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村中小学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

来源:哗拓教育
农村中小学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甘河滩镇坡家学校 殷全寿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一、目前中小学生的道德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时期中学生的成长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总的来看,他们有着乐观向上的生存观、市场经济的头脑、法制观念以及民主意识等特点,勇于抛弃旧意识、旧观念,渴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他们勤奋好学,争取成才,善于分辨真假、善恶和美丑,这些都是中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良好表现。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部分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基本道德情感缺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日益表现出来,令一些中学生产生了对诚信意识的背离,撒谎、作弊、违纪等现象在部分学生中相当普遍。一些学生不愿刻苦学习,却又想表现自己,于是用弄虚作假的手段骗取成绩欺骗老师和家长,以获取名利,不守诚信的现象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能确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评判标准,从而缺失正义,对于不平、不公之事不是据理力争,而是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社会责任意识弱。 (二)日常行为规范缺失

当前,在校的中学生绝大部分社会公德意识是比较好的,认为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但在社会公德的实践中却令人担忧,乱划课桌、粗言秽语、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知而不行,有的知而不完全行,有的知却要求他人行,这是典型的知行偏离。还有部分学生虚荣心强、攀比成风,分强调自身的物质基础,穿名牌、用名牌、赶新潮、赶时髦、比阔气,甚至为了显阔,不惜欺骗家长和老师来达到自己炫富的目的。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2] 。 (三)自我中心过于突出

当代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为了家庭的“中心”,久而久之,将这种“家

中我为王”的观念,带进了学校,带进了社会。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强调个人意志,以至于宁可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处事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性格特征,率性而为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也不考虑事情所造成的后果。学习上不思进步,生活上追求享乐,浑浑噩噩度日,缺乏做人常识,心理放荡反逆,无视校规校纪,甚至以顶撞老师、捣乱课堂逞能,这一小部分学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此种种问题,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着实令人担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是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可值得我们传承、借鉴的。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炎黄子孙的无价之宝,是我们民族聚凝力和生命力之所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作为历史最久的文明古国,再加上我们目前国度性质的决定,都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义兴盛不衰。例如:孝顺父母,尊老爱幼,见利思义,公而忘私,团结友爱,诚信忠恕,见义勇为,和睦坦荡,先人后己,礼貌待人,遵纪守法,上下有序,学无止境,德智兼备,讲求公德,廉洁奉公,重民爱民等等,所有这些无一不是先人的教诲。

二、推广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由于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如:是非、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行为成为社会公害。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思想造成极大影响。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切实提高学校素质教育实效。这已成为时代的疾声呼唤。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爱国卫家、忠烈刚直、勤俭节约、克已奉公、孝敬长辈、和谐相处等思想品质这些优秀传统

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虽历尽岁月的淘洗越发闪出熠熠的光辉。

《三字经》中“苟不教性乃迁”说的是:如果孩子不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变化,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如朱熹强调,在孩子知识、性情未定时,要及早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训练,这样方能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当今社会有很多人会借口幼儿无知而将教育延迟到长大后再进行的错误观念,这就像懒于摘除树苗的劣芽一样,等到长成大树以后再去砍那些枝杈,该费多大的力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其含义不言而喻。

在我们学校开展的系列活动中,引导学生过好每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开展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探究实践活动。通过全校性活动和年级组活动相结合,以主题队会、社会实践、家校互动等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组织形式,让学生了解、认识、喜爱并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并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这也就从某些“小事”中,树立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意识。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只要我们做教育的有心人,就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广大,这对国对民都可谓是千秋功德的大事。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小学生的教育意义是非常迫切的,且是重要的。因此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有责任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在教育小学生的过程中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这是教育的根本,也是国计民生的大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