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李大钊先生故居
马砚田
①瞻仰李大钊先生故居,还未置身内宅,门前不远处,那一棵古槐,就用它的灵性,它的超凡脱俗,把我满心的虔诚留住。古槐,内含清奇的神韵,外露洒脱的风骨。已经疏缺的枝叶,更显出自然原态,这种真实,是对岁月里的相关人物,一种田眸和眷顾。古树苍生,厚重的历史自觉站成一道背景,百世不会凋零。古槐意深,舍得生命和青春的人,才能活在人们心中。睹树思人,古槐,会点拨你人生课程中的一些要点。
②那一眼滋润日月的水井·亦未曾入围内宅,正站在门外守望。这一眼注满灵根的水井,水量丰沛。掬一捧曾经养育先生及众乡邻的清凉,心中按捺不住一种对不该早早隐去的高贵生命的追思,还有对先生生前唯一的血亲、一手把伟人养大的年迈祖父,一种沉重的怀念。井台上的一撮温土,可是老人洒下的不干汗渍?先生儿时的家庭结构。几近哀残,早早就失去父慈母爱。是祖父,像守候田头的青苗一样,用毕生的心血,养大了先生的童年。天恩地德,所以先生后来,用行动回报了亲人的心愿。
③让我心安的,是先生的故居,天未曾失一角,地未曾缺一口。依稀旧时模样。地面素洁,去尘;窗若心明,无土;花木扶疏,蕾吐;天边云舒,日出。一切一切,依旧是昨天的格局,古朴中透着肃穆。就算细小的一应事物,若油灯若书桌、若食具,都被细心的人,摆放在日子的原处。让人感受伟人的平凡与真实。这是一个又一个先生异姓且陌生的
亲人,用心里的一份坚守,手里的一份甘苦,在洒扫庭除。他们用无尽的哀思,殷殷的汗水,化成一扎又一扎祭奠的花束,向无语的先生,日日倾诉。原来有那么多无名的人深爱着你,一如你深爱着他们。而我在此时滴泪,就是因为这太多无名的人,用他们无私的劳动,使一部中国革命史的诸多细节,件件都未遗失,事事都有出处,就像一部完整如初始的红色卷宗,摆放在岁月的书橱,以供后人系统地阅读。
④)只是昨日曾被先生振臂引领的呼喝与呐喊,已被历史所尘封,偌大的院落,显得过于孤独和冷清,孤独成一种凄美。而对于生命,先生亦曾有深说∶\"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候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壮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牺牲之中。\"人生践诺,岁月如歌。这是人生的宣言,句句都生动地描述着,黄皮肤的高贵骨格。我来先生故居,不能简单成向经典致敬。经典的东西,不分姓氏,不论张李,它是全人类的共属。理想葱茏,铜像身边的泣血杜鹃,与人的心苗对接,燃烧成一片火红的沸腾。
⑤沿着曾经沧桑多皱的黄土,亲近每一块布满青苔的老砖旧瓦,走近沟壑纵横的岁月深处。记牢昨天吧,记牢昨天,让一个共和国的公民乃至整个民族,一步一步走向思想上的成熟。最让我动容处,是一个寻常的农家院落,喂养出了一副铁肩。而铁肩担回的万道霞光照亮了我们的山河。还有人生最耐看的一个亮点。是先生的妙手一挥,就召回最光辉的思想,让千家万户。在所有的日子里,沐浴着一个又一个的温暖。你的入椽大笔,过去,曾经惊醒过一段历史,今天,留给我们读不完的典故。
⑥面对着若干间空屋,我久久不愿离去。这哪里是人去屋空呢?我总觉得一个且高且大的身影,是那样的慈祥、亲切和熟稔,就站在我的身侧。他帮助我丈量人生的高度,批阅着我归去来兮的功课。它还是一处没有书籍的图书馆,来一次,敬学,来两次,敬坐,
来三次,敬生。常来,一次又一次累加,就是一次质的飞跃。翠柏头上鸣鹂鸟,苍松脚下读出声。我们大家都来,做先生一个可心的学子。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李大钊先生故居门前的古槐写起,展现了古树的清奇神韵和洒脱风骨,为全文营造了肃穆悲凉的氛围。
B文章以瞻仰李大钊故居的游踪为主线,插入了先生的一些成长经历和思想观点,表达了对先生的赞颂与缅怀。
C文章善用整句如\"地面素洁,去尘;窗若心明,无土\"等句,用工整典雅的语言展现了故居环境的优美洁净。
D文章第⑥段的画线句将先生故居比作\"没有书籍的图书馆\",形象地突出了先生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8. 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会写无名之人的无私劳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9作者号召大家\"做先生一个可心的学子\"全文表现了李大钊先生身上哪些值得学习的精神品格?(6分)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8.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
9.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从文中找出人物有关的信息,然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解答】7.A.“营造了肃穆悲凉的氛围”错误,全文的气氛并不悲凉,而是充满崇敬与眷恋,说写古槐营造悲凉氛围不正确。
8.寻找“无名之人的无私劳动”的原因,主要从第③段中去分析。
第③段主要写李大钊故居如今依然保持旧时面貌,从“这是一个又一个先生异姓且陌生的亲人,用心里的一份坚守,手里的一份甘苦,在洒扫庭除”可见,这正是“无名之人的无私劳动”让故居保持了原貌。
进而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李大钊先生深受后人爱戴与敬仰,正是因为先生深受后人爱戴和敬仰,后人才会付出无私劳动让故居保持原貌。
同时,先生故居是先生精神的重要载体,“这太多无名的人,用他们无私的劳动,使一部中国革命史的诸多细节,件件都未遗失,事事都有出处”,因此“无名之人的无私劳动”不仅保持了先生故居的原貌,还为后人保留了李大钊先生留给我们的丰厚精神财富,这也正是文章主旨之一——参观李大钊先生故居,作者感受到了李大钊先生留给后人的丰富的精神财富。
9.从第②段“天恩地德,所以先生后来,用行动回报了亲人的心愿”可以梳理出李大钊先生知恩图报的品格。
从第④段“昨日曾被先生振臂引领的呼喝与呐喊”“人生的目的……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候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牺牲之中”可以梳理出李大钊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从第⑤段“一个寻常的农家院落,喂养出了一副铁肩。而铁肩担回的万道霞光照亮了我们的山河”“先生的妙手一挥,就召回最光辉的思想,让千家万户”可以梳理出思想引领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答案:
(1)A
(2)①这些无名之人维护着李大钊故居原貌,让参观者感受到伟人的平凡和真实;②这些无名之人的无私劳动,表现出李大钊先生深受后人的爱戴和敬仰(或这些无名之人的无私劳动,生动说明爱人民的人也会赢得人民的爱戴,给人启迪);③正是像这样众多的无名之人的无私劳动,让中国革命史的诸多细节得以呈现,使之影响着后人,令作者感动(使文章意蕴更丰富)。
(3)①李大钊先生知恩图报的品格,他用行动回报了亲人的心愿:②李大钊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为了“发展生命”而不畏牺牲;③李大钊先生铁肩担重任的责任感,他传播先进思想,影响了大众。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