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来源:哗拓教育
2014—2015学年度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检测题(高一全级)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假设古代最高统治者为表示重视农业生产而示范犁地,右图中扶犁的最早应该是 A、汉景帝 B、孝文帝 C、唐玄宗 D、宋太祖

2.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牛耕逐步普及 C.铁制农具出现和逐步普及 D。家庭观念加强

3.“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4。(2009年山东)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均田制 B.井田制 C.屯田制 D.授田制 6。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7.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1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D.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8。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是正确的

B.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C.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始终起积极作用 D.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9.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

①技术先进 ②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③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 ④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 唐宋--陶器 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 唐宋——青铜器 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 唐宋——瓷器 明清——丝织品 D.商周——玉器 唐宋-—漆器 明清-—玻璃 11.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重视 B.工匠积极性高 C.中央集权的作用 D.市场需求 12。隋唐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C.大运河的开通 D.纸币的发行 13。唐代长安城设立市坊制度,宋代东京城打破市坊界限,这种变化主要有利于 A.市民的生活 B.文化的交流 C.家对人民的统治 D.商业的发展

14.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5。假如你到宋朝的汴京旅游,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

A.可在夜市盘桓到三更半夜 B.饿了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 C.拜见直接监管市场的市长 D.白天在城郊买精美的景德镇瓷器

16、有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 B、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D、商品经济渗透浙江农村

2

17。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18。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19.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20。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禁海 C.重农抑商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2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牛耕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C.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2.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占总人口比例 自耕农、地主 24% 佃农 36% 工场主 30% 商人 10%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23.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民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白银逐步成为市场上普遍流通的货币 24.下列有关唐朝前期的长安城的描述正确的是

A.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清楼

3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25.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6.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他们边看边议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南北朝时期我国已经能够烧制青瓷 B.我们看到的宋代瓷器大部分是官窑的产品 C.青花瓷是我国元代瓷器的代表

D.瓷器制造业在唐朝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27.下列观点中,与其他三个观点明显不同的一个是 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

28.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 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A.“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29.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农用动力和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②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③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⑤城市的主要功能转为以经济商贸为主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30.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一项且正确

4

的得1分.

31.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种植业为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 B.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C.借用牛力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 D.已出现了曲辕犁

32.(2010年山东淄博)陈庄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铭文(右图).(“丰”:国名,“般”:人名,“作\":制作,“文祖甲”:对先辈的尊称,“尊彝”:泛指祭祀的礼器.)这件青铜器及铭文可用于研究:

A.西周分封制 B.当时的冶铸业 C.秦朝郡县制 D.隶书的特点

33.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下列有关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 B.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 C.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 D.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34。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2408。1 2641.2 2021。3 1567.3 3874.0 5117.2 60:40 40:60 28:72 至道末年(997年) 天禧末年(1021年) 熙宁十年(1077年) A. 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B. 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C. 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D.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35。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A。农业经济衰退 B.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C.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D.商品经济发展

5

一、单项选择题 1 11 21

2 12 22 3 13 23 4 14 24 5 15 25 6 16 26 7 17 27 8 18 28 9 19 29 10 20 30 二、双项选择题 31 32 33 34 35 三.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题13分,第37题12分,共计25分。

36。(13分)(2009安徽皖中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而)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故日:“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徽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以人口孽乳故,徽地所产之食料,不足供徽地所居之人口,于是经商之事业起,牵车牛服远贾,今日徽贾之足迹,殆将遍于国中。夫商人离其世守之庐墓,别其亲爱之家庭,奔走四方,靡有定处者,乃因生计所迫。

——昊日法《徽商便览》 材料三 徽商的兴起,通常认为与地理环境有关,徽州粮食产量少,但特产却很丰富,陆路交通困难,水路交通却还方便,于是他们将境内丰富的土特产运出销售,再将本地需要的产品从外地输进来。

6

——刘敏华《徽商衰败之因——“官商”经济带来的警示》 材料四 徽商外出经商,功成名就之后,多返回故里,买田置地,勘风水,兴土木,或建宗祠,或筑宅院,历经几个世纪,形成了今天享誉世界的皖南古民居群落(如下图)。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商鞅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什么?(1分)为此商鞅有何建议? (2分)

(2)依据材料二,回答明清时期徽州人为何多从事商业? (1分)“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的现象为何难以禁绝? (1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徽州人从事商业有什么有利条件? (2分)

(4)从中国古代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两方面,分析材料四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2分)并指出材料四所反映的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3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初,明太祖告诫地方官吏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拨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安养生息之.\"

——《明太祖洪武实录》 【材料二】据《天工开物》载,明朝中叶“(棉花)遍布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

7

贫贵皆赖之”;纺织业中出现的“花楼机”能在绫绢上提织各种花纹;《元明事类钞》载:明中叶后“北土广树艺(各植农作物)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衿(衣料)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写道:“(明朝中期)田人佃手,其狡黠者,逋(拖欠)负租税,莫可谁何!业经转手,佃乃虎距,故有久佃成业之谣。”

——记载明朝中后期有关史实的资料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大户(机主)张机为生,小户(机工)赴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生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空虚),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四】“(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房舍”。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及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条件。(不得摘录原句,至少举4点)(4分)

②依据材料三说明“大户\"与“小户”之间关系的实质(2分),并概括其特征。(2分)

③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至少4个要点)。(4分)

8

2014-2015学年度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11 C 21 D 2 C 12 D 22 D 3 A 13 D 23 B 4 B 14 D 24 D 5 B 15 C 25 C 6 B 16 B 26 A 7 B 17 D 27 B 8 C 18 B 28 B 9 B 19 C 29 D 10 C 20 B 30 C 二、双项选择题

31 32 33 34 35 BC AB BC AD CD 三、材料题

36、(1)核心:重农抑商。(1分)建议:提高粮食价格,保障务农者获利;对商品谋以重税,抑制商业活动.(2分) (2)当地山多地少,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供应更加困难.迫于生计,徽州人多外出经商。(1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丰厚的利润驱使。(1分) (3)物产丰富;水路交通方便.(2分)

(4)原因:宗法制影响,宗族观念浓厚;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徽商在致富后,购买田

宅,以提高自身地位.(2分)

消极影响:使工商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加剧土地兼并。(4分) 37、①条件:明初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作物品种的推广,推动农业发展;手工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商品经济活跃,南北经济交流日益密切;地主土地私有制开始动摇.(4分)

②实质: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生产关系。(2分)特征:为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2分)

③原因: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传统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阻碍;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工商业资本的短缺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4分)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