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册教材是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共分四个单元,12篇课文,24课时。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爱和平”,内设《不平静的世界》《携手共创和平》《放飞和平之鸽》三篇课文。整个单元的编排先抑后扬,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共创和平的心愿和所做的努力,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平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内设《科技造福人类》《科技是把双刃剑》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三篇课文。本单元“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是关于“走进世界”的重要教学主题,以“小调查”“知识窗”“聪明谷”聚焦镜“智多星”“体验园”“大事记”“活动角”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感受和体会旨在实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直面灾害”,内设《天有不测风云》《生命的突围》和《小脊梁 大希望》三篇课文。本单元着眼于少年儿童社会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对中国发生过的自然灾害尤其是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认识出发,有机渗透公民教育、地理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科技教育、环境教育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从多视角去分析、炭疽灾害的种类、破坏力、自救互助方法,以及直面灾害时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灾区少年儿童危难中敢于担当的可贵精神,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飞向明天”,内设《祖国属于我们》《放眼现代世界》和《迎接美好未来》三篇课文,概要地介绍了当前我国的基本情况以及当今世界的基本格局,鼓励学生胸怀祖国,畅想未来,从小立下宏伟的报国志向。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学会合作,学会竞争;以高尚的品德和扎实的文化知识迎接社会的挑战,迎接世界的挑战,迎接未来的挑战。 一 、教材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对综合课这个性质老师已不再陌生。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地理、历史、科学等各科内容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课不再是纯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而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内容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 教材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我们爱和平》,第二单元《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第三单元《直面灾害》,第四单元《飞向明天》。 三、教材重点与难点: 主要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共创和平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平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学生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五、教学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