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化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及原因浅析

来源:哗拓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化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及原因浅析

作者:张珍 张化丽 张雷刚 桑鹏 王小芳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10期

【摘 要】语言与文化互相依赖,相互影响。文化差异会导致中英文有极大的差异,词汇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和实例分析揭示出文化在中英文词汇中引起内涵的文化差异,并且分析了造成词汇内涵差异的文化原因。在英语学习中,为了更好地理解英语词汇,学习者需要研究词汇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词汇的真正含义。

【关键词】文化内涵;文化语境;英语学习;词汇内涵

语言作为文化本身的一部分,承载文化,传播文化,并发展文化。每种文化一定会对其语言附加某种文化内涵。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同一个物体或动作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可能携带让其他群体迷惑不解的文化色彩。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反映在这两种语言的词汇上。在英语学习中,为了更好地理解英语词汇,学习者需要研究词汇的文化内涵。

一、中英文词汇文化内涵差异

文化差异会导致中英文有极大的差异,词汇也不例外。词汇的意思远远超越它的本身涵义。为了更好地理解英语词汇的意思,英语学习者需深入学习词汇的文化内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

动物习语中体现了中英文词汇的文化差异。同样的动物在不同的文化中内涵差别很大。中西文化中“龙”都是想象中的动物,在中国 “龙”是神物,中国人都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中国封建时期的皇帝被成为“真龙天子”,穿的是“龙袍”,居住的宫殿也用龙做装饰。中国人认为龙是幸运,皇家,力量,繁荣的象征,因此中国也被称作“东方巨龙”。汉语中有很多和龙有关的成语:龙飞凤舞,龙凤呈样,生龙活虎,望子成龙等都有吉祥的含义。但英语国家的人如果听到父亲想让自己的儿子将来成为一条龙会觉得很震惊。在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的野兽。早在英国古老的史诗巨著《贝尔武夫》中,被大家推崇的英雄贝尔武夫就是通过自己的勇猛善战,打败了巨龙母子,保卫自己的村庄和人民。圣经中,撒旦被称作龙,生活中,野蛮人和悍妇被西方人称作龙,例如:“She is a real dragon”意思是 “她太凶悍,你应该远离她。”英语中,和龙有关的成语很少,因为人们都把龙和恐怖,神秘,凶悍等负面意象联系在一起。 同样的动物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给“龙”这个词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意义,所以在英语教学或交流时,为了避免误解最好把“龙“翻译成“Chinese Dragon”。

(二)称谓术语的文化区别

中西文化差异导致中英文学习者在称谓上引起很多误解。比如同志这个称谓,在中国,同志曾被用来指工作上地位相同的人,后来发展为称呼不知性别,地位,婚姻状况的人。而在英语国家中,在相同情况下人们常用“Mr,” “Mrs,” “Miss” 和 “Ms” 来称呼对方。在中国, “师傅”经常被用来称呼陌生人以表敬意。但是在英语中,这个词确别翻译成“master or skillful worker.” 因此西方人不用 “师傅”来称呼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人,而是用“Sir”,“Madam”。

在称谓词汇上,中英文也体现了对年纪价值观的区别。在中国,“老”被认为是智慧,权利,声誉的象征,因此,中国老人并不认为年龄是禁忌话题,他们不在乎别人问他们年龄。像老人家,老师傅,老爷爷在中国没有任何贬义,相反,这些称谓表达了对老人的尊敬或对他们阅历丰富的认可。相同,“老李,老王,也用来称呼那些有很高声誉的人。而西方人最看重青春,年轻就代表希望,无尽的可能性。一句英语谚语就体现了他们对青春的态度:“学识渊博很伟大,但更伟大的是青春。” 他们会用“过了中年” 来代替 “老”这个词。

二、中英文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

由于历史,地理,气候,宗教等各方面的不同,从语言表达到根深蒂固的世界观,思维模式都有很大差异,这就要求中国学生在学英语时要特别留心文化差别。下面总结了导致中英文词汇内涵差别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英国四面环海,航海技术曾世界首屈一指,因此水和航海在英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上都非常重要。这一点可以通过人们的日常表达和习语体现出来,例如: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a drop in the ocean 等。中国是个内陆国家,主要靠种植为生,所以中国人对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汉语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就能体现这一点:面朝黄土背朝天,死无葬身之地等可见中国人对土地的重视程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同的地理特征导致不同国家在自己的词汇当中对自然环境,植物动物的表达也不相同。一般而言,人们尤其重视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会用更多的词来表达此事物的细微差别。比如:爱斯基摩人总共用11个词来区别雪,而英国只有两个词“snow” “Sleet”. 英国有四个词来描述雾“fog, mist, vapor, smog” 而中国只用一个词 “雾”。汉语中描述草本植物词语之多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比及。

(二)文学因素

文学是各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英语中许多单词都出自于英语文学宝藏中的人物和事件。在众多的英国文学大家和作品中,莎士比亚的戏剧是英语词汇最丰富的文学来源。说英语的人几乎每天都会从莎剧中引经据典,运用到他们的日常交流当中。莎剧中有的人物形象已经成了具有代表这一类性格特征的代表。就像中国人提到“猪八戒”就指那些粗鲁,懒惰,性格变化不定,有时还挺可爱的人,罗密欧就代表英俊潇洒,有热情,性格果断的男性,它来自于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有一些其他经典人物,如果说某人象“夏洛克 ”,了解英国文学的人就知道在莎剧《威尼斯商人》中Shylock 是个贪婪,嗜钱如命,残忍的一个人。一提到汤姆叔叔(Uncle Tom), 人们就会想到性格温和,忍气吞声,活的没有尊严,受人压迫的黑人。这个名字来自美国女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的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 “Catch-22 situation” 已作为一个独立的单词,使用频率极高,用来形容任何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规定或条件所造成的无法摆脱的困境、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个词源出美国作家约瑟夫·赫勒(Joseph Heller)根据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创作的黑色幽默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文化差异造成许多英汉差异,这些差异也反映在这两种语言的词汇上。在英语学习中,为了更好地理解英语词汇,研究词汇的文化内涵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Kramsch, Claire.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1999. 1-15.

[2]Nida, E. 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2001.100-115.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5]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本文为2012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为:SGH12504.

本文为西安航空学院2012年校级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为:12XQ613.

作者简介:张珍(1982——),女,硕士,陕西乾县人,现任单位;西安航空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及文化方面的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