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经典幼儿民间故事精选10篇

来源:哗拓教育
经典幼儿民间故事精选10篇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的根基,有着各自独立的、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学,因此就有各自不同的民间故事。小编精选了一些经典幼儿民间故事精选10篇,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幼儿民间故事1

古时,有一个颇(pō)有名气的大油商开着一家大油行。他家所有的油都装在仓库的大油瓮(wèng)里。

这些日子,油行老板总发现少了油,他想这一定是哪个手脚不干净的伙计干的。为了抓住这个偷油贼,他在仓库角落偷偷放了一张床,准备晚上睡在这里。

这天一早,他听见窸(xī)窸窣(sū)窣的声音,心想:这贼大白天也敢来偷油!他探出头去,嗬,原来是一只老鼠。这只老鼠在木盖上东嗅(xiù)嗅,西闻闻之后,就“噗”地跳下油瓮溜走了。

过一会儿,大大小小七八只老鼠一起跑来,开始啃木盖上的一个洞。原来刚才那只老鼠把大家叫来,是为了一起把洞啃大了偷油吃。

当洞啃大了,却没有一只老鼠敢往下跳。油行老板这才记起来:哈,这只瓮只有半瓮油!

但是,老鼠还是想出了办法:一只大一点的老鼠衔(xián)住一只小一点老鼠的尾巴,从洞钻进去,不过很快就拉了回来。看来,瓮深油浅,老鼠还是吃不到油。油行老板心想:这下它们该死心了吧。

可不一会儿,黑压压的上百只老鼠抬着一个不知什么物件来了——灰蒙蒙、毛茸(róng)茸的。这东西在瓮边“吱吱吱”地叫了起来。众老鼠都静下来,像是听它训话。紧接着众鼠散开,一齐用前爪使劲扒(bā)油瓮下的地面——它们不是扒四角,而是集中力量扒一边。不一会儿,瓮边的泥地扒出一个穴来。油瓮失去平衡(héng),缓缓侧了过来。

油行老板恍(huǎng)然大悟:它们是让油瓮倾倒。这样,油就没那么深了!油行老板大叫一声,抄起一根木棍一跃而起。众老鼠吓得一哄

(hōng)而散,没来得及扛走那件东西。油行老板走近一看,呀,原来是一只大老鼠。它惊慌失措,却没有逃走。油行老板再仔细瞧,原来这是一只没了四只脚的老鼠。

油老板的老祖母听说了这事,立即说:“快扶我起来,让我看看去!”她颤巍(wēi)巍地走过来,说:“你们拨开它的毛看看,断了的脚还在吗?”

一个伙计拨开它的长毛一看,果然,四只脚连同尾巴早没有了。老太太说,这是老爷子在的时候的事了。那年一只老鼠来偷油,被伙计捉住了,伙计就把它的四条腿和尾巴都剁(duò)下来,将它丢在天井里。谁知,第二天起来那只老鼠就不见了踪影。想不到是它的同伴救了它。

现在,众老鼠偷不到油,就请来这只老奸巨滑的断足鼠,为它们出谋划策。油行老板这才明白,为什么仓库里会时不时少油。

经典幼儿民间故事2

从前有家姓关的人家,几辈子都过的是贫日子,当家的两口子就给自己的儿起了个名叫“财”。一年年过去了,关财也长大了。他长得很能,学什么会什么。

关财八岁这年,遇上天灾,种人家的地,连个粮食粒子也没收到,爹娘都饿死了。撇下关财自己靠要饭为生。关财每天要饭回来,傍黑就在邻居黄员外的墙头下边练吹箫。日子长了,关财吹得大有长进,引来很多人天天听他吹箫。

黄员外闺女,名叫黄河。这个黄小姐整天闲着没事,就天天趴在窗口上听关财吹箫。后来都听迷了,经常差丫环把关财叫到乡楼底下吹。有一回,黄小姐听得入了神,把一方丝帕掉到了楼下,正好落到关财的箫上。关财心想,这肯定是小姐暗中送情,从那就产生了相爱之心。就这样,关财一有空就到黄小姐的绣楼底下吹箫。黄小姐越听越欢心,后来就偷偷地看关财的相貌。

时间长了,这事被黄员外知道了,便派了家丁把关财逮进府来,狠狠地揍了一顿,并告诉他以后不准在小姐绣楼下边吹箫。

关财被打得不轻,回到以后就得了病,一直不好。除了要口饭吃,

那还有心去吹箫?后来,关财的病越来越厉害。

黄小姐多天听不到关财吹箫,整天闷闷不乐。这天她实在忍不住了,就瞒着他爹叫丫环去找关财,这才知道关财挨了打有了病。心想:人家是为了我挨打得了病,得想个法子去看看呀!可是家法太严,再说员外家的小姐,怎么去看一个要饭的呢?这个时候,关财的病更一天比一天厉害。可也没有办法,黄小姐只好差丫环一天一趟前去打听消息。

过了几天,丫环到了关财家回来说:“关财的病一天比一天厉害,睡得昏昏沉沉,还一个劲叫你的名字,是因为你把丝帕掉到他的箫上,他才得了相思病。你要不救他,怕他活不成了。”最后,还是聪明的丫环把小姐说通了。

这天,黄小姐偷着去看关财,哪知道在这天清早,关财已经死了。黄小姐来到关财的坟头上,扑上去大哭了起来。小姐的眼泪落到关财的坟头上,就听关财的坟子“叭”的一声裂开了。关财终于见到了小姐。

这就是传说的“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经典幼儿民间故事3

武松在离景阳冈不远的酒店里,喝下了十八碗酒,倒提着哨棒,脚步不稳地正想向景阳冈走去。店家追出来喊道:“走不得!走不得!最近冈上有只老虎,已经伤害了二三十条人命。”武松听了,笑了笑说:“你休来吓我,便真个有,我也不怕!”

武松乘着酒兴,大步走到景阳冈下,看见一棵大树,刮去了一块树皮,上面写着两行字:“最近景阳冈出现了老虎,凡是来往行人,在中午时分成群结队过冈。”武松看了,笑着说:“这准是酒店老板吓人的玩意儿,好让人们到他酒店住宿。我怕什么!”于是,对告示置之不理,依旧拖着哨棒走上山冈。

走不到半里路,看见一座破庙。庙门上贴着一张县衙门的布告。武松看了这才相信有虎。他本想转身回去,但犹豫了一会儿,还是自言自语:“怕什么!既然来了,倒要上去看看。”

这时候正是初冬,昼短夜长,天很快就黑了。武松一路上并没有发现什么,又喃喃自语:“明明是人们自己害怕,不敢上山,哪里有

什么老虎!”

武松走了一阵,觉得酒力发作,浑身燥热,便一手把胸前的衣服敞开,直朝乱树林子走去。他看见一块十分光滑的大青石,板索性把哨棒放在一旁,正想要躺下入睡,忽然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扑”的一声,从乱石丛林后面跳出一只吊睛白额的猛虎来。武松不由“哎呀”一声,连忙从青石板上翻身下来,拿起了哨棒,闪在一旁。那老虎又饥又渴,两只前爪在地上轻轻一按,朝着武松纵身扑来。武松吃了一惊,出了一身冷汗,酒也醒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老虎扑过来,只一闪,就闪在老虎背后。老虎往背后看人是很困难的,于是便把前爪搭在地上,腰身一掀,掀了起来。武松又一闪,闪在一边。老虎没有掀着武松,大吼一声,就像半空里打了个霹雳,震得地动山摇。接着它倒竖起铁棒似的尾巴一扫,武松急忙又闪在另一旁。原来老虎伤人,就是这一扑、一掀、一扫;这三下子不成,气焰也就减了大半。

那老虎没扫着武松,又大吼一声,一兜扑了过来。武松见那老虎转回身扑来,于是双手挥起哨棒,用尽全身力气,从半空中劈下来。只听见“啪”的一声响,竟把一根手臂般粗大的树枝劈了下。来原来武松打得慌了,没打着老虎,却打在枯树上,那条哨棒折成了两截,只剩半截拿在手里。老虎更急了,咆哮着,张开大口又扑过来。武松一跳,退了十几步远。那老虎两只前爪正好落在武松跟前。武松索性把手里的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手就势抓住老虎的头皮使劲往地上按。老虎拼命挣扎,武松用脚朝老虎脸上、眼睛乱踢。老虎疼得吼叫着,身子底下扒起两堆黄土,扒成了一个坑。武松把老虎的嘴按到黄土坑里,又乱踢了一阵子。那老虎已没多大气力了。这时,武松左手紧紧地按住老虎,右手举起铁锤般的拳头,用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了六七十拳,老虎眼里、嘴里、鼻子里、耳朵里都喷出鲜血来,只剩下了一口气,再也动弹不得了。

武松担心老虎不死,找到那根断了的哨棒,又打了一阵。眼看老虎连气都没有了,这才扔了哨棒,过冈去了。

经典幼儿民间故事4

一天,蛤蟆在北河里洗澡,飞来一只燕子,翅膀在水上一沾一沾的,嘴里不停地唱着。

蛤蟆非常羡慕,也非常嫉妒,就开玩笑地说:“燕子兄弟,这两天怪好吧?”燕子一看是蛤蟆给他说话,就没理它。蛤蟆有点烦了:“怎么,你看不起人?你觉得我穿的破,身上有补丁?那也比你的好。你们虽然穿得好,黑绸子黑缎子的,一家人住一个屋里,整天衣裳不兴洗。咱这个虽然穿的补丁摞补丁,一天洗几个澡”。燕子一听蛤蟆挖苦自己,气得张口结舌,但它不愿意吃这个亏,就想法气气蛤蟆。它飞在水面上打着旋,挖苦蛤蟆道:“蛤蟆老兄,你们的确是干净,是不简单。我就有一件事不明白:别人为什么都没有你们咋呼的响,一叫“嗷啊”地,这是怎么回事?”蛤蟆一听是夸奖它的,就高兴地说:“这点你不知道,俺叫得响,俺的肚子大,脖子粗,嘴大,所以叫得响。”燕子哈哈一笑说:“嘴大喉咙粗就喊得响?那个商店卖茶叶的茶叶篓子肚子也大,嘴也大,脖子也粗,怎么整天不见喊响过?”把蛤蟆气得哼哼地:“你懂得么?那个不是竹子的?”燕子说:“竹子的喊不响?”蛤蟆说:“竹子的就能喊响了?”燕子说:“笛子也是竹子的,怎么一吹嗷嗷叫?”蛤蟆说:“你提那个,那个竹子有眼。”燕子说:“有眼就响?那个竹筛子不是净眼,怎么一点不响?”蛤蟆把肚子鼓了两鼓说:“给你说了嘛,那竹筛是圆的哟。”燕子说:“圆的就不响了?打的那个锣不也是圆的?怎么“哐哐”地比你叫喊得还响?蛤蟆气得话也说不成个了:“打的那个锣,打的那个锣,他有“脐”,那是“脐”响的。”燕子说:“那个铁锅不是也有“脐”,怎么再敲也不响?”蛤蟆说:“那是铁的,铁的不如铜的响哟。”燕子说:“铁的不如铜的响,庙里和尚撞的那个钟不全是铁的吗?它怎么还这响?”蛤蟆说:“你说的么,那个钟不是挂起来的吗?”燕子说:“挂起来的就响?那个称砣再挂起来,怎么也敲不响?”蛤蟆那个气呀,说:“称砣敲不响,称砣小哟。”燕子说:“称砣小,那个学校里吹的哨子不是更小,怎么一吹还这么响?”蛤蟆说:“那是气顶的。”燕子说:“气顶的?汽车的轮胎那个气充的饱饱的,它怎么一点也不响?”把个蛤蟆憋的:“那个,那个……”一使劲,肚子“扑哧”一下炸了。

经典幼儿民间故事5

清咸丰年间,江南石门县出了个有名的武士,名叫达臻,他自幼拜名侠为师,轻功剑术一流,还练成了一手金钱飞膘。他不但武功超人,更兼性情耿直,好打抱不平。

这年开春,达臻被石门知县聘为县衙捕头。一些地痞无赖、鸡鸣狗盗之徒便收敛了许多,再不敢在地方上为非作歹。

这年冬天,胡知县的同乡、曾是同科进士的天台县知县余卫送来一信,说天台近来出了个独眼大盗,武功高强,臂力过人,使一柄纯钢砍山刀,占山为王,打家劫舍,百姓,余知县无力剿捕,听说石门有一名武功高强的达捕头,特来求助。

达臻当天即动身,一路匆勿,几天后赶到天台县城,已是黄昏,只见城门口贴着一张缉捕令,上面画着一个独眼壮汉。达臻匆匆看了一眼,问明县衙所在,便径自寻了去。那余知县接着达臻,忙命准备酒宴款待。席间,余知县向达臻述说了天台山独眼大盗的罪孽,无非是骚扰百姓、烧杀奸掳等罪状,把达臻听得怒火填鹰,当夜便要去天台山捕那盗贼。余知县大喜。达臻当即问明天台山路径,辞别余知县,向天台山走去。

达臻到天台山时,天已微明,只见山下一字儿摆着数十口大铁锅,也不知是派什么用场,便沿石级上山,到山寨前,却无人把守,便高声大喝道:“盗贼快快出来受死!”

里面听得动静,便走出于多个人来,为首一个壮汉,手提一柄砍山大刀,长得甚是威武,只可惜只有一只左眼,那右眼用一只黑罩罩着。

达臻见这壮汉和天台城门口缉捕令上的画像甚像,便喝道:“你可是独眼大盗?你骚扰百姓,犯下大罪,我奉命前来拿你!”

那独眼壮汉哈哈笑道:“你这官府走狗,竟敢口出狂言!” 达臻大怒,将青虹剑一横,一招白鹤冲天,直取独眼壮汉咽喉,那独眼壮汉见达臻来势凶猛,将砍山刀一摆,一招五丁开山,格开青虹剑,随手回了一招乌龙摆尾,化刀为剑,刀尖反刺达臻前胸,达臻忙回剑相阻。两人一来一往,便在寨前斗起来。

两人斗了二十余回合,不分胜负,达臻忽然长剑一收,回身就走。那独眼壮汉正斗得性起,哪里肯放,纵身追来。忽然达臻左手一扬,喝声:“着!”只听得“噗”一声,一支金钱镖飞出,直奔独眼壮汉面门,独眼壮汉不曾提防,躲闪不及,正中左目,顿时鲜血迸溅。

独眼壮汉大叫一声,身子晃了几晃,却用砍山刀拄在地上,不肯倒下。

达臻一个鹞子翻身,返身擒住独眼汉。那独眼壮汉惨笑一声:“你杀了我吧!”

这时,那些小喽罗却不逃跑,反倒齐刷刷跪下道:“这位好汉,饶了我家寨主吧!他可是个好人哪!”

达臻道:“若是好人,怎会上山当了强盗!”

众喽罗道:“这位好汉不知,今年天台大旱,朝廷发下贩灾钱粮,却被那天台知县尽数贪污了,我们被逼无奈,才上山落草,劫持富家粮食,开锅熬粥赈济灾民,好汉若不信,山下那些大锅就是明证,待天明,就有灾民前来讨粥!”

达臻半信半疑,挨到日出,果见山下灾民扶老携幼,大批拥来,听说山上的寨主被官府派人捉了,这些饥民竟拥上山来,齐刷刷跪在达臻面前:“这位官爷,饶了独眼大侠吧!”

“若没有这位独眼大侠施粥,我等灾民早就饿死啦!”

一时间,恸哭之声震动旷野。达臻心里思忖道:“难道自已真的上了余卫的当?”

他望着跪地不起的饥民大叫道:“乡亲们起来吧!”

众饥民哀哭道:“官爷不放了独眼大侠,我等就跪死在这里了!” 有人道:“独眼大侠如今双目失明,难道官差还要捉他去么!” “真是好人多灾啊!”

达臻望着眼前情景,不由得羞愧万分,猛然,他扬起右拳,翘起大拇指,朝自已的右眼戳去,大家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只听得达臻闷哼一声,一股鲜血从达臻右眼喷射而出。

达臻忍痛大叫道:“众位乡亲,我达臻有眼无珠,听信了赃官的话,害了独眼大侠,如今我自毁一目,以示惩罚!”

“大侠!”饥民们重新又跪下,一片号哭之声。

从此,天台山一带又有了一位独眼侠客,专门杀贪官,除恶霸,官府骂他为\"独眼大盗\",百姓则尊他为“独眼大侠”。

经典幼儿民间故事6 【连心溪的故事】

相传,疏勒国王子在山中打猎受伤,被一名叫鶄的貌美牧羊女所救,便经常借故打猎约会牧羊女子;牧羊女也被王子的真诚情义所动,爱上了王子。疏勒王知道这件事后大怒,他瞒着王子将牧羊女囚困在疏勒国后山的迷谷里。牧羊女在山谷中因思念王子,整日悲伤流泪,可她也没有办法走出迷谷。

王子知道后,只身来到山谷中寻找自己心爱的人,他呼唤着鶄的名字,寻遍众多的山谷。干粮吃完了,水也喝光了,找了七天七夜,还是没有找到他心爱的人。可王子还是在山谷中继续寻找,终于身疲力竭。绝望的王子对着山谷倾尽全身力量,呼喊鶄的名字,声音震撼山地,山体瞬时裂开一道峡谷,王子也昏迷在连心溪旁。这时牧羊女也听见了王子的呼唤,她泪流如泉涌,眼泪汇集成溪流,顺着山谷流到王子跟前。王子感觉到了鶄的眼泪,他知道鶄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于是他振作精神,顺着溪流继续寻找,但由于体力不支,王子还是倒下了。鶄被困在山谷中,她不停地哭泣了49天49夜,眼泪哭干了,眼睛哭瞎了,最后她化身为溪流,希望有一天王子能顺着溪流找到她。由于溪水的灌溉,王子死去的地方长出了一片茂密的胡杨林,千年不变的溪水与胡杨林便永久的缠绵在这个山谷。后人为了纪念这对忠贞的情侣,便将此山谷命名为寻情谷。后人为了记念这对忠贞的情侣,便将此两山之间的低凹处称之为“寻情谷”,牧羊女化身的小溪被称为“连心溪”。

经典幼儿民间故事7 【鲁班造伞的传说】

从前没有伞,出门行路不便当,碰到毒太阳,晒得要死;碰到大雨,淋得像落汤鸡。

鲁班师娘看了,心里难过,对鲁班师说:“人人都说你手艺好,

出门人日晒雨淋的,你不能想个法子吗?”

鲁班师答应想办法,师徒们一合计,就在路上造起了歇脚亭,十里一个亭子。亭子造好了,请鲁班师娘来看,鲁班说:“这法子不错吧,又遮太阳,又好躲雨。”

鲁班师娘看了摇摇头:“歇歇脚是不错,出门的人不能老登在亭子里不走啊!”

本来,鲁班师一团高兴,听这么一说,倒没主意了。 “你有好主意你去想,难不成要一步二个亭子吗?”

“一步一个亭子!”鲁班师娘一听,倒真有好主意了,她一点也不生气:“好,我去试试看。”

鲁班师娘又仔细看看亭子,回到家里,用竹子做骨架,扎成个小亭子样子,再糊上油纸。这东西轻轻巧巧的,架子又是活的,要用就撑开来,不用就收起来,这就是伞,做好了,鲁班师娘撑着伞走到鲁班师面前:“你看。这不是一步一个亭子吗!”

鲁班一看,又惊又喜,连说:“佩服,佩服!”

人从此就有了伞了。直到现在,伞的花样多了,但撑开来,还是像个小小的亭子。

经典幼儿民间故事8 【和尚升天】

话说唐朝年间潞洲府有位节度使,名李抱贞。当他到任时府内是银两空空,就连官员,兵卒的响钱都拿不出。实在是无计可施,于是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说;当地有一位老和尚德高望重,百姓对他是言听计从,何不让他出面作法,让老百姓捐些钱物。

于是,李大人就去面见老和尚,把事由说了一同。别说老和尚真就答应了,为了消除老和尚的顾虑,李大人说我们已在法坛下面挖一个地道,等点火后你就顺地道出来,保你平安无事。李大人又带着老和尚现场实际走了一遍。这才定下良辰吉日,州里的百姓听说老和尚坐坛讲法,纷纷来捐钱。

到了开坛说法的日子,周边的百姓也来捐钱。几天的功夫捐钱已达上亿了!这他时辰已到只见老和尚高高端坐在法坛上,下面是一群小

和尚法乐齐鸣。好个热闹!一阵后就听有人喊;活佛现身点火相迎!忽的一声法坛四周火光冲天,可怜的老和尚下得法坛可地道的通口早就被人堵死了。

待火熄后法坛上只留下几块舍利了!众人还真就相信活佛升天了。李大人的眼眉之急解决了,一条人命换来的救济钱,也算上是老和尚做了一次善事。

这才是;假戏真做傻和尚,随着活神上天堂,早知能有此番行,何必甘当挡风墙。

经典幼儿民间故事9 【林则徐智对对联】

民族英雄林则徐,从小聪明好学。

林则徐八岁那年,正月十五那天,邻居家的小伙伴都成群结队地去看花灯,但林则徐没有去。原来这些天他有些贪玩,父亲怕耽误了他的学业,故意不让他出去的。眼看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林则徐心急如焚,他跑去对父亲说:“爹,邻居叔叔说今晚的灯会非常好看,你带我去好吗?”林则徐的父亲说:“你爱看灯,想出去开开眼界,这是好事,但是你这些天太贪玩,功课都耽误了。”“没有。我学得很好呢。”林则徐急忙说道。“那好,我就考考你,如果你能对上我出的对子,我就带你去。”林则徐看灯心切,一口答应:“爹,您说吧。”

父亲抬头想了想,正好看到林则徐的奶奶和母亲正在梳头准备去观灯,便出了一句上联:“婆媳中青双有髻。”林则徐听罢父亲的上联,仔细观察四周,看见爷爷正抱着幼小的弟弟,便灵机一动,连忙对上:“公孙老幼两无牙。”

父亲点了点头,目光又落在院子旁边的鸟笼上,又给林则徐出了一联:“鸟笼撒谷谷饲鸟。”林则徐走到院子里,看了看花,问父亲:“爹,今天是你浇的花吗?”“是的,你不对句问这个做什么?”父亲问道。“爹,有了。您看这句好不好?”说着,林则徐对出下句:“花钵装泥泥种花。”父亲一听林则徐对句机灵工整,再没话说,便带着他去看花灯了。

经典幼儿民间故事10

【吕洞宾卖汤团】

这一天,正是阳春三月三,西湖边柳枝儿嫩绿嫩绿,桃花儿艳红,四处来耍子的人很多。上八洞神仙吕洞宾,也变成个白头发白胡须的老头儿,挑副担子,到西湖边来卖汤团凑热闹。

吕洞宾把担子歇在断桥旁边的一株大柳树底下。他看看镬里的汤团浮起来了,便拉开嗓门叫起来:

“吃汤团罗,吃汤团罗!大汤团一铜钿买三只;小汤团三个铜钿买一只!”

人们听一吕洞宾的叫卖声都笑了。有的人说:

“老头儿呀,你喊错啦!快把大汤团和小汤团的价格换一换吧!” 吕洞宾听也不听,照样叫:

“大汤团一个铜钿买三只;小汤团三个铜钿买一只!”

人们朝他的汤团担子围拢过来,你掏一个钱,我掏一个钱,都买他大汤团吃。一歇歇辰光,镬里的大汤团就捞光了。

这时,有个五十来岁的老人,怀里抱个小伢儿,也挤进堆里来。小伢儿看见别人吃汤团,就吵着也要吃。但是大汤团卖光了,那人只好摸出三个铜钿,向吕洞宾买只小汤团。吕洞宾接过钱,先舀了一碗滚水,再舀一只小汤团在碗里,端着碗蹲下身来,用嘴唇朝碗里吹口气,那小汤团就绕着碗沿,“咕碌碌”滚转起来了。

小伢儿高兴死啦,舀起汤团正想吃,那汤团就象活了似的,一下钻进他的小嘴巴,滑到肚皮里去了。

小伢儿吃了汤团以后,三日三夜不吃东西。阿爸着急得要命,就抱他到断桥旁边大柳树下来寻那卖汤团的人。

吕洞宾风了哈哈一笑,就把小伢儿抱上断桥,猛不防抓住他的双脚倒拎起来,喝起:“出来!”那三天前吞进去的小汤团,竟原个儿从他小嘴巴里吐出来。小汤团落在断桥上,“咕碌碌”滚下西湖去了。

在断桥的下边,有一条白蛇在修炼。白蛇修炼了五百年,有了灵性,她常常伸出头来,望着人间,见西湖上风和日丽,游人很多;男也有,女也有,老也有,少也有,三个一堆,五个一群,有的看景致,有的荡湖船,有的植树,有的栽花,有的谈笑取乐,也有的忙着做营

生…白蛇眼看这人间的繁华景象,心中十分羡慕。这天,她从湖底钻出水面,正巧那个小汤团从断桥滚下来,便接在嘴里,“咕嘟”吞进肚皮去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