973312633257313062647265828532630新场镇234222344323477236872873289329782844悦来镇234392348323517236031875189919911841上安镇142961430814351140291143115612631169苏家镇186991871518802179741495153616831547出江镇128821289312921120491030113313261160青霞镇7514752876037625801862793704斜源镇5197520652585037415454492420韩场镇172671728217354173643381342336143413董场镇262982632126384263232103231025582532沙渠镇163921640616470166814311438845594477蔡场镇175991761417690175801407150017961658花水湾镇7397741175146917518837947485西岭镇5579558956445056446478225218雾山乡3703371037473292296321542348鹤鸣乡12492125031252812038999110713521174金星乡8210822583078271656712963789合计5119755186125252861527546112.67万吨112.87万吨115.26万吨13.86万吨四、主要措施我县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统筹把握了分类收集和转运、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监管等重要环节,落实了收运和处理过程中的污染控制,着力构建“城乡统筹、技术合理、能力充足、环保达标”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3227。(一)扎实推进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1、严格按照环保标准修建无害化垃圾场及渗滤液处理站并投入使用。**县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于2019年8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属于国家灾后重建资金和省上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占地216亩,采用厌氧性卫生填埋工艺,日处理垃圾210吨,库容量为97万立方米,设计服务年限12年,处理方法符合《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及《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CJJ17-89)的规定,该工程于2019年8月开工建设,总投资4600万元。于2019年8月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垃圾填埋场投入试运行以来,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减少环境影响。一是对垃圾清运车辆进行封闭、消毒处理。二是采用生物除臭灭蝇办法,坚持每天消毒、灭蝇和除臭。三是垃圾填埋场库区内建设导气石笼,集中排放沼气。四是适时对垃圾采取碾压覆土。五是将产生的渗滤液排至新建的渗滤液处理站进行处理。县垃圾填场渗滤液工程四川省环科院进行环境评估并经省环保局批准。采取“中温厌氧+MBR+反渗透”工艺流程。日处理渗滤液140吨,日产清水120吨。每天运行24个小时,日处理渗滤液100余立方米,经环保部门抽样检测超过国家标准,并建立了在线监测系统,并与市环保局联网。处理达标后的清水采用管道直接排放到出江河。2、全面推进垃圾分类(1)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动员社区、家庭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把好垃圾分类的第一关。(2)建设垃圾分类环卫设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县城区共安装垃圾分类式的果皮箱个,满足了零星垃圾分类的需要。(3)认真做好垃圾运输的分类工作,将县城餐厨垃圾等实行定点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2019年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处理。(4)在全县推进废弃含废电池等有害垃圾单独收运工作。3、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是我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城乡环卫统筹和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县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约为每天380多吨。其中城区生活垃圾170多吨,每天由环卫所辆封闭式垃圾车进行“日产日清”,有20个乡镇生活垃圾由各乡镇自行安排封闭式垃圾车辆将生活垃圾运输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逐步建立了与生活垃圾减量化收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相衔接的生活垃圾收运网络,按照密闭、压缩、环保、高效的要求,升级改造现有生活垃圾收集、中转和运输体系,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镇)运输、县处理”的方式。(1)目前按照环卫设施建设规划,完成县城区、乡镇、村垃圾收集点、中转站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工作。(2)100%的乡镇、村实行垃圾一体化集中处理工作,乡镇成立了环卫队,配备了环卫清扫、清运工具,实行专业化清扫保洁机制,负责各乡镇及其村的清扫保洁和垃圾转运工作。(3)建立和完善了城乡环卫作业管理考核机制,实现全县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二)切实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监管1、执行法规,完善标准(1)改进垃圾处理运行管理。生活垃圾处理严格执行各项工程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切实提高设施运行水平。垃圾填埋场制定作业计划和方案,实行分区域逐层填埋作业,缩小作业面,做好雨污分流和防飞散工作,科学实施消杀除臭,防止垃圾渗滤液和填埋气体无序排放,有效控制垃圾异味。(2)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加强了对生活垃圾的全过程管理。(3)针对生活垃圾的乱倾乱倒现象,在县城乡环境治理办和城管局设立了举报电话,实施了网格化管理、开展了行风评议,实行了服务承诺制,通过新闻媒体的关注栏目,对违规单位、个人予以曝光、跟踪报道,使不文明行为处于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抑制了垃圾乱堆乱倒现象的发生,从而从源头上减少了垃圾污染的孳生地,提高了市容保洁质量。五、“十三五”期间工作打算虽然我县已建成比较完善的垃圾收运系统和处理设施,垃圾中再生资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回收利用,但仍存在着垃圾产生量呈现较快增长,垃圾处理设施面临较大压力、垃圾分类不容乐观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工作措施如下:(一)、加强宣传引导,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污染。提高人们对垃圾分类收集的意识,实现家庭为源头的分类模式。转变观念,由现有的“先污染后治理”转为“减量化”为主的前端治理;制定详细的垃圾分类标准和通俗易懂的垃圾分类知识,采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在宣传垃圾分类过程中,一是强调垃圾不分类的危害,全面、真实、客观地告知公众垃圾不分类的危害;二是强调垃圾分类的科学知识,正确分类,真正实现“户分类”的源头减量模式。实施“教育一个孩子,做好垃圾分类,带动三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垃圾分类活动,组织小朋友们到垃圾填埋场接受环保和垃圾分类的现场教育,让孩子们把学到的分类知识带给家人,起到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二)分类试点,继续加强生活垃圾前端分类工作。在城区和乡镇选择条件比较好,容易取得突破,获得成功的小区、村(社区),稳扎稳打的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一是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明白的操作方法,着重传播垃圾分类的科学知识,进而增强人们环保意识,改变消费方式(减少一次性日用品的使用、不用过度包装的产品等),从源头上减少日常生活垃圾;二是利用我县丰富的竹资源,用竹条编成标准容量的垃圾筐,套上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发放给每家每户。竹编垃圾筐不仅价格低廉,还可循环反复使用,用坏后可焚烧处理,不会污染环境;三是每十户或每一栋选一户作为垃圾分类试点户,以“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楼,一楼带一片,一片带一区”,形成典型引路,面上开花的局面,推动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开展;四是着力强化人员管理,开展人员培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人员包括相关管理人员、物业人员、清扫人员、分拣人员、车辆驾驶员、志愿者等。针对工作人员建立健全高效的管理机制,包括人员的日常行为管理、技能培训等,以保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五是将目前处于无序状态的拾荒人员逐步规范,整合成一支既是可回收垃圾收集员、管理员,又是垃圾分类宣传员的“正规军”。(三)拓宽渠道,多方筹措垃圾处理经费。一是实行财政以奖代补。县、乡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村保洁员报酬,垃圾收集设施建设给予一定补助,并适当向人口少的边远乡村倾斜。二是开展部门挂联。县直相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垃圾处理工作,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三是搭建多元融资平台。按照“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县内外投资者参与餐厨垃圾处理厂、垃圾压缩中转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四)加快配套设施规划和建设,发展垃圾处理产业。1、加快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转运设施建设。加快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设施建设(投资2000万、占地10亩、日运行能力400吨),增加二次分拣功能,解决生活垃圾转运问题。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2019年全面建成。2、合理布局城镇居民厨余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体系。推进厨余垃圾集中处理,新建一座投资4000万、占地20亩、日处理20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厂。目前正在进行选址等前期工作;结合有机物还田利用和农村沼气利用工程,推动农村散居农户堆沤池和沼气池建设,提倡将厨余垃圾和粪污、菜叶等有机物混合共同产沼或沤(堆)肥,实现就地处理。3、合理设置分类收集桶,布局到位。结合**实际,设计实用美观的垃圾收集容器。充分考虑使用环境特征进行设计;合理利用图形与色彩语言,清晰地表达识别、传达功能,尽可能使其易于操作,缩短居民的适应过程。4、分批购置厨余收运车辆,收运范围覆盖城乡。根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效果和收运范围,及时分批购置节能、环保的厨余垃圾收运车辆,逐步完成城乡范围全覆盖,实现全程密闭收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