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歌唱心理在歌唱中的运用

来源:哗拓教育
浅谈歌唱心理在歌唱中的作用

摘要:在声乐的演唱中,大多数的演唱者相比较之下,更加的注重演唱的演唱技巧,从而容易忽略掉歌唱的情绪,情感。歌唱的整个过程都离不了内心的感受,内心的体验,内心的适应以及内心的表现。古语说“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也正是体现了声乐歌唱艺术的生理和心理。声乐艺术是一门具有即时性,直接性,风险性和创造性特点的综合艺术,要求表演者必须具有强大的心理才能控制全场。

关键词:歌唱心理,心理状态,作用,歌唱表演

歌者在表演的一个过程是一个在选定好的作品的基础上主观能动进行再次创造的一个过程,它一般具有即时性,直接性,,不可重复性等等的特点,当一个作品结束时,无论本次的演唱的效果怎么样,你都已经从各方面的呈现在观众的眼前,音乐通过时间的流逝,,舞台空间的组合,演唱者个人技术的运用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并且一次性的展开,这就要求演唱者必须具有强大的歌唱心理才能控制全场

一 歌唱心理的概念及重要性

(一)歌唱心理是指与演唱由关系的行为和精神活动,两者互相融合的一个综合。声乐艺术它是一门交叉的学科。融合了音乐学和心理学,演唱时必须有心理上的和思想上的准备。有了良好的歌唱欲望,这样才能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否则失去这个前提根本不可能唱好。一个歌唱者无论在演唱技巧的表现上,还是在歌唱情感的表达上,都离不开复杂的心理活动。无论本来的自身嗓音条件的好坏与否,都可以通过技巧和刻苦的训练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技术只是歌唱艺术当中最为基础的一个过程,在演唱的过程中,必须要和情绪、表情、表演结合起来,有的人在平时训练的时候已经非常的熟练,而且可以轻松自如地表现出作品,但是当一到了舞台上正式演出的时候就会出现紧张、气短、忘词等等一连串的问题就接踵而来。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就是一个心理上的因素影响了生理,使演唱者无法和平时训练的时候一样1 表现,,达不到预定的效果,

二 歌唱心理与心理的一些联系和区别

心理学家指出:人所有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心理的调节和大脑的支配下所完成的,心理的活动,直接影响着人的实践能力。在歌者演唱时,他的一切的心理活动都直接关系到声乐训练和自己演唱水平的发挥。综上所诉:演唱者除了必须具有扎实的演唱技能技巧和较高的艺术修养之外,另外,还必须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两者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说一个歌者在演唱表演或者训练时,只是单纯的注重演唱本身的技能技巧和物理方面的训练,却忽视了心理状态的作用,那么这样的声音效果将会很难达到预定的效果。伟大的声乐理论家邹长海也曾经说过:“歌唱是生理学的,也是心理学的,但是归根结底却是心理学的”。因此:心理素质的作用,在演唱和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求我们平时在声乐的演唱或者训练中,不能失去对心理素质的控制,只有把坚实的声乐生理技能技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紧密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歌者在演唱中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 歌唱中常常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及原因

表演的时候紧张就是现在人们常常说的怯场,这是演唱者在演出时经常会出现的现象,但是过度紧张则会影响演出质量,影响演出的效果,因此如果正确认识导致紧张心态出现的原因会对歌者有效的调控自己的演出状态有着很大的帮助,从而获得演出的成功。导致紧张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情绪对歌唱的影响

情绪是建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对于情绪和情感他们两者的本质而言都是人的主观体验,因而人们常将二者看作是近义词。严格来说,二者是有区别的,但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却没有严格的把两者区分出来。我们可以理解为,情绪是人身上器官的各种

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表现,以及附带的生理反映。高兴、愤怒、哀伤、快乐等等情绪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在影响者着发声。一般来说,我们把情绪分为相对的两种: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是一种正面的情绪,可以让人有好的,有活力和动力,让演唱者对声乐有更强烈的唱歌欲望,能够控制我们的歌唱行为。反之,消极的情绪肯定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可以让人有差的,失落,心神不宁,让演唱者无法集中精力放在作品的演唱上,让人对歌唱产生乏味无趣。因此,我们可以说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情绪的影响,而前者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反作用于后者。现代声乐理论研究表明:大脑皮层通过视觉、听觉、内在感受等方面控制我们的歌唱行为, 歌唱行为是一个整体的运动。人体的发声器官等部位的运动都通过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来进行协调,因此, 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的情绪的好与坏,都直接会影响到人体各器官、感官能不能协调一致、整体发挥。由此可见, 歌唱行为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情绪的。

(二)性格对歌唱的影响

性格是每一个人从出生就自带的,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不同性,性格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性格的形成与人本身的血型,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性格, 就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比如说: 有人在上课时或舞台上演唱很轻松自如,心理状态很好, 在舞台上甚至超过了平时的训练水平; 而有人恰恰相反,演唱紧张拘谨, 以致根本发挥不出平时的水平,甚至和平时训练的时候判若两人,这一切都和每个人的性格有关。另外, 从心理学的概念来看,人的气质可分为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一般来说前两种为外向型, 后两种则是内向型的。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 性情开朗、活泼,乐观自信。具有这样个性的表演者, 歌唱心理比较稳定, 不太容易怯场, 就是有,也很容易消除。而性格内向的人重视主观世界, 在和外界接触当中, 缺少自信,比较容易2 产生孤僻害羞。由于性格上的紧张趋势, 他们对于受到的挫折和遭受失败的反应比别人更加敏感和看重, 在表演当中容易产生消极的歌唱心理。这种内向性格的人心理调整起来相对要困难一些。而绝大部分的人属于中间型, 但是一旦是初上舞台或者有重大的演出或考试、比赛,也免不了会产生怯场的心理。

(三)意识对歌唱的影响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人的意识可以分为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三种。在正常的歌唱表演中, 存在着大脑对动作的控制分为有意识控制和潜意识控制两个方面。有意识的控制是指大脑发出指令并主动支配行为的具有目的性的活动, 例如,在演唱中, 想在什么地方处理成怎样的速度、力度、音量等。而潜意识是通过多次的训练, 达到习惯而成自然, 使某个动作成为下意识的行为。我们平常所说的熟能生巧, 这种表现,就是一种潜意识在控制的行为,自然而然就来了。人的潜意识除了本能的表现, 大部分都是通过对有意识进行训练,从生疏到从熟练,再从熟练到自然, 然后而变成潜意识控制的表现,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下意识的动作。因此在演唱中, 为了加强意识反映的敏感度、准确度, 平时的歌唱训练在心理上而言也是对歌唱意识的训练。

(四)生理性因素对歌唱的影响

表演者的身体生理状态的差异也是影响歌唱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身体和生理的状态以及外界的对其的评价必然会反映到歌唱者的意识和心理上。首先, 从身体条件而言,作为表演者,每个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一般而言, 较好的外表形象、先天漂亮的发声条件会增强一个表演者对表演的表现的欲望,使其感觉良好, 演唱时充分发挥。相反, 较差的自然条件会使一个人缺乏自信、产生害羞等心理,便会抑制演唱水平的发挥,不利于演唱的成功。另外, 生理上的病害, 如咽喉鼻腔部位出现炎症,会让人产生不适, 影响发声器官的变化,从而影响呼

吸和发声。

(五)生活习惯的好坏对歌唱的影响

生活习惯的好坏也对演唱心理产生影响,如些人的饮食、有抽烟喝酒的习惯等等。演唱前吃东西过多、淀粉性的食品过多, 就会减少大脑皮层的兴奋度, 甚至会出现想要睡觉,提不起精神。肚子饱胀不适都会影响腹腔参与声乐表演的功能。长期嗜抽烟喝酒, 也会引起身体发声器官的变异。此外, 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 每个表演者在演唱前都具有一定的习惯性的心理行为, 有些是被迫性的, 有些是主动性的。比如有的人演唱前比较兴奋, 不能安睡; 有的人演唱前需要喝点红酒,认为这样对演唱会有好处;有的人甚至会有一定的仪式,比如祈祷, 求得演唱的成功。这些都是一种习惯心理行为,会起到一定的精神上面的安定和心理鼓励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演唱水平的发挥。 (六)自信心对歌唱的影响

缺乏自信心的培养: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展现自我是一种不谦虚的表现,只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却不知道自信也是一种美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忽视了培养自信心, 在社交场合中表现拘谨,在展示自己的才艺的时侯放不开手脚,使自己的表演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如果表演缺少自信心,而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就会直接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的人体各器官感官就不能协调发挥应有的作用,更有甚者会引起心跳加速,口干舌燥,身体僵硬,气息上浮,声音颤抖等一系列反常的生理反应,可见歌唱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自信心的存在。还有许多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当中思想负担很重,一上台首先想到的是万一我唱不好会怎么样,担心唱不好会很丢面子,影响自己的名声。在比赛过程中,有些人的成功欲太重,急于求成,希望可以一举成名,另外还有一些人一听到别人唱得比自己好时,就会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等等,这一些患得患失的心理,使表演者无法把心思全身心的投入到演唱的作品中,由于过度紧张而自乱阵脚,严

3 重影响自己实际水平的发挥,

(七)自身的声乐技术队歌唱的影响

有些表演者由于自己的声乐技术不够坚实,对某些乐句的声音或者情感控制达不到要求,心 理上产生害怕担心,还没有开口就已经在心里打鼓,导致心里紧张,使歌唱水平和平时训练相比大打折扣,还有一些歌唱者他们非常认真的去寻求歌唱的方法,对声乐的理论知识也了解一点皮毛,但只要一唱歌,便想要运用上所有的方法,结果却是什么技巧也用不上,反而使自己极度紧张,呼吸不通,浑身僵硬,造成跑掉走音。所以我们将演唱的心理因素重点提出来关注。

(四)怎样建立声乐演唱良好的心理品质

人们常说,要用良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件事情,这个良好的心态同样适用于声乐的演唱,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的内心充满信心与自信是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学习声乐是一门要求技术特别严格的一门课程,每个人在学习的中途都会遇到各种的技术难题,让学习者失去对演唱和表演的欲望,心情低落,每次一到上声乐课心理就会有很大的压力,对自己的声乐老师产生惧怕等等的负面心理状态,更不能在放松的心态下进行训练与演唱,整个人在上课的全程中都表现的特别紧张,严重的影响了声乐学习的效率,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声乐的学习者首先应该重新的树立自己的自信心,不要被声乐的技术方面所打倒,想坚信那些方法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的神秘,只要自己认真的观察,用心去体会,就一定会取得阶段性的突破,这样一来,不良的负面心理就会远离自己,然后表演者把自己的心情放轻松,只有心态好了,对声乐学习的欲望藏会更加的强烈。

一提高自己的声乐技能技巧

很多的歌者出现负面耳朵心理状态,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对自己所即将演唱的作品的熟练程度不够,或者没有坚实的技能技巧作铺垫而造成演唱时产生负面心理状态,当出现这种问题

时,表演者最好在演出之前,自己做好充分的前期工作,把演唱过程中自己可能会出现的每个问题都进行改正。当你有了充足的准备,演唱的时候不良的负面状态就有可能自然的消除,中国古语有云:“艺高人胆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你有足够的实力去表现作品的时候,还有什么可以让你担心,紧张和害怕的呢,但是如果要做到“艺高”,也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演唱者对声乐的基础知识以及技能技巧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如:歌唱的呼吸,腔体的共鸣,吐字咬字,音色的运用,感情的处理等等都需要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所认识,理解和运用,这样就会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心理暗示,消除表演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负面的心理状态。

三加强舞台的实践能力

演唱者学习声乐的最终目的是到舞台上将自己的所学的技能技巧展现在观众面前,就必须要和观众见面,所以说加强自身的舞台实践经验也就成为了表演者消除负面的心理状态的一个良药,每个演唱者第一个登台表演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自己在台下练得非常的好,可是,一登上舞台却什么东西都不会了,不知道声音该从哪里发出来是正确的等等,这些表现都是因为自身的舞台实践的经验太少,锻炼的机会不足所造成的,所以说舞台的实践经验是非常重要的,表演者可以通过多参加一些汇报演出,或者在众多陌生人的面前表演等等来积累自己的舞台实践经验,增强在舞台上驾驭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还要学会自我放松,不要观众当成来看自己笑话的,而是把观众当成自己真正的朋友和倾听者,你的表演时通过歌声来表达一种情感,你在对他们诉说,这样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消除负面的心理状态

四选择适合自己的歌曲

演唱者在选择自己的歌曲时,一定要挑那些适合自己嗓音条件的歌曲,千万不要求高音,大歌曲,盲目的去选择歌曲。当自己不能完成相对难度大的歌曲,依然会出现负面的心理状态,如果表演者作品的选择非常合适,就能够在表演中扬长避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而4 言,如果盲目的追求曲目的难度,高音,则会事倍功半,甚至会出现一无所获,前功尽弃,这就要求表演者在平时就要开始积累一些适合自己演唱的作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将一些负面的心理状态扼杀在摇篮中。 五消除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表演者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一个歌者千万不要做一些对自己身体或者发声器官不利的一些行为,例如抽烟,喝酒,吃过冷,过烫,过辣的食品等等,这些都会对个人的发声器官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伤害,另外,在日常生活当中,千万不要大吼大叫,歇斯底里的哭泣,这样也会损坏发声器官,如果自己的发声器官被自身的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所损害,那么在表演的过程中,心理难免会出现一些担心等等的不良心理因素,造成演唱无法达到预定的效果。

(五)在实践与创新中去克服不良的演唱心理

综上所诉:心理因素对声乐的学习与演唱起到了不可轻视的作用和影响。可以这么说;只有歌唱心理健全的歌唱者,才能够形成理论上的技能技巧要领与内在身体生理机能运动的协调一致,身体内在的机能运动与外化的技能技巧表现的高度协调,作品的内涵与表现情感之间的完美结合,因此,心理要素的培养与演唱技能技巧的训练一样的非常重要,演唱者在练习或者演唱中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及时的,正确的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按照科学的心理方法展开声乐练习,驱除对自身不利的负面心理状态,不仅要掌握声乐艺术,而且还要让我们尽可能正确,规范,完美的表现声乐艺术,达到预定的效果,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了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林希. 论声乐教学中学生积极歌唱心理的培养[J] . 长沙大学学报, 2011(4). (2)邹长海. 声乐艺术心理学 [M ].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3)方露娜. 智慧人声【声乐学习问答300题】[M] .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11). (4)曹时娟. 浅析歌唱心理在歌唱中的作用[J]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3). (5)张芦菲. 浅谈歌唱心理素质在声乐教学及表演中的作用[J] .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8).

(6)易娟. 浅谈歌唱心理与歌唱意识 [J] . 大众文艺 .

(7)杨希. 浅谈如何在声乐学习与演唱中培良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J] . 民营科技,2011(3).

(8)李小娟. 浅谈心理素质在歌唱中的作用[J] .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 2002(4). (9)刘思思. 声乐教学中的歌唱心理调控[J] . 音乐教育, 2010(1).

5

(10)张丹. 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的作用及培养[J] .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3). (11)张丽君. 浅析良好歌唱心理状态的培养[J] . 赤峰学院学报,2011(2). (12)张磊. 论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与训练[J] . 大众文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