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旋子彩画
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应用围很广,如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主要特点是在藻头使用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的旋子。按用金量的多少,图案容和颜色的层次,分为7种。1.烟琢墨石碾玉 2.金琢墨石碾玉 3.金线大点金4.墨线大点金5.金线小点金6.墨线小点金7.雅伍黑
2、样式雷
清代两百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家族的誉称,始祖雷发达。先后负责建造了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及帝后陵墓建筑等。
3、紫禁城
明清王朝的宫城,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 。主要有外朝和廷组成。外都环以宫墙。外朝是主持政务举行仪式的地方:主要包括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廷是皇帝及其家眷成员居住的地方。
4、营造法式
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书籍,北宋将作监诫编著。以规各种建筑设计标准,建筑艺术形式以及施工料例功限为目的,用以关防公料,杜防贪污。全书正文34卷,分五个部分: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前面还有看样和目录各一卷。
5、斗拱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所特有的构件,主要有水平的方形斗升,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用来承担屋顶的重量,作为屋顶和柱之间的过渡部分。它还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同时作为严格的封建等级的象征和模数式建筑的标准。
6、里坊制度
形成于春秋至汉,在三国至唐达到极盛。是一种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把全城分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业被限制在一些定时开放的市中,统治者的宫殿及附属机构占据全程最有利的地形,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有高墙环绕,设里门和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
7、经幢
在八角形的石柱上镌刻经文,用以宣传佛法的纪念性建筑,始见于唐,至宋辽时颇为发展,元以后少见,一般由几座,幢身,和幢定三部分组成。
8、大木作
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9、推山
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使4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成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10、塔
塔与佛教有关,又称佛塔,起源于印度,约于东汉传入中国,各种塔中,主要以楼阁式和密檐式的为主,材料以砖木居多。
页脚.
11、一颗印
民居形式的一种。
主要特征有:墙后瓦重;外墙为厚实的土坯砖,夯土墙或者外砖土;主要是穿斗式房梁构架;形式为毗连的三间四耳:子房三间,东西耳房各两间,节省用地,采用了天井;住宅地盘,外观方整;是称“一颗印”
12、梭柱
柱的一种,是将柱的两端或上端卷杀成梭形的柱子。《营造法式》规定:柱高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两段平直。梭柱的形象最早见于定兴北齐义慈惠石柱上。
13、副阶周匝
是指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它是室外的过渡空间,功能是遮阳,防雨供人小憩等。具体实例:北宋 晋祠圣母殿 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14、阿以旺
分布于南部地区为当地民居。特征: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带天窗的大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40~80cm,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作卧室,各室用井孔采光。
15、椽
屋架构件之一,是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重量的构件,按部位可分为飞檐椽,檐椽花架椽,脑椽,顶椽等。断面形式有矩形,圆形,荷包形等。
16、坛庙
坛庙的产生源于祭祀,是与之对应的场所,构筑物和建筑。主要有四类:明堂;祭祀自然神,如先农坛,社稷坛;祭祀祖先,帝王祭祖成为太庙;先贤祠庙。
17、三朝五门
初见于东汉《礼记》一书。三朝称谓随时间变迁,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朝,入阖等。三朝分别用来处理国家大事,日常政务和皇族部事务。五门:由外到分别是皋、库、雉、应、路五门。 清代的“五门”则是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和乾清门。
18、月梁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在汉代文献中又称为虹梁。经唐代到今天我国南方建筑中还在使用。其特征是梁肩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以雕刻,外观秀巧。
19、收山
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方向向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是屋顶不至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增加了顺梁,踩步金梁架等。
20、生起
宋代木构建筑大木作术语,营造法式中,指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这种做法多见于宋辽时期。
21、和玺彩画
是清代建筑彩画的一种。以人字形曲线贯穿其间,主要装饰容是象征帝王的龙纹,主要色彩为青和绿,主要由箍头,枋心,藻头三部分组成。藻头为横M形。三部分上均画龙。在彩画等级中最高,根据各部分所
页脚.
画的容不同,又分为“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
22、方城明楼
位于帝王陵墓宝顶的正前方,主要有上部的明楼和下部的防城组成。明楼的功能主要是放置刻有帝国谥号的石碑,方城较为高大,墙体正中往往开设有一个拱券形的门洞。
23、园治
古代唯一而且最为完整的园林艺术论述著作。明代计成著。全书共三卷,分为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屋宇、装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和借景等十二个篇章。造园目标:虽有人做,宛自天成;造园方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造园步骤:目寄心期,意在笔先;造园构思:三分匠,七分主人,第园筑之主,犹需什九,而用匠什一。 24、昂
大木作斗栱的构件之一。位于坐斗或翘之上,与栱成直角十字相交。昂的后尾做成翘或菊花头伸至屋。营造法式有上昂下昂之分,下昂使用居多。
25、雀替
清式木装修构件名称。位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连接体之间的短木,有增大额枋榫子受剪断面及拉接额枋的作用。
26、小木作
又称装修。分为外檐和檐装修。前者在室外,如走廊的栏杆,檐下的挂落和对外的门窗等。后者在室,如各种隔断,罩,天花,藻井等。
27、须弥座
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的石窟。
28、藻井
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形,圆形等。
29、方上
汉以来,帝王陵墓都起方形截锥体陵台,成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
30、密檐塔
是在木质结构的楼阁式向砖石结构转化过程中出现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塔身上有层层的塔檐紧密相连,塔檐之间设有佛龛,供佛像。第一层塔比较高,除佛龛外,还辟有门窗,雕刻有花草等,现今最早的密檐塔是位于登封的北嵩岳寺塔。
31、左祖右社
出自古籍《考工记》指的是一种建筑布局模式。指宫殿的左边(东边)是祖庙,右边(西)社稷坛,左右对称,是中国封建礼制思想的重要体现。
32、四水归一
皖南民居建筑形制中,屋顶都是斜坡式,并且坡面都倾向院,每当下雨时,雨水就会丛四面屋顶上流入天
页脚.
井院。其实也是一种合院式的民居。
33、四出抱厦
两建筑物丁字相交的其插入部分叫做抱厦。古建筑四面各建一突出的抱厦,成为四出抱厦。如: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34、金厢斗底槽
古代建筑的柱网平面布局方式之一。殿身空间用外两圈柱网的形式,形成大小不同的外两个空间,一般适用于较大型的建筑,现存最早的是五台山佛光大殿。
35、分心斗底槽
宋代殿阁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现存实例如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
36、单槽
根据《营造法式》的记录,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例如晋祠圣母殿)
37、双槽
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故宫太和殿)
预测: 38、一池三山
一池指太液。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仙山而著称。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 一池三山是中国传统园林直至现代园林中表现最多的表现形式而且成为定制。 最早开创应用“一池三山”叠山理水模式的园林是汉代上林苑的建章宫。
39、黄肠题凑
汉代帝王陵墓用短方木叠成椁墙,墙置棺椁。端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此法好废木材数量巨大,东汉以后不再使用。
40、明堂辟雍
坛庙的一种。其用途是皇帝于季秋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可以说是朝廷矩形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汉长安南郊的明堂辟雍是早期的大型建筑遗存。
41、叉柱造
多层木构建筑的结构作法之一,记载于《营造法式》。做法是将上层檐柱下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栱上,但向退进半柱径。缺点是柱脚开术榫口较大,削弱了柱体强度,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够稳定。优点是在构造上比较省事儿,不用增加其他构件。实例见于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宋),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
42、缠柱造
多层木构建筑的结构作法之一,记载于《营造法式》。做法:将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在结构上,构造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在角部需要增加斜梁。另外每面还要各增加一组斗拱——附斛。实例见于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辽)
页脚.
43、天宫楼阁
用小比例尺制作宫殿楼阁木模型,置于藻井,经柜及佛龛之上,以象征神佛之居,多见于宋辽金明的佛殿中。
44、阙
宫殿陵墓官衙大门前两侧各立一座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故称阙,天子用三出阙,诸侯大臣用二出阙。
45、侧脚
为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方向向倾斜千分之八,而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是为“侧脚”。可加强建筑物自身刚度,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
46、阑额(额枋)
联络檐柱(或副阶柱),上承补间铺作。清代称额枋。如位于室柱头上,则成为额。若于阑额下,再加一层枋料则称由额,如不穿入柱头而在柱顶放一根通长达整个建筑立面的硕大枋料,则成为檐额,檐额下用绰幕枋承托。
47、普拍枋(平板枋)
宋代建筑阑额与柱顶上四周交圈的一种木构件,犹如一道腰箍梁介于柱子与斗拱之间,既起拉结木构架作用,又可与阑额共同承载补间铺作。明清称为平板枋。
48、东西堂制
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河。晋南北朝(北周外)均用东西堂制,隋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形式。
49、一斗三升
一斗为底,中为栱,栱上置三个升的斗栱组合。升是一种较小的斗,为单槽,用於鸡舌或连圭枋之下。 由一只大斗、一个横拱和三个三才升构成的斗拱。属不出踩斗拱,只起传导荷载作用。是斗拱中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
页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