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问题的误区与对策
新课标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一.问题
目前大部分教师对练习的研究做的不够,教学中的练习往往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1.盲目多练
目前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良倾向,是依赖各种练习册,搞题海战术,放弃了课本,丢掉了基础知识;机械地重复多练,认为练的次数越多,做题量越大,质量就会越高。这种“以量取质”的作法,造成师生负担重、教学效果差。实践证明,人的神经细胞如果处在单调的机械重复的刺激之中,会由兴奋转为抑制状态。这正是盲目多练,却效果不佳的症结所在。 2.形式单调
不少数学教师对练习的形式和方法存在偏见,认为数学课的练习无非就是写写算算做几道题,能应付考试就行。因而,练习内容模仿考试题,练习形式单一,效果当然不会理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练习的形式和方法应当多种多样,如按练习目的分有准备性练习,再现性、发现性和创造性练习等;按练习的内容分单项、综合、对比、归类、判断练习等;按运用感官分有听、
说、读、写、看、动手操作等。教学实践中合理按排、精心设计。 3.疲劳战术
由于有些教师满堂灌,挤掉了学生课内的练习时间,只好占用自习、课外活动、体、音、美等课,或增加课时,让学生无休止地做作业,还美其名曰:“课内损失课外补”、“校内损失校外补”。这种打“疲劳战”的做法,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精神是相违背的。师生辛辛苦苦所换来的的结果是“学生课业负担重,教师教学效率低”。这是对违背规律办事的惩罚。 二.对策
数学课的“练”要遵循“依据‘新课标’,紧扣教材,以课内为主,以基本训练为主”的原则,切忌超越“新课标”。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好每个练习,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目的,注意练习的针对性
数学的系统性很强,许多新概念都是在旧概念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因此,新授课之前都要针对新授内容进行准备性练习,为接受新知识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之前,就要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商不变的性质”等,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2.循序渐进,注意练的阶段性
学生获得的知识是逐步积累的,不能搞突击,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把数学课中的练习分为四个阶段:(1)复习准备。以旧带新,温故知新,一般放在新课之前;(2)再现性练习。新课之后进行,再现新授内容,进行初步、基本的、模仿性练习;(3)发现性练习。加深对新授内容的巩固理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以新带旧,新旧结合,总结知识规律,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4)创造性练习。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将技能升华成技巧。
3.内容丰富,注意练的科学性
练习要避免形成单一,内容孤立,切忌让学生照葫芦画瓢,不动脑子。做到3个“加强”:对易混概念,加强对比练习;对易错概念,加强判断练习;注重新旧联系,加强归类练习。 4.形式多样,注意练的灵活性
一般来说,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差,抽象思维尚未形成。为此,我们应组织生动有趣、灵活多样的练习,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注意相对稳定,提高练习效率。 (作者通联:336300江西省宜丰县新昌一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