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莫言小说

来源:哗拓教育
小说专题训练----莫言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鸭 莫言

青草湖里鱼虾很多,水草繁茂。青草湖边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大双黄多,半个省都有名。有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放鸭人有老汉,有姑娘,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彼此都混得很熟。

春天里,湖边的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儿盛开,杏花儿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

湖水绿得像翡翠,水面上露出了荷叶尖尖的角。成双逐对的青蛙嘎嘎叫着。真是满湖春色,一片蛙鸣。老壮一下湖就想和对面王庄的放鸭人老王头见见面,可一连好几天也没碰上。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来:“大伯,您是哪个村的?” “湖东李村,”老壮瓮声瓮气地回答,“你呢,姑娘?” “湖西王庄。” “老王呢?”

“老了,退休了。”姑娘抬起竹篙,用力一撑,小船转向,鸭群拐了个弯儿。 “再见,大伯!” 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在湖上碰了面。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大伯,你们村有个叫李老壮的吗?”

老壮愣了一下神,反问道:“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 姑娘的脸红了,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没事,随便问问。” “不会是随便问问吧?”老壮耷拉着眼皮说。 “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 “难说。”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游过。”老壮掉转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

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共了产”。那时,村子里主事的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主任,“共产”来的鸭子,被他和他的造反派战友们当夜宵吃得没剩几只了,老壮甭提有多心疼了。老实人爱生哑巴气,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

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

一转眼春去夏来,湖上又换了一番景色。荷田里荷花开了,湖里整日荡漾着清幽的香气。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人被浇成一只落汤鸡。暴雨过后,天空格外明净,湖上水草绿得发蓝,荷叶上、苇叶上,都挂着珍珠一样的水珠儿。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知道这一定是刚才的暴风雨把哪个放鸭人的鸭群冲散了。“好鸭!”老壮不由地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王庄的放鸭姑娘。

“大伯,你看没看到十几只鸭子?昨儿个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把我急得一夜没睡好觉呢!”

“姑娘,你可是问巧了!”李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一只也不少,都在我这儿呢。”

“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来吧?”

“我来。”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放鸭姑娘“呷呷”地唤着,白鸭归了群。

“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

“姓李,名老壮!”

“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

“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来,好像和姑娘斗气似地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

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逃了。

“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喊

着。

“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高声。

一片芦苇挡住了姑娘和她的鸭群。

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姑娘,真是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

(有删减)

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放鸭姑娘之所以向李老壮打听他早年偷鸭子的往事,因为她正和李老壮的儿子谈朋友,她想了解李老壮的家庭实际情况,也想证实她听说过的这些关于李老壮的往事。 B.这篇小说写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的变化,选材典型,文笔犀利,语言诙谐幽默,带有莫言小说的典型特征。

C.李老壮对姑娘提起自己的伤疤,感到很恼火,开始反感她。但后看到她为了找鸭子着急的样子,对她的看法又发生了改变。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简单的对话和肖像描写,含蓄地讲述了一个和鸭子有关的爱情故事,巧妙地表现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插叙李老壮当年偷鸭,既塑造李老壮老实、憨直的性格,又衬托现在好政策以及人们幸福生活,也让文章情节更完整。

B.姑娘询问游街的事,莫言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以李老壮简短的回答,“掉”“撵”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壮内心不痛快。

C.姑娘得知和他在一起放鸭的大伯就是李老壮时,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姑娘内心的羞涩与紧张。

D.小说写村主任的好吃懒做、假公济私,是为了在对比中烘托李老壮形象,表现青草湖农民在特殊时期的痛苦经历。

3.分析文本中划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子的敌人 莫言

黎明时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正在恶梦中挣扎的孙寡妇惊醒了。爆炸的强光像闪电抖动,气浪震荡窗纸,发出嗦嗦声响。她走到院子里。下雪了。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我的儿子吧。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

炮声停止了,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刮风般的枪声,似乎还夹杂着人的呐喊,军号的声音似乎漂浮在枪声和人声之上。她知道,只要有号声,就说明儿子还活着。小林是个号兵。中午时分,又一阵枪声响过,但这一次她没有听到军号。她浑身打着哆嗦,飞快地跑出去。没等她跑出村子,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就挡住了去路。

担架队漫长得像一条河。她哭嚎着,跟着往前跑。

担架队停在打谷场上。还没落地,就有七八个医生冲出来。她也跟着冲过去。哭喊着儿子的名字。女卫生员拉住她的胳膊,粗声粗气地说:大娘,您就不要添乱了!

她把哭声强压下去,悲哀鼓得胸膛疼痛难忍。

黄昏时刻,做完手术的伤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惫、胸前血迹斑斑的医生和嗓音嘶哑的女卫生兵也走了,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天依然阴沉,但西边的天脚出现了一片杏黄的暖色。轻薄的雪片在空中团簇,宛如毛茸茸的柳絮,降落在死者脸上。她一遍遍地看着他们,从一具尸体到另一具尸体。她用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拂去他们脸上的雪花。她感到手上粗糙的老皮,摩擦着那些年轻的面皮,就像摩擦着绸缎。

后来,村长和民兵架着她的胳膊把她送回了家。一路上她像撒泼的女孩,身体往下打着坠儿。民兵把她抬到炕上,村长大声说:睡吧,老婶子,小林没死,你就等着享福吧!

她嗫嚅着:不,你们骗我,小林死了,小林…… 她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

她刚刚闭上眼,就听到胡同里一阵喧哗。 一个清脆的声音问讯着:“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还有一条洁白的毛巾,清脆的声音就从她口里发出:“这里是孙小林家吗?”

女卫生兵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孙大娘,您的儿子孙小林,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

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 “孙大娘,您的儿子牺牲在冲锋的队列里,他的死是光荣的。请您赶快验收,我们去送别人的儿子回家。”

村长歪过头吩咐民兵队长:“把席子解开,让大婶看看儿子。”

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泄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她把头低下去,一直低到离那个士兵很近的地方。她嗅到了像结了冰的糖葫芦散出的甜丝丝的气味。死者很年轻,跟她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

二十岁。一绺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

女卫生员眼里跳动着惊恐不安的光芒:“这怎么可能?我亲眼看着他卷进席筒的,他没穿敌人的衣服。”

民兵队长冷冷地说:“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 女卫生员大喊着:“胡说!”

“别急,”村长老练地说,“也许是临时换了套衣服?这种事情打扫战场时经常有。大婶子,你好好认认,这是不是小林?”

她将死者额上那绺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

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 院子里只剩下她和年轻人了。

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嘟哝着:“孩子,委屈你了……”

她听到有人在胡同里大声喊叫;“这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到了大门外,看到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马灯,斜背着一个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一条洁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过来。女卫生员身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满面悲凄,低声问讯:“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兼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描写,不仅刻画了鲜明的形象,也表现了人物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情感。

B.小说“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结合使用,既客观详实地展现了战斗场景,又使读者聚焦主人公在战争背景下的弱小无助,引发深切的同情与对战争的控诉。

C.“儿子的敌人”就像儿子的“孪生兄弟”,已经超越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彰显的是普遍的人性光辉与伟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以幻觉表现现实。铜号“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以鲜明的幻觉形象写出了孙大娘听闻小林牺牲之后的巨大悲哀。

5.凡·高自言:“我不想正确地重现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而是随意地使用色彩,以便更有

力地表现自己。”而莫言的小说与绘画艺术的关联,也表现在极富象征意蕴和富有浓烈情感的主观色彩上,据此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6.“情节上的大段重复,往往标志着艺术上的单调和贫乏。然而,有意的重复,重复中显出不重复,重复处见出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则是艺术技巧的娴熟与高超。”文中“女卫生员来家通知孙寡妇”的情节,使用重复叙述的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三、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各题。

丑兵 莫言

七六年冬天,排里分来几个山东籍新战士,除王三社外,都是小巧玲珑的身材,白白净净的脸儿。王三社,真是丑得扎眼眶子,与其他人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我刚提排长,意气洋洋,神气得像只刚扎毛的小公鸡。我不但在各方面始终想压住兄弟排,就是在风度上也想让战士们都像我一样(我是全团有名的“美男子”)。可偏偏来个丑八怪,大煞风景。丑兵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口齿又不太清楚,常常将我的姓“郭”字读成“狗”字。我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

小豆子他们几个猴兵,天天拿丑兵开心,稍有空闲,就拉着丑兵问:“哎,老卡(卡西莫多),艾丝米拉达没来找你吗?”丑兵既不怒,也不骂,只是用白眼珠子望着天。

有一天中午,全排正在吃饭,小豆子他们对着丑兵笑,我瞅了丑兵一眼。真没想到,这位老先生竟然戴了个脖圈!这是什么脖圈哟!黑不溜秋,皱皱巴巴,要多窝囊有多窝囊。我撇了撇嘴,转过脸来。小豆子看到我的脸色,端着饭碗猴上去。“哎,老卡,”小豆子指指丑兵的脖圈说,“这是艾丝米拉达小姐给你织的吧?”丑兵的眼睛里仿佛要渗出血来,他把一碗豆腐粉条扣在了小豆子脖子上,小豆子吱吱哟哟叫起来了。

我把饭碗一摔,对着丑兵就吼道:“把脖圈撕下来!你也不找个镜子照照!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瞪了我一眼,慢慢地解开领扣,仔细地拆下脖圈,装进衣袋,嘴里嘟哝着:“脖圈是俺娘给织的,俺娘五十八了,眼睛不好……”他抽抽搭搭地哭起来,两个肩膀一个劲地哆嗦。大家把责备的目光投向小豆子,小豆子低下了头。

丑兵要求到生产组喂猪,连里同意了他的请求。三年过去了,我提升为副连长,主管后勤,又和丑兵打起交道来了。

七九年初,中越边境关系紧张。连里召开动员会,抽调一批老战士上前线。刚开过动员会,决心书、请战书一摞摞地堆在连部桌子上。下午,我到猪圈去,想看看这个全连唯一没写请战书的丑兵。丑兵正在给一只老母猪接生,浑身是脏东西,满脸汗珠子。看着他这样,我原谅了他。

晚上,支委会讨论去南边的人员名单,丑兵闯了进来。他浑身湿漉漉的,赤脚穿着一双沾满粪泥的胶鞋,帽子也没戴,一个领章快要掉下来。他说:“请问连首长,像我这样

的丑八怪放出的枪弹能不能打死敌人,扔出的手榴弹会不会爆炸?”丑兵眼睛潮乎乎地说,“我长得不好看,但我也是解放军战士!我也要上前线!”

丑兵被批准上前线了。开完欢送会,我思绪万千,向丑兵住的房子——猪圈旁边一间小屋里走去。小屋还亮着灯,我推开门走进去,丑兵正在用玉米糊糊喂一头小猪仔。见我进来,他慌忙站起来连声说:“副连长,快坐。”他一边说着,一边把喂好的小猪抱进一个筐子里:“这头小猪生下来不会吃奶,放在圈里会饿死的,我把它抱回来单养。”他沉吟了半晌说:“副连长,不打出个样来,我不活着回来。我要求来喂猪是看好了这间小屋,它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两年来,我读了不少书,并开始写一部小说。”他把一叠手稿递给我,我翻看着,从那工工整整的字里行间,仿佛一个憨拙的孩子沿着红高粱烂漫的田间小径走过来。

几个月后,电台上、报纸上不断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我希望能听到或看到我的丑兄弟的名宇,他的名字始终未出现。

终于,小豆子来信了。他左目已瞎,右目只有零点几的视力,他向我报告了丑兵的死讯。

“我和三社并肩前进,不幸触发地雷,我眼前一黑,倒了下去。不知过了多久,我感觉被人背着慢慢爬行。我问:“你是谁?”他瓮声瓮气地说:“老卡。”我挣扎着要下来,他不答应。后来,他越爬越慢,我意识到不好,赶忙喊他,摸他。我摸到了他流出来的肠子。我拼命地呼叫:“老卡!老卡!”他终于说话了,伸出一只手让我握着:‘小豆子……不要记恨我……那碗豆腐……炖粉条……’他的手无力地滑了下去……”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丑兵也戴上了“脖圈”,在“我”眼里“黑不溜秋,皱皱巴巴,要多窝囊有多窝囊”,这与“我”对丑兵的嫌恶态度有关。

B.开头丑兵恼怒小豆子称呼他“老卡”,感觉受到侮辱,而结尾他却对小豆子自称“老卡”,这是因为时间长了丑兵就愉快地接受了这个称呼。

C.丑兵原谅了曾经嘲笑他的人,主动请缨,获准参战,为救战友而牺牲,让人对丑兵这一人物不禁产生深沉的感怀和崇敬之情。

D.小说写丑兵在他睡觉的小屋里,喂一头小猪崽玉米糊糊的情节,从细节上展现了丑兵尽职尽责、心地善良的美好形象。

8.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丑兵”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9.本文以“丑兵”为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唇绿嘴 莫言

老父病重,我由京返乡陪护。一日下午,忽听窗外大街上,传来一女子的号啕,众人皆愕然。我大姐惊道:“‘高参’来了!”

只见一个女人,仰着红彤彤的大脸,张着大嘴,哭嚎着进入我家院子,“大舅啊……俺的个亲舅啊……你怎么狠心撇下俺走了啊……”

我大姐恼怒地冲出去。父亲举起一只颤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别……别……别惹她啊……”

我大姐恼怒地说:“‘高参’,你这是唱的哪一出?”

“高参”满脸的悲痛表情就像落在烧得通红的炉盖上的一滴水,欻的一声便消失了,随即换上了一副惊愕的表情,说:“不是说俺大舅‘老’了吗?”

“俺大好好的呢!”我大姐说。

“您看看您看看,这些该死的造谣分子,”她一边说着,一边闯进了我父亲的居室,看到我后,她的脸上出现了喜洋洋的表情,道,“表哥,您啥时回来的?”然后伸出手来,我感到她的手又大又硬,力气很足。然后她又与我堂弟等人一一握手,这派头既不像个女人,也不像个农民,倒很像一位市里来的干部。最后,她俯身问躺在床上的我老父:“大舅,你还认识我吗?”我老父摇摇头。她提高嗓门说:“大舅,我是覃家庄上的覃桂英啊!”我父亲还是摇头。我姐姐大声说:“覃家庄俺姑的侄女,‘高参’!”

我父亲笑了,用微弱的声音说:“‘高参’……知道,太有名了……了不起……”“俺大舅真幽默。”“高参”道。“坐下吧。”我父亲说。

她摸出一盒细支中华烟,问:“不介意我抽烟吧?”我大姐道:“高参’,你还是别抽了,俺大咳嗽。”她说:“也是,尽管抽烟是人权的一部分,但我的人权要建立在不侵犯别人人权的基础上才可以实施。”我诧异地看着这位出语不凡的胖大妇人,一时找不到要说的话。我姐姐看出了我的尴尬,便道:“你可不知道“高参”有多厉害,胶东半岛都有名的人物。”

我堂弟道:“岂止是胶东半岛,全中国都有名呢!”

“姐,弟,你们就别讽刺我了。”“高参”嘴里这样说,但她的神情却是一副很享受的样子,“跟表哥这样的大作家比,我算什么?草民一枚!”

“您老人家可不是‘草民一枚’,”堂弟说,“您是著名‘公知’,策划大师!” “什么“公鸡”“母鸡”“大师”“小师”,”她说,“我不过是一个为弱小者争利益,为受迫害者鸣不平,为创造和谐、公正、民主的乡村社会而不计报酬、不遗余力的乡村知识分子。”

她的话让我震惊。她是我小学的同班同学。她小学之后又混过两年农业中学,我之所以说“混”,是因为这样的学历在当时也不算低,但放在眼下,那就跟文盲差不多了……

“高参”的手机响了,手机里传出一个男人的声音:“覃姐,晚上有空吗?一起吃个饭,平度有一个客户想见你,我订个包间。”她按着手机留言,骂道:“去你娘的,我正要

找你算账呢,你说俺大舅‘老’了,我现在就在俺大舅身边,俺大舅精神好着呢!你这个造谣分子,我饶不了你!”她将手机装进口袋,探身问我父亲,“大舅,你不生我的气吧?都是‘花脖子’这个家伙造谣!”我父亲闭着眼睛,仿佛睡着了。

这时,“高参”口袋里的两个手机同时响了。她摸出了那款旧“华为”,又摸出一款新“苹果”。她看了一眼苹果手机,嘟了一句,又看华为手机,揿响,还是那位“花脖子”的声音;“覃姐,你可别怨我,我是听‘九儿他爹’说的。他说你大舅可能‘老’了,因为他从村委的监控器上看到莫言回来了……”

我吃了一惊,道:“村子里还有摄像头?太厉害了!”“高参”道:“所以,表哥,得网络者得天下,失网络者失天下;得网络者得民心,失网络者失民心。所以,网络是天堂,网络也是地狱;所以,可以利用网络伸张正义,也可以利用网络冤杀好人;可以利用网络消费,也可以利用网络赚钱……总之,网络能把人变成鬼,也能把鬼变成人,当然也可以把人变成神……叫喊了几十年的‘缩小三大差别’①,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刚兴起互联网时那句“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话现在基本上还适用。总之,表哥,自从有了互联网,我觉得自己才真正地过上了人的生活……”

“佩服,覃桂英,不,‘高参’,”我说,“我枉在北京待着,但实际上孤陋寡闻,感谢你给我上了一课。”

“你与你朋友新近开那个‘两块砖’公众号我已关注了。太保守了,表哥,你们根本不熟悉网络的运作规律,折腾了大半年,才几千个粉丝,如果交给我给你们经营,三个月,我不给你顺来一百万粉,我就不姓覃了。”

“你早就不姓覃了,”我堂弟说,“你姓高叫‘高参’。”“姓高也没什么不好,俺姥娘家不也姓高吗?”

“我很想知道你用什么方法能给我们吸来一百万粉丝。”我说。

“哎哟表哥,这事可不是一句半句能说清的,这么着,”她摸出两块手机,道,“加个微信,过几天咱们坐下来细聊。”

“我把自己推给你好几次请你加我,你都不理我,”她白了我一眼,然后用两块手机先后扫了我的二维码,说,“你得确认我,‘高参’和‘猪大自肥’。”

“‘猪大自肥’,这名字真好!”我说。“我还有三个名字呢。” “你有五个手机?”我惊讶地问。

“‘老丈人的青鱼’有十二块手机呢。”她说,“我还有两个公众号,一个叫‘红唇’,一个叫‘绿嘴’,表哥你得空关注一下。”她俯身向我父亲,说,“大舅,我先走了,过几天再来看你。”她走后,我父亲悄声对我说:“千万小心她啊……”我说:“大,您放心,我心里有数!”

(选自莫言小说集《晚熟的人》,有删改)

【注】①三大差别:指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第一人称叙事,有很强的真实性。其中的“莫言”和鲁迅小说中“迅哥儿”一样,都是小说人物,也带有作者的印记。

B.小说集名为“晚熟的人”,覃桂英就是一个晚熟的人。她貌似在互联网时代如鱼得水,实际上处处显示出她的单纯和落伍。

C.这篇小说延续了莫言一贯的写作风格。乡村题材,以故乡为背景,围绕故乡的人物展开,动作描写传神,语言描写如见其人。

D.小说描写“我”见到“高参”后的心理反应,经历了“诧异—震惊—反感—好奇—戒备”的过程,点到为止,笔墨简省。 11.简析“父亲”在小说中的作用。

12.请从微信名“高参”和“猪大自肥”的角度,探究小说意蕴。

【答案】

一、1.B “文笔犀利,语言诙谐幽默”不当。本文语言委婉细腻。

2.C“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姑娘内心的羞涩与紧张”错误,原文中描述“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表现出的是姑娘内心的吃惊和羞愧。 3.①画面明净,景色清新给人以美的感受,烘托了李老壮美好的心灵世界。

②暴雨冲散了鸭群,为后文李老壮见到十几只白鸭,为姑娘找鸭的情节做铺垫。

③照应文章开头景物的描写,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谨。

二、4.B“既客观详实地展现了战斗场景”错误,小说基本没有展现战斗场景,只是写了孙寡妇耳中所闻的枪炮声,以及战争结束后的情况。

5.①绿色:用“一道灿烂的绿光”来形容战士的绿军装,象征青年战士生机勃勃的生命,可惜战争却摧残了年轻的生命,此处的“绿色”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更强,对战争的批判更深

刻。②金黄色:用鲜亮的温暖的“金黄色”修饰军号,使人联想到中华民族炎黄子孙、黄皮肤、黄土地之色;象征着高贵、神圣、名誉与忠诚,表达了对战士的崇高的敬意。③红色:用“深红的蜡光”形容士兵的脸色,用红色营造一种悲感氛围,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④杏黄色:“西边的天脚出现了一片杏黄的暖色”,用暖色调营造出温馨与美好的氛围,反衬了死亡的冰冷残酷。⑤蓝色:用“蓝色”修饰“边缘光滑而规整的洞眼”,渲染了悲怆绝望的氛围,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6.①在小说结尾处重复出现,情节上构成“突转”,出人意料,使文章波澜起伏。②结尾处“女卫生员再次到家”,意味着“儿子真的牺牲了”,给读者以冲击力,引起读者强烈的震撼。③两次重复,强化渲染了悲剧的氛围,深化小说主题,表达了对残酷战争的控诉。④丰富了人物形象:第一次情节,通过孙寡妇对“儿子的敌人”的态度展现了她深沉的母爱及人性的光辉;结尾处,“儿子真的牺牲”带给她的重创,使人物形象更具悲剧色彩。

三、7.B“这是因为时间长了丑兵就愉快地接受了这个称呼”错误,丑兵之所以后来称自己为“老卡”,是因为认识到内在的美远胜过外表的漂亮,自称“老卡”是丑兵自信、成熟的表现,通过前后的对比突出真正的美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心灵。 8.丑兵是一位外表丑心灵美的英雄。

①朴实憨厚,胸怀博大:面对新排长的歧视、战友的奚落,他不怒也不骂,甚至被叫为卡西莫多也不介意,还自称“老卡”;他以博大的胸怀,原谅了曾嘲笑过他的小豆子,郭副连长等人。

②为人热情,做事认真: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要求调到生产组喂猪,工作上尽职敬业,不怕辛苦。

③富有理想,爱国勇敢:当连里讨论参加对越自我反击战的人选时,他主动请缨,上前线打击入侵者。受到战友们的歧视,但是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在养猪场读书写作;在战场上为救小豆子而牺牲。

9.①贯穿全文,是结构严谨的线索,整篇文章是围绕着丑兵的故事展开的。

②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立体,写出了人物外在的丑,但是心灵却很美的形象。

③揭示主题,将丑兵外在的“丑”和内在的“美”进行对比,突出人真正的美是内在的美而不是外在的漂亮。

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思考。 四、10.B“覃桂英就是一个晚熟的人”错误。覃桂英不是“晚熟的人”,而一直是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唯利是图的小人。她是互联网时代浑水摸鱼者,也是家乡网络时代的恐怖分子,以五个手机、两个公众号买卖谣言,操弄民意。从其说的话就能看出“可以利用网络伸张正义,也可以利用网络冤杀好人;可以利用网络消费,也可以利用网络赚钱……总之,网络能把人变成鬼,也能把鬼变成人,当然也可以把人变成神……”“太保守了,表哥,你们根本不熟悉网络的运作规律,折腾了大半年,才几千个粉丝,如果交给我给你们经营,三个月,我不给你顺来一百万粉,我就不姓覃了。”

11.①情节方面,父亲生病使“我”“大姐”“堂弟”“高参”聚集在同一场景,起着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②人物形象方面,父亲对待“高参”的言行,表达了父亲对“高参”得罪不起的担心、厌恶,衬托了“高参”的能量巨大、令人恐惧。③主题方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从父亲对“高参”的沉默与对子女的反复告诫,暗含了对“高参”这类人物的批判和讽刺。

12.①高参,即高级参谋,覃桂英以此树立高大上的形象,包装和营销自己;猪大自肥,暗合了覃桂英借网络扩大影响力并牟取利益的心理。(微信名的含义、心态2分)②作者借这两个微信名,暗示了覃桂英贪财自利、狂妄庸俗的特点,表达了对这类人的讽刺。

(对人物形象的表现作用2分)③表达了作者对当前互联网生态的担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