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京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训练题

来源:哗拓教育
名著阅读

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甲戌本第一回开头,作者自道书名说: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篆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除了《红楼梦》外,这里还提到了小说另外四个书名。请从中任选三个,解释这些书名和作品内容有何关联。

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1]。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

注释:[1]绞:尖刻刺人。[2]偷:淡薄,这里针对人与人的感情而言。

孔子为什么把“礼”与“恭”“慎”等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结合画线句中的任意两句,用自己的话回答。

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②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③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以上三则语录,于形象的比喻中蕴含着为人处世之道,请根据语录的相关内容加以概述。 4.《红楼梦》第五回中《红楼梦曲·终身误》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请结合原著内容,解释划横线处的具体含义,并说出本曲以“终身误”为名的含义。 5.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

[2]

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

【1】

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

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注释:【1】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上面文字蕴含了哪些关于“学”的道理,请分条概述。并结合其中一点,联系现实谈感悟。 6.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请结合上述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如何才能成为“君子”? 7.《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兴儿评价王熙凤:

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请从原著中选择两个具体情节,简要分析王熙风的这一形象特点。

8.有人评价《红楼梦》中很多女子具有中和美,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她们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请从中选取一位,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9.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甲戌本第一回开头,作者自道书名说: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除了《红楼梦》外,这里还提到了小说另外四个书名。请从中任选三个,解释这些书名和作品内容有何关联。

(2)小说第五回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仙乐套曲就叫《红楼梦》。今天的通行本也多以《红楼梦》为书名。结合作品内容,谈谈《红楼梦》作为书名的合理性。

10.在《红楼梦》第63回“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群芳夜聚怡红院为宝玉庆生,大家占花名以助兴。

探春掣的签画的是杏花,诗句是“日边红杏倚云栽①”;

湘云掣的签画的是海棠,诗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

香菱掣的签画的是并蒂花,诗句是“连理枝头花正开”; 黛玉掣的签画的是芙蓉,诗句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注释:①封建士大夫多以日、天比君王。①语出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①语出欧阳修《明妃曲》“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嵯”。

从整本书看,每个签上的画和诗句都体现了掣签人的性格命运。请任选一签,根据原著简要分析签中隐含了掣签人怎样的性格命运。 11.阅读下列节选文本,回答问题。

元春入室,更衣毕,复出,上舆进园。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书的俗套。按此时之景,即作一赋一赞,也不能形容得尽其妙;即不作赋赞,其豪华富丽,观者诸公亦可想而知矣。所以倒是省了这工夫纸墨,且说正经的为是。

“如此繁华盛极花团锦簇之文,《红楼梦》庚辰本此处眉批:忽用石兄自语截住,是何笔力,令人安得不拍案叫绝。”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节选文本作简要阐述。 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尧曰》) 综合以上四则,请概括孔子主张统治者应该怎样对待人民?

13.关于《红楼梦》悲剧产生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主要可以归纳为性格、命运和文化三个角度。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原著具体人物及相关情节,谈谈你对《红楼梦》悲剧成因的理解。

14.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宝玉便要了一壶暖酒,也从李婶、薛姨妈斟起,二人也让座。贾母便说:“他小,让他斟去,大家倒要干过这杯。”说着,便自己干了。邢、王二夫人也忙干了,让他二人。薛李

也只得干了。贾母又命宝玉道:“连你姐姐妹妹一起斟上,不许乱斟,都要叫他干了。”宝玉听说,答应着,一一按次斟了。

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宝玉替他斟上一杯。凤姐儿便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

你从以上文字中读出了哪些隐含信息?请至少写出三点。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宁、荣二府的诸多女性有一个相同的身份:贾府媳妇。其中有贾赦的媳妇邢夫人、贾政的媳妇王夫人,有贾珍的媳妇尤氏、贾琏的媳妇王熙凤,以及贾珠的遗孀李纨等,她们活跃在小说中,性格各异,形象鲜明。请从小说中任选一位贾府媳妇,结合原著内容,简析其形象特点。

16.阅读《红楼梦》节选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

烟霞闲骨格 泉石野生涯

《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1)探春在大观园的居所叫什么?

(2)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探春的形象特点。 17.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②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论语·季氏》)

《论语》中孔子将比喻修辞贯穿于与弟子的日常对话中,使要谈论的话题形象生动,令听者茅塞顿开。请结合上面两则《论语》,对其中画线句使用的比喻手法加以赏析。 18.根据下列要求,回答有关《红楼梦》的问题。

(1)《红楼梦》中不同的人对同一人物往往有不同称谓,这些称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如:人多称王熙凤“二奶奶”,而刘姥姥却称她“姑奶奶”。请你从小说中任选一个人物,举出某人对他(她)与众不同的称谓,并赏析其妙处。

(2)《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被评论家称为“青春王国”,请结合小说中的某一情节或场景,分析大观园里人物的青春之美。 19.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宝玉作《芙蓉女儿诔》。其中一句“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垄中,女儿命薄”被黛玉修改为“茜纱窗下,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后又经过宝玉修改,变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听到此句,黛玉“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

(1)宝玉最后所改诔文中的“卿”字,本应指的是_________(人名)。

(2)黛玉为何“忡然变色”?她的这种心理与小说后续情节有何关系?请结合原著,简要说明。

20.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行酒令后第二天薛宝钗与林黛玉的一番对话,说道: 且说宝钗等吃过早饭,又往贾母处问过安,回园至分路之处,宝钗便叫黛玉道:“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苑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起来,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罢了。你倒说出来我听听。”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 》《 》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

(1)画线的部分提到了昨日的行酒令之事,行令官是谁?__________ (2)填入横线的原文应该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以《石头记》为名,是因为全书写了石头记录的自己红尘历劫的故事。 以《情僧录》为名,是由于书中人物因情而参透世相,有助人解脱苦恼之意。 以《风月宝鉴》为名,因其是小说中出现的道具,有规劝人去淫向善之意。 以《金陵十二钗》为名,因“十二钗”是小说主要人物,凸显“为闺阁立传”之意。 (从中任选三个)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石头记》:这部小说在前几个章回里详细叙述了此书由来,有一块被女娲补天弃而未用的石头,搁置在青埂峰下。它因修炼之后已有灵性,能口吐人言,后又遇见一僧一道,求他们带它去红尘中经历了一番。红尘梦尽,这块石头回到青埂峰,石身记满它下凡经历后的种种事情。空空道人将这石头上记述的故事抄了下来,因此才有了这部小说。可见以《石头记》为名,是因为全书写了石头记录的自己红尘历劫的故事。

《情僧录》:红楼梦开篇空空道人说“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如色,自色入空”,遂易名为《情僧录》。贾宝玉本是最多情、博情之人,但在经历了一系列家庭变故,以及黛玉香消

玉殒之后,他看透了世间种种,最后出家做了和尚。以《情僧录》为名,是由于书中人物因情而参透世相,有助人解脱苦恼之意。

《风月宝鉴》:风月宝鉴,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一面镜子,出自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再看看这风月宝鉴的出处,据红楼梦第十二回“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跛足道人这前半句话告诉了我们风月宝鉴的出处、制作者、功效,而后半句告诉我们他带风月宝鉴下凡的意义和禁忌,其实这段话另有深意。风月宝鉴的“正面”指男女情爱,“背面”告诫我们不要太过痴迷。可见以《风月宝鉴》为名,因其是小说中出现的道具,有规劝人去淫向善之意。

《金陵十二钗》:金陵十二钗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正册中的十二位女子,分别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这十二个女子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且《红楼梦》一篇故事,按作者自己说来,是为了替闺阁立传,作者同情闺阁女儿的薄命,感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也赞同闺阁女儿的“风流”“忠义”“巾帼不让须眉”。可见以《金陵十二钗》为名,因“十二钗”是小说主要人物,凸显“为闺阁立传”之意。

2.①礼可以节制恭慎勇直,完善人的道德修养。

①“恭而无礼则劳”句,讲礼可以在注重容貌态度的端庄的同时免于劳倦。 “慎而无礼则葸”句,讲礼可以在谨慎时,免于畏缩拘谨。 “勇而无礼则乱”句,讲礼可以在敢做敢为时,免于盲动闯祸。 “直而无礼则绞”句,讲心直口快的人,知礼可以免于说话尖刻刺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由材料“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可知,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闹出乱子;只是直率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因而孔子主张礼是可以节制恭慎勇直,这样才能完善人的道德修养。

由句子“恭而无礼则劳”可知,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礼可以在注重容貌

态度的端庄的同时免于劳倦。

由句子“慎而无礼则葸”可知,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礼可以在谨慎时,免于畏缩拘谨。

由句子“勇而无礼则乱”可知,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闹出乱子,礼可以在敢做敢为时,免于盲动闯祸。

由句子“直而无礼则绞”可知,只是直率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心直口快的人,知礼可以免于说话尖刻刺人。

参考译文: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闹出乱子;只是直率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君子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3.①视财富地位如浮云,要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坚守仁义;①追求理想信念,要如堆山平地一样不断进取,自强不息;①在人生的重大考验面前,要像松柏一样坚韧不屈,保持节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①中,孔子提到,即使是处在贫困之中,只要心中有道,也能体会到生活的快乐,而对于通过不义之举取得的富贵,他则是嗤之以鼻,认为这些财富对自己来说就如天上的浮云,毫无价值。这体现出孔子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坚守仁义的人生准则。

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比喻做事业,强调要有自己的信念,要把握自己的命运,不断进取,自强不息。

①中,是对君子品质的要求,一个君子要像松柏面对严寒一样来处理自己人生中所要面对的困难,要在困难面前保持自己的人格,通过困难来检验自己的品格和节操。通过以上分析总结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

②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

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③孔子说:“寒冷的季节到了,才知道松柏的叶子是最后凋零的。”

4.金玉良缘指宝玉和宝钗的婚姻,木石前盟指贾宝玉和林黛玉建立在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宝玉和宝钗虽为夫妻,但没有爱情;林黛玉和宝玉相爱,却没有婚姻。最终黛玉孤独而死,宝玉宝钗维持着夫妻相敬如宾的表面虚礼,三人都误了“终身”,所以本曲以“终身误”为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

金玉良缘:符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族利益的所谓美满婚姻。此处特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 木石前盟:是“金玉良缘”的对立面,是指贾宝玉和林黛玉建立在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意思是说宝玉与宝钗婚后,虽为夫妻而缺少真正的爱情。山中高士,比宝钗,喻其清高、洁身自好。雪,“薛”的谐音,指宝钗,兼喻其冷。

“世外仙姝”,指林黛玉本为绛珠仙子。“寂寞林”写明黛玉孤独死去。此句写结了婚以后,贾宝玉总是念念不忘林黛玉,他爱的是林黛玉。

“齐眉举案”,又作“举案齐眉”,原指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后汉书·梁鸿传》:梁鸿家贫,但妻子孟光对他十分恭顺,每次送饭给他时都把食盘举得同眉毛一样高。诗中“举案齐眉”指宝玉宝钗维持着夫妻相敬如宾的表面虚礼。宝玉对这样的生活始终不满,说到底“意难平”。

《终身误》出自《红楼梦》第五回。这首曲子主要描写红楼梦的主角贾宝玉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态度,写贾宝玉婚后仍不忘怀死去的林黛玉,写薛宝钗徒有\"金玉良姻\"的虚名而实际上则终身寂寞。整首曲以强烈的对比手法,通过宝玉之口表现了作者对符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族利益的所谓美好姻缘的否定和批判。 5.道理:①学习者要端正学习态度; ①学习的重点在于提高人的品德;

①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或:要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①学习的内容(高深的道理)就存在于学习者的身边; ①学习不必有固定的老师,学习者要有谦虚向学之心; ①学习者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自己学习的内容。

针对学习的重点在于提高人的品德这一点的感悟:现实中,往往将学习与考试成绩结合在一起,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但学习《论语·学而》后,发现学习的重点在于提高

人的品德非常有道理,一个人品德的高低代表着一个人根本素质,通过学习提高人的品德,才是学习的根本要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把握能力。 对于两则材料蕴含了哪些关于“学”的道理,可以作以下分析:

原文第一则材料说到要看重实际德行,做到了努力侍奉父母君王,交友诚实,就算他没有真正学习过,但是在子夏看来他已经学习过了,说明了要在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学习,学习重点在于提高德行,学习的内容其实就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一定非要进入学堂才算是学习。

第二则材料中子贡说孔子的学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大意是说他所有的方面都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这启发我们学习贵在向那些在某个方面懂得比你多的人学习,要有一个谦虚的学习态度,不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师,我们自己也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生活中提升自己。

对于第二问结合其中一点,结合现实谈感悟,可以从以上所列出的六点选择一条进行分析,注意要结合现实。以“学习的重点在于提高人的品德”这一点为例,在分析时,首先要指出现实中学习与提高人的品德联系并不密切,更多的是将学习和取得好的成绩联系在一起。学习只是取得好成绩的途径,而忽视了学习对于道德的提高。通过学习《论语》的内容,我们会重新发现学习与道德的关系,所以,在实践中,要注意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参考译文:

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论语·学而》)

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孔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道:“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散在人间。贤能的人便抓住大处,不贤能的人只抓些末节。没有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呢?”

(《论语·子张》)

6.①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①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

①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根据“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知,君子要向有才能的人学习,并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如果用缺点,就要改正。故“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 根据“君子泰而不骄”可知,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

根据“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知,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君子。偏于“质”或“文”都不能称之为“君子”。所以,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参考译文: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子安详坦然而不骄矜凌人;小人骄矜凌人,而不安详坦然。” ——《论语·子路》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论语·雍也》

7.“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指嘴上说得好听,心里却打着歪主意,表里不一,暗中使坏。凤姐的奸刁狡诈可以从“逼死尤二姐”“权弄铁槛寺”等情节中看出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情节概括及对人物的鉴赏能力。

这句话出自《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原文如下:尤二姐笑道:“你这小猾贼儿还不起来。说句玩话儿,就吓的这个样儿。你们做什么往这里来?我还要找了你奶奶去呢。”兴儿连忙摇手,说:“奶奶千万别去!我告诉奶奶,一辈子不见她才好呢。‘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

“明是一盆火”,“火”代表热情;“刀”代表狠毒。这句话意思是,嘴上说得好听,心里却打着歪主意,表里不一,暗中使坏。这体现了王熙凤能说会道,对上级善于阿谀奉承,对别人精明狠辣,惯于玩弄权术的性格特征,体现了王熙凤的表里不一、阴险狡诈。 能够体现这一形象特点的情节有:

“逼死尤二姐”:在贾瑞和尤二姐事件中可看出,一旦得罪了凤姐,她会想方设法置人于死地,毫不留情。贾琏偷娶尤二姐自是逍遥快活,凤姐又怎能依得他的不专心?于是,王熙凤的矛头直指尤二姐:主动迎尤二姐进贾府,又将其引见给老太太,王熙凤可是做足了宽宏大量的温顺模样,怨不得尤二姐初时认定她是好人,贾琏亦认为她改了性子,贤惠起来,可实际又如何?向众人捅出尤二姐有过婚约的人是她,唆使张华状告贾琏的也是她!最后还借秋桐逼死尤二姐。

“权弄铁槛寺”:在铁槛寺逗留期间,静虚老尼曾许下三千两银子的好处,想让王熙凤滥用私权,拆散张家小姐张金哥和守备之子的美满姻缘。凤姐自作主张,安排来旺去办这件事,让长安节度使给守备打招呼退亲。当然张家要给三千两银子。守备只得退亲,张家女儿“知义多情”,听说退亲,就自缢身亡。守备儿子也是个多情种,听闻金哥已死,便投河自尽。这样一来,事情结局很明了:张家出了银子还搭上女儿的性命,守备家也搭上了儿子的性命,长安太爷的小舅子什么也没捞着,落个没趣。唯有凤姐得了三千两银子。凤姐这一帮忙,逼死一对未婚夫妻,害了两条人命,毁了两个家庭。

8.示例:薛宝钗待人谦和,赵姨娘和贾环母子地位低下,下人都经常指责他们,赵姨娘替小吉祥向雪雁借衣服,雪雁不肯借给她,贾环想找芳官要点蔷薇硝,芳官用茉莉粉代替,还把它扔在地上,让贾环自己去捡。薛宝钗是个主子,对这娘俩正眼看待,薛蟠外出带回礼物,薛宝钗不忘送赵姨娘和贾环一份儿,这体现了薛宝钗待人谦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红楼梦》人物众多,平和、温柔敦厚之人首推薛宝钗,徐瀛评价说:“宝钗静慎安详,从容大雅,望之如春。”从薛宝钗对待赵姨娘母子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赵姨娘和贾环母子两个在红楼梦中有时过着下人都不如的生活,下人们对母子二人很无礼,就别提王熙凤和王夫人这样的主子了。薛宝钗却对这娘俩正眼看待,薛蟠外出带回礼物,薛宝钗不忘送赵姨娘和贾环一份儿。

小说中描写了不少吵架的情节,很多女子与人争吵受了委屈后都是闹个天翻地覆,不可开交,而宝钗则另有一番表现:虽然被哥哥气哭了,但面对寡母“气得乱战”的情形,她“少不得含泪别了母亲,各自回来,到房里整哭了一夜。” 其独特的家庭环境成就了她宽宏大量、心平气和之态;薛蟠虽然粗野骄纵,但平素对她呵护有加,兄妹之情甚笃。为了宽慰母亲,也顾 及兄妹之情,宝钗纵然是满心委屈,也没有大吵大闹,这展示了她的隐忍、识大体的一面。9.(1)答案示例:

以《石头记》为名,是因为全书写了石头记录的自己红尘历劫的故事。 以《情僧录》为名,是由于书中人物因情而参透世相,有助人解脱苦恼之意。 以《风月宝鉴》为名,因其是小说中出现的道具,有规劝人去淫向善之意。 以《金陵十二钗》为名,因“十二钗”是小说主要人物,凸显“为闺阁立传”之意。 (2)答案要点:

①“红楼”既可以象征富贵官宦之家,又可以象征闺阁。 ①“梦”象征了作家人生如梦的幻灭感。

①书名中的温柔富贵与梦幻泡影,是对全书贵族家庭之衰亡与红颜薄命之悲剧的整体概括。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这些书名与作品内容的关联。 《石头记》:这部小说在前几个章回里详细叙述了此书由来,有一块被女娲补天弃而未用的石头,搁置在青埂峰下。它因修炼之后已有灵性,能口吐人言,后又遇见一僧一道,求他们带它去红尘中经历了一番。红尘梦尽,这块石头回到青埂峰,石身记满它下凡经历后的种种事情。空空道人将这石头上记述的故事抄了下来,因此才有了这部小说。可见以《石头记》为名,是因为全书写了石头记录的自己红尘历劫的故事。

《情僧录》:红楼梦开篇空空道人说“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如色,自色入空”,遂易名为《情僧录》。贾宝玉本是最多情、博情之人,但在经历了一系列家庭变故,以及黛玉香消玉殒之后,他看透了世间种种,最后出家做了和尚。以《情僧录》为名,是由于书中人物因情而参透世相,有助人解脱苦恼之意。

《风月宝鉴》:风月宝鉴,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一面镜子,出自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再看看这风月宝鉴的出处,据红楼梦第十二回:“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跛足道人这前半句话告诉了我们风月宝鉴的出处、制作者、功效,而后半句告诉我们他带风月宝鉴下凡的意义和禁忌,其实这段话另有深意。风月宝鉴的“正面”指男女情爱,“背面”告诫我们不要太过痴迷。可见以《风月宝鉴》为名,因其是小说中出现的道具,有规劝人去淫向善之意。

《金陵十二钗》:金陵十二钗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正册中的十二位女子,分别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这十二个女子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且《红楼梦》一篇故事,按作者自己说来,是为了替闺阁立传,作者同情闺阁女儿的薄命,感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也赞同闺阁女儿的“风流”、“忠义”、“巾帼不让须眉”。可见以《金陵十二钗》为名,因“十二钗”是小说主要人物,凸显“为闺阁立传”之意。 (2)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内容的把握能力。

分析《红楼梦》书名的合理性,需要将书名与书中内容关联。

首先解释“红楼”的含义。“红”在古代代表“女儿”,即女性;“楼”是深闺大宅;“红楼”是指住在深闺大宅中的女性,多指官宦人家的小姐。另外“红楼”与“朱楼”是近义词,古代的“红楼”是指富豪权贵人家妇女所居的华丽楼宇,如白居易《秦中吟议婚》中就有“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之句。而杜甫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从字面上理解,“红楼”即“朱门”,都是富贵家庭的代名词。由此,“红楼”既可以象征富贵官宦之家,又可以象征闺阁。而《红楼梦》写了众多美好的女性形象,她们出身高贵,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她们才华横溢,能力出众,是作者倾尽心力歌颂的对象,然而她们的结局却逃过不“悲剧”二字;另外书中所写“四大家族”更是权势遮天的富贵大家族,故事正是写他们由盛而衰的必然命运。因此“红楼”涵盖了书中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

“梦”则是“本书主旨”之所在。小说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这是《红楼梦》全书的提示。贾宝玉在太虚幻境里翻阅“金陵十二钗”图册,听仙女们演唱“红楼梦十二支曲”,饮美酒,品香茗,跟“兼美”柔情缱绻,又有警幻仙姑和祖先之灵对他谆谆警戒,最后他落入万丈迷津,这正是贾宝玉一生的简要概括。世上繁华、深情终不过大梦一场,恍然一梦,情海幻变,这是人生的真相。“梦”象征了作家人生如梦的幻灭感。

红楼一梦,繁华终归于尽,书名中的温柔富贵与梦幻泡影,是对全书贵族家庭之衰亡与红颜薄命之悲剧的整体概括。

10.(1)探春:杏花签寓意“侥幸”,结局幸运。杏花签影射贾探春必得贵婿,暗示探春远嫁为王妃之事。

(2)湘云:海棠花指喻史湘云,因为她明艳美丽,像海棠一样,历经磨难,劫后余生,见证了贾府“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凄凉结局。

(3)香菱:“连理枝头花正开”指的是“并蒂花”。“并蒂花”本是夫妻花,但花签往往是反话。预示香菱会遭人凌虐结局悲惨可怜。

(4)黛玉:“芙蓉花”,即荷花。花签上的签语诗句是“莫向东风当自嗟 ”,比喻黛玉的特质是清水芙蓉,出淤泥而不染,暗示她不要再在风中嗟叹哀怨自己的命运,徒劳哭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情节、人物的分析鉴赏能力。

(1)探春:杏花签寓意“侥幸”,结局幸运。杏花签影射贾探春必得贵婿,暗示探春远嫁为王妃之事。贾探春的杏花被誉为“瑶池仙品”,就像王母的蟠桃一样。重点不在仙品,而在瑶池。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王母娘娘”为玉皇大帝妻子,“瑶池”二字,突出贾探春最后为王妃的事实。

(2)湘云:“香梦沉酣”,指的便是史湘云日间醉眠石上的事,而“只恐夜深花睡去”则象征着史湘云的性格如海棠花一般清纯美丽。“海棠花”是史湘云的花语,曹雪芹之所以用海棠花来指喻史湘云,一方面是因为她明艳美丽,具有豪放爽快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史湘云象这海棠花一样,历经磨难,劫后余生,见证了贾府“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凄凉结局。

(3)香菱:在元宵节前后,香菱被拐走,这不是巧合,注定香菱悲惨的一生。“连理枝头花正开”指的是“并蒂花”,“并蒂花”本是夫妻花,但花签往往是反话。香菱给薛蟠做妾,薛蟠“菱”就是菱花,“莲”就是莲花,待她却毫无情意。香菱本名甄英莲。通“凌”,被欺凌的意思;通“怜”,甄英莲就是“真应怜”。预示香菱会遭人凌虐结局悲惨可怜。

(4)黛玉:此笺名芙蓉,暗喻黛玉性情高洁,签语为风露清愁,形容黛玉性情及容貌,解诗又说红颜薄命。“芙蓉花”在秋天开放,同时暗示黛玉的命运:红颜薄命,生不逢时,与东风无缘,被秋风吹落。无须埋怨,无须惆怅,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诗笺上说莫怨东风,然后又隐喻红颜薄命。

11.插入这段石头的自语是曹雪芹的精心安排:这段话表明了这块石头“叙事者”的身份,同时也说明它是贾府兴衰的见证者;其次通过它的感叹侧面表现大观园之繁华乃世间少有,比起直接描写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也更有艺术感染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之评价文中观点的能力。

“忽用石兄自语截住”说明从“此时”后面都是石头的自语;“是何笔力,令人安得不拍案叫绝”说明插入这段石头的自语是作者刻意为之,精心安排,那就需要我们从这段话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这段话表明了这块石头“叙事者”的身份,同时也说明它是贾府兴衰的见证者,“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

其次通过它的感叹侧面表现大观园之繁华乃世间少有,连天上的石头都忍不住赞叹“按此时之景,即作一赋一赞,也不能形容得尽其妙”。

“按此时之景,即作一赋一赞,也不能形容得尽其妙;即不作赋赞,其豪华富丽,观者诸公亦可想而知矣”,比起直接描写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也更有艺术感染力。

12.①注重百姓利益,以恩惠仁爱养民,利民之所利。①合理役使百姓,科学安排劳动的时间、情况和人。①严肃认真地对待人民的事情。①统治者以德垂范,以身作则。①提拔好人

以引领社会风气,并教导百姓中技能不够的人,让百姓自我激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思想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其养民也惠”养护百姓有恩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引导民众按照他们要获得的利益去做。概括出:注重百姓利益,以恩惠仁爱养民,利民之所利。

“使民以时”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择可劳而劳之”选择民众能做的事让他们做。概括出:合理役使百姓,科学安排劳动的时间、情况和人。 “临之以庄”意思是,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概括出:严肃认真地对待人民的事情。 “孝慈,则忠”意思是,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概括出:统治者以德垂范,以身作则。

“举善而教不能”意思是,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概括出:提拔好人以引领社会风气,并教导百姓中技能不够的人,让百姓自我激励。

参考译文: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学而》)

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为政》)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个方面符合君子的标准:他待人处世很谦恭,侍奉国君很负责认真,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乎情理。”(《公冶长》)

孔子说:“引导民众按照他们要获得的利益去做,这不就是给民众恩惠而自己不耗费吗?选择民众能做的事让他们做,他们还会怨谁呢?”(《尧曰》)

13.从性格来看,宝玉是个品性独特的公子哥儿,喜欢杂学旁收,却对四书五经这些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毫无兴趣。此外,由于宝玉一直生活在纯洁的少女世界,体会到少女世界里种种纯真的喜怒哀乐,而对俗气虚伪的男性世界产生了厌恶,不肯与官场中人如贾雨村之流来往,“奇谈怪论”的形式来批判男权社会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道德价值,一反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然而宝玉虽然认识到了男性社会的黑暗与丑陋,但他却无力也无意去改变,而是选择了逃避,沉浸在少女世界的纯洁之中。在纯洁的少女中能够理解宝玉思想的人也是极少的。宝玉寻寻觅觅,也只找到了一个知音,那就是林黛玉。他们都一样地有叛逆的思想,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他们产生了纯洁的爱情。对宝玉来说,他和

黛玉之间的美好爱情显然是他对现实失望之后唯一向往和追求的。然而,宝玉性格中的逃避和软弱决定了他不可能用实际行动去反抗贾府统治者的安排。于是,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我相关内容、情节以及主旨能力观点的能力。

性格:宝玉的性格透视,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呕心沥血创造的一个典型形象,然而,旧世界里出现的新人,往往被世俗看成乖僻邪谬,不近人情,甚至被人看成疯、痴、呆、傻。这正是先觉者们普遍的命运,宝玉喜欢杂学旁收,却对四书五经这些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毫无兴趣。此外,由于宝玉一直生活在纯洁的少女世界,体会到少女世界里种种纯真的喜怒哀乐,而对俗气虚伪的男性世界产生了厌恶,不肯与官场中人如贾雨村之流来往,并发出了令当时人震惊的评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些实际上是以“奇谈怪论”的形式来批判男权社会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道德价值,一反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贾宝玉的这种种叛逆的思想与当时的封建传统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宝玉的父亲贾政——一个典型的封建正统人物,对宝玉的叛逆思想和行为深恶痛绝。有时仅因一些小事,贾政便要将宝玉“堵起嘴来,着实打死”“要绳索来勒死”。然而宝玉虽然认识到了男性社会的黑暗与丑陋,但他却无力也无意去改变,而是选择了逃避,沉浸在少女世界的纯洁之中。在纯洁的少女中能够理解宝玉思想的人也是极少的。宝玉寻寻觅觅,也只找到了一个知音,那就是林黛玉。他们都一样地有叛逆的思想,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他们产生了纯洁的爱情。对宝玉来说,他和黛玉之间的美好爱情显然是他对现实失望之后唯一向往和追求的。然而,宝玉性格中的逃避和软弱决定了他不可能用实际行动去反抗贾府统治者的安排。于是,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文化:(一)家庭环境的影响。宝黛两人所共同具有的叛逆性格和生活理想,由于不容于当时的社会由于他们和封建势力的尖锐冲突导致了这一悲剧。宝黛之间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能不是悲剧,那么大的贾府,上到贾母,下到丫鬟,没有人支持他们的爱情,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并不是由于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并不是简单地由于自由恋爱触犯了封建婚姻制度,而是在于这一爱情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社会所不容造成了悲剧,爱情这个题材,在《红楼梦》里,被空前地用社会性的、政治性的内容充实起来,提高起来,从而全面而深刻地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有力的批判。这正是《红楼梦》不同于此前全部的才子佳人小说之所在,也就是《红楼梦》为何如此富于影响和震撼人心。

(二)封建社会文化的冲击,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蔑视功名富贵,不谈“仕途经

济”一类的混帐话这样的思想基础上的。这样的思想对封建社会来说是大逆不道的。因此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叛逆者之间的爱情。黛玉作为宝玉唯一的知已,两人相知相恋理顺成章。他们的爱情来自于本身的真情实意,具有人世间最让人感动的纯真,所缺乏的正是封建家庭最为看重的“妁之言,父母之命”!自然,贾府的统治者们作为封建社会的卫道士是不允许这样的爱情存在发展的。他们可以采取一切残酷的手段来摧毁宝黛之间的爱情。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宝黛的爱情只能以悲剧告终。“苦绛珠魂归离恨天”是封建家族之间利益维系,相互利用和赤裸裸的利益交换的结果,为了贾府乃至史、薛、王等封建家族的利益,吞噬了林黛玉苦苦追求的爱情,也吞噬了这位“心较比干多窍”的多愁多泪的少女的生命。在封建社会,用婚姻达到利益的维系比比皆是,吞噬美好爱情也多有记载。林黛玉身上所体现的是美丽失落,爱的失落、青春的失落,叛逆的追求,现实与理想,在这万般矛盾和煎熬中,她只能让人感叹“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金玉良缘是她一生的痛,木石前盟却使她流尽最后一滴泪,“冤冤相报自非轻,万象离合皆前定”,她对爱情的执着,对现实的执着,对人生的执着与封建社会的所宣扬的礼教相违背的,也是与贾府利益相抵触,在封建社会,悲剧不仅存在于社会底层的平民、家仆之间,也存在于贵族中,悲剧是无所不在的,而悲剧的根源就是罪恶的封建制度。

命运:贾宝玉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其角色满载作家浓郁的悲剧情怀。石头由空寂之境坠入红尘,历经悲欢离合、世态炎凉之后重回青梗峰,暗示了宝玉生命的轮回。钟灵疏秀却不堪补天,注定了他可悲的一生。于昌明隆盛之邦,却不愿坐享贵族公子的荣华富贵,“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于花柳繁华、温柔富贵之中“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常常无端地产生莫名的忧愁。敏感之心经不起外来的一点点刺激,别人无心之言、无思之态都会让他浮想联翩,就连四季变换、草长莺飞都会引起他情绪上的变化。对易逝的生命,他更有着一种本能的无奈和伤感一一由聚想到散,从花开想到花落,在得中想到失,看生悟到死。这种与生俱来的悲伤情怀,使他比贾府的女儿们更加多愁善感。但自然界的枯荣给宝玉带来的哀愁毕竟还处于浅层次的感伤,当他真真切切地经历了个人爱情的幻灭、大观园众姐妹的夭折以及贾府的衰败之后,悲伤情绪便内化为一种特有的悲剧气质,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也更加深刻。因此,“在被生命的痛楚所包围的同时,他不得不在如何面对人生,入世还是出世的问题上做最后的挣扎”。曹雪序将虚幻的情感悲剧和无常的生命悲剧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用宝玉的眼睛,引领我们看尽人世间的种种不幸与无常,在痛楚与愤怒中找寻不到出路。 14.酒席上其乐融融的场面; 贾府上下不同人等的地位;

喝酒的言谈举止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 宝黛二人的情意; 饮热酒的习俗; 喝酒时的礼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宝玉给人一一倒酒,贾母“说着,便自己干了”,除了黛玉其他人也都干了,可见,酒席上其乐融融;

宝玉倒酒,李婶、薛姨妈“二人也让座”,“他小,让他斟去”,邢、王二夫人干了后“薛李也只得干了”,“一一按次斟了”可见,贾府中大小、尊卑地位观念很强;

其他人都干了酒,只有黛玉不喝,“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可见黛玉爱撒娇的性格特点;根据“凤姐儿便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可知,凤姐思虑周全,讨好宝玉和贾母的特点;因此文段中可根据喝酒的言谈举止表现出不同人的不同性格特点;

黛玉偏不喝,宝玉就替她喝,可见宝黛二人的情意非同一般; 根据“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可知,贾府饮热酒的习俗;

根据邢、王二夫人干了后“薛李也只得干了”“一一按次斟了”可知,贾府喝酒、倒酒都有礼数。 15.王夫人:①孝顺。如贾母对薛姨妈的夸赞:“你这个姐姐她极孝顺我,不像我那大太太一样,婆婆跟前不过是应景儿。”①宽仁慈厚。王夫人寡言少语,求神拜佛,是个一心向佛的宽仁慈厚之人;又如刘姥姥的评价,在初进荣国府前刘姥姥对自己女婿夸赞王夫人:“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①性情直率,脾气急躁。如:金钏儿事件;抄检大观园事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基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可以从邢夫人、王夫人、尤氏、王熙凤以及李纨这些贾府媳妇中选择一人,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形象特点。

如王夫人,她是贾政的老婆,从她侍奉婆母贾母来看,非常孝顺,如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中,贾母在薛姨妈跟前夸赞王夫人“她极孝顺我,不像我那大太太一味怕老爷,婆婆跟前不过应景儿”;从她对待下人的角度来看,如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之前,在女婿面前夸赞王夫人“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

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可见王夫人对待下人宽厚仁慈;从她管理贾府来看,如看到宝玉和金钏儿笑闹的时候,她要把金钏儿赶出去,如在绣春囊事件中,听到王善保家的叙说之后,命令抄检大观园,可见性情直率,脾气比较急躁。

如邢夫人,她是荣国府大老爷贾赦的老婆,从对待夫君贾赦方面来看,“禀性愚犟,只知承顺贾赦以自保”,平日只知承顺贾赦以自保,家中一应大小事务,都由贾赦摆布,由着他胡闹,如在贾赦逼娶鸳鸯这件事上,贾赦要讨鸳鸯为妾,她自己不劝说,也不听别人劝说,明摆着贾母不会同意,还要硬去碰这个钉子;从对待下人和子女方面来看,非常贪吝,“婪取财货为自得”,“凡出入银钱事务,一经她手,便克啬异常”,以贾赦浪费为名,就中克扣,她的侄女邢岫烟前来投亲,众人真心怜爱,她是姑母,却“不过是脸面之情”,并非“真心疼爱”,连岫烟一个月二两银子的月钱,她也借口“用不了”,“省一两给爹妈送出去”,从中克扣,致使岫烟冷天当去绵衣服,只穿了夹衣;贾琏偷偷向鸳鸯借当,不知怎么让她知道了,便借口八月十五日节间使用,硬“寻事奈何人”,要贾琏不管哪里也给她迁挪二百银子;贾琏回说没处迁挪,她便说他“搪塞”,“连老太太的东西你都有神通弄出来”。她也薄情寡恩,迎春误嫁,众人悲伤,她竟“不在意”,不问不闻,“像没有这事”一样。连她的亲兄弟也背后抱怨,说她“连骨肉都不认了”。

如尤氏,对丈夫百依百顺,贾珍将“贾琏要娶尤二姐做二房之意”告诉了尤氏,“尤氏却知此事不妥,因而极力劝止,无奈贾珍主意已定,素日又是顺从惯了的,……因而也只得由他们闹去了”;与姑嫂长辈相处,热心圆滑,如贾母用餐,要吃稀饭,尤氏早捧过一碗来,说是红稻米粥。贾母吃了稀饭,叫尤氏:“你就来吃了吧。” 尤氏答应着。待贾母漱口洗手毕,贾母便下地,和王夫人说闲话行食。尤氏告坐吃饭。大家都用饭了,这里尤氏直陪贾母说话取笑到起更的时候。贾母叫尤氏回家罢,尤氏方告辞出来。

如王熙凤,她是贾琏的媳妇,有超强的管理能力,如协理宁国府;心狠手辣,设计害死贾瑞;富有心机,如当着贾母的面说林黛玉是嫡亲的孙女;过于贪财,在馒头庵里收了虚静老尼姑三千两银子,利用职权,破坏了张金哥的姻缘,最后致使张金哥两人双双殉情自杀。 如李纨,她是贾珠的媳妇,心胸开阔,李纨是荣国府的大少奶奶,而掌家之权却在王熙凤的手里,王熙凤生病时,李纨无怨无悔地支持和辅佐探春工作;仁爱、善良,如劝说小姐丫鬟不要戏弄刘姥姥,如对黛玉之死的怜惜;坚毅刚强,贾珠去世后,李纨含辛茹苦地将贾兰抚养成人。 16.(1)秋爽斋

(2)能干有才、志向高远、志趣高雅、大气阔朗、时运不济。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

秋爽斋是贾探春在大观园的住所。在大观园西部,潇湘馆的东北。其西北有藕香榭和芦雪庵。 (2)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才自精明志自高”可知她能干有才、志向高远。

看屋内布置,“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可知她喜爱书法艺术,志趣高雅。

结合“探春素喜阔朗”及对联内容“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意为天性风流闲散似烟霞一样,山野人的生活常以泉石为伴,可知她大气阔朗。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怎奈贾府没落,最终远嫁,不能施展自己的怀抱,可见其“时运不济”。 17.答案: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以“风”“草”两个喻体,形象地说明了统治者的德行对普通百姓的影响。统治者德行善美,普通百姓就会修德向善;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统治者不修德向善,社会风气就会败坏。孔子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比喻治国理政的道理,使深刻的道理浅易而又生动。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以“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这一生动的生活场景,比喻冉有、季路没有像盲人的领路人一样尽心尽力地匡正季氏过失,阻止季氏讨伐颛臾。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批评冉有、季路,没有像管理员一样忠于职守。任虎兕窜出笼子,让龟玉毁在匣子里。虎兕比喻季氏发动侵略战争的欲望,龟玉比喻颛臾。

这两处比喻,准确到位地表现了孔子对季氏发动侵略战争的否定态度,也形象地表达了其对弟子冉有、季路的批评,展现了其高超的语言艺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中赏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此句把“君子之德”比作“风”,把“小人之德”比作“草”,风吹草,草就倒伏。形象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对人的教化作用。这是季康子问政,运用比喻

修辞,用生活中常见的“风吹草伏”的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为政以德,用道德来感化人民,这是真正为政的道理。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意思是,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把“不尽力匡正过失的行为”比作“危而不持,颠而不扶”,使为政需要扶持,辅助者要尽心尽力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意思是,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把“季氏发动侵略战争的欲望”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季氏讨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造成严重后果。 参考译文:

①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②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18.(1)示例:刘姥姥对周瑞家的称呼“周嫂子”“你老”,体现出对周瑞家的极其尊敬,展现了她精明于人情世故的人生的智慧。

(2)示例:史湘云醉卧芍药丛就展现了青春之美。“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一副美人酣睡图,将史湘云天真娇憨之态与超逸烂漫之姿,淋漓尽致呈现在大众眼前。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等的理解、分析能力。

刘姥姥对周瑞家的几个称呼大有讲究。她向小孩打听周瑞家的时,是称呼周瑞家的为“周大娘”。因为在北方,小孩子一般都把比自己年长的已婚女性尊称为大娘。当她直接见到周瑞家的后,先是称呼“周嫂子”,还称年龄比她小很多的周瑞家的是“你老”。嫂子,本来是指哥哥的妻子,也可以是对年岁不大的已婚妇女的泛称,刘姥姥与凤姐平辈,凤姐称呼周瑞家的为周姐姐,刘姥姥本也可以这样称呼,但为了表示对周瑞家的尊重,她拔高了称呼,尊称他为嫂子。这称呼体现了她在贾府人前放低姿态自矮三分,极其谦卑恭敬。从而展现了她精明于人情世故的人生的智慧。 (2)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情节、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注意题干中提示的“结合小说中的某一情节或场景”来分析人物的“青春之美”。

如小说中的史湘云是一个乐观好强的女孩子。她爱穿男装,爱顽皮,很多时候,大家都把她看作假小子。其实,她内心里也住着小公主。看她醉卧在青石板凳上,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她的满头脸,满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那恣意与憨态不由让人心旌摇动。乱红中熟睡的她,任手中的扇子掉在地下,半被落花埋了,全然不怕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她。这份安然,这份纯真,美好得让人落泪。不管在人群里,你扮演着谁,取悦了谁,一个人独处时,你依然是个少年,未曾有一丝丝改变。 19.(1)晴雯

(2)因为黛玉由此想到自己(或:最忌讳“无缘”与“薄命”二字)。“无缘”暗指“木石前盟”最终败给“金玉良缘”(或:贾母定亲,令宝玉娶薛宝钗为妻),而使宝黛婚事未成;“薄命”则预示了黛玉因身体而早逝(或:黛玉最终焚稿泪尽而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1)依据原文“至晚,宝玉猛见池上芙蓉,忆起晴雯,忽想:‘死后未到灵前一祭,今何不在芙蓉前一祭,岂不尽了礼?’……杜撰成一篇长文,用晴雯素日所喜楷字写成,名曰《芙蓉女儿诔》”等内容可知,宝玉最后所改诔文中的“卿”字,本应指的是“晴雯”。

(2)在“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中,当林黛玉听到宝玉所改的诔文中这四句话时,不由忡然变色,主要是这里面的“无缘”和“薄命”二词让林黛玉想到了自己,继而才“忡然变色”。

首先,“无缘”一词,暗示后续情节“贾宝玉娶薛宝钗为妻,使得‘木石前盟’最终败给了‘金玉良缘’,使得贾宝玉和林黛玉‘无缘’走到一起”;

其次,“薄命”一词,对后续情节“林黛玉因为身体的原因而过早去世,最终焚稿泪尽而亡”

有暗示作用。

20. 鸳鸯 牡丹亭 西厢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相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1)相关内容在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凤姐儿忙走至当地,笑道:“既行令,还叫鸳鸯姐姐来行更好。”众人都知贾母所行之令必得鸳鸯提着,故听了这话,都说“很是”。凤姐儿便拉了鸳鸯过来。王夫人笑道:“既在令内,没有站着的理。”回头命小丫头子:“端一张椅子,放在你二位奶奶的席上。”鸳鸯也半推半就,谢了坐,便坐下,也吃了一钟酒,笑道:“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惟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牡丹亭》和《西厢记》在当时是禁书,所以《红楼梦》中宝玉、黛玉看了《西厢记》《牡丹亭》这些书都不敢说出去,怕被骂,这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封建社会的思想比较保守,有种说法是:“色胆《西厢记》,艳欲《牡丹亭》”,从这一戏谑的概括中,可以看出这两本书当年的命运了。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元代中国戏曲剧本,王实甫撰。书中的男女主角是张君瑞和崔莺莺。《西厢记》中无不体现出素朴之美、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在经典古代名著《红楼梦》中,提到了此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