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看歌词的文本欣赏
作者:张金明
来源:《甘肃教育》2008年第24期
〔关键词〕 音乐教学;歌词欣赏;诗经 〔中图分类号〕 G633.9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12(B)—0020—01
《诗经》中蕴含的深沉真挚的情感,反复回环的章法结构,富于变化的诗歌句式,无不体现出强烈的音乐美感。鉴于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着重乐轻词,忽视歌词文本欣赏的状况,笔者欲就加强音乐教学中的歌词欣赏谈点自己的认识。
首先,一首好的歌曲是歌词与音乐的完美统一。如《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青藏高原》等一系列歌曲,不仅体现了作曲者的艺术智慧,还体现了作词者巧妙的艺术构思和对时代高度的概括,这种综合的音乐风格正反映了时代特征,引起了亿万听众的心灵共鸣,表达了民族心灵深处共同的时代语言。如,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浓郁时代精神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和名曲《二泉映月》《梁山伯与祝英台》,那种激人奋进、昂扬向上的鼓舞力量,那种凄婉动人、幽远萦回的艺术享受,是音乐旋律与歌词意境的高度统一,如果忽略或割舍任何一个方面,它的整体艺术品位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歌唱技法,还要引领学生品味歌词蕴含的生活内涵和哲理寓意,激发学生的心灵情感,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审美达到统一,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音乐教育。
其次,对歌词内涵的深层把握是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教师在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似乎把教学生识简谱,课堂上教几首歌曲,甚至让学生听听录音模仿歌手唱歌作为音乐课的分内任务,而忽视学生的器乐学习。很少有学生去欣赏和品鉴歌词,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歌唱需要而把歌词机械地记住而已。歌词欣赏似乎只是文学课的事,这是音乐教育的一个误区。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具备文学与艺术的多元知识储备。音乐艺术又是抽象艺术,音乐形象的感知具有间接性,更需要教师让学生通过对歌词的欣赏来体会音乐的魅力。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后,音乐教学作为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其要求更高。音乐教师应具有课程整合的意识,创造性地开展音乐教学,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来教育每一个学生。歌词的内涵,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学生更加投入参加音乐实践。这样,能真正实现美育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最后,领会歌词的特点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诗经》中有不少诗是重复叠唱、反复咏叹的,各章之间只有个别字作了变化调整,具有反复回环、舒缓悠长的音乐美感,《邶风·静女》《秦风·蒹葭》《周南·芣苢》等都很典型。同时,这也是《诗经》歌词特点的文本反映。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这和现在很多反复叠唱的歌曲,特别是一些民歌十分相似。《诗经》里的诗大都以四言句式为主,但也有大约8%的诗句为杂言(在《诗经》7284句中杂言为560句左右),大量的诗都讲究用韵,用大量的虚词来补足音节,这都与歌唱有关。我国古代就有把诗改为歌曲的做法。宋人将齐言诗体改成长短句以适合歌唱,即“以诗度曲”和“以诗为词”,追求诗与歌唱的和谐统一。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加大力度,有目的、有意识地去指导学生不仅欣赏歌词的文本寓意,还应让学生了解歌词的形式特点之美,注重歌词的内涵和情感基调。同时,通过对歌词的欣赏,学生会逐渐把握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抽象性等特征。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歌词创作,进行习作交流,让学生将音乐与文化、教育等领域相联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