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才是真正美德的来源,而劳动不是单纯的经济学理论,和美德是密不可分的。马卡连柯认为,劳动应该成为评价一个人道德素质的主要因素。从中我们发现劳动和道德教育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所以研究它应以劳育德是否有效。
关键词:以劳育德;小学劳动;策略研究 引言:
劳动教学与品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系统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小学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二者共同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时代大学生的重要使命与职责。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以劳育德,建构互相融合、互为补充的新型教学体式,开拓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已然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大主题。而劳动教育也因本身所蕴含的深厚时代内涵与特殊教育意义,而值得学界广泛关注与深入探讨。
一、在\"以劳育德\"视角下改善小学劳动教育现状的措施策略 (一)全面对学生的劳动管理,提供以劳育德的政策保证
第一,应明确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和结合度,并突出其育德的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前进,应根据学生在不同的年龄进行新类型的劳动教育,包括合作实践、生产劳动、社区实践、社会服务等,以丰富学生劳动教育的表现形式,并丰富学生劳动德育的内涵。抓住小学劳动教学中的基本育德要求,在学生多种多样的劳作中实现基本道德的发展延伸。利用日常劳作,培养学生的劳动操作技能能力,并使学生逐渐形成乐于贡献、敢于承担的道德品质。在社会服务的
劳动中,利用学生与人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调,培育学生友爱他人、热心善良的道德品格。
其次,应加强对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以充分发挥小学教师的抓手作用。劳动教育是小学的一个必修课程,同其他教育学科具有同样意义,但不应成为小学教育系统中的附属品。所以,小学应当严格遵循有关政府文件的规定,确定合理课程规模,并给予教师足够的劳动课程和实施课时。另外,针对实践教育,应建立\"弹性\"的劳动课程,并设置在课堂以外的劳动实践教育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劳动体验。而高校则是劳动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有义务担当好劳动教育项目在教学资源和课程配置方面的主要职责,也应当依法依章程对老师的执教活动实施有效监管,为指导和完善老师的教育培训活动,使劳动教学项目由政府规定范围走向现实生活,提供了关键的抓手作用。
最后,丰富校内外劳动教育,进一步发掘隐藏的德育元素。据调查,小学劳动教育面临资金有限的局面,为更好保证教育发展的落实,需增加物资支持,完善基础建设。从物资方面来说,应增加对劳动教学的经费输出,进行师资培养、课程研发、场地搭建、器材购买等,为实施项目劳动奠定有力的保证。
(二)稳步提升教师的劳动素养,做好以劳育德的教育行动先导
教师是小学中的主要执教主体,其教学的本旨归应借助于教育教学的过程来完成。他的劳动教育素质反映了他对劳动知识的理解水平,以及劳动小学的执教水平。由是看之,他的劳动教育素质也反映了其教学的最终效果。
另一方面,他还要采取各种研修途径来提高自身的劳动教学素质。在小学,参加劳动教学课程研究,与其他同行探讨教学方法、共享资源、进行课题专项研究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能去兄弟院校进行参观访问,以了解小学优秀教师的典型做法。同时,本研究还提出,教师的劳动文化素质不仅仅表现在教学手段上的完善、在教学方法上的端正,更应该对小学劳动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意义和特点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最关键的就是应洞察到小学劳动教育发展变化中的现代意义,即意识到小学劳动文化对小学生自身优秀素质的养成、精神面貌的提升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以正确的劳动育人理念,起到正面的教育导向作用,积极实施\"以劳育德\"。教师作为学生知识成长的主要引导者,其自身的教学理念将对德育活动的实施起到很大作用。对他个人来说,不但要在课堂上传授正确的教育理论知识,做出正确的劳动示范,而且具有敏锐的教学机智,要抓住教学契机,适当开展必要的劳动道德渗透,引领学生养成合理的劳动价值观念。
(三)积极培育学生的勤劳思想,加深以劳育德的思想认识
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就在于劳动实践,而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就是学生必须对劳动教育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并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在小学所开展的劳动活动中,教育者需要在活动中引领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内涵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理念。而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劳动活动实践劳动操作,从而深化劳动价值理念。同时,本研究还认为,要想使学生获得对于劳作的正确观念与认识,在前期设计中,需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情况与劳作认知水平为着眼点,以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获得直观的感受与轻松的体会。即使生活中处处有劳动,劳动教育也不可脱离生活。唯有如此,学生才会从心底转变为对\"劳作\"的原有认识与态度,为后期的劳作品德教育奠定了基础。
除此以外,教师们也应意识到,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的形成不仅仅要求依靠教师语言传授的间接经验,更要求依靠直接经验来完善与巩固,从而形成由知到行再到知的良性循环。在劳动过程中,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意识到追求幸福生命来之艰辛,为创造更美妙的快乐生命而必须为自身不懈努力拼搏,从而培育学生乐于劳作、善于劳作、崇尚劳动与热爱劳动的基本观念。同时,指导学生在劳动活动中进行实践体会,将被动接受的劳动观念逐渐内化,从而表现出主动创造的劳动行为。学生们经过动手在实践中,对劳动观念的了解与把握便会更为深刻。\"以劳育德的\"实质为劳动教育与德育进行融合发展,这就决定了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更主要的是要在劳动教育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磨炼其勤劳品德,懂得\"行德\"。
结束语:
劳动教育是小学现代教学课程的主要部分,对小学生的成长发育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效用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获得了逐步的丰富和拓展,因此小学劳动教育的社会意义也将逐渐增强。身为教育者,不但应意识到劳动作为小学生产和成长的原生力量,更要明确其对学生思想品德上的培养意义。\"以劳育德\"是小学劳动教学和德育结合育人的新探索,但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学劳动德育,还需全体教育者的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张茂聪.时代与心境:傅统先先生的学术人生[J].教育研究,2020,41(10):150-159.
[2]冯建军.改革开放40年中国德育事业的发展历程[J].中国德育,2018(20):7-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