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首唐诗,都是鲜活的游历图; 每一位诗人,都是资深的旅行家; 跟着唐诗去旅行,在诗中寻觅美丽的风景。
♫ 节目简介 ♫
中华古典诗词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 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唐诗、宋词、元曲…… 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 有数不清的绚丽华章诵读至今
亲子小家庭现推出一档大型儿童教育公益节目 每天只要8分钟
跟小果一起来读唐诗吟宋词 穿越古今,平仄转合
让您的孩子在中华诗词文化的浸润下 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情画意 腹有诗书气自华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重点字词解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不教:不让。
5、胡马:外族入侵的骑兵。 6、度:越过。
7、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明月照耀着边关,
自秦汉时开始就一直如此,
但这些跋涉万里去征战的无数将士们, 却还不得返家。
倘若当年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 胡人的骑兵绝对无法这么轻易地越过阴山。
●诵读分析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o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万里/长征/人/未还。
o
“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o
最后这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离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著名诗人、文学家、宰相。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
●重点字词解释
1、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
2、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3、除却:除了,离开。
4、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
5、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也暗指青楼妓馆。
6、半缘:此处指“一半是因为……”。
7、修道:此处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8、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译文
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 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 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 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 我也懒于回头一望, 这也许是因为修道, 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 ●诵读分析
《离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o
“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o
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最后一句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
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抒写了诗人对亡妻韦丛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刻骨的思念。
●元稹故乡--河南洛阳美景
河南府,为古代府,府治洛阳(今河南洛阳市),范围大致为今河南洛阳市所辖地域。河南府,是对今天洛阳的古称。洛阳地处黄河以南,中原腹地。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年),字阆(读là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唐代诗人。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代表作有《长江集》,另有小集3卷、《诗格》,《病蝉》,《唐诗纪事》。
●重点字词解释
1、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者,……的人。 2、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3、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4、言:说,告诉。
5、云深:云雾迷蒙。指林深,因多云雾,故云。 6、处:行踪,所在。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诵读分析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但却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表现了诗人对隐者高洁性格的敬仰。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重点字词解释 1、千山:周围的群山。 2、绝:无,没有。
3、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4、人踪:人的脚印。 5、孤:孤零零。
6、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7、独:独自。
8、寒江:寒冷的江面上。 ●译文
周围的群山都看不到一只飞鸟的踪影, 条条道路上也都看不见一个人的踪迹。
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独自一个冒着漫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诵读分析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o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o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而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永州美景
永州八景——朝阳旭日、迴龙夕照、蘋洲春涨、香零烟雨、恩院风荷、愚溪眺雪、绿天蕉影、山寺晚钟。永州古称零陵,因舜帝南巡崩于宁远九嶷山而得名。因潇水与湘江在永州城区汇合,永州自古雅称“潇湘”。永州历史悠久,风光美丽,永州八景誉名中华。
诗词译文
锦瑟呀,你为何竟有五十根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年华。我心如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滕王阁 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重点字词解释
1、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之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2、江:指赣江。渚(zhǔ):江中小洲。 3、佩玉鸣鸾(luán):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4、画栋:有彩绘的栋梁楼阁。
5、南浦(pǔ):地名,在南昌市西南。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6、珠帘:缀有珍珠的帘幕。
7、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8、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9、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10、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11、槛(jiàn):栏杆。 ●译文
滕王阁在赣江的北岸仍然巍然高矗, 当年挂着佩玉,驾着鸾铃马车的滕王, 在这里笙歌曼舞的繁华早已远去了。
只有早上南浦的云霞,寂寞地飞进这雕梁画栋中。 而在黄昏的时候,珠帘卷起西山阴沉的烟雨。 潭中白云的倒影每日悠然浮荡, 时光推移景物变化已数个春秋。 修建这滕王阁的帝子今在何处?
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东流。
●诵读分析
滕王阁 唐--王勃
首联: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o
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第二句由今及古,想起当年繁华景象一去不返。第一句写空间,兴致勃勃;第二句写时间,意兴阑珊,两两对照,使作者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
颔联: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o
这两句诗不但写出了滕王阁的寂寞,还通过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局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概遥深。
颈联: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o
通过闲云,潭影,笔触由空间转入时间,点出时间的漫长以及事物变换,星宿运移,岁月消逝、物是人非的感概。
尾联: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o
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但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更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盛衰无常、人世沧桑的感概,也委婉流露出作者时不待我、急切想建功立业的心情。
望庐(lú)山瀑(pù)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重点字词解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生紫烟:云烟被日照呈紫色。 在瀑布附近,阳光透过蒙蒙的水气呈现紫色,所以说它“生紫烟”。 4、遥:远远地望去。 5、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6、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的三千夸张说法,不是实指。 7、疑:怀疑。
8、银河:又称天河,晴夜所见环绕天空呈白色的云状光带,由大量恒星构成。 9、九天:古人以为天有九重,最高一层称九天,此处指极高的天空。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 远远望去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似乎有三千尺那么长, 让人恍惚之中以为那是银河从九天外落了下来。 ●诵读分析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o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遥看/瀑布/挂/前川。
o
“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了遥望中的瀑布景象,也饱含了诗人对神奇大自然的赞颂。
飞流/直下/三/千尺,
o
“直下”形象地刻画出了瀑布水流之急,气势之磅礴,山之高峻陡峭。“三千尺”极力夸张地写出了山的高峻。
疑是/银河/落/九天。
o
“疑”取消了确定性,用得空灵活泼,若幻若真,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进一步刻画了瀑布的雄伟气势。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写作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丽。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瀑布地由衷赞美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chè),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tì)泗(sì)流。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著名代表作有:《绝句》、《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 ●重点字词解释
1、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2、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3、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4、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5、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6、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7、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8、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9、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译文
很早就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隔开, 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
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诵读分析
登岳阳楼 唐--杜甫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o
此联写作者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美景,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其意在抒发早年抱负未能实现,国家前途渺茫的哀伤之情。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o
寓情于景,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生动,表现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o
写出了诗人自己政治生活的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o
写出了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却报国无门的哀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