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摄影教程复习

来源:哗拓教育
第一章

1、 摄影术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以达盖尔的银版法公布日为标志

1839年8月19日,在法国科学院与美术学院的联合集会上,公布了法国画家和物理学家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这一天标志着摄影术的诞生。 2、摄影术三位最重要创始人及他们的具体成就

尼埃普斯—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的成功拍摄者,日光蚀刻法。 达盖尔—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摄影术的发明人,发明银版法摄影术; 塔尔博特—英国发明家卡尔波特是由底片负片到正片的开创人。由负像到正像的卡罗式摄影术,现代摄影发明的奠基人。

1、尼埃普斯和“日光蚀刻法”

日光蚀刻法 尼埃普斯用锡合金板涂上柏油,放进他的照相机内,在法国他

旧居的阁楼上对着天窗外进行8小时的曝光,然后在熏衣草油中“显影”,实际上是对柏油进行溶解。溶解期间,由于静物最亮部分受到曝光时的漂白作用变硬,未能被溶解而得以存留,而在中间调子和暗部的柏油涂层则较软而逐次被溶解清洗掉,便形成我们所看到的金属正像。

约瑟大·尼埃普斯,法国人(图1一1)。从1793年起,尼埃普斯就已从事用感光材料做永久性的保存影像的试验。1826年的一天尼

埃普斯在房子顶楼的工作室里,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保存的照片(图1-2)。

图 1—1

经过长达八小时的曝光,装在暗箱中的铅锡合金板记录下了窗外可见的全部景色。在这张正像上,

图 1—2 左边是鸽子笼,中间是仓库屋顶,

右边是另一物的一角。由于受到长时间的日照,左边和右边都有阳光照射的痕迹。尼埃普斯把他这种用日光将影像永久的记录在玻璃和金属板上的摄影方法,称作“日光蚀刻法”(Heliography)。他的摄影方法,比达盖尔早了十几年,实际上应被称为摄影术的发明者,只是由于尼埃普斯为保密而一直拒绝公开,也就未被予以公认。

2.达盖尔和银版法

图1-4

图 1-3

达盖尔式摄影法(银版法)

先准备一块镀有薄银的铜板,规格是165×216mm。

将铜板的镀银面彻底洗刷干净,并加以抛光,使其光滑如镜。 将铜板置于一个装有碘溶液或碘晶体的小箱内,镀银面朝下,使碘蒸汽与银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具有感光作用的碘化银。在一般室温下,时间约是30分钟,这时,镀银的表面变为金黄色(可在红灯下观察)。

将已光敏化的铜板装入防光盒内(这必须在暗室中进行,防止跑光)。

将装有铜板的防光盒放入暗箱中进行拍摄,曝光时间是15—30分钟。这时,在光线的作用下,碘化银依据光线的强弱还原为不同密度的金属银,即“潜影”。 将已经曝光的镀银铜板放在一个装有75℃水银的防光箱的上部,镀银面朝下,使已还原的金属银与水银蒸气发生化学作用,形成汞合金影像,即“显影”。 将已显影的镀银铜板放在浓而热的食盐溶液中,通过食盐种的氯化钠的作用,使未曝光的碘化银失去感光作用,即“定影”。将已“定影”的镀银铜板进行水洗及晾干。

路易斯·达盖尔,法国人(图1-3)。达盖尔青年时从事舞台美术,后对如何能留住暗箱

中的影像产生兴趣继而作深入的研究,在研究期间,结识了尼埃普斯。1829年受尼埃普斯相邀,在尼埃普斯日光蚀刻法的基础上,共同合作研究。尼埃普斯于1833年逝世。而达盖尔在1837年用感光过的镀银铜板,浸泡在加热的盐水中获得定影而完成了自己的“达盖尔法”。《静物》(是达盖尔1837年用银版法拍摄的照片。这块首次定影成功的金属于版,现收藏在法国摄影家协会。·他的作品存世很少,《巴黎寺院街》)是他在1838年摄制的。

图 1—5

由于曝光时间要长达数分钟之久,因此很难留下人的行迹和身影。

达盖尔因银版法成为举世公认的摄影术发明人。银版法作为一种实用可行的摄影方法,虽成本和价格昂贵,但影像质量极为精细,自公布于世便迅速在欧美应用,直到19世纪50年代的胶棉湿版工艺出现之前,一直是最主要的摄影技法。银版法在摄影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正是银版法的发明和问世,才使摄影得以成为人类在绘画之外保存视觉图像的新方式,由此开创了人类视觉信息传递的新纪元。 3、塔尔博特和卡罗式摄影法

图1-6 图1-7

塔尔博特作为负像—正像工艺的创始人,他的发明给现代摄影中负片工艺开创了起点。

卡罗式摄影法又名负性相纸或碘化银纸照相法,也叫塔尔博特法。这个词是根据卡洛斯(Kalos)一词杜撰的,在希腊文中是“美丽”的意思。

正片:

图1—8 负像 图1—9 正像 用高质画图纸在暗房中

涂以硝酸银溶液和碘化

钾溶液,进行碘处理,并晾至半干。

用蒸馏水将纸上过多的碘化钾泡去,并在黑暗中晾干。

在暗房中,将已晾干的经过碘处里的白纸置于硝酸银醋酸和 酸溶液中处理1-2分钟,使之光敏化。干后,装进防光盒内,以便拍摄。

将防光盒放进暗箱,曝光时间约5分钟。

将已曝光的箱纸放入稀释的硝酸银和 酸溶液中,进行显影。 显影毕,用海波溶液进行定影。 水洗及晾干。

负片:

将一张洁白的纸放在食盐溶液中浸片刻,然后取出,滴去水份。

在浸过食盐的白纸上,涂上一层氯化银溶液,并晾干。这道工序必须在暗室的红灯下进行。

将负片与氯化银白纸面对面的压在玻璃框中,负片在上, 置于阳光下暴晒约20分钟,至白纸上出现影像为止。 将相纸放在海波溶液中进行定影。 水洗及晾干。

威廉·塔尔博特是英国著名古典文学家和科学家(图1-6)。在1835年,塔尔博特就曾研制出他的第一张相纸负像,可用来印制正像。但由于是纸质纤维,印出的正像颗粒粗,反差大,在像素上与银版法不能相比。(图1-7)中的梯子就是卡尔彼特用卡罗摄影术拍摄照片时的工具。

1839年,达盖尔的银版法率先正式公布。至1841年,塔尔博特改进完善后的负像工艺才在英国取得专利权。塔尔博特把他的摄影方法称为“卡罗式摄影”。卡罗式摄影的影像质量固然不能和银版法相比,但“卡罗式”可以从负像反复地印制正像,这实际上就是今天由负片印放正像工艺的前身。塔尔博特作为负像——正像工艺的创始人,他的发明给现代摄影中的负片工艺开创了起点。

3、世界上第一张永久保存的照片是谁拍摄的?具体情形怎样?

1826年的一天尼埃普斯(法国)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可以永久保存的照片《哥兹沃》。经过长达八小时的曝光,装在暗箱中的铅锡合金板记录下了窗外可见的全部景色。 4、简述照相机的发展阶段

初级阶段:1839--20世纪初,手拨快门到机械快门,单镜片发展为多镜片

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1031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

--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中级阶段:20世纪初--50年代末,实现了光学与机械完善和成熟的过度。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在此阶段,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照相机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照相机。黑白感光胶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宽容度不断提高;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并走向专业化。

高级阶段:20世纪60年代起,最大特点是体现现代电子技术的融入。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的后期。这期间,日本的小西六摄影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调焦照相机--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机.接着日本又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双优先式自动曝光照相机--美能达XDG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开创了一台相机具有多种曝光功能的先例。 这期间,光学传递函数理论进入了光学设计领域,出现了成像质量高,色彩还原好,大孔径,低畸变的摄影镜头。同时,镜头向系列化发展,由焦距几毫米的鱼眼镜头到焦距长达2米的超摄远镜头,并有了透视调整、 变焦徽距、夜视等摄影镜头。电子技术逐渐深入到照相机内部,多种测光、高精度的电子镜间快门、电子焦平面快门以及易于控制的电子自拍机等都纷纷出现。曝光补偿、存储记忆、多纪录功能、电动上弦卷片、自动调焦等各种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应用,高度自动化、小型、轻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质的各种新型相机,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不断问世,从而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设备。 目前照相机技术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说,摄影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摄影器材的革新上,而摄影器材的革新,最直接、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现代照相机突飞猛进的更新换代步伐。自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金属机身的照相机以来,至今已161年了。一个半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照相机已由最初的光学和机械相结合的产品,逐步发展成了综合当今光技术、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微电脑技术、数码影像技术、传输感应技术、电机驱动技术、人机工程学等多项现代高新技术的产品。

现在,采用微电脑等高新技术控制的自动化照相机已是司空见惯,“把照相机上与构图无关的操作彻底实现自动化”—-这一人类在攀登照相机自动化高峰之初所定下的目标早已达到。在当今最具代表性的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上,自动化功能渗透到了除构图操作以外的所有领域,这些自动化功能,无论是设计的科学性还是其实用价值,都经素以对摄影器材十分挑剔的著名摄影师的实践检验而被公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照相机上自动化功能的设置,几乎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5、请列举感光材料的工艺变革

达盖尔式摄影法(银版法) (daguerreotype process) 先准备一块镀有薄银的铜板,规格是165×216mm。

将铜板的镀银面彻底洗刷干净,并加以抛光,使其光滑如镜。 将铜板置于一个装有璜溶液或璜晶体的小箱内,镀银面朝下,使碘蒸汽与银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具有感光作用的碘化银。在一般室温下,时间约是30分钟,这时,镀银的表面变为金黄色(可在红灯下观察)。

将已光敏化的铜板装入防光盒内(这必须在暗室中进行,防止跑光)。

将装有铜板的防光盒放入暗箱中进行拍摄,曝光时间是15—30分钟。这时,在

光线的作用下,碘化银依据光线的强弱还原为不同密度的金属银,即“潜影”。 将已经曝光的镀银铜板放在一个装有75℃水银的防光箱的上部,镀银面朝下,使已还原的金属银与水银蒸气发生化学作用,形成汞合金影像,即“显影”。 将已显影的镀银铜板放在浓而热的食盐溶液中,通过食盐种的氯化钠的作用,使未曝光的碘化银失去感光作用,即“定影”。 将已“定影”的镀银铜板进行水洗及晾干。

火棉胶湿板摄影法 (Coollodion Wet—Plate Process)

1851年,英国雕塑家F·S阿彻尔发明(Frederick.Scott.archer)

火棉胶是将硝化纤维溶解于酒精与乙醚的混合液之中,所形成的一种粘性溶液,原是当时医院里用来涂敷伤口,以防感染,在戏院里用来粘假发和假胡子用。硝化纤维是用脱脂棉放在等量的硝酸与硫酸的混合液中,浸15分钟,再用清水彻底清洗而成。因它易于燃烧,故名“火棉”。

火棉胶感光板的配制和使用方法

将碘化钠(或碘化钾)和少量溴化钾放入火棉胶中,使之混合均匀,成为火棉胶乳剂,置于密封容器内,以供使用。火棉胶乳剂是摄影中第一个实用感光乳剂,后来,有配制好的火棉胶乳剂在化学药品商店和摄影器材商店出售。

用过氧化铁粉末(俗称“铁丹”)擦去玻璃板上的尘土和油脂,再用酒精彻底清洗,然后晾干,或用文火烤干。

将火棉胶乳剂均匀地涂布在玻璃板上使之成为薄薄的乳剂。乳剂层是否均匀,十分重要。所以,必须掌握熟练的技术。涂布时,温度要适合。过低,不易均匀;过高,则不易附着于玻璃上。

将涂布好的玻璃板放入密封暗箱内的硝酸银溶液中,使硝酸银与乳剂中的碘化钠和溴化钾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具有感光作用的碘溴化银。

将具有感光作用的玻璃板在暗房的安全灯下放入防光的暗盒内。

将感光板暗盒放进摄影机,并立即进行拍摄。在明亮阳光下,曝光时间是15秒至1分钟。

将已曝光的玻璃板取出,并立即在暗房中进行显影。显影液是醋酸和水的溶液中加入邻苯三酚或硫酸铁做成。

将已显影的玻璃板放入海波溶液中进行定影。 水洗并晾干。

明胶干版法

1871年,英国医生R.L马多克斯发表了一篇论述制造明胶乳剂的文章。1880年,当溴化银明胶乳剂初具了生产规模之后,明胶干版法也就取代了1851年以来风靡一时的湿版法。从此,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都建立起了照相感光材料工业。

胶片的问世

美国伊斯曼干板公司的创始人G·伊斯曼(George. Eastman)于1888年仿照塔尔博特的卡罗式摄影法,用长条白纸作为片基,白纸上涂以明胶乳剂,成为摄影史上最早使用的摄影用卷片,每卷可拍100幅直径为60毫米的圆形照片。冲洗后,将乳剂层从纸基上剥下,夹在两块透明玻璃板中间进行印片。

“柯达”公司于1889年用硝化纤维溶于乙醇与樟脑中,成为硝化纤维溶液,将

硝化纤维溶液涂布于一块长玻璃上,干后,用碳酸钠硅酸盐将感光乳剂粘敷在硝化纤维薄膜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用硝化纤维作为片基的卷片。是我们今天所用的“胶片”的原始。

从“干板”的发明到“胶片”的问世,以基本上奠定了当代摄影术的基础与规模。

1930年,改用醋酸纤维作为片基。这种片基的优点是不易燃烧,比较安全,称为“安全片基”。缺点主要是:收缩率大,强度差,在低温下易于脆裂。 到了70年代,又改用涤纶片基。这种片基,收缩率小,面积稳定,韧性大,不易折断。

银版法和碘化银纸法→蛋工艺→火棉胶湿版法→明胶干斑工艺→软片和胶片工艺 6、画意摄影包括哪几个主要支流

⑴高艺术摄影

高艺术摄影于19世纪50年代产生于英国,其艺术特点是运用绘画的理念,独具匠心地创作出绘画效果的照片。著名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雷兰德、卡梅隆等。

高艺术摄影家们接受了艺术评论家关于\"要掩盖平凡和丑陋\"的告诫,避免表现日常生活题材,而经常借用流行诗、历史传说和《圣经》中的轶事、寓言故事、基督生活等作为题材,主要宗旨是通过这些画面阐述道德观念,给人以教益,由于这些题材不可能在日常生活找到,因此摄影家就搭置了许多精巧的布景,设置豪华的陈设,精心指导服装模特,从而使不少摄影家后来都成为舞台设计专家。高艺术摄影作品在后期制作上普遍采用叠印法,常常将不同场景的画面通过后期印制组合在一起,以克服摄影画面较为单一的不足。这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也因制作的难度以及接近绘画而逐渐被艺术界所接受。

英国的奥斯卡·雷兰德以在“曼彻斯特艺术珍品博览会”展出他的作品《两种人生》图1—12而出名,这幅摄影作品模仿了拉斐尔的绘画风格。在摄制上,他调用16个以上的模特,按预先设计好的位罟去摆好姿势,用了30多张底片,在两张相纸上叠印,耗时数周,方才成功。作品为3l X 16英寸,展出时引起轰动并且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购买收藏。这张照片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在艺术殿堂与其它艺术品中鼎足而立,表明摄影是艺术的创作手段。雷兰德的成就,使他被誉为“艺术摄影之父”。

图1——12

⑵自然主义摄影

自然主义摄影反对模仿绘画的那种矫揉造作,提倡用写实的手法展现自然朴质的美感。自然主义摄影是英国摄影家碧得.爱默森提出的 19世纪80年代,伴随着高艺术摄影的衰落,写实风格的画意摄影——白然主义摄影出现。自然主义摄影随艺术上的自然主义思潮出现,代表人物英国的彼得·埃默森,1889年著有《自然摄影》,代表作《收获》(图l-13)。枉这本书中,阐述了自然主义摄影的理论体系:摄影应是—‘门独立的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摄影艺术叮以

由自然环境中的白然题材,通过取景、构图、用光和选择调焦的直接记录来实现;焦点视觉理论,即人眼视场的中间部分是清晰的,而边缘部分是模糊的,为达到人眼的视觉再现,则焦点不必完全准确。在不破坏拍摄对象的结构和形象的前提下,对焦可以有适当的模糊和变化。

自然主义的观念,对后来的摄影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印象派摄影、直接摄影、现实主义摄影等,都从自然主义摄影汲取到各自所需图1—13 收获 彼得·享利·埃默森 的养分

⑶印象派摄影

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树胶重铬酸盐印相工艺和焦点视觉论促成了这一潮流的形成。摄影家运用各种柔焦和软焦的手段,刻意使照片显得朦胧,表现其绘画般的艺术感。 9世纪90年代,又兴起了印象派摄影。印象派绘画、自然主义摄影的焦点视觉理论和树胶重铬酸盐印相工艺是促成这一潮流产生的主要因素。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许多摄影家开始运用各种柔焦和软焦手法,竭力将影像朦胧和柔化,以使作品看上去更像印象派绘画的效果,借此来实现他们所认为的艺术化。

著名的英国的约翰斯顿,美国的阿尔文·兰登·科伯恩,法国的德·迈耶。

特别是1894年采用的树胶重铬酸盐印相工艺,更加拓宽了印象派的表现天地。有些印象派摄影家甚至在照片上使用起画笔以加强和丰富朦胧的画意效果。某些自然主义摄影的追随者为了画意,更是夸大图1-14 了埃默森的焦点视觉理论,甚至激

进到可以不考虑是否有焦点的程度,如采取不用镜头而是针孔成像的方法。英国的乔治·戴维森的作品《葱田》(图1-14)便是针孔成像的一个典例。

7、艺术摄影之父是谁?简述他的成就。

英国的奥斯卡.雷兰德,被喻为艺术摄影之父。

雷兰德,在“曼彻斯特艺术珍品博览会”展出他的作品〈两种人生〉而出名,在展出时引起轰动并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购买收藏,这张照片在艺术殿堂与其他艺术品鼎足而立,来表明摄影是艺术的创作手段。

8、自然主义摄影的理论体系是谁提出的?具体内容是那些?自然主义的观念对后来的摄影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自然主义摄影的理论体系是英国彼得.埃莫森提出的。

内容:摄影应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摄影艺术可以由自然环境中的自然题材,通过取景、构图、用光和选择焦距的直接记录来实现;焦点视觉理论,即人眼视场的中间部分是清晰的,而边缘部分是模糊的,为达到人眼的视觉再现,则焦点不必完全准确。 影响:自然主义的观念,对后来的摄影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印象派摄影、直接摄影、现实主义摄影等,都从自然主义摄影汲取到各自所需的养分。 9、简述印象派摄影在表现上的特点。

运用各种柔焦和软焦手法,竭力将影像朦胧和柔化,以使作品看上去更象印象派绘画的效果,借此来实现他们所认为的艺术化。有些印象派摄影家甚至在照片上使用起画笔以加强和丰富朦胧的画意效果。某些自然主义摄影的追随者为了画意,更是夸大了焦点视觉理论,甚至可以不考虑是否有焦点的程度。

印象派绘画中得到灵感的摄影流派。1890年,英国伦敦柯达有限公司的经理乔治·戴维森在一次关于“摄影的印象派”讲座中坚持认为,尽管锐度和清晰度对一些照片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可能完全用不着。他认为决定性因素是摄影师在艺术上的观念。他展出了一幅后来成为摄影史上的经典摄影作品《葱田》——看起来完全是“印象派的”没有经过调焦的摄影——实际上是用金属片上的针孔成像原理拍摄,展现了印象派摄影独具魅力的特征,也给后来人带来了些许误解:凡是模糊不清的摄影就是“印象派”。

10、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两个组织对艺术摄影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简述这两个组织名称,

起止时间,代表人物,活动情况。 这两个组织是连环会和摄影分离派。连环会于1892年成立与英国伦敦1910年解体。带报人物是埃默森和鲁滨逊。1893年举办了连环会的首届国际性华意摄影展“连环会社员能够沙龙”同年,德国在汉堡举办了“第一届国际业余摄影展”法国于1893年在巴黎成立了“巴黎摄影俱乐部”1894年举办了他的首届艺术摄影展。随后,其他或家也陆续响应,画意社员能够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连环会促成了艺术摄影的大团结,几乎所有画意派的重要摄影家都成了连环会员,画意摄影运动很快达到高潮。画意摄影杂20世纪初的10年期间成为世界摄影的最主要潮流

摄影分离派是1902年在美国成立 领头人是艾尔副雷德. 摄影分离派足见后的主要活动有:创办机关刊物《摄影作品》,着重介绍,宣传欧美的前卫画家,摄影家及他们的作品;开办了著名的“291”画廊,多次举办容许多种风格并存的绘画与摄影展览;成功得组织美国摄影家的作品参与国际展览和比赛。 11、简述斯蒂格利茨其人其事

斯蒂格利茨是美国摄影史上的一位巨匠式人物。

斯蒂格利茨在摄影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组织发起了摄影分离主义,又称作“摄影分离派”。在1902年前后,斯蒂格利茨开始对“画意摄影”的许多艺术观念提出质疑,1902年,他在美

国建立了摄影分离派,创办刊物,开设“291”画廊,不遗余力地的提供条件,不计报酬地介绍和扶持欧美的前卫画家、摄影家,如塞尚、毕加索、马蒂斯、卡塞比尔、戴维·希尔、怀特、斯泰肯等。20世纪以来,美国能超过英法成为世界艺术摄影的前卫,与斯蒂格利茨付出的不懈努力不无关系。

关于摄影分离主义,斯蒂格利茨这样解释道:“将那些献身于画意摄影的松散的美国人组织起来,通过努力使人们认识到画意摄影不是艺术的陪衬,而是表达个人的一种独特的手段”。他力图强调摄影不仅在技术手法上,更要在表达个体的个性意义上更多地考虑摄影本身的规律和特点,使摄影变得更纯粹化,独立于绘画之外。斯蒂格利茨提倡“纯摄影”,即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照片的影像要真实清晰,影调要丰富而层次分明。

斯蒂格利茨拍摄这幅照片时只有25岁,但他独特的艺术天分却已开始显山露水。斯蒂格利茨大胆地使用了通过格栅射入室内的光线,而使得画面充满韵律和魅力。他的纯摄影理念的倡导其意义当然超过了“怎么拍一张照片”的问题,而是对摄影艺术独立空间的一种拓展,也

就是说:摄影就是摄影,而不是其它艺术的附属。斯蒂格利茨在摄影的巨大成就,使他被誉为“当代摄影之父”。

12、简述F64小组的起止时间、代表人物、表现风格、创作观点 1932年,以亚当斯、威士顿为首,,以“Group F/64”为名,组成一个摄影团体。“F64”

是当时照相机上最小一级光圈,这个组织的定名就是他们艺术主张的宣言。就是说,他们主张用很小的光圈,获得较长的景深和极好的清晰度,亚当斯属于“纯摄影派”的显要人物。他的作品成为纯摄影派最典型,最优秀的代表。

F/64团体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成立,起始于1932年至1935年.短短的时间对世界摄影流派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32年在爱德华·韦斯顿的倡导下,一批对画意摄影已经感到厌倦的摄影家聚集在一起,将照相机的光圈尽可能地收小,从而产生与柔焦摄影截然相反的质感鲜明的表现力。 表现风格:F/64小组摄影崇尚纯正和直接

创作观点:真正表现客观事物,画面要全部清晰,各层次细微丰富.将相机缩至最小光圈F/64 13、二十世纪初,艺术摄影同绘画一样走马灯似的变换着不同的流派和令人眼花缭乱的风格形势,请列举各流派的名称和特点

(1) 未来派摄影 未来派采用实物的运动和速度状态来表现空间和时间。动静结合作

为一种手法被用来强调摄影图片静态画面上的动态感。

在这一时期,布拉加利阿确实创作了不少很有线条和极富动感的摄影作品。遗憾的是,由于慢门拍摄这种摄影技巧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局限性,所以未来派没有在摄影领域造成更大影响。但它对摄影中的动态描写——影象重叠、虚实相辅、动作线化等丰富了摄影的造型技巧和传播手段。 打耳括子 未来派画家 欢迎 吸烟者

(2) 结构主义抽象派 摄影家用相机表现那些过去不被注意的造型与形态,用奇特的

视角、倾角、特写、倒影等来表现景物和阴影的造型等。主体常常被扭曲以突出被表现的部分。照片、构图、素描及质感强烈的油画结合使用。

(3) 隐喻和象征主义 摄影作品也可以是象征或包含一种象征,象征具有联想性。能

引起我们的回忆。白色可以象征纯洁,。

象征主义摄影

运用象征手法创作出具有联想特征的摄影,能引起人们的相关回忆或情绪。比如白色可以象征纯洁,住房与汽车可以象征消费者的社会地位等由于所拍摄的物体和它所具备的象征意义

之间并不具备明显的关联,因此是画面变得更为含蓄,也显得更为多样性。采用隐喻手法的象征主义摄影常常难以让人理解,而且更有个人特色,也就令人有不知所云的迷惑感。

(4) 浪漫主义和戏剧化摄影 浪漫主义和戏剧化摄影非常注重情绪、感情和幻觉

强调戏剧化效果的摄影表现方式,注重画面中总体情绪、感情和幻觉的综合力量,以产生一种比现实生活更为理想化的浪漫情调。浪漫主义摄影的缘起,可以从19世纪大部分职业照相馆搭置的背景上找到依据。20世纪30年代,许多肖像摄影家作品的浪漫主义手法发展到了最高峰——流行时尚的肖像照相馆也达到了它的全盛期,特别是受到当时的好莱坞电影的浪漫情调的感化,将好莱坞电影拍摄中的布光手段和柔光效果结合在一起,产生了许多理想化的浪漫主义优秀作品——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写真摄影。

(5)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摄影利用摄影的真实性,使非现实成为具有合理性的创作手段。

超现实摄影起源于绘画,是建立在主观幻觉之上的一种创作手法,以1924年法国文艺理论家布莱顿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为标志。由于超现实主义影像需要由潜意识创作的,日常是建立在幻觉和空想之上,但又是通过最强烈的现实性和最清晰的细节表现的,这就使得摄影成为创作超现实影像的理想工具。从本质上看,超现实主义影像主要是表现非理性的、反叛的观念,更多的是以死亡、腐朽、瓦解为主题,凸现荒诞的幻想、病态的意识和偶然的“视像”,这也和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人性的被扭曲有着本质的关联。

14、简述19世纪中期两次重大的战争纪实

1855年对英、法、俄之间的克里来亚战争纪实。 1861年至1865年对美国南北战争的纪实。

两次战地纪实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如实地记录了战争状况,所获得的照片成为现今最为珍贵的资料。

罗杰·芬顿曾任英国博物馆专职摄影师和伦敦摄影学会秘书,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耗时个月拍摄了大量战争场景,随后在伦敦和巴黎举办展览并制成画册出版。

芬顿原来是一位业余摄影爱好者,出身于贵族,善于拍摄风光、建筑和景物。后来任英国博物馆专职摄影师和“伦敦摄影学会”秘书(即现在的皇家摄影学会的前身)。芬顿对克里米亚战争进行了纪录,这也是摄影史上首次对战争进行纪录。由于那使用的是火棉胶“湿板”,他和他的助手M·斯帕林雇用了一辆大马车,带了5台摄影机,数百块玻璃板,一大批化学药品和暗室帐篷等笨重器材,与1855年4月到达克里米亚,拍摄了3个月,共拍摄了300多块底板,后来因病,于7月返回英国。当时,由于感光材料的速度慢,不可能拍摄战争的动态场面,只能拍摄些军官们的武装人像,各种战争物资,以及战前和战后的战地情景。尽管如此,由于他们是第一次拍摄战争的照片,所以,当他们在伦敦和巴黎展出时,仍得到人们的赞赏。

美国南北战争的摄影纪实规模庞大,著名肖像摄影家,马修·布雷迪历时四年对南北战争纪实拍摄了近万张底片,照片为多家报刊发表,如今已成为美国国家最宝贵的文献性图

像资料。

第二章

1、 照相机按取景系统不同可分为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1)旁轴取景照相机 这种相机取景和聚焦不通过镜头,有独立的取景聚焦装置。 优点:自动聚焦或双影重合式对焦在较暗的光线下能准确对焦,小巧轻便,价格便宜,均属镜间快门,震动较小,能保证影像的清晰度。

旁轴取景式照相机(以下简称旁轴相机),顾名思义,就是取景与摄影光路入射路径不在同一条轴线上的照相机,其取景装置独立成系统。在整个照相机技术发展过程中,这种相机的品类是最为繁多的一种,结构上亦大相径庭,因此也最具文化特色。从出类拔萃的徕卡产品到著名的禄莱双反都是旁轴相机的成员,所以旁轴相机无疑是相机发展的重要组成。

一、旁轴相机的产生背景

相机产业形成初期,以手工为主的相机产品主要受到来自绘画暗箱的影响,以毛屏同轴取景方式的产品占据重要地位(图1)。

图1 图2

图1:1848年美国生产的梯面方盒形达盖尔式相机,采用同轴取景,其外观尚带有绘画暗箱的印记。

图2:德国1890年生产的Ansghutz改良型相机,装备框架取景器,取景器窗框上十字线中心起到准星作用,限制眼睛的位移,从而减少取景误差。

但是,毛屏取景在使用上受到很大限制。一方面,感光材料发展初期,拍照需要足够的环境照度;而另一方面,取景时毛屏影像又极易受外界杂光干扰,由此出现矛盾。这种矛盾最终激励了取景方式的变革,旁轴取景就是这种变革中最为彻底的产物。

早期旁轴相机的型式有若干种。从旁轴取景器构造上看,最简单的一种称作框架取景器,它可安装在任何一部同轴取景相机上作为附加取景装置(图2)。由于框架取景器容易制作,且拍摄一定距离以外景物时,其取景精度基本可以被接受,所以早期相机中,装备框架取景器的产品较为多见,如法国1860年生产的Chambre Automatique(图3)和1924年生产的Eka(图4)等等。

图3 图4

图3:这是一架固定焦点的相机,使用了超焦距原理,被摄物体限定在一定距离外,所以配备框架取景器,简化了相机的构造。 图4:35×45毫米小画幅相机,使用折叠式框架取景器后,体积更加小巧。

另一种在框架取景器基础上装有透镜的取景装置被称为牛顿取景器,它由负透镜(又称凹透镜)和框架组成,这种取景器的特点是,获得同样的视场角时其体积可以打造得小的多,好的透镜材质还有可能获得比较明亮的取景。法国1898年生产的Le Pascal(图5)、德国1904年生产的Ernemann Jropical(图6)和英国1922年生产的Ensign Cupid(图7)都是装有牛顿取景器的照相机。

图5 图6

图7

图5:装上折叠式牛顿取景器的相机。

图6:这架高级木制折叠相机也装有牛顿取景器。 图7:36×56毫米非标画幅相机,造型怪异,但装有牛顿取景器。

而在1905年柯达公司生产的No.1 Folding Pocket相机(图8)使用了光亮取景器。光亮取景器是反光式取景器的一个变种,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曾流行一时。它和反光式取景器的主要差别在于用正透镜取代毛屏,由此可以得到景物的空间影像,取景器变得十分明亮。但是眼睛位置变换往往会影响取景范围,而且常常造成眼睛不适的感觉。(后来的柯达多数旁轴和一些德国机器,甚至到了莫斯科5等型号都采用了类似于此的取景方式,只是略为改进。鄙人有幸在一些摄影器材市场见闻一二,当时也不太懂这个,但我把玩过的感觉是不太方便,而且容易折掉,要修复容易 可是要调好原来的距离比例位置却是需要一番工夫。)

图8 图9

图8:装有光亮取景器的相机,由于有着较高的取景亮度,这种取景装置还曾经发展成折叠方式,被大量用于折叠相机上。

图9:1910年英国出品的Newman & Guardia Bady Sibyl。这架折叠相机采用了两种折叠取景器,用这样的复合取景技术有效解决平视或者垂直取景。

复合取景装置是早期旁轴取景相机发展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它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旁轴取景器安装在一台照相机上,提供多种取景方式。复合取景装置的最大特点是让使用者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比如,将牛顿取景器和光亮取景器复合在照相机上(图9),以便提供平视取景和腰平取景两种取景方式。

事实上,早期旁轴相机更多的是提供了某种必要的取景方法,美观、便利和带动相机小型化则是以后的事。

二、发展时期的旁轴相机

20世纪初,随着光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旁轴相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光学取景器的种类开始完善,旁轴测距装置被开发利用,并被整合到取景器中(就是后来所谓的连动测距)。由于旁轴取景回避了对摄影镜头的利用,相机镜头设计、尤其是广角镜头的设计可以采用实际视场角,而不是等效视场角,从而使镜头结构相对简化。旁轴取景技术的不断成熟,也使相机的小型化逐步成为现实。

人们有一种经验,就是将伽利略望远镜反过来使用时,可以看到明亮和缩小了的景物影像,不要小视这种经验,这种逆伽利略原理为光学取景器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源。(鄙人

的旁轴用的就是此光学取景系统!)实际上,如果在牛顿取景器的基础上加入一片正透镜或一组等效正透镜作为目镜,便构成了逆伽利略取景器,当然,合理的逆伽利略取景器需要重新计算。由于逆伽利略取景器的体积更加小巧、且明亮,所以这种取景器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被大量使用在各种旁轴取景方式的照相机上。逆伽利略取景器是光学取景器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指导着以后光学取景器的发展方向。(旁轴相机在人们心中的定型定义在此时基本开始形成,其后的很长时间里旁轴一直是坚守轻巧,便携,个性的理念在不断发展着。)

图10 图11

图10:1925年徕卡Ia相机。

图11:徕兹公司作为纪念版生产的镀金测距器和I型相机。

20世纪第一个划时代的相机产品就是徕卡,它代表了旁轴相机的杰出成就。奥斯卡·巴纳克在设计徕卡相机时着重小型、轻便,独具风格的金属机身和逆伽利略取景器成为徕卡初期产品的重要标志(图10)。 在此之后的岁月里,徕卡也经历了一些竞争,但最后凭借其自由的特点而成为旁轴的代名词。二站时候,当所有记者苦于相机太大而无法深入战场的时候,莱卡已经在前线把所有激动人心的照片带给了世界!

但是,无法实现光学测距仍然是早期徕卡产品的一个缺陷,因此,生产适用的测距装置成为徕兹公司的一项任务,好在徕兹公司不久生产出一种可以插在取景插架上的小型测距器(图11)。徕卡II型以后的产品将测距装置集成在机身上,不过,独立的测距器依然可以作为附件使用(图12),它不受镜头品种的限制。

图12 图13

图12:1932年的徕卡II型相机同样可以插加测距器。 图13:插加垂直取景器后的康泰克斯I型相机。

久富盛名的蔡司公司在相机制造领域同样具有出色的成就,它的产品涉及多种规格,从干板相机到各种胶卷式相机应有尽有。在商业上为了钳制徕卡产品在小型相机领域里的扩张行动,蔡司公司不惜余力地发展抗衡产品。第一款具有针对性的产品是康泰克斯I型(图13),它首创了金属卷帘式纵走快门,速度范围1/25-1/1000秒、B门,配合快捷的康泰克斯卡口技术和一系列镜头及附件,使得康泰克斯相机成为当时匹敌徕卡产品的主要力量。随后,取景器装有连动测距取景装置的康泰克斯II型(图14)、III型(图15)相继问世,它们均是旁轴相机中的精品,在牢固程度方面也相当出色。

图14

图15 图16

图14:插加万能取景器后的康泰克斯II型相机。 图15:康泰克斯III型相机。

图16:插加测光表和的徕卡IIIa型相机(1935年版)。

尤其是1936年的康泰克斯III型相机,它将硒光测光表集成在相机机身上,这是当时徕卡相机所不具备的。徕卡相机只有通过附件方式的独立式测光表来获得相应的功能(图16)。

随后的数十年里,又出现了许多基于旁轴上的标新立异的产品,包括双反机器也受其影响。

三、旁轴相机的黄金时代

旁轴相机真正的黄金时代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1950年日本照相机质量开始受到美国的注意,《纽约时报》刊载了“尼康相机及镜头的测试报告”,报导了该机的性能特点,引起了世界各国对日本相机的重视。这一时期正值日本旁轴相机大量面,如1952年的Arco35

(图17)、以及同年的Rich Ray6(图18),1953年的Mammy(图19)和Press Van(图20)等等。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17:35毫米折叠相机。

图18:平视取景方式的简易相机。 图19:玛米亚公司生产的简易相机。

图20:可以使用135胶卷的120折叠相机。

事实上,日本以旁轴相机铺路,正在迅速成为国际上新的相机生产大国。日本的举动引起了西德的注意,这个历史上的老牌相机生产国唯有以推出高品质的新产品来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动。1954年,还在日本人改良各类产品的时候,西德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徕卡M3型相机(图21)。

图21 旁轴相机中的里程碑产品 徕卡M3

图22 尼康族系中的顶级旁轴尼康SP,其外形尚留有康泰克斯II的印记

M3采用了一系列全新技术,将平视取景的旁轴相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如,内装等倍亮框取景和视差自动补偿机构;自动复位式胶片计数器;力矩式输片扳手;以及新设计的单轴不回转式快门调速盘,特点是快门运动时调速盘不再转动,等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对以后照相机的发展提供了更全面的参照实体。1957年,借鉴了M3技术的尼康SP相机问世(图22),它采用了与徕卡M3形式相同的单轴不回转式快门调速盘和测光表连动机构,以及经过改良了的取景装置,使用28-135不同焦距镜头时取景器内呈现不同的视野亮框,大大方便了使用者。至此,平视取景方式的旁轴相机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图23 1966年生产的普及型旁轴相机 雅西卡Electro 35

进入20世纪60年代,旁轴相机进一步向小型化和专业化两个极向发展。相机研发中心开始由德国转向日本。日本产品将电子化作为相机开发的主要目标,先后完成了CdS和SPD测光技术的推广,并在平视取景相机上首先完成了由半导体技术参与的自动曝光功能,发表了一大批诸如亚西卡Electro 35(图23)一类的相机,这些普及型相机对推动摄影市场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图24 高档旁轴相机 玛米亚C3

另一方面,专业级别的高档旁轴相机如玛米亚C3(图24)等产品脱颖而出,形成新的市场格局。20世纪70年代,日本大力发展单反相机,由于相当一部分产品价格适中,在民用领域里旁轴相机开始失去以往的地位,尽管仍有大量普及型平视取景相机问世,但是,旁轴相机的黄金时代正在消失。

四、开创自动对焦的先河

逆伽利略取景器的出现和不断改良确实为旁轴相机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而旁轴相机上的光学测距装置又为自动聚焦相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实,半导体元件的应用已经让照相机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表控自动曝光机构最初在旁轴相机上大放异彩,即而又出现程序曝光方式的旁轴相机。不过,在所有自动方式中最具历史意义的还是自动聚焦技术的发生。1977年日本柯尼卡C35AF相机率先引入双像对称式光电调焦系统,实现了相机的自动调焦。这个系统的光学理论源自高级平视取景相机上的双像调焦装置。它是通过两个测距窗面中的反光镜将影像反射到AF传感器上,两个影像的反差进行比较,并改变其中一块反光镜偏角位置,当两个影像反差完全一致时,相机的中枢系统向调焦司服发出指令,完成调焦。这种比像式自动调焦理论也一度对单反相机自动调焦的研发产生过影响,历史上出现过若干种类似启能(Chinon)CE-5 AF相机那样的产品,利用镜头上的旁轴自动调焦系统来运作单反相机的镜头,完成自动聚焦。由此可见,由柯尼卡C35AF旁轴相机发起的自动聚焦方式,最终改变了相机面貌,从此,智能化成为相机研发的主要方向。

五、旁轴相机的未来趋势

20世纪70年代单反相机对旁轴相机市场份额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究其原因,除价格因素外,主要原因还是旁轴相机尚不能象单反相机那样使用变焦镜头,使得便利性方面大打折扣。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日本旭光学公司(Asahi Optical Company,Ltd.,Tokyo.)推出变焦型旁轴相机以后,可以连续改变视野范围的逆伽利略取景装置在小型旁轴相机上如雨后春笋般地被大量采用。平视取景方式的旁轴相机开始步入自动聚焦和电动变焦时代。变焦式平视取景相机成为普及产品中的主流,平视取景相机的销量开始显著回升,出现了单反产品和旁轴产品在市场影响力方面平分秋色的局面。APS的出现,进一步稳固了这种局面。20世纪90年代末,借助传统技术的指导,平视取景方式的数码相机大量面世,由于这种相机采用了具有监视功能的液晶屏,因此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微距摄影。从此,微距方式的专利不再是单反相机独有。

一百多年的相机发展证明,旁轴取景技术有其先天的优势。逆伽利略取景装置理论上可以极度小型化,所以,伴随新一代几百万像素传感器的广泛应用,旁轴相机数字化已成为发展趋势。以后的旁轴相机将逐步脱离胶卷,取而代之的是数码记录媒体。相机的体积也将更小和更薄,有可能出现卡片式旁轴相机,功能多样化,将整合手机、语言翻译、移动电视和网上电脑于一体。但是,高品质单反相机,仍然还会有一部分使用胶卷或胶卷式数码附件,以此保持摄影文化的延续。

缺点:因是旁轴存在平行视差,看到的景物与实际拍到的景物有差距。 (2)、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使用五棱镜取景,摄影镜头兼做取景镜头看到的影像与实际拍到的景物完全一致。

在这种系统中,反光镜和棱镜的独到设计使得摄影者可以从取景器中直接观察到通过镜头的影像。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构造图中可以看到,光线透过镜头到达反光镜后,折射到上面的对焦屏并结成影像,透过接目镜和五棱镜,我们可以在观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拍摄时,当按下快门钮,反光镜便会往上弹起,软片前面的快门幕帘便同时打开,通过镜头的光线(影像)便投影到软片上使胶片感光,尔后反光镜便立即恢复原状,观景窗中再次可以看到影像。单镜头反光相机的这种构造,确定了它是完全透过镜头对焦拍摄的,它能使观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胶片上永远一样,它的取景范围和实际拍摄范围基本上一致,消除了旁轴平视取景照相机的视差现象,从学习摄影的角度来看,十分有利于直观地取景构图。 单镜头反光相机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交换不同规格的镜头。

优点:只一个镜头没有视差,可以更换广角、

标准、长焦、变焦等镜头。

缺点:相对体积大一些,分量重一些。 (3) 、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在相机的一个垂直平面上下有两个镜头,上面一个镜头通过反光镜涌来取景对焦,下面一个镜头用来拍摄,两只镜头在结构上是联动的,以一只镜头清另一只镜头也清晰,拍摄时使用120胶卷。

2、镜头的用途和作用可分为几类?50毫米镜头对于所有照相机都是标准镜头吗?

镜头的用途就是成像,成像质量的高低是评价镜头质量好坏的标准,成像质量包括解像力、色彩还原、反差、锐度、校正像差。

镜头根据焦距分为标准镜头、广角镜头、远摄镜头、变焦镜头等。 (1) 标准镜头:与人眼睛视角基本相同,45°~ 53°之间。

特点:拍出的画面真切、自然。鉴别率最高、有效口径最大、画面畸变最小,适合拍摄人像、风光、生活等照片。

胶片尺寸 35mm 6×6cm 4×5英寸 8×10英寸 标准镜头的焦距 50mm 75mm 150mm 300mm (2)广角镜头

视角在55°~100°之间称为广角镜头,35mm照相机中24~35mm焦距镜头称为普通广角镜头;12~17mmmm焦距镜头称为超广角镜头;6~16mm焦距镜头(视角180°以上)称为鱼眼镜头

特点:近大远小,透视感强。景深长,远近均清晰。边缘部分易发生畸变。

长焦镜头

小于人眼睛视角的镜头称为长焦镜头,85mm~300mm的镜头为普通长焦镜头,300以上的为超长焦镜头。

特点 景深小,利于拍摄虚实结合的影像,近大远小的比例缩小,压缩画面的

纵深感。视角小、成像大。

变焦镜头 焦距不固定可以连续变化的镜头。28mm~70mm,28mm~138mm,100mm~210mm

特点(1)画面构图操作简便。(2) 一个变焦镜头可代替若干只定焦镜头。

(3) 口径较小,成像质量欠佳。 3、什么是光圈

设制在镜头组中间,由多片薄钢片互叠组成,可以开大缩小,控制通过镜头的光通量 4.影响景深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获得最小景深与最大景深?

在进行拍摄时,调节相机镜头,使距离相机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的过程,叫做对焦,那个景物所在的点,称为对焦点,因为\"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所以,对焦点前(靠近相机)、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清楚地拍摄到。景深的大小,首先与镜头焦距有关,焦距长的镜头,景深小,焦距短的镜头景深大。其次,景深与光圈有关,光圈越小(数值越大,例如f16的光圈比f11的光圈小),景深就越大;光圈越大(数值越小,例如f2.8的光圈大于f5.6)景深就越小。其次,前景深小于后后景深,也就是说,精确对焦之后,对焦点前面只有很短一点距离内的景物能清晰成像,而对焦点后面很长一段距离内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影响景深的因素有光圈、摄距与焦距。

要获得最小景深,在不影响构图的前提下,采用最大光圈加尽可能缩短摄距加长焦距镜头。

要获得最大景深,在不影响构图的前提下,采用最小光圈加最短焦距镜头。 5.为什么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暴光准确?如何进行分级暴光法?

这是应为它和胶片的特性有关.胶片对景物明暗的再现能力有一定的界限,也就是胶片的暴光宽容度,当曝光超出了这个界限时,景象和影调就不能正常地呈现出来.曝光过度,影像会变亮而不能黑化,曝光不足,影响会变暗而淡化,不管是曝光过度还是曝光不足,都会使色彩和影

调得不到正确的还原,失去细节.

进行分级曝光法时,用反转片拍摄时,需要对被摄体进行仔细的测光.这种方法就是先按照曝光的指数拍一张,然后用比曝光表指数高一档和低一档的指数再分别各拍一张.在这三张照片中保证会有一张曝光是正确的.

6.正确的测光方法有哪些?采用测量代用目标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正确的测光方法有:平均测光法,侧重暗部阴影法,考虑两部影调法,掌握亮度范围法,5灰板法 7.黑白相纸的相纸号与反差有何关系?如何根据底板选择相纸?

相纸号小反差小,相纸号大反差大。底板反差小就选择相纸号数大的增加照片反差,底板反差大就选择相纸号数小的减小照片反差。

8、对于冲洗胶卷显影液的要求是什么?D—76显影液的优点有那些?

一、能显影出层次丰富的影调,密度要适中;二:显影的底片颗粒要细。便于后期制作放大。三:反差要适中。其感光度.颗粒性.清晰度等综合性能良好,具有较好的保存性。作为标准微粒显影液,一直受到人们的好评。 9、详细说明影响胶片冲洗效果的因素有那些? ⑴显影时间对冲洗的影响 正常曝光的胶片,正常温度与时间的冲洗可以得到正常的反差和密度,适当延长和缩短显影时间可以调控影像的密度和反差,延长显影时间会使胶片密度增加,相反,缩短显影时间会使胶片密度减小,反差降低。我们可利用显影时间控制胶片和显影的密度,还可以弥补前期拍摄时胶片曝光不足的遗憾。 ⑵搅动对冲洗的影响

搅动多的胶片反差大,搅动少的反差小,同样的药液温度、时间内、搅动次数、搅动时间长短、用力大小冲洗出的照片反差就不一样 ⑶药液温度对冲洗的影响

药液温度一般标定在18℃ ~ 20℃之间在这个温度之间能得到正常的反差、密度和影调。。药液温度低,胶片得不到充分的显影,胶片易生灰雾反差、密度降低。药液温度高,胶片反差、密度提高。颗粒增大,影响胶片层次和画面清晰度的表现。 10、胶片显影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第一步,安装胶片 第二步,开始显影 第三步,搅动 第四步 倒出显影液 第五步,注入停显液或是清水 第六步 把停显液倒出 第七步 注入定影液 第八步 把定影液倒出 第九步水洗胶片,第十步 加湿润剂 第十一步 把胶片挂起来凉干

怎么评价冲洗完成的胶片的质量? 观看胶片的密度、反差、颗粒

11.放大机由哪几部分组成?放大照片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放大机的基本结构是由灯室,聚光镜。片夹,镜头,调焦钮,底板等部分组成。

放大过程:调校放大尺寸,调焦,调校光圈,决定试放方式,时间及进行试纸,确定相纸曝光时间,冲洗

12.什么是色温?钨丝灯与日光灯的色温哪一个高?

表示光源光谱质量最通用的指标。色温是按绝对黑体来定义的,光源的辐射在可见区和绝对黑体的辐射完全相同时,此时黑体的温度就称此光源的色温。低色温光源的特征是能量分布中,红辐射相对说要多些,通常称为“暖光”;色温提高后,能量分布中,蓝辐射的比例增加,通常称为“冷光”。一些常用光源的色温为:标准烛光为1930K(开尔文温度单位);钨丝灯为2760-2900K;荧光灯为3000K;闪光灯为3800K;中午阳光为5400K;电子闪光灯为6000K;蓝天为12000-18000K。

日光灯的色温比钨丝灯的色温高一点。 13、闪光灯的特点是什么?

闪光灯光源是目前常用的摄影光源,它的特点是发光强度大,色温稳定,发热少,电耗小,对静物和动体摄影都适合,但布光时对布光效果的观察不及钨丝灯光源方便,而且,由于闪光灯管和造型灯灯管的位置不同,在近距离拍摄时会使闪光后的投影发生误差,这也是闪光灯的弱点

14、使用闪光灯要注意什么?

(1)、光圈=闪光灯指数/闪光灯至北摄物的距离 (2)使用闪光灯要尽量避免拍摄物后面反光体。

(3)两次曝光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留出闪光灯充电的时间。 (4)避免“红眼”。

把闪光灯与相机分开,利用闪光灯对着白墙或天花的反射光拍摄人物。 (5)加强环境光强度等。

15、滤光镜有哪些类型?

黑白摄影滤光镜,彩色摄影滤光镜,黑白、彩色摄影滤光镜。

16、偏振镜的作用是什么?

偏振镜,也叫偏光镜,简称PL镜,是一种滤色镜。好像是一道细密的栅栏,只允许振动方向与缝隙相同的光通过。消除反光,表现物体质地,增加色彩的饱和度。可替代中滤色镜

偏振镜的出色功用是能有选择地让某个方向振动的光线通过,在彩色和黑白摄影中常用来消除或减弱非金属表面的强反光,从而消除过减轻光斑。例如,在景物和风光摄影中,常用来表现强反光处的物体的质感,突出玻璃后面的景物,压暗天空和表现蓝天白云等。

17、 翻拍时怎样用光?翻拍时的注意事项有几点?

适宜翻拍的光源是散色光,无论自然光还是人造光,只要是散射光均适宜。这是因为利用反射光翻拍时,易市使被射体受光均匀。在室外自然光下拍摄时,要注意光线的角度,一般与被拍画面成45°角为好。在室内人工光源下翻拍,通常在翻拍台两边各安置一只或两只散光灯,使两边的光源离被射物体中心的距离相等,并成45°角。按这样的方法布光易使物体受光均匀。

1.注意调节射距,使被射体充满底片。

2.注意调节视差,使被射体的画面与相机底片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以防画面的变形。 3.注意相机应稳定于三角架或翻拍台上。仔细的进行对焦。暴光时最后使用快门线,均有有助于稳定相机。

4.注意被射体的平整。如果是反光较强的画面,还应使用偏光镜,保证质量。

第三章

1、摄影观察方法有什么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观察方法让我们从普通人的视觉转变为艺术家的视野。学会观察方法才能具有独特的观察能力是摄影创造的前提条件。没有卓越的观察能力,就无法获得优秀的摄影表现力。

2好作品的成功因素有哪些?

好的作品始于好的观察,好作品成功是因为:一幅好的作品,表现了一个深刻的内容,反映了一个普遍意义的主题。好作品都是从一个极平凡的场景中,摄影家通过运用其独有的洞察力,发现了隐藏其中的能反映深刻内容的普遍主题。在观察中,画面形式的确定,是要看能否更好的表现主题,是否把内容和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 4.素质的培养有那些作用?

素质的培养对摄影者而言十分重要。完美作品的表现离不开素质的基础,是创作的坚强后盾。素质的培养来自知识的积累,好的摄影作品就是作者素质的集中体现。

直觉 如果一件事你觉得美,提一定在你心中显出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一幅新鲜的画面,这种境界或画面必定在刹那间霸占了你全部意识,是你聚精会神的观察他、领导他以至于把它以外的其它事物全部忘记,这种经验就是艺术直觉,创作思维中直觉因素就是整个创作思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怎样在创作中发挥理性的作用?

一方面理性表现在对形象的选择、组织和联系上。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与作者的交流。不经思考和判断就无法很好的驾驭画面形象。另一方面还表现在理性的运用拍摄技术,完成拍摄目的。为了完成拍摄,需要摄影家的预见能力、理性的判断和分析。

首先,要有广阔而开放的胸怀,要想打破观察中的概念化,就必须首先放弃观察中的先人之见,放弃束缚我们手脚的东西,放开我们的胸怀,把对拍摄器材的直接感受和与之而来的全新意念,用到我们的拍摄实践中。其次,掌握用相机观察世界的方法和规律。人眼与相机的观察方式是不同的,人有抽象概括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而相机只会机械记录。在观察中一定要考虑到人眼与相机镜头的差异。这样就要求我们要熟悉自己的器材,了解镜头的视角变化,多加练习使之达到人机合一的境界。 6、如何发挥联想,推动作品的创新?

想象力使得摄影家能够超越现有的局限。想象力丰富的摄影者,在遇到一个被摄体时,不仅要看到其外在的东西,根据起外表展开想象,更能够挖掘其内在美,能在脑海中形成预先的影像,综合运用知识展开联想。新作品的产生有得于想象力丰富的大脑的提供。想象力丰富的摄影者,其艺术创作的发展都是以一定的自身的性格、兴趣、审美等为基础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第一步是要有独创性,独创性是创作中创新的源泉,应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自己作品中的创造力,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推动作品的创新。7、构图的基本方法有那些? 答:(1)、黄金分割表现法

黄金分割”公式可以从一个正方形来推导,将正方形底边分成二等分,取中点X,以X为圆心,线段XY为半径作圆,其与底边直线的交点为Z点,这样将正方形延伸为一个比率为5︰8的矩形,(Y’点即为“黄金分割点”), A︰C = B︰A = 5︰8。幸运的是,35MM胶片幅面的比率正好非常接近这种5︰8的比率(24︰36 = 5︰7.5)

(2)、利用“框架”的表现法

图E

(3)、对比表现法

对比是多样的如光线、虚实、比例、色彩等

(4)、运用焦点表现法

(5)、变换视点表现法

(6)、利用透视表现法

8、如何运用透视规律,加强作品的空间表现

1、 运用线条透视,线条的透视表现为近大远小,平行的线条越远越集中最后消逝为一点。 2、 运用空气透视,水气、烟、粉尘等有空气产生的介质,近实远虚,近明远暗的效果。 9、光在摄影中有哪些作用?

表现轮廓 轮廓是表现物体形状的最简洁形式。 就是在逆光状态下,表现被摄物轮廓的摄影 。

表现影调 影调总起来分为低调、中调、高调三种。不同的基调将表现不同的气氛与意境。基调的选择是与拍摄的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从拍摄目的选择影调。

表现质感与气氛 摄影就是在不同的光线下通过物体的阴影、层次、色泽等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彩色摄影中我们可以运用光线的变化创造出不同的影调,来表现我们不同的拍摄意图。

表现空间 通过明暗、投影、表现景物的立体感,通过空气的透视表现空间纵深感,通过运用不同的光位表现不同的空间感。顺光;投影在后面,光比小,画面中的事物平淡,空间感差。侧光、侧逆光、逆光光比大,立体感纵深感较强,利于表现事物在画面中的空间位置 10、 光的特性有那些?它们有什么作用?

(1)光度。光源发出的去强度,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的照度,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反射出的光线亮度,三者统称光度。

作用是广度直接影响着拍摄时暴光的选择,作品的影调效果等多方面因素。光线强度的差异给人以不同的空间的纵深感。

(2)光质。作用是光源和光照的条件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性质的光。 (3)光位。不同的光位能够刻化不同的任务性格。

(4)光比。它是摄影用光的重要参数,当光比大是影调较硬,层次少,立体感强,反差大;光比小时,影调软,层次丰富。 11、如何用光表现有什么作用?

1、表现轮廓2、体现影调3、表现空间4、表现质感和气氛 12、怎样拍好逆光作品

1. 逆光下的风光摄影曝光时要以拍摄主体的曝光量为依据,其余在所不计。如拍摄日出或晚霞时就应以天空或太阳的曝光值为主要依据。

2. 逆光拍摄花卉、植物、人物、动物等轮廓清晰、质感透明的景物时,应选择较暗的背景予以反衬,曝光时以高光部位为测光依据,以造成较强的光比反差,强化逆光光效,达到轮廓清晰,突现主体的艺术效果。

3. 拍摄剪影效果时,应以明亮的背景亮度作为曝光依据。

4. 由于逆光拍摄时,相机对着强光源,要注意眩光的影响。尽量使用遮光罩或用手、帽子、纸板等在镜头前遮挡,或者调整拍摄角度以防止眩光产生。最常用的逆光拍摄效果有两种:一是剪影效果,二是“轮廓光”效果。以下就是在同一时间、地点、题材采用不同拍摄手法而产生截然不同效果的逆光照片。

13、进行多重曝光如何计算曝光量

对于传统相机而言,所谓的多重曝光,是指在同一块胶片上进行两次或更多次的曝光,以使照片达到特殊得效果的操作。操作时,在一个胶片曝光了一次之后,操作者可选择使用相机的多重曝光功能,使相机的胶片保持不动,也就是说不走卷过片,而仅对快门上弦,重新调整好光圈与快门速度以及焦距后,再次按下快门按钮,而最终实现在同一块胶片上实现二次或更多次曝光的目的。

使用多重曝光功能,固然可以获得很多的特殊效果,但如果使用不当,你却很难获得正确曝光的图片。一般来说,在进行多重曝光时,所有多次曝光的总量之和应该等于一次正常曝光的所需量,否则你最终所获得的图片将会严重曝光过度。比如说,在我们拍摄某夜景时,如果一次正常曝光的所需量应使用光圈F11、3s的话,假如要进行3次曝光,那么每次的曝光量就应是F11、3s的1/3,即F11 、1s或F22、3sO

但是,使用是拍摄夜景,且所拍摄的几个主题中都需要特别明亮,又有暗处,则可以不遵循上面的曝光原则。但你必须相当的细心,并设计好构图,不要让各影像的主要明亮部分相互重叠。而应让后一张图片的明亮部分出现在前一张图片的黑暗部分,而其黑暗部分则应出现在明亮部分。当然,为了避免某个影像的某一明亮部分出现,我们也可以使用硬卡纸来故意进行一定的遮挡,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特殊效果。 事实上,多重曝光摄影不但具有上面所谈到的一些技巧与功能,它还在实际上超越了单一曝光的局限性,从而为摄影者增添不少上帝之手或神来之笔的图像构思与乐趣。除了按理性构思拍摄以外,你也可以通过实践,利用相机的多重曝光功能不经思想控制,全凭直觉,随机、偶然天成的进行创作。 14、幽默与运动对表现有什么作用 15、如何进行后期再创作 16、如何做好摄影的编辑工作

选题、实地拍摄、整理分类、制作完成

第四章

1、数字相机与传统的银盐摄影相比较其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优势表现在:1符合环保要求2强大的图像编辑功能3存储性能优异4制作过程快速,工作环境改善5由于数字摄影得到的数字图像具有非常好的检索性能。6数字图像的复制性能也相当优秀。7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网络高效率地传输照片。

劣势表现在:1价值相对较高。2图像质量有待提高。3 图像的清晰度,质感,层次,色彩的饱和度。

2数字相机的类型及其工作原理?

类型:既有旁轴平视取景的轻便型相机类型,也有专业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类型,还有一种数字机背照相机。

工作原理:有镜头将景物聚焦成像,有光圈和快门控制景深和曝光时间,快门是一个电子开关,速度非常高,可以达到1/1000秒,最高1/6000秒。照相机的光电转化部件是记录影像的核心部分。这是一个电荷耦和器件,也被称做CCD芯片,CCD芯片由许多电子元件组成,

这些光敏元件将通过镜头投射在其上的强弱光线转化为大小不同的电荷,然后储存到半导体储存元件中。

3从数字照相机的结构特点来看数字照相机的种类是如何划分的? 既有旁轴平视取景的轻便型相机类型,也有专业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类型,还有一种数字机背照相机。

4 什么是数字图像,什么是分辩率?

数字图像实质上是一段能够被计算机还原显示和输出为一幅图像的数字码。

分辨率每英寸(1英寸 = 25.4毫米)含多少像素来表达。

例如分辨率400dpi就是一英寸有400个点。每个单一的点大约为0.0635mm。分辨率决定了图像的细节质量,分辨率越高图像的质量越高,图像的数据越大。 5、数字摄影系统是如何构成的?

完善的数字摄影系统是由输入、处理、输出三大部分组成。 输入部分的作用是将自然界的影像拍摄或通过其他方式转化为,用计算机加以处理的数字图像。

处理部分的作用是依靠装载有图像处理软件的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加工。

输出部分的作用是将计算机处理得到的数字化图像转制为照片、图片或光盘。 6、后期处理影像的过程,以数字技术应用为特征的电脑加工可能逐步取代传统的暗室加工,

这种可能性是通过哪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1)数字影响处理系统。(2)数字影像处理所需的计算机。(3)数字影像处理软件。(4)后期处理影像的过程可以表现出来。 7、目前的数字影像输出方式都有那些优缺点?

(1)彩色喷墨:打印速度慢,缺乏层次,容易褪色保存时间短,成本高。 (2)彩色激光打印机:打印速度快,文字清晰,噪音小,成本低。

(3)彩色热升华打印:清晰度较高,打印幅度较小,色彩夸张,成本较高。 (4)普通照片扩印机:图像精度令人满意,耗材价格低廉,成本较低。

(5)胶片记录仪:成本较低,没有摆脱传统暗房加工的繁杂步骤,胶片记录仪速度较慢。 8、数字影像的获取方式是什么?

(1)数码相机 (2)扫描仪 (3)软件制作 (4) 因特网

9.数字影像的处理软件有哪些?列举你所常用的处理软件的主要功能及其特点?

photoshop.CorelDraw.PeDraw.

Photoshop7.0新的中,修复刷给人的印象最深刻。修复刷能轻易而易举地檫掉图像的斑点,包括脸上的皱纹和眼袋。同时,它在同一图像内或从一个图像向另一个图像拷贝时,还能自动地保存阴影、光线和纹理以及其它属性。 10. 数字影像的应用范围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家庭相室的构建 (2).lnternet网页制作 (3).电子档案应用 (4).新闻采集。 11.数码影像发展如何,制约其应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数字摄影发展很快,在新闻,网页制作等特定领域中档次的数字相机已经体现出其优越性,但在人像,广告等行业中由于高精度数码相机价格过于昂贵,应用的还较少。真正影响数码影像应用的还是数字影像的输出,缺乏廉价。

12.如何选择数字照相机?进行数码摄影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要从相机类型.分辨率.快门速度.成像时间.连续拍摄性能等。 (1).要掌握数码相机拍摄时的延迟现象,以便抓拍到理想的镜头。 (2).数码相机在按下快门之前,需要等待零点几秒甚至几秒。 (3).外出拍摄时要充好电,最好另备一块电池。

(4).要懂一点计算机知识,学会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 13:数字影像与互联网的关系?

答:数字影像与互联网有密切关系。电子邮件中的图像主要指的就是数字图像他是发送数字图片最简单最方便的方式,图像传输系统的变革大大提高了新闻图片的时效性,同时也为图片在互联网上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