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茅盾《风景谈》教案设计——课文说明矛盾的风景谈

来源:哗拓教育


茅盾《风景谈》教案设计——课文说明矛盾的风景谈

茅盾《风景谈》教案设计——课文说明

本文写于皖南事变前夕,最初发表在1941年1月10日的《文艺阵地》第六卷第一期(该刊由茅盾主编,1941年1月迁到重庆出版)。这篇散文的写作,同作者194。年延安之行有直接关系。1938年冬,应杜重远之邀,茅盾离开香港,赴新疆学院任教。除教书以外,还任新成立的“新疆各族文化协会联合会”主席。1940年新疆军阀盛世才撕掉进步的假面具,茅盾逐渐识破盛世才的反动面目,渴望离开新疆。同年4月,茅盾的母亲在上海病故,他就借机请假,离开了乌鲁木齐。归途中,茅盾在西安遇到朱德同志,于是全家就搭乘朱德同志的车队,在5月底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茅盾全家住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约有半年左右时间。后来,由于党组织考虑到茅盾这样的作家在国统区发挥的作用更大,便让他于1940年底把两个孩子留在延安学习和工作,他自己同夫人又到了重庆,担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常委。《风景谈》就是作者到重庆不久,以怀念、崇敬延安的心情写成的。当时,国民党文网森严,为免遭国民党书报检查官的删改,这篇文章不得不写得比较隐晦,寄深意于言外。 课文标题是“风景谈”,似乎是谈风景,然而,结合写作背景,可以看出课文所谈的风景不是一般的风景,而主要是延安的风景。在课文所写的六种“风景”中,除开头是新疆的沙漠风光,其他五种都在延安。比如,课文中说的“黄土高原”,指的就是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那“喧哗”的、“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的河水,就是延河水。此外,课文表面上写风景,实际上是以风景为衬托,写主宰风景的人,赞美以崇高的革命精神和辛勤的劳动征服了自然、改造了环境的延安英雄儿女。比如课文第3段描绘的延河边上由“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织成的“美妙图画”,其实就是鲁迅艺术学院师生们的劳动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写照。由此可见,本文通过六幅风景画面的描绘.反映了延安抗日根据地欣欣向荣的景象和人民的生活与斗争,赞颂了延安军民顽强的战斗意志、高尚的生活情操、不屈的民族精神,抒发了对共产党领导

下的抗日根据地及其广大军民的挚爱深情。 课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对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军民革命精神和高尚人格的倾慕与讴歌,融合在对具体景物的描写中,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同时,六幅画面,处处写风景,幅幅不离人。写了景物和人的活动以后,又紧紧扣住画面,画龙点睛地发表几句议论。如此不断反复,逐渐深化了文章中心意思。因此,把握了作者结合风景描写而随时发表的这些议论文字,就基本上把握了文章的意思。 在“沙漠驼铃”这幅画面之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风景观”:“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认为单调的风景一旦有了人的活动,就变得丰富,富有生机。显然,这是从一般地赞美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活动开始,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地引出下文对延安人民的生活与斗争的怀念和赞颂。 在“高原归耕”和“延河夕照”中,边区的劳动人民和延安的知识分子使贫瘩的黄土地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由此议论道:“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开始明确地把赞美倾注到“弥满着生命力”和革命精神的延安军民身上。这些议论显然比上文进了一层,表现了对延安人民的由衷热爱,有力地表现了中心意思。 在“石洞雨景”“桃林小憩”这一点、一片的两幅画面之后,作者分别议论说:正是由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风景的主宰,画面才值得“称道”,值得“怀念”;“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人创造了第二自然”。这两段议论,对上文所说的“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发挥。上文只写了在崇高精神支配下人的活动,这里则写出了人类精神活动的能动作用。如果说上文是通过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对比来歌颂延安人民,这里则是从“人类的高贵的精神”对“自然”的作用来赞颂延安的革命知识分子。 在“北国晨号”画面中,作者把充满阳刚之气的号兵和哨兵放在黎明霞光的背景上,加上红绸和枪刺,极富青春活力。作者议论道:“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行文至此,作者从上文对延安人民的劳动、学习与愉快的新生活的赞美,升华到对其革命精神、民族精神的赞美,使全文的赞美之情达到了高潮,中心思想得到了集中表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