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古书的分类与学术流派

来源:哗拓教育


浅谈古书的分类与学术流派

我国的书籍产生的比较早,古人常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其数量之多,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古籍,古人采取分类的方式对其进行保管。古人的图书分类是一个摸索和变化的过程,经历了六分法、七分法、四部分类法等几个阶段。图书是知识的载体,古书的分类有利于学术研究和发展,古书分类使学术流派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化,同时学术流派的发展壮大也促进了古书及其分类的发展。

标签:古书分类;四部分类;学术流派

一、古书分类的萌芽时期

书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就出现了记录文字的甲骨片和简帛。书籍对人类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隋书·经籍志》对书籍的作用作了如下的概括:“夫经籍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用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足用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① 书籍对人类生活的重要,古人很早就已经注意到了,在周朝时就以设置若干官吏分守掌管典籍。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研究、文化教育由国家独占开始在民间发展,孔子是我国的私人教学者,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将历史遗留下的文献进行增删整理并分类如“六艺”:《易经》书《诗》、《书》、《礼》、《乐》、《春秋》,“六艺”已具备了早期书籍分类的框架,为以后书籍分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等也为研究先秦诸子和图书分类提供了依据。

二、 古书分类的产生和发展

经历了战国时期的战火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古书的流失情况已经很严重了。西汉时期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古书文献的整理工作,惠帝时废除了挟书令,广开献书之路,使散失在民间的古书得以聚集和收藏,这为汉代书籍的分类工作提供了基础。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经籍散逸,简札错乱,传说纰缪。”②至成帝时,“秘藏之书,颇有亡散,乃使谒者陈农,求遗书於天下。”③命刘向等人校书,刘向按不同的内容分类整理并写成《别录》,后向卒,其子歆“总括群书,撮其旨要,著为《七略》”。《七略》奠定了古书分类的体系——六分法,《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辑略”可以说是一篇序文,总结了先秦学术的发展、传承情况和六略的相互关系及六略书籍的用途。“六艺略”分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种。“六艺略”将儒家经典置于首位,因为儒家在汉代已经占有了很高的地位。

刘歆《七略》早以亡佚,但班固《汉书·艺文志》删除了《七略》中的“辑略”,保留了其中的内容,把“辑略”中的总序列于六略之前,大序列于六略之后,小序列于三十八种之后,著录书籍方面基本上保留了原貌,增加了《七略》完成后刘向、扬雄、杜林三家西汉末年所写的著作。《汉书·艺文志》仅存《七略》十之三四,但我们还是可以窥见《七略》之概貌。《七略》开了我国书籍分类的先河,

在我国学术史和文献学史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此后,南北朝齐王俭的《七志》,梁朝时阮孝绪的《七录》,清代许善心《七林》等,都是仿《七略》体系编写而成的。

刘歆对汉代所存书的六分法,对我国书籍的分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也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传统的四分法在六分法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分类整理、增删而成,如以六分法中的“六艺略”划出“春秋”经传以外的历史著作,又加入“诸子略”《孟子》等书组成“经部”。关于四部分类法的产生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产生于曹魏时期郑默所编的《中经》,另一种意见认为产生于西晋荀勖的《中经新簿》。郑默所编的《中经》已经亡佚,现今所存的古文献中不可见,目前我们可见的最早的四部分类目录,是荀勖的《中经新簿》。荀勖对当时的藏书进行整理编目,对《七略》的著录和分类进行了改进,把六略改成四部“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④荀勖的四分法只是把文献分成甲乙丙丁四大类,分类的内涵不明确,只是一个粗略的轮廓,并无严格的规定。清代钱大昕在《补元史艺文志序》中说:“晋荀勖的《新簿》,始分甲乙丙丁四部,而子犹于史。至李充为著作郎,重分四部,而经史子集之次始定”。⑤余嘉锡在《目录学发微》中认为:“书之有部类,犹兵之有师旅也。虽其多寡不能如卒伍之整齐画一,而要不能大相悬绝,故于可分者分之,可合者合之,《七略》之变为四部,大率因此,不独为储藏之不便也。即其目录之篇卷,亦宜使之相称。”⑥

继荀勖而后,对古书分类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东晋的李充,李充将五经列为甲部,史记列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经、史、子、集的顺序有李充确定。到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正式将古书分类定为经、史、子、集四类。四部分类法是我国传统的书籍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它在我国目录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三、古书分类与学术流派的关系

目录学家对古书分类的前提是以文献为前提的,文献是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单元,所以,传统的目录实践都是从具体文献入手的,对当时的所有的书籍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各个学术流派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一部好的目录也是一部好的学术发展史。一个时代的目录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学术全貌。看一下目录学的书就可以简单的了解一些学术(流派观点)的内容、分类和递承关系,其实目录学是学术史包括专史的纲目。

通过考察我国古书分类的情况可以了解一个学术流派的发生、发展、消亡记载文化史中的地位作用。例如儒家学说,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社会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主要思想,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无论最早的书目分类《七略》还是后来传统的分类法——四部分类法,都将儒家的经典著作放在分类之首,可见儒学一直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而且儒学是一个不断繁荣发展的过程。

如《诗经》,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典籍,研究《诗经》学者历代都有很多,通过对各个时期分类情况的考察可知诗学众多学派的发展情况。通过《汉书·艺文志》可见汉代研究《诗经》的立为官学的三个流派是以袁固生为代表的齐诗,申公为代表的鲁诗和以韩婴为代表的韩诗。后汉时期三家诗并立,到了《隋书·经籍志》可知齐诗已经消亡了而毛诗兴盛。毛诗在汉代已经产生但未被立为官学,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汉初又有赵人毛苌善诗,自云子夏所传,作《诂训传》,是为《毛诗》古学,而未得立。后汉有九江谢曼卿,善《毛诗》,又为之训。东海卫敬仲,受学於曼卿。先儒相承,谓之《毛诗》。”“齐诗魏代已亡;鲁诗亡於西晋;韩诗虽存,无传之者。唯《毛诗郑笺》,至今流传。”⑦《毛诗》流传至今一直都很兴盛。

同时学术流派自身的繁荣发展,也可以促进图书分类的发展。魏晋时期崇尚玄学,佛教和道教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研究佛教和道教的著作,梁朝的阮孝绪在《七录序》中记载:“凡在所遇若见若闻,校之官目多所遗漏,遂总集众家,更为新录。其方内经记至于术技,合为五录,谓之内篇。方外佛道各为一录,谓之外篇。”⑧

综上所述,图书是学术的载体,图书的分类可为学人减少翻检之功,同时也可以使学人穷源至委,竟其流别,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学术通过图书的流通得以传播和发扬,同时一个学术流派的繁荣和发展也可促进图书及其分类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