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劳动

来源:哗拓教育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无论是马克思本人还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都将科学地解释这一重要概念视作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无论我们研究马克思自身哲学体系的形成还是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都必须对劳动观问题作一番说明。因此本文仅就马克思本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杰出代表马尔库塞的劳动观作一番比较,以求更为明晰地呈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 总体思路:

分别阐述两位思想家的劳动观,从劳动主体—人—的本质出发,解释人的本质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并且简介两位思想家对现实社会劳动的批判以及他们理想社会中的劳动,主要通过比较双方劳动观的相通处与不同处,获得对“劳动”这一基本概念更清晰的理解以及对现实社会发展更深刻的反思,并由此作出简单的评述。

二,马克思的劳动观: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青年马克思对于劳动的理解

马克思青年深受黑格尔影响,在《手稿》中运用典型的黑格尔的批判方法对劳动做出了阐述(尽管在手稿中他极力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抽象性)。在《手稿》里,马克思提出劳动本来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多方面的需要(视听嗅触等等),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它是人与动物本质上的区别,换言之,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本质。

《手稿》中关于“劳动”概念的论述还有“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了的人的自为的生成”“劳动是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对象化的运动”“劳动是生命活动本身,生产活动本身”。总之,劳动是自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它构成了人生命活动的本

质:“人是一种‘对象性的’或‘对象化了’的存在物。人只有通过使用自己本质的力量去造就一个外在的物质的对象性的世界,把自己的本质当作某种对象性的东西加以实现,才能使自己的本质得以实现,人的实在性和力量体现在这一世界上他所从事的劳动中”“实际创造一个对象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在劳动中人的存在实现了和被证实了”。这里阐述了劳动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人以自身的活动作为中介,调整和控制任何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一方面改变世界(外化的“自我”,对象化),一方面改变自己(对象性的占有),马克思在这里承认了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这样就促成了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完美统一(人化自然),超越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同时,人的劳动还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活动,这是专属于人类的劳动。劳动的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这一过程开始时就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了,而劳动不过是这种类本质的“自我实现与自我确认”。

马克思揭示了劳动的二重性(一般劳动和异化劳动),批判国民经济学家们将异化劳动误解为一般劳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种种劳动的异化。首先,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这里表现为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商品不属于劳动者本身,反而支配着劳动者,即“死的钱财对活人的统治”;其次,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并非自由自觉自愿的劳动,而是为求生存劳动的,劳动由目的沦落到了手段,劳动活动也是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劳动本身异化为了与劳动者对立的活动;第三,劳动者同自己的人类本质相异化,劳动本来是人类生命活动多方面的需要,而人类劳动的自觉性、有目的性是人与动物重要的区别,人只有在劳动、在改造对象世界中才能自我确认与实现自己的类本质力量,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仅仅成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这就使人类的类本质—劳动—变成了异己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异化;最后,人与人相异化,在这种异化劳动与分工中,劳动者最终生产出与之相对立的非劳动者,亦即资本家,劳动、资本、土地的分离最终造成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

马克思指出,以上异化劳动都是根源于私有财产,要想消灭异化劳动,就必须扬弃私有财产、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恢复一般劳动(一种审美性生产模式、创造性生产)。马克思自己声称这种理想的“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与本质、对象化与自我确认、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2,《德意志意识形态》与《资本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劳动

《形态》与《资本论》一般被认为是马克思哲学较为成熟时的代表作品,在阅读这两本书相关章节时笔者发现相比《手稿》,这两本书中对于“人的本质”“异化”等词提得相当少了,而且《形态》还在批判费尔巴哈时专门批判曾在《手稿》中多次出现的“类本质”概念,纵观《形态》全书,不难发现马克思此时已完全立足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向抽象乃至抽象直观哲学宣战,而《资本论》更是紧切经济学事实,不再谈及所谓的“人的本质”之类抽象的哲学范畴。当然二书各有侧重点,《形态》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同时,为直接揭示意识形态的颠倒性、虚幻性,着重强调劳动特别是生产劳动以及交往方式的发展;而《资本论》则立足于经济学领域资本家对工人劳动的剥削,着重描述了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下面我分别对两书的劳动观作简单的阐述。

在《形态》中马克思并非从观念出发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提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两大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指出人类社会结构又同时包含了五个基本要素:人的基本需要和生产,它构成了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和一切历史基本条件;在已经得到满足第一个需要及其活动基础上产生的新的需要和再生产;人自身的再生产,亦即人的繁衍与家庭关系的形成;生产活动的过程产生出来的社会关系与自然关系;意识。在这种现实与历史的视角下,

马克思着重分析了伴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劳动交往方式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下,提出每个现实的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关系的综合,亦即这个人的劳动生活都受其社会关系的制约。

他在《形态》中指出,人类历史的演进实际上是人类社会总体分化又统一的进程。资本主义社会前,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劳动的交往方式是带有狭隘的地域性的;资本主义社会确立后,生产力飞速发展,以往地域性的劳动不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于是各个地域开始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世界历史性的存在,然而这样一种联合是基于私有制的,所以这种联合非但不是自愿自由(以自由的人的联合出现的)而是以抽象虚幻共同体成员出现的,而且其本质也是片面分离的(分工)。亦即分工导致了私有制,社会关系发生史即其异化的历史,在其背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这样的分工最终导致精神与物质的分裂,由此产生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正由于这样一种被异化了的劳动直接导致了现实的个人、劳动者被颠倒为抽象的个人、甘于忍受的被奴役者,因此马克思提出要“消灭(异化)劳动”,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真正的世界历史性存在),扬弃异化,消灭分工,恢复人实践活动自由自觉的特点,恢复个人对其现实性的占有,恢复人们生命维持-审美二重性的劳动模式,并且指出这样一种真正的共产主义并非是一个给定的理想状态或目标,它本身是使现存革命化历史运动开放的过程。这样一种革命的劳动应是现实的人的本质的复归。

相比较而言,《资本论》对劳动的描述更为现实和简单,马克思在这本著作中提出了劳动过程有三个重要因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就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首先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它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改造自然界,另一方面改造人类自己。与动物如蜜蜂、蜘蛛的本能活动、与自然直接接触的活动不同,人类的劳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生产活动。

劳动对象就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所要加工改造的对象,可以说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但并非所有劳动对象都是原料。劳动对象只有在它已经通过劳动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是原料。

劳动资料就是劳动者控制和改造劳动对象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即劳动借以改造劳动对象的手段。它包括工具、土地、道路、运河和生产上的建筑物等。使用劳动资料进行生产是人类劳动的重要特征。劳动资料是由劳动所创造的,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劳动因此就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活动。任何一个使用价值不管是当作劳动资料还是劳动对象,都必须和获得劳动相接触才能发挥作用。人是活的、能动的主体,而物是死的东西,只有经过人的劳动,物才会有应有的作用。同时劳动过程既是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劳动资料的消费过程,它是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体。

总之,劳动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在任何社会,它都是不可缺少的过程。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剥削压迫工人的过程,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都必须服从资本家的意志;第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而不是归生产工人所有,工人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产品总价值-原料价值-工人

工资(仅仅能维持工人生存),而这种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所获得。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工人并未从这样不断发展的劳动获得生存环境的改善,仅仅为其冷酷的主人资本家们赢取了更多的利润。价值的增值过程变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马克思还用价值、劳动、产品表现了剩余价值率,并且揭示了剩余价值三大规律,从而揭露了在合约雇佣关系的幌子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相。《资本论》还用当时的经济事实还展现了资本家为了提高剩余价值,大肆加大工人劳动强度,由此发生的围绕工作日的斗争。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非但不是自愿自觉的,而是被迫出卖的,是至始至终受剥削受压迫的不属于自己的劳动,这样一种劳动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的事实,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矛盾必然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正是这样一种矛盾最终会埋葬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认为由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需要通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才能完成。这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终会在这场斗争中解放自己,自由自觉地进行劳动,这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扬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