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文精神的历史原意是“人”的精神,即的人真实精神,人的真情实感,人的真实愿望。“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升华,是主客观的合一,是内化到人言行举止中的德行是一种努力追求的境界。”人文精神可以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疲软”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本文分析了当前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并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原因。
【关键词】语文;人文精神;现状;原因
语文是承载着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课程,“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然而,几十年应试教育制度造成了教育价值观上功利主义,教育目的观上的职业主义,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教育评价上的考试至上和分数至上。使中学语文教育的评价崇尚高分,课堂教学崇尚“标准答案”的弊端,造成学生高分低能,人文素养低下。虽然,当前正值课程改革之际,但许多教师的理念没有根本性改变,还是穿新鞋新老路。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疲软”现象。仔细地审视一下现实,就会发现二十多年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似乎让教师越来越不会教语文,学生也越来越厌倦语文学习,而人文精神教育难觅其踪。广大青少年的人文素养也不敢让人恭维,学生出口难成章,写起作文来虽冥思苦
想,但落笔难成文。学生的道德素养也差强人意,校园里或街道上,很难见到有学生主动地捡起地上的废纸,而随地乱扔纸屑的却大有人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也是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精神失落现象日益严重,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以知识为中心取向的课程目标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大气候下,考试成绩成了衡量教师工作好坏和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完全是以分数评高下,以成绩论英雄。教学中教师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规定的、统一的教学目标通过强行灌输的方式教给学生知识。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这个目标,教师们煞费苦心,挑灯夜战,学生却毫不领情,漠然相对,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变得抵触,语文教育在目标的定位上“偏重于课程的工具性价值——实现知识结果,而忽视了教学过程本身的丰富内在价值;忽视了课程的亲历性、自主性、方法性,忽视个体经验、感受的差异性,从而遗弃了很大一部分的课程价值。”这种课程目标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轻视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语文教育中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
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多地表现为唯科学化倾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重视知识点的落实,主题、段落、技巧、语法、修辞、逻辑,如此等等,却漠视文本内在韵律及审美境界,漠视学生的存在、轻视学生的个性、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语文教材原本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却被割裂成了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工具,一篇篇寓意精辟深
邃的佳作、一篇篇声情并茂的美文,被肢解得鸡零狗碎以及使震撼心灵的智慧、感人肺腑的感情、语文文字的生命力茫然无存的状况。难怪人们说:“语文是可爱的小鸟,教师手里却拿着一把解剖刀”。本应让学生感受到美,教师却活生生把这个美丽打碎。 三、教育中主体精神的弱化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曾几何时,我们向往的师生之间融洽相处情同父子的深厚感情基础被逐渐淡化。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让教师教得筋疲力尽,而学生也学得枯燥乏味。我们的语文教育并没有帮助大多数学生建构起人文精神的体系。具体表现为:
1.教师主导精神的“工具化”
在教育中,教师往往人为地割裂学生与教材、生活的真正交流,表现为学生不会自学,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习惯于做一个在“教育温室”中成长的好学生。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及他人的多向性开放的平等也被削弱了,教师常常满足于一对一的单项交往,把学生当成了孤立学习的个体,“学生对待教师也像对待严厉的家长一样,全神贯注,沉默寡言和心怀恐惧”。在教学中,教师只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而自己则成了向容器中灌输知识的“工具”。这样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不到来自于合作、交流、互动而产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教师都不同程度地成了教学中的“工具”,被抽取了人文性,被严重的“物化”了。
2.学生主观精神的弱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满足于追求知识能力等“硬性目标”的实现,导致学生在语文学生中并没有真正地将客观精神通过主体的理解而转化为自生的主观精神。学生唯老师之命是从,唯“标准答案”是从,学得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几乎完全抛弃了自己的想法。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学生在被动地学习,教师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确立,良好的道德素养、美好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人文精神很难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所康.《主体教育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3]陈世荣.《人文素养培育初探》.载《小学教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