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英语论文呼啸山庄

来源:哗拓教育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实践作业

作 者 系(院) 外国语学院 专 业 英 语 年 级 学 号

写作意向

长时期以来, 人们视艾米莉•勃朗特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关于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因而往往是旧谜刚解,新谜又出,解谜热潮似永无休止。

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 Gothic tradition) ,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 年代以后,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到2000 年9月为止,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其中1970 年以后为126 部,仅90 年代就达59 部,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资料的初步整理

张云军、沈景奎的《<呼啸山庄>多重主题的再阐释》认为,《呼啸山庄》的主题是多层次的 ,诸如“善与恶”“爱与恨”的冲突说 、“邪恶”与“报应”说或“罪与罚”说等。并觉得《呼啸山庄》在吸

纳哥特式小说的主题传统的同时也成功地超越了它, 从而也就有了“阶段斗争”说和“风景宁静因素”说等主题的再阐释。艾米莉是一个文明的继承者也是一个大胆的革新者,她为那些瞻前顾后不知所措的作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范式,正因此《呼啸山庄》才得以不朽。他在这些阐释基础上进行了再解读,认为艾米莉成功地吸纳了哥特式小说传统中 的有益成分并凭借异常个性化的代的伟大女性作家,肯定其文本中客观反映时代人类艺术策略超越了它,从而实现了对于哥特式小说传统的最恰如其分的继承与扬弃。而叶利荣则在其《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陈茂林院长则从生态自然的角度分析了该作品的主题,他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意蕴丰富的小说。小说中的自然是有生命的独立主体,是人们的精神庇护所和心灵栖息地,生机勃勃,气象万千。作品表达了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思想,体现了文明与自然之间对立交融的关系,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这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韩清华,徐国琴《混浊世界的清醒者,爱情真谛的探索者——劳伦斯与艾米莉社会批判主题 、爱情主题对比》认为D ·H ·劳伦斯和艾米莉 ·勃朗特相隔近一个世纪 ,他们的作品都深深地带有

各自时代的烙印。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各 自所处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对社会进行了批判 。艾米莉的《呼啸山庄》中社会批判主题是爱情主线下的客观产物。劳伦斯作品对社会的批判浸润着作者的主观意识,他从多角度 、多维度对社会进行批判,作品中对完美的爱情、婚姻的探讨从一个侧面对社会进行了批判。另外,劳伦斯把解救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完美的两性关系上。两位作家对不同爱情婚姻的描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爱情观 、婚姻观。

王丽在《野性与文明─解读<呼啸山庄>意象和主题》指出《呼啸山庄》表达了对叛逆性格的崇拜和对虚伪“文明”的抗议,文章从解读其意向和细节入手并通过“窗子”这一贯穿全文且与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叛逆爱情紧密相连的意象来佐证这一主题。栗华在其《“野孩子”的爱和恨——对<呼啸山庄>意象和主题的一种阐释》对于前文的主题给予了肯定,但他更进一步指出小说的男女主人公是具有严重缺陷的人物,作者对希斯克里夫的复仇行动是有所批判的 ,从而捍卫了生活的人道主义原则。吴翔之撰文《在现实与超越之间——<呼啸山庄>主题意向新论》指出《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心目中的宇宙的缩影,是她的自然哲学的象征性表露。其女主人公凯瑟琳是宇宙间“风暴”和“宁静”两种力量的象征,希斯克里夫象征着“风暴”,而林敦则象征着“宁静”,它们既相互冲突又最终统一于凯瑟琳一身。作者是结合戴维 ·赛西尔的研究视角得出这一结论的。王海铝的《荒原与风暴——<呼啸山庄>的意向研究》却表示《呼啸山庄》弥漫着一种既真实又荒诞、既暴烈又多变、既狂热又冷酷的奇特氛围,艾米莉

以诗人敏锐的想象紧紧扣住大自然的原始意向,把笔触伸到了人物灵魂的原性空间,向人们展示了那足以席卷一切的心灵风暴,与试图扼杀心灵的人为荒原之间的冲突,荒原与风暴是《呼啸山庄》中最基本、最典型,也最富有意蕴的原始意向。

唐正在《试分析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的个性体现》中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就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在现实生活中,艾米莉有很浓厚的荒原情节,姐姐夏洛蒂曾经说过“她一旦离开荒原就无法克制自己心灵的痛苦”。艾米莉对荒原的热爱正是通过希斯克里夫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黄种在《风暴之女——艾米莉·勃朗特——评析作家经历和性格对作品的影响中论道:《呼啸山庄》是表现艾米丽感情愿望、创造、思索和理想的一幅画,是她的真实历史。而金朝霞在《由<呼啸山庄>看艾米莉·勃朗特的审美取向》指出:《呼啸山庄》是一部奇书,通过塑造希斯克里夫的形象,通过对风景、荒原等自然环境的描绘,反映了女性作者特有的审美取向——找寻完整的自我,弥补现实中的缺失。作者艾米莉 ·勃朗特出身于英国一个并不富裕的教士家庭 。她生活的环境中有大片的荒野,而这片荒野造就了作家的双重人格:一方面,她很内向害羞,而另一方面,却又热情淳朴。艾米莉通过不长的寿命,却勾勒出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即《呼啸山庄》。她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周围环境和生活圈子,创造出小说中三个主要的人物,即凯瑟琳、希斯克利夫和埃德加。这三个主要人物其实都代表了作者的形象 。艾米莉内向,却又有着丰富的内心情感。作者一生虽然从没谈过恋爱,但她对于爱情的理解却

有着自己的想法,即爱情应该是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情和体验。

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参考资料

[1] Bronte, Charlotte. 1907. Charlotte Bronte’s 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Wuthering Heights. London: J. M. Dent Sons Ltd. p. 20.

[2] Gerin, Winifred. 1971. Emily Bronte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Marie, Mulvey-Roberts. ed. 1998.The handbook to gothic literature [A].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p. 83.

[4] Punter, David. 1980. The Literature of Terror [M]. London: Longman. p. 6.

[5] 方平. 1993希望在人间 论〈呼啸山庄〉《呼啸山庄》(译序) [M].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24页.

[6] 盖斯凯尔夫人. 2000 .夏洛蒂•勃朗特传[M]. 张淑荣等译. 北

京: 团结出版社. 第11 12页.

[7] 肖明翰. 2001.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 外国文学评论第3期.

[8] 鲜于静. 2003. 神秘和怪诞的魅力 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的哥特艺术研究[MA].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库.

[9] 张同乐、毕铭·《呼啸山庄》一部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小说[J]·外国文学研究

[10]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闫红梅,张润,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

[11] 刘风辉.复杂的双面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 [12] 邓美华.人性的扭曲与复苏U].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

[13] 刘长.希刺克厉夫:呼啸山庄的精神畸交者[J].惠州大学学报,1994

[14] 孙冬梅.希克厉何以成为复仇的恶魔[J].殷都学刊,2004 [15]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徐晓雯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16] 杨岂深.英国文学选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