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说】 情境创设: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 杨夫芹 、 (山东泰安第二十一中学,山东泰安271027) 摘要: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随着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受 到重视。方法主要是:1.巧设思维障碍,创设问题情境2彳4用多种手段,创设模拟情境。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模拟情境 物理教学情境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 肯定学生的思维,又要筛选出有意义的问题和学生讨 用实验、挂图、模型、故事、幻灯、多媒体等方式和手段, 论,必要时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索,如对学生提出的 精心设计的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恰到好处地创设情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有没有关系的问题,学生设计实 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 验探究时,大部分学生能想到应控制压力大小、接触面 生主动进行的快乐有趣的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 粗糙程度相同。因而选用一个长方体木块平放和侧放做 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 实验来验证。这样让学生能在问题的解决中提高能力, 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举例说明之。 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成功。也 一、巧设思维障碍,创设问题情境 能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加强物理学科对学生的吸引 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学 力,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发现,乐于探究。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做 (四)创设符合认知结构的情境 法有: . 创设情境要有层次,要符合认知的逻辑性。如在“透 (一)采用生动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镜”一节中,第一次创设情境,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 例如在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教材只从理论上 (凸、凹)透镜方向怎样?经实验得出答案后;再创设第二 研究,学生难以捉摸,常感觉枯燥乏味,其教学效果不明 次情境不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射入透镜后又会怎样? 显,因而可先做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乒乓球放入剪成 又经实验得出答案;然后再创设第三次情境,非平行光 漏斗形状的可乐瓶内把瓶口堵住,问向瓶中倒水,乒乓 线射入透镜后又怎样?再次实验证明,最后总结得出结 球会怎样?大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乒乓球会浮起来。实 论。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就较为明确。这样,通过问题层层 验结果大大出乎意料,乒乓球并未上浮!从而激起学生 深入,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既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 强烈的思维冲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重点落到实处,又能启发学生不断地从自己的学习中提 (二)创设新旧知识冲突的情境 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 例如:布置“电动势和全电路欧姆定律”的预习任 能力。 务,可暂时不说预习,只出示一硬盒,盒子里事先装一节 二、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模拟情境 干电池,两极各引一根导线伸出盒外,问学生盒子里是 模拟情境在物理学中主要体现在对实验情境的模 什么却不打开。然后把盒子与变阻器连接成闭合电路, 拟,物理理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实 用演示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盒子外的电压和电流。在这 验情境的模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 里先用盒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多测量几组电流、 学习兴趣,如在绪论课时,利用多媒体优势通过丰富多 电压数据之后,画出图线,发现电流随电压升高反而减 彩的面面,将腾飞的火箭、神秘的宇宙、变化多端的大自 小与已学欧姆定律结论截然相反,打开盒子提出电流 然、绚丽的激光、原子弹爆炸蘑菇云等,最先进的科学技 与电池电压为什么不成正比呢?趁机把新课中心问题 术及生活中最简单物理现象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告诉 明确提出来,却打住不说,告诉学生,想知道就要预习。 学生,古代的“千里眼,顺风耳”“嫦娥奔月”之类的神话、 (三)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幻想,随着科学的发展都变成了现实。短短的一节课使 发现问题是优秀的物理思维品质。为此教师要创 学生置身于变化无穷的美丽大千世界中,生动自然地了 造良好的民主气氛,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 解了什么是物理学,以及它研究的对象,同时大大激发 胆提问,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他们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学生好问的积极性要得到鼓励和尊重,哪怕是表面的、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和教材 片面的问题,都不要不屑一顾。如在研究得出滑动摩擦 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情境问题的创设要体现平 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后,我问学 等的师生关系与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使问题真正成为 生,你对这个实验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至少一个问题。 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设 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各种各样。有的问:既然拉力等于 计的问题不能太难或过易,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桃子”, 摩擦力,拉力大了,摩擦力也会增大,为什么不说摩擦力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 大小与拉力大小有关?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没 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 有关系?与速度有没有关系?对学生的问题,教师既要 一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