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回程技术 河南省济源市铜锣铜矿区矿床成因研究 张雷袁杨森杨九鼎刘振超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队 构、变余杏仁结构十分发育。该时期侵入的岩体 主要赋存于古元古代及其以下地层之中。该类 岩体的上盘常为大理岩、绿泥片岩,常常形成宽 窄不一的蚀变带,并能形成规模不等的铁铜矿 床。 中元古时期的岩浆活动表现为从中偏基 性一中性一中酸性的火山喷出岩,形成了分布于 勘查区北部和西部的熊耳群火山岩 3 矿体地质特征 3.1矿体特征 区内共发现M4、M5、M6、M8、M10等多个 群许山组二段,4一熊耳群大古石组t 5一熊耳群 银洞河组l 6一地质界线;7一矿脉;8一断层;9一矿 矿化带,铜大致受断层带内蚀变硅化带控制,属 构造控矿型矿脉。现将各个矿化带情况介绍如 区范围 1一第四系;2一熊耳群许山组二段,3一熊耳 O、绪论 矿区位于济源市邵原镇北部铜锣村一带, 矿区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区内铜矿点较 多,但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上世纪70年代区内曾 开展过铜矿找矿工作,但限于前人对矿床的成 因和成矿机制认识的局限性,仅发现一些小型 大理岩型铜矿点。2006年通过矿区详查工作。求 得铜金属资源量2872.5t,共生的铁矿资源量5.I 矿体位于M4矿化带,矿 碎屑岩次之、未变质的火山岩。总体看来中基性 期石英脉充填。M4一l万吨。证实本矿区为一小型铜矿点,矿床类型属 总体走向85。一95。,倾角 熔岩出现在该群下部与上部,中酸性熔岩组成 体产状与矿化带一致, 双房群:主要岩性有:斜长角闪片岩、斜长 下:(1)M4号矿化带 角闪岩、变质长石石英砂岩、混合岩化变(浅) M4号矿化带为F4断层的次级断裂带,矿化 粒岩、云母石英片岩局部夹大理岩。其原岩为一 带走向近东西向在85。-95。,长近1.4k m,倾角 套巨厚的碎屑岩夹基性火山岩。 熊耳群:主要岩石类型有:玄武安山岩、安 60。一85。。矿化带赋存于银洞河组岩层中,顶 山岩、英安岩、流纹岩,是一套以熔岩为主,火山 底板均为斜长角闪片岩,矿化带较破碎并为后 中温充填矿床。鉴于目前我国对铜矿资源的需 85。。矿体呈透镜状,豆荚状,厚度变化较 该群的中部,岩石具双峰式特征,该群生成于活 6O。求,本文将总结铜锣铜矿的地质特征,对其矿床 大,最大厚度3.2m,最小厚度0.30米,平均厚度 动大陆边缘环境。 成因和控矿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5m。单工程样品铜品位一般在0.33—2.71%。 大古石组与双房群呈角度不整和接触,厚 11,区域成矿背景 (2)M5号矿化带 度49--212m。岩性以紫红色页岩、砂岩为主,底 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山西台隆铁山河拱褶断 部为砾岩。 束内,属于新太古代一古、中元古代‘ 字型三 许山组为一套火山岩和碎屑岩沉积建造, 叉裂谷的南东支东段(图1),区内广泛出露结晶 厚J嚏 55—6O0m。根据岩性组合,可分为二段: 基底,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成矿条件 下段主要岩性为灰绿色辉石安山岩和长石砂 良好。 岩,夹灰绿色安山岩。上段石主要岩性为灰绿色 M5号矿化带是F4断层的次级构造矿化带, 走向近东西向在85。-95。,倾角70。左右,顶底 板均为斜长角闪片岩,矿化带宽0.5 1.5m,地 表有矿化现象。M5—1矿体赋存干M5号矿化带 中,走向近东西向在85。一95。,倾角75。左右,矿 75m,最小 斑状辉石安山岩、灰紫色细斑状安山岩,局部可 体走向较为稳定呈脉状。最大厚度0.厚度0.25米,平均厚度0.37m。矿体铜矿化不太 见火山角砾岩。 25—2.41%。 第四系:零星分布于河床及沟谷中,由砂砾 均匀,单工程样品铜品位一般在0.(3)M6号矿化带 石和残坡积土及黄土组成。厚度变化较大。 M6矿化带受F5断层控制,地表断续出露 2.2构造 00米,走向南东约I10。一l30。,倾角75。一 区内构造线以北西向为主,主要的的褶皱 218一1.00m,宽处6—8m,石 构造是天台山复背斜。矿区位于该复背斜的西部 85。,构造带一般0.倾伏端上。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南部有区域性的 英脉受动力作用非常破碎,被挤压成片状。石英 封门lZl断层通过,矿区内从南到北共有8条近似 脉呈多期次性,对称梳状结构明显,矿化多集中 图l河南省济源市铜锣铜矿区域地质图 在后期充填的石英脉中。M6—1矿体赋存于M6 平行展布的高角度正断层依次展布,这一系列断 卜熊耳群许山组;2一熊耳群大古石组;3一 层均为封门口断层的次级断裂,均切割了区内的 矿体带,矿体走向和矿化带基本一致约uO。 银鱼沟群双房岩组;4一正断层及其倾角;5一逆 新老地层,地表多为后期的石英和方解石脉充 130 ,倾角80。。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厚度变 断层及其倾角,6一性质不明断层,7一角度不整合 10m,最小最多0.55米,平 填,表现为蚀变硅化带,与成矿关系极为密切, 化不太大,最大厚度4.界线;8地层产状 均厚度1.46m。矿体铜矿化也较不均匀,单工程 部分为含矿构造。 2 矿区地质特征 样品铜品位最小0.23%,最大0.78%。 2.3岩浆岩 2.I地层 (4)M8号矿化带 区内的岩浆活动明显分为两个大的期次: 矿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区山西分区太行山小 古元古代时瓤和中元古时期。M8矿化带是F5断层的次级断裂带,矿化带 区。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的双房群、中 ll0。,倾角65—75。,倾向180。 古元古代时期的岩浆活动表现为规模较小 近东西向90。元古界的熊耳群和新生界的第四系等地层。(如 200 受F5断层的拖拉和挤压,石英脉变形较 的变质中基性岩、细粒变质中基性岩。一般为 图2) 0米,出 岩床或岩脉、岩株;变余交织结构、变余斑状结 大,上部宽3米左右,在平巷中宽约8一l图2济源市铜锣铜矿区地质图 253I g-O1R'YU~E woRLD 2D O J 目程技术 的统计各矿石含量如下: 图3济源市铜锣矿区剖面图 现较强的硅化、钾长石化及糜棱岩化。M8一 卜砂砾石;2一安山岩,3一猪肝色页岩;4一 f 根据矿石的化学全分析、矿石组合分析结 l矿体赋存于M8矿经带,M8一l矿体一般走向 表2、表3),可以看出 (1)区内各种矿石 80。一l l0。,倾角65~75。平均70。。矿体呈脉状, 长石砂岩,5砾岩;6斜长角闪片岩;7一变粒 果( JSi02含量在50.04 97%之间,而Fe203含量在 较为稳定矿体走向较为稳定呈脉状。最大厚度 岩 M6一l矿体顶板围为绢云母绿泥角闪片岩, 8.08’22.05%之间,普遍偏高,富含铁质。(2)矿 2.00m,最小最多0.60米,平均厚度1.27m。矿体 铜矿化也不太均匀,单工程样品铜品位一般在 底板为中基性岩体及其受动力作用强烈变形变 石矿物成分简单,伴生有益组分简单,仪有部分 品位,可以考虑 0.25 .71%。 质的斜长角闪岩。顶底板界面清晰,铜含量大干 矿石含少量铅,局部可达到 I0.1%。 (5)M10号矿化带 综合回收。 M10矿化带位于后期铜锣村附近,矿脉西 M8一l矿体顶板围为斜长角闪岩,底板为糜 4矿床成因 参考区域铜矿资料【6 7—8—9一lO—l1】,我 部部分在太古界地层中,东半部在下元古界熊耳 棱岩类。底板与矿体属于渐变关系,矿化逐渐减 们能发现区内广泛分布的硅化带仅存于大鼓石 群银洞河地层中,规模相对较小,长约200米,走 弱。M10—1矿体的上部西段顶底为大古,fi ̄i1的 组及其下伏各组地层,且矿区外围分布着大量 向8O。一85。,倾角65 一75。,矿化带宽0-8一1.2 g ̄i1的斜长角闪片 的王屋山期喷出岩,由此表明区内含矿的硅化带 米,主要为石英脉充填。M10一l矿体赋存于M10 长石砂岩、页岩。东段为银洞/矿化带中,矿体走向为8O。一85。,倾角70。,分 岩、极斜长角闪岩。 与王屋山期火山活动有关;而区内各硅化带内含 别赋在太古界和下元古界熊耳群银洞河组地层 (2)矿体夹石 矿石英脉多呈对称梳状结构,具明显的充填成 中,平均厚度1.10m,平均品位0.43%, 矿体夹石不具有规律性:地表一般没有夹J 矿作用特征,同时黄铜 黄铁矿方铅 斑铜 3.2矿体围岩及夹石 石。深部局部夹石厚度大干lm,夹石为石英脉及 矿等的热液矿物组合与硅化、绢云母化、绿泥 (1)矿体围岩 角闪片岩,但界面清晰,易剔除。总之矿体内部 石化等中低温近矿围岩蚀变又反映了其成矿条 件。综合以上地质特征,这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中 区内不同的矿体其围岩不尽相同。 结构属于较简单类型。 温充填矿床。其次,硅化带的的形状一般为规则 M4一l、M5一l两个矿体主要含矿围岩基 3.3矿石质量特征 本相同,顶底板均为黑云角闪片岩、斜长黑云片 (1)矿石类型:区内按矿石的组构特征可 的脉状和透镜状,反映了中温条件下,热液已不 岩、绿泥角闪片岩等黑色片岩类。矿体与顶底板 分为浸染状、细脉状、团块状三种。 如高温时活泼,只能在开1:1裂隙中活动。 (2)矿石矿物成分: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 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过程中,由于温度和 界限明显。铜品位一般为0.08~0.03%。(见图 3) 为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辉铜 方铅矿'次 压力的降低,岩浆中的水分和挥发组分便可能 为孔雀石、蓝铜 褐铁 镜铁矿等,脉石矿物 集中,形成富含铜质的汽水热液,这些含矿的汽 主要为石英、钾长石、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和I 水热液沿着成矿前的构造、裂隙上升,在适宜的 白云石等。 【部位沉淀成 并对其围岩进行不同程度的蚀变 交代作用。岩石在发生变质作用的过程中释放出 根据本次工作情况来看,各矿体氧化矿石J 所占比例均极低,所有坑道及钻孔均为混合矿。 定量的变质水,这些变质水由深变质带向向 单纯的原生矿也极为少见。根据岩矿鉴定报告 上迁移,在低变质带中聚集,热液在其迁移过程 一表1矿石矿物成份及含量 有用矿物(%) 脉石矿物(%) 主要矿物 次要矿物 微量矿物 黄铜矿 孔雀石 2 l 石英 70 l3 8 4 绿泥石 2 方解石磷灰石 菱铁矿榍石 高岭石重晶石 磁铁矿方铅矿 绢云母 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 少量 碳质 少量 褐铁矿 少量 铜蓝 少量 辉铜矿 微量 斑铜矿 微量 蓝铜矿 微量 黄铁矿 少量 赤铁矿钛铁矿黄钾 铁矾 表2矿石化学全分析结果表 样品 编号 ZK03 3 分析结果W B)/10 S 1.8 Fe2O Al,0 Ti0, P2O5 K2O Na,O SiO2 CaO MgO L0S S 4.35 5 4_36 0.42 0.20 1.32 0.13 82.86 1.57 0.54 1.53 PD2M4Y4. 4 PD5XJY2.2 1.3 7 9.40 3.46 0.32 0.23 0.96 0.33 78-36 0_32 O.23 3.68 0.5 4I30 5 5.68 0.55 0.23 2.40 0.1l 81.94 0.64 O.85 2.16 日程技术 中从围岩中萃取成矿元素成为含矿热液,这些 成因类型为多因素控矿的中温充填矿床。 含矿热液上升到一定部位时,在在适宜的部位 沉淀成 从矿石的分布规律看越近地表越富、 越接近大古石组越富.而远离大古石组或深人大 古石组内部过深的矿石品位都较差;从资料看 铜锣地区就是大古石组古地理的沉积中心(见 成新的大的矿床。以彻底摸清综合资源并提高 资源的利用。 图4)淋虑的矿物质在后期的热液活动被二次富 积成矿0证明了淋虑的矿源对二次富积起到的作 用。 在中条期,随着地壳强烈的收缩和伸展,由 于岩石能干性的差异,造成不同地层或岩层形 成不同的变形,下盘斜长角闪岩内部变形,发生 透镜化,平面上呈香肠状分布;带内黑色片岩韧 性程度高,在剥离断层运动过程中成为主滑动 带。这种差异性的变形导致刚韧性岩层间滑动, 造成银洞河组地层的大量缺失或变薄,从而产 生扩容空间,成为含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和沉淀 堆积的场所。区域性的伸展作用将早期形成的 滑脱带抬升至较浅层次,并再次复活,大量的富 含C u质的中基性岩浆沿构造滑脱带上侵,充斥 图4大古石组古地理沉积厚度图 (资料来源l:5万济源、沁阳区调报告) 5结论 该矿区是一个复合多金属矿区,主要以铜 了整个滑脱带,吞噬了原始层位中绝大部分碎裂 为主,同时共、伴生磁铁 铅锌矿等。本区区域 岩石。在后期持续脉动过程中波及到矿化带顶 航磁扫面时发现一有规律值△z为2OO的封闭异 板的地层,深部岩浆沿层间滑脱带及次生裂隙 常体。进行铜矿的详查过程中在铜锣矿区及附 呈席状,脉状侵入,带来丰富的矿源岩。 近共发现5个铁矿点,均为沉积变质型磁铁矿矿 通过以上分析,指出矿化带均产出于银洞 体赋存于沿层侵入的角闪岩体内产状与岩体一 河组上部,大古石组下部,断裂、区域褶皱、剥离 致多呈透镜状、似层状,矿石品位TFe在l1.00% 断层均为区内重要的控矿因素。矿俸受控干多期 32.03%、mFe在10.24%-25.61%之间。深部 变形变质所形成的滑脱构造带,矿床具有层控 找矿有较大的工作潜力,通过加大对矿区内的 性和构控性双重控矿特征,得出铜锣铜矿床的 铁矿资源增加工作投入,较有可能有所突破形 表3 矿石组合样分析结果 样品编 号 S Au MO 分析结果wfB)/10—6 Zn CO Ni Ag Pb PD02组 1 2500 0.27 <O.0l 3-30 416.O0 l5.80 24.00 24.00 PD02组 ,) 4700 0.73 <O.01 3.00 748.00 24.O0 42.OO 38.00 PD02组 j 4000 0.14 0.O15 5.50 l 4800.00 58.0O 34.00 14.00 PD02组 4 8500 <0.O1 3.6O 566.00 18.0O 68.OO 10.OO PDO5组 .’ 4200 <0.01 2.50 150.0O 110.00 36.00 36.O0 PD05组 6 l200 <0.0l 1.90 86.OO 34.0O 26.O0 22.00 PD05组 / l10O <0.0l 2.01 76.00 37.00 31.00 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