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来源:哗拓教育
2017年第8期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科技管理研究 20l7 No.8 doi:10.3969/j.issn.1000—7695.2017.08.015 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王慧敏 ,王 开 。,刘 钢 (1.河海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1100; 2.沿海开发与保护协调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98; 3.江苏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企业人才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针对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引入技术进步的TRIZ理论,将logistic函数引入原始CES函 数,构建考虑累积专利影响的CES函数模型。以江苏省619家创新型企业的数据为基础,运用R语言软件编译 分析,回归得出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CES函数模型,分析江苏省不同区域地缘特点、产业结构及技术创新 对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规律,给出促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改进型CES函数;技术创新;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5;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7)08—0098—0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ase of Jiangsu Province WANG Huimin .WANG Kai。 .LIU Gang ' ' (1.Management Science Institute of 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 1 1 1 00,China; 2.Coastal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Coordination Innovation Center,Nanjing 219800,China; 3.Talent Corporate Research Center of Jiangsu Talent Development Academy,Nanjing 21 1 100,China) Abstract:Aiming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according to ,the TRIZ theory,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logistic function into the original CES functionand eventually formed the im— ,proved CES function mode1.Through analyzing the basic data of the 619 innovative enterprises of Jiangsu province,using R Studio,the paper worked out the improved CES function models of different regions of Jiangsu province by the method of regress,and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eographical regions in Jiangsu Province,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regional economic trends.The paper giv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improved CES func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egional economy 1 研究背景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日趋明显。虽然在“工业4.o” 背景下,全球技术进步速度激增,但能够引领时代 变革的技术研发仍未出现,同时受技术创新能力差 异性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日趋严重,进一步加 剧了世界经济格局的不稳定性。面对三期叠加下的 经济新常态背景,我国政府为了实现两个100年奋 斗目标,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 大发展理念下,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 自18世纪6O年代开展的产业革命开始,技术 创新已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 世界经济进入“五低两高”…的不稳定复苏时期, 联合国((2016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称全球经 济下行风险依然偏高,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 增速下降到自2008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 收稿日期:2016—09—14。修回13期:2016—11—27 基金项目:江苏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双创人才激励政策效度评估机制研究——以‘科技企业家’政策为例”(BR2016046) 王慧敏等: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与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 这为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引领,也为区域经济发展 指明了新道路。 江苏省GDP总量全国第二,经济总量大,发展 速度快。全省范围内有2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 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实力。但 同时,省内区域经济特征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 等 。 应用二级CES生产函数对中国制造业R&D投 入产出效应进行了研究;傅利平等¨ ’ 通过构建知 识生产函数扩展模型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 能力的正相关关系。根据江苏经济实际情况,假设 规模报酬不变是不合理的,因此本文考虑采用固定 替代弹性生产函数(简称CES函数)。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 技术创新增速较缓,新兴产业拉动作用不显著等问 题已严重制约江苏的发展,因此,目前正是江苏加 作用,专利能够反映技术创新能力,CES函数在研 究区域经济与技术创新问关系问题更为适用。已有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转型升级 的关键阶段。为此,2013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并针对创新人才培 养问题,针对性地推出了“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 培养工程” “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汁 划”、“江苏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等一批创新人 才培育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对江苏省技术创新 起到了显著地促进作用,同时,通过针对性的人才 政策引导,对区域经济发展也产生了良好的推进 效果。 关于技术创新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展了诸多研 究与讨论。HH Chen等 研究了新产品开发(NPD) 与企业繁荣的关系;潘娟等 分析指出技术投入的 贡献率和规模效益远大于资本投入和人力投入;袁 潮清 等认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的重要方面;龙勇 等论证了市场导向与突变创 新的交互作用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表明突变创 新对企业融资具有促进作用,市场导向进一步增强 突变创新与企业融资问的正相关关系。 在研究技术创新指标变量问题上,安同良等 建立了一个企业与R&D补贴的政策制定者之问的动 态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刻画了企业获取R&D补贴 的策略性行为及R&D政策的激励效应;尹志峰等 』 提出以引进新技术作为创新变量,研究知识产权保 护的提高对企业创新产生的正向显著影响;盘宇章 等 以专利数量为主要变量分析创新政策与创新效 应问的关系。 生产函数在技术创新的研究中应用广泛。多位 学者运用生产函数模型对产业集聚 、技术溢 出 、区域经济 ' 等问题进行过研究。应用 最广泛的是1928年美国数学家柯布(C.W.Cobb) 和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Paul H.Douglas)提出 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简称C—D函数),但 有研究表明 ,绝大部分行业,在构建模型时假设 规模报酬不变存在较大风险。刘宏滨等 运用生产 函数进行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分析;王贻志 研究在技术创新对企业生产效益评估方面起到很好 的理论支撑作用,但考虑到R&D数据的不准确性, 本文采用累积专利数量作为核心指标进行分析。为 了能够更好地把握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 关系,为精准施政提供支持,本文以“江苏省科技 企业家培育工程”遴选的江苏省战略新兴产业(共 计619家企业)为分析样本,通过引入逻辑函数, 改进传统CES函数,提出了以累计专利数为核心指 标的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定量评估技术,以 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在 区域地缘特点、产业结构特点、技术创新与区域经 济发展等方面展开研究。 2模型构建 2.1 问题概化与基本假设 考虑江苏省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问 题。江苏省因其历史因素,在地理区划上具有明显 的“南、中、北”地域特征,因而其经济发展也具 有区域集聚明显、地域发展差异性强等特点,形成 了以苏南(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 中(扬州、泰州、南通)、苏北(徐州、连云港、 宿迁、淮安、盐城)三区域集聚的经济格局,3个 区域在经济增速、发展水平、产业布局等方面具有 明显差异。 针对江苏具体省情,假设研究区域的企业经营情 况不变,区域归属不变,其他环境要素不变;资本要 素与劳动要素服从CES函数模型假设。综合考虑江苏 省区域经济特征,构建符合江苏区域特色的CES生产 函数模型,模型基本假设如下:(1)资本要素(K) 和劳动要素( )之间的替代弹性相同且固定;(2) 研究对象具有可变的规模报酬,规模报酬参数/x=1、 /x<1、/x>1分别表示规模报酬不变、递减和递增; (3)企业在生产活动中,除劳动、资本和技术以外的 其他生产要素可以归结为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且 内、外部环境相对稳定;(4)累积专利数量反映技术 创新水平,短期内变化速率稳定。 100 王慧敏等: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2.2考虑累积专利影响的CES函数改进 传统的CES生产函数通常只考虑资本和劳动力 两类生产要素¨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技术作为具 有一定成本和价格的经济资源,是企业不可或缺的 核心创新表征。中国企业的创新研究主要采用R&D 强度 ’ 、引进新技术 j、专利数据 等指标作为 创新变量。本文选用累积有效发明专利数作为技术 苏南的科技企业家所在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 累积专利影响的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 特征。 3.2数据来源 201 1_20l3年共遴选出849家科技企业人选江 苏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本文以“十大战略 新兴产业”为分类标准,梳理出619家科技企业, 并按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划分三类。在模型建立 过程中,选取企业的资产总值、职工人数、有效发 创新要素指标,能相对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创新产出。 技术要素的创新发展意味着技术进步,根据 G.S.Altshuller 于1946年创立的TRIZ理论,技术 系统的进化并非随机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客观的 进化模式——即技术系统s一曲线进化法则。考虑 Logistic函数能够较好地描述S型曲线的有界增长现 象 卜盟 ,具有数学计算简便、经济含义明显、预测 方法科学和预汉0结果误差小的特点。本文在传统 CES函数模型基础上,引入描述累积专利影响的 — gistic增长模型,以测度累积专利作为技术要素对区 域经济产出的影响。同时,假设当累积发明专利为 0时,其对企业生产函数应不发生影响,即S=0 时,s对Y的影响因子为1,因此,有累积专利影响 的Logistic增长模型表达式为: 1 s) 南 可知,考虑累积专利影响的CES函数模型如下: 1 .. Y=A・ [卢・K +(1-p)・L ]一 1 1_ (P≠O,0<p<1) (2) 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如下:K表示企业资产总 值;L表示企业职工人数;S表示企业拥有的有效发 明专利数;Y表示企业年度销售收入;A表示当年通 胀率 。 ;卢表示效率系数;P表示生产弹性; 表示 替代弹性;表示规模报酬系数。进而,运用CES函 数的线性化方法,按照直接估计法 -2 对考虑累积 专利影响的CES生产函数进行线性化处理。将式 (2)取对数使其线性化,然后在P:0处展开泰勒级 数,得到lnY的近似表达式: lnY=lnA+ln2一ln(1+e一^’ )一/ ̄-ln[ ・K—P+ P (1-p)・L ] (3) 3 实例分析 3.1研究背景 江苏省为实现创新发展,推动企业创新,在全 省范围内开展“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主要以高 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主要负责人为培育对象,重点 涉及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本文以苏北、苏中、 明专利数等数据作为投入指标及年度销售收人等数 据作为产出指标,运用R软件通过逻辑回归构建针 对区域的累积专利影响下的CES生产函数模型。相 关数据主要来自于《江苏省统计年鉴》 (2011m 2013)、 《江苏省人才发展统计公报》 (201lm 2013)、《江苏省双创人才激励政策效度评估机制研 究报告》(2014)。 3.3模型测算 根据上文构建的CES模型,利用R语言软件编 译,进行逻辑回归,构建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 考虑累积专利影响的CES模型。产出变量(y)用 企业年度销售收入表示,资本要素(K)用企业资 产总值表示,劳动力要素(L)用企业职工人数表 示,技术要素(S)用企业累积有效发明专利数表 示,回归得出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CES模型参 数,如表1所示。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CES模 型的检验情况如表2所示。 表1 江苏三地区考虑累积专利影响的CES模型参数表 表2江苏三地区CES模型回归检验表 如上表2回归检验表所示,苏南、苏中、苏北 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92、0.84,拟合优 度分布为0.72、0.84、0.7,表明回归结果具有较强 的显著性,回归模型合理,可以用于预测研究。 因此,可以得出苏南、苏中、苏北3个区域的 考虑累积专利影响的CES模型如下: 102 王慧敏等: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120000 1O0 )0 日000o 时间点来看,政策实施一年后(2012年)的经济增 l_ 速的变化,激励了更多企业在2013年参与到“科技 6;l I7 7. l7 R 60000 40000 200o0 0 企业家培育工程”中,从而进一步促进各地区经济 发展。分析其内在关系,即“科技企业家”政策的 45444 实施激励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由优秀企业的技 术优势带动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反映在地 一 辽簿镰 嚣中 抟|i=.= 区生产总值增速的下降趋势放缓,从而激发更多企 业参与到技术创新的浪潮中,提高全省范围内企业 的技术水平及创新意识,实现通过政策激励带动技 注: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o1 4)》 图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区域发展差异的本质在于区域资源差异性,包 括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在假设其他要素不 变的情况下,技术创新会使地区总供给升高,进而 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表现形式为对地区生产总值增 速的驱动作用。自“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2011年 开始实施至2014年间,江苏省及各地区生产总值增 速情况,如图3所示。201l_20l4年江苏省经济增 速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但是从2012年开始减缓,苏 中地区和苏北地区在2012年后,经济增速的下降趋 螂 瑚 瑚 m 0势进一步减缓;苏中地区在2012年后经济增速趋势 发生逆转,之后领跑江苏。该时间点对应于“江苏 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正式施行后一年,说明该 政策的执行对江苏经济具有一定正面效应。201 1— 2014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3.97%, 苏南地区(12.9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苏中地 区(14.77%)和苏北地区(16.05%)高于全省平 均水平,且苏北地区明显高于苏中地区和苏南地区。 25.0O% 湖 伽 20.00% 0 15.00% l0.00% 5.00% n00% ……, u江苏省一而南 一一一苏中…—一苏北 注: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1 4)》 图3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江苏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的目标是以政 策激励促进技术创新,进一步以技术创新带动经济 发展。结合政策实施3年期间(201 1—20l3年)江 苏省各地区参与企业数目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 政策实施3年期间,每年新增“科技企业家”企业 数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结合经济增速变化 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目标。 2011 2012 Z013 ——●苏南 IIIIIIll苏中 苏北——科捷企业冢企业累计  图4 “科技企业家”企业数量 结合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情况 和科技企业家企业数量情况分析, “科技企业家” 政策对于各地区的影响效果亦有不同。从区域发展 角度来看,经济越发达,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越 大,因此对于创新激励政策的敏感度和支持度相对 较高;同时,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集聚,进一步推动 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形成技术优势。如图5所永, 苏南地区的累计专利数显著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 由于苏南地区长久以来形成的技术优势,导致政策 。 的边际效应递减,逐步进入“瓶颈期”。虽然苏南 地区“科技企业家”企业占全省总数的53.9%,是 政策的主要实施地区,吸引了更多的政策扶持,然 而就每百万投入所能产生的创新成果而言,苏南地 区要低于苏中和苏北地区。相对而言,苏中地区与 苏北地区的企业对于政策投入的利用率更高,更容 易集中力量突破。 南 苏审 苏jc 图5 各地区“科技企业家”企业累计专利数 壬慧敏等: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103 3.4.3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分布格局。结合江苏省区域经济情况,对区域行业 分布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苏南、苏中与苏北地区的 区域行业分布情况如图9所示。 新能源 30.O0% 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区域集聚效应差异明 显,具有不同的产业格局。根据《江苏省“十二 五”发展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规划》确定的十大战 略新兴产业,本文研究所选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如 图6所示 、 新能源 -新材科 ,生物技术与新医药 海许工程装备 新村料 高端装备制造 生物技带与新医药 t节能环保 物联网与云计算 ,新 源汽车 节能矸缲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数件 高端装备制造 拘 网与厶 f算 t高端装备制造 新能源汽车 0智能电嘲 一・海洋工程装备 图6十大战略新兴产业分布 新一代信息.按 与软什 苏南 …苏中 …—・苏北 图9江苏省区域行业分布 受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差异化影响,江苏 如图9所示,苏南地区为全方位高密度产业结 构,其特点为技术和资金密集度高、附加值大、能 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地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显著地 行业差异 根据每个地区科技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 可将江苏省l3个市级行政区域按行业分布分为三大 种类,如图7所示 . 耗和污染低的产业占据经济主体。十大战略新兴产 业涉及其中9项,实现几乎全面覆盖,且各产业分 布均匀,其中半数以上产业分布在10%~20%之问. 尤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软件和物联网与云汁算力‘ 面在江苏省处于领先水平 苏中地区为以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为核心的 中密度产业结构,其他行业发展相对平均,l下处于 快速增长阶段。十大战略新兴产业涉及其中8项, 覆盖面广,但产业分布不均衡,高端装备制造 (26.80%)与新材料(26.29%)占据主导位置, 其他产业分布较为均匀,产业分 在5%~15% 之间 图7 科技企业家企业行业区域分布 苏北地区为低密度产业结卡勾,具有卡H刈 丰富的 资源、能源和土地.适合劳动密集刑和工厂式企业、、 十大战略新兴产业涉及其中7项,覆盖面较弱, 产业分布不均衡,其行业发展重心为新材料 (29.69%)、高端装备制造(23.44%)和生物技术 与新医药(17.19%),其他产、 分布往5%~15% 之间 在技术创新、区域聚集和外部环境三个驱动因 素的影响下,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产业集聚形成 差异明显的行业结构,分别处于产业集群生命例 期 的不同阶段。 苏南地区形成了完善的全方位高密度产业结构, 图8江苏省区域分布 处于成熟阶段。苏南地 明显的先发优势,使其信 息技术交流和配套服务发展充分;聚集的众多高校、 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为苏南地区的创新活动提 如 7和图8所示,总体来看,“科技企业家” 业的行业区域分布基本符合苏南、苏中与苏北的 104 王慧敏等: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供人才支持;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的交通运输、 机构布局,经济发展趋于稳定。技术要素对区域经 济影响的边际效应递减,政策效应放缓,逐步进入 “瓶颈期”,小规模政策投入所产生的创新成果相对 金融服务等,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价廉的原 料和更广阔的销售市场奠定基础。 苏中地区形成了尚未完善的中密度产业结构, 处于成长阶段。企业数量增加并产生丛生效应,优 势产业的企业为避免淘汰而进行技术创新,弱势产 业的企业为进一步发展而进行技术创新,逐步形成 较少。面对经济转型的压力,苏南地区应重点在外 部环境寻找突破口,发现技术突变点[281,跨出下一 步飞跃。 苏中地区的地缘经济优势不明显,产业结构尚 产业链;“互联网+”的到来,使企业间的联系程 度和知识扩散效应增强,技术创新从简单的线性发 未完善,处于产业集聚的成长阶段,技术创新逐步 从线性发展转为网络式发展,经济发展较快。技术 展进入复杂的网络式发展。 苏北地区不完善的低密度产业结构处于形成阶 段。苏北地区的产业机构重心突出,没有形成配套 的产业链,对外围企业的吸引力不强,生产要素的 聚集效应不明显;核心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企业 技术创新发展,逐步形成区域创新意识。 苏中和苏北地区由于转型升级相对较晚,既能 学习苏南地区的先进经验,又能享受更为完善的创 新激励政策体系,借助后发优势将拥有更快的转型 加速度。 3.4.4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区域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间的关系可以运用考 虑累积专利影响的CES函数中技术要素与企业产出 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映。通过逻辑回归分析得出 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考虑累积专利影响的CES 模型,有三地区S与Y的I ̄gistics关系(见图10)。 一苏雨 …万申 …一万北 图10技术一产出关系 如图10所示,当S=0时,技术要素对企业生 产的影响因子为1,亦即改进型CES生产函数退化 为原始CES生产函数;当S>0时,曲线先快速上升 后趋于平缓,符合Logistics函数关系表现形式。比 较苏南、苏中、苏北三条曲线中单位S的增幅效应, 明显呈现苏北大于苏中大于苏南的形势,即技术创 新对苏北影响最为强烈、苏中次之、苏南最弱。该 关系与前文分析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GDP增 速关系相一致,符合江苏省经济发展现状。 苏南地区的地缘经济优势明显,产业结构完整, 处于产业集聚的成熟阶段,已完成技术创新的人才、 要素对区域经济影响较强,政策效应较强,同等规 模的政策投入所产生的创新成果相对较多。苏中地 区应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人才投入,提升优势 产业技术创新边际效应,扶助弱势产业技术创新与 企业发展,双管齐下调整产业布局,以期形成全方 位高密度产业结构。 苏北地区的地缘经济竞争明显,外部压力较大, 内部产业结构不完善,处于产业集聚的形成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但其经济增速很快。技术 要素对区域经济影响强烈,政策效应显著,同等规 模的政策投入能带来最大的创新产出。苏北地区应 立足当下,利用现有的资源、技术,加大政策、资 金、人才投入,进一步发展核心产业,形成区域优 势;在区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与其他地区展 开合作,搭建配套产业链,实现以技术创新带动经 济发展 4结论与建议 本文针对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的影响关系问题, 以传统CES模型为基础,在劳动和资本的基础上考 虑技术要素,根据TRIZ理论,引入Logistic函数, 构建考虑累积专利影响的CES模型。通过分析江苏 省不同区域的创新型企业,构建了苏南、苏中、苏 北3个地区的CES模型,通过比较参数敏感性、区 域地缘特点、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 的影响关系等,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技术创新 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本质区别在于区域经济效率的差 异; (2)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受区域地缘特点影 响;(3)不同的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影 响不同;(4)由于不同地区Logistics关系的差异性, 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策略不同。 为实现江苏省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政府在制定 创新发展政策时,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地缘特点、产 业结构、技术创新的差异有所侧重。结合区域实际, 建立合理的目标体系、完善的激励机制。(1)苏南 地区,政府应重点鼓励其从外部环境寻找突破口, 王慧敏等: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105 自主创新、积累技术以发现下一个突变点。(2)苏 中地区,政府应重点引导其产业结构的自我调整, 逐步建立健全产业链,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促进区 域创新意识的发展。(3)苏北地区,政府应在充分 利用其现有资源基础上,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创新, 形成区域优势。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15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R/ OL].(2015—05—19)[2016—9—14].http://www.tin. org/chinese/News/story.asp?NewsID=24044 [2]CHEN H H,LEE A H,TONG Y.New product mix selection fi)r a high technology company in a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J].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China,2006,1(2):174 一l89 [3]潘娟,范巧.基于C—D生产函数的自主创新投入产出模型研 究[J].技术进步与对策,2008,25(11):23—26 [4]袁潮清,刘思峰.区域创新体系成熟度及其对创新投入产出效 率的影响:基于我国31个省份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4)13 (3):101—108 [5]华龙勇,常青.创业能力、突变创新与风险资本融资关系:基 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创新管理,2008,l1 (3):65—71 [6]安同良,周绍东,皮建才.R&D补贴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激 励效应[J].经济研究,2009(10):87—97 [7]尹志峰,叶静怡.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创新:传到机制及其检 验[J].世界经济,2013(12):111—129 [8]盘字章,寇宗来.创新政策对中国上市公司专利行为的影响: 基于专利生产函数估计[J].产业经济研究,2015(3):54 —63 [9]李滨.CES模型的浙江省产业集聚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导 刊,2010(5):64—66 [10]姜明辉,贾晓辉.基于C—D生产函数的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 能力影响机制及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6):l54 l83 [11]于翔,胡培,周沁影.基于CES模型的成都市金牛区产业集聚 效应研究[J].软科学,2013,28(12):100—103 [12]宋震,丛林.基于CES生产函数的FDI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研究 [J].工业技术经济,2014(6):139—144 [13]黄建欢,刘宏滨.基于生产函数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分 析:以广东民营科技企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6 (7):52—53 [14]刘和东.区域创新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超越知识生产函 数的动态面板模型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29(7): 1087—1093 [15]胡星.基于CES函数模型及综合区位商法的产业集聚效应研 究:以河南省为例[J].区域经济评论,2015(2):77—84 [16]傅利平,王向华,王明海.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基于知识生产函数和主成分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1l(5):l11一l16 [17]周晶,王磊,金茜.中国工业行业能源CES生产函数的适用性 研究及非线性计量估算[J].统计研究,2015,32(4):5l 一58 [18]王贻志,孙阳,阮大成.应用二级CES生产函数对中国制造业 R&D投入产出效应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8):56—67 [19]严忠,江海峰.CES生产函数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 济研究,2002(9):95—98 [2O]王崇军.TRIZ中的技术系统s一曲线进化法则与产品的生命周 期[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151—155 [21]张乐勤,陈发奎.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国城镇化演进对耕地 影响前景预测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4):1 一l1 [22]杜强,陈乔,杨锐.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国各省碳排放预测 [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2):143—151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计公报[R/OL].(2014—2—24)[2016—9—14].http:// www.stats.gov.en/tjsj/zxfb/201402/t20140224—514970.ht— m J_ [24]KMENTA J.On estimation of the CES production function[J].In. 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67(8):180—189 [25]杨杨,吴次芳,韦仕川,等.土地资源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阻 尼”研究:基于改进型二级CES生产函数[J].中国土地科 学,2010,24(5):19—25 [26]张纯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生产率研究[J].区域经 济评论,2014(5):39—44 [27]金玉国.江苏省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分析[J].江苏统计, 2000(12):24—26 [28]卢奇.三要素产出函数中技术要素的突变特性研究[J],科学 管理研究,2004,22(3):50—51 作者简介:王慧敏(1963一),女,山西太原人,教授,博士生导 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系统工程、数量经济理论方 法;王开(1991一),通信作者,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主 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与投资管理;刘钢(1981一),男,山西太原 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 制度经济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