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推进内蒙古城镇化建设

来源:哗拓教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4):1-4 Inner Mongolia Am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大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推进内蒙古城镇化建设 侯安宏, 高晓霞,张汉达,栗中兴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31) 摘要:文章从农牧民收入及构成入手。通过分析研究自治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发 展农村牧区经济所具备的优势。探索发展农牧业产业化来推进自治区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途径,以此来带 动农村牧区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农牧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不断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和扩大农 牧民增收途径 关键词: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04.5:F299.2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907(2006)04—000l一04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农牧业生产和人民 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人 2004年内蒙古耕地面积为7l1.5万hm ,约 为全国的6%:粮食总产量1505.4万t,是全国总 产量的3.2%,平均单产240kg/667m ;人均粮食占 有量632kg,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倍;乡村人 口1290.8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4.14%;从产 均纯收入比改革开放初期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与内蒙古自 治区主要农牧业产品人均占有量位居全国前列的 地位很不相称,农牧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 距也在不断拉大。受木桶效应的制约,今后如果内 蒙古自治区农牧民收入水平得不到较快提高,将 业结构看,2003年内蒙古农牧民家庭从一、二、三 产业经营中获得的纯收入分别占家庭纯收入的 95.1%、1.4%和3.5%。而同期全国农民家庭从一、 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内蒙古达小康的进程。解决“三 农、三牧”问题是内蒙古经济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问题,结合内蒙古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研 二、三产业经营中所获得的纯收入分别占家庭纯 收入的80.0%、6.2%和13.7%。也就是说同期全国 农民家庭纯收人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比内蒙 古少l5.1个百分点,而二、三产业收入分别比内 蒙古多4.8和l0.7个百分点,表明内蒙古二、三产 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究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的优势, 对于探索加快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之路。增 加农牧民收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l 内蒙古农村牧区主要经济特征 1.1农牧民收入及构成 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人为2936.40元。 发展二、三产业对农牧民的增收作用潜力巨大。加 之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缺少现代农畜产 品加工业、批发销售所具备的规模条件,造成与之 配套的服务业、第三产业发展不起来,从城镇化的 动力机制分析,内部推力不足,也是内蒙古城镇化 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4年内蒙古城镇人口1093.46万人,占总 人口的比例为45.9%.城镇化率处于全国中等偏 上水平。但城镇人口比例高并不能说明内蒙古城 同期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606.37元,是全 国平均水平的88.76%:其中.农牧民家庭经营纯 收人人均为2037.70元,占家庭纯收入的比重为 78.18%,工资性收入394.79元,所占比重为 l5.20%。而同期全国平均家庭经营纯收人为 1745.79元,占家庭纯收入的比重为59.45%;工资 性收入998.46元.所占比重为34.00%。也就是 镇化程度高,一是一部分牧民、森工为城镇户口, 但却从事牧业、林业生产;二是大部分乡镇基础设 施落后,基本上没有工业和第三产业,不具备城市 功能,不能称作现代意义上的城镇;三是大多数乡 镇人口稀疏,缺乏主导产业。不具有吸引、聚集人、 说,内蒙古农牧民家庭纯收人中,来自家庭经营收 入比全国同期家庭经营收入高出l8.73个百分 点;来自工资性收入比全国同期家庭工资性收入 少l8.80个百分点 即内蒙古农牧民家庭纯收入 的大部分来自家庭经营收入.也就是第一产业的 财、物的能力,许多城镇户口的人仍从事农牧业生 产。因此内蒙古城镇人口比例虽偏高,但从事工商 业活动的人口比例不大,城镇化水平很低。 种植和养殖业收入。 1.2农牧业生产效率及城镇化率 收稿日期:2006—07—10 作者简介:侯安宏(1962一),男,山西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区划、农业经济研究,发表论文多篇。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内蒙古农业科技 城镇化水平低反映出内蒙古二、三产业发展 滞后,特别是分布于广大农村、牧区的小城镇,由 于缺乏现代工业的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 功能弱化,无法起到辐射带动周边农牧民调整收 人结构,增加收人的作用。这部分小城镇与经济发 达地区以从事工商、贸易、服务为主的小城镇有本 质的不同,前者以农牧业或服务于农牧业为主:而 后者则以工商、贸易为主,以服务于工商、贸易或 城镇自身消费为主。两者相比较,对周边农村的辐 射带动作用差距非常大。这是内蒙古城镇化水平 低的一个明显标志 2004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人在全 国仅高于新疆、云南、青海和西藏四省区。如果仅 仅依靠人均0.3hm 的承包田维持温饱不难做到. 但要致富达小康则非易事。就目前土地制度而言, 一方面随着农牧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退耕 还林、还草战略的实施,存在着剩余劳动力无处安 置。另一方面内蒙古农村牧区的村办工业、乡镇企 业既少,又非常落后,致使农村牧区服务业长期得 不到发展,农牧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种养业, 造成结构单一,增长缓慢。其次,农牧民组织化程 度低,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的农牧业,生产分 散、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农牧民分享不到规模效 益和生产经营其他环节所产生的收益,致使农牧 民收人水平低。三是单个农牧户的生产经营交易 成本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比较效益低。加 之民营、私营经济不发达,无法带动农村牧区服务 业的发展,收人少,消费水平低,对城镇化发展的 推动力不强,这是城镇化进程慢的另一原因。 2发展内蒙古城镇化面临的困难 2.1 经济基础薄弱 内蒙古的村镇工业由于资金、技术、产品、市 场等多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既造成县、乡两级经 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又使得农牧民长期处于收 人结构单一,收人水平低的困境。村镇工业是工业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镇工业不发达必然使城镇 化发展缓慢。而以农畜产品JJu-r和资源开发为主 的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比较大.这一块又是 内蒙古工业的薄弱环节。农牧业生产规模大,但生 产经营粗放,单位产出率低,比较效益低下;加之 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乡村工业不发达,服务业落 后,生产分散,农牧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和效益比较 低,发展城镇化的内在推动力不足。工农业的生产 状况决定了内蒙古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既不 能快速的推动城镇化发展,又缺乏改善城镇基础 设施建设资金 2.2特殊的区位、自然条件 内蒙古地处边疆,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加之地 广人稀,农牧民低收人水平决定了难以形成规模 消费市场,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模式不适合内 蒙古的实际。因此内蒙古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条件、 方式与人口稠密的发达地区不同,应结合自身的 特点,依托资源优势,采取项目扶持,适度集中的 办法,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将分散的农牧业 生产连接起来,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来推动 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县域经济的发展来推动以县 城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2.3文化传统的差异 内蒙古的农村牧区以传统的游牧和农耕为主 要生产方式,是典型的自给自足型经济,缺乏东部 沿海地区农村所具有的小手工业、小商业基础。传 统文化的差异束缚了人们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 在内蒙古农牧区发展工商业既缺乏资金、技术的 支持,又缺乏发展工商业的思维方式。因此推进内 蒙古的城镇化进程就必须依靠工业化的拉动和农 牧业产业化的促进来实现。 3发展内蒙古城镇化的优势条件 3.1 资源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除矿产资源丰富外,还拥有分 布广、数量大、品质优良的农畜产品和野生植物资 源,2004年内蒙古生产粮食l5o5.39万t、油料 103.68万t、糖料96.34万t、肉类201.97万t、禽 蛋38.75万t、奶类502.06万t、皮张4008.09万 张、毛绒9.82万t,此外枸杞、肉苁蓉、野生浆果、 山野菜等经济价值高的植物资源也很丰富,而且 只要政策扶持、开拓市场、加工业跟上,农畜产品 的增产、增值潜力都很大,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为 内蒙古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畜产品加 工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内蒙古丰富的 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也为发展工业化提供重要的物 质保证:丰富的草原、沙漠、湖泊、森林和温泉等资 源.也为发展旅游观光、度假疗养等新型第三产业 提供了独特的资源条件。 3.2政策扶持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 业基地计划的实施,内蒙古抓住机遇对区内经济 结构进行战略型调整,相继出台了走新型工业化 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期 侯安宏等:大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推进内蒙古城镇化建设 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产业 化项目扶持科技推广、示范.完善社会化服务体 系建设.引导和鼓励农牧民大力开展专业化生 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化发展模 式。并通过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了 城市招商引资环境和口岸城市互市贸易环境. 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4推进内蒙古城镇化的对策选择 推进城镇化的途径主要有:政府推动型、市场 导人型和政府推动与市场导人混合型。鉴于内蒙 古实际情况.以采取政府推动与市场导人混合型 较为符合.以政府的政策引导为动力、农牧业产业 化项目和城镇基础建设项目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 基础性作用相结合共同推动内蒙古城镇化进程。 4.1发展农牧业产业化.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 4.1.1 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来降低农牧业生 产的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经 营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分散的、小规模的以农牧户 为单位的生产经营。这种生产经营方式难以延长 农畜产品的加工链条、培育农畜产品品牌、提高附 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难以应对市场的千变万化和 农畜产品交易成本高的问题,还会增加农牧业和 农牧户的市场风险.也不利于科学技术在农牧业 生产中的推广普及.制约农牧业经济发展、农牧民 增收.最终也是制约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原 因。因此.要大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组织,在家庭 经营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 务、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企业化管理, 引导和鼓励农牧民建立新型的经济合作组织,提 高农牧户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农牧户之间的相互 联合.降低农畜产品生产的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 分享通过产业化生产经营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 和农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 4.1.2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来实现农畜产品 生产数量、规格和质量的规模性.为发展农畜产品 加工业创造条件农畜产品的生产有保鲜、不耐储 藏、运输及产出集中.超时损失的特点。因此发展规 模化农畜产品生产的前提是农畜产品的加工、运输 和销售环节必须健全.农牧业产业化正是适应这种 要求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不仅是解决农畜产品 生产特点的问题.也是发展工业化生产的一个重要 举措。我们说依托农畜产品资源优势来发展地方经 济.实际上就是将农牧民组织起来,通过专业化生 产来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畜产品营销企业提 供数量充足、品质、规格优良的农畜产品原料,满足 工业化生产和集中销售对原料的批量需求:社会化 服务就是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牧户在良种的提 供、生产技术推广、指导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以及牲 畜疫病防治、农畜产品供求信息等方面提供技术服 务和技术培训.使农畜产品的生产能够按照企业根 据市场的需求数量和质量安排生产,从而降低个体 农牧户生产所增加的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达到提 高农牧户效益的目的。 4.1.3农牧民参与产业化生产经营的过程.也就 是农牧民人力资源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重新配 置的过程.即不断转移的过程农牧民组织起来 从事农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过程中,客观上需要 为其提供技术服务、商品信息、产品销售、运输等 专业人员为其解除后顾之忧。这就为技术服务、商 品信息、产品销售、运输等服务业的兴起提供了可 能.可使一部分人脱离原来的农牧业生产而转为 从事农畜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经纪人、运输专业户 等相关服务业.产业链条也由此而延长。我们所说 的一体化经营.不仅仅是实现产、加、销的有效衔 接.而是通过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而使产业链条延 伸.一部分农牧户从传统的农畜产品生产中转移 出来.转而从事农畜产品的运输、加工、销售以及 由此而发展的第三产业中来.使其不仅能够分享 一部分农畜产品的加工增值效益.还能通过相关 产业的发展而扩大农牧民的收入来源.从而有效 地调整农牧民的收入结构,增加其收入。这是通过 发展农牧业产业化.推动旗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的有效途径。 4.2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内蒙古地域辽阔.拥有分布广、数量大、质量 优的农畜产品资源.这部分资源的开发是经济欠 发达地区实施资源开发赶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 分.尤其对转移农牧业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进 程、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增加农牧民收入有着尤 为重要的作用。根据内蒙古地广人稀的特点,借鉴 国外和发达地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农畜产 品资源开发以依托县城、中心城市或个别有条件 的中心镇为宜.不适合采取南方发达地区村村办 工厂、乡乡建企业的发展模式。解决原料生产和加 工、运输、销售的相互衔接,出路就是发展农牧业 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即通过发展农牧业产业化来 推动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断增强县 域经济的实力和活力,带动相关产业和第三产业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 内蒙古农业科技 的发展,为转移农牧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创造更多 的机会,有效地调整农牧民的收入结构,增加农牧 民收入。 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 济发展进入农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 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 织.预示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将在更大 内蒙古这几年实施的以资源开发和资源转换 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赶超战略,其中以矿产资源的 开发和转换比较瞩目,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 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这样大 的背景环境下,内蒙古农牧业也势必融人其中,农 畜产品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市场竞争,在仍以家 庭生产经营为主的内蒙古农牧业,面临着个体农牧 了人、财、物等资源的集聚和集中,使得相关产业 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农牧 业人口转移得也最快。因此,通过发展农牧业产业 户与大市场、生产效益与交易成本上升等诸多矛盾 化来推动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同样是推进旗 县的工业化进程。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过程就是 工业化过程,就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 构转换的过程。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推动农畜 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较大 规模地转人工业部门和城镇就业,是发展农牧业 和农村经济提高农牧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 路。发展农牧业产业化,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不 仅仅是要发展农畜产品加工、流通等工业和服务 业,提高工业、服务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而 且要利用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现代生产经 营方式改造传统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现 代农牧业,只有发达的现代农牧业才能为农牧业 产业化提供稳定的运行基础和物质支撑。 因此,无论是矿产资源开发还是农畜产品资 源开发,都是推进内蒙古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步骤, 都是为了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繁荣县域经济,为吸 纳更多的农牧业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创造条件,加 快城镇化进程。从另一个角度讲,对于缺乏可供开 发矿产资源而农畜产品资源丰富的旗县来讲,发 展农牧业产业化,推动当地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 展,对于推动当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第三 产业的发展,实现农牧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有着更 加积极的现实意义。 5 小结 以往我们研究和探讨内蒙古农牧业和农村牧 区经济的时候,一般都将着眼点放在农牧业和农村 牧区内部,通过调动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广先 进农牧业生产技术,增加农畜产品产量等方法来解 决增加农牧民的收入问题。这仅仅是从一方面来考 虑解决“三农”问题,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 也随之带来了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农 田被污染,农产品食品安全以及牲畜头数增加,草 场退化、沙化等问题加重,严重地制约了农牧业的 发展,使农牧民增收能力受到抑制。特别是在市场 问题的困扰,单纯从农牧业内部挖潜增收的难度在 不断加大,需要从新的视角来看待和解决农牧业和 农村牧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来的“两个趋势” 的重要论断;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对 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工农关系、城乡关 系的科学概括,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 思想。 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了内蒙古农牧业 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农牧业产业化提高了 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不仅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 了充足的原料,提高了农牧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 力,而且通过参与产业化这种生产组织形式,逐步 从农牧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从事其他的生产经营 活动,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可以说农牧业产 业化是内蒙古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不可缺少的 重要环节。 农牧业产业化引导和组织农牧民根据比较效 益最大化的原则通过发展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 务、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化模式,积极参与到工业、 商业、运输和服务业中来,调整农牧民的收入结 构,为农牧民增加收入另辟捷径,推动自治区城镇 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强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和完善 城市功能 善投资环境,促进二、三产业和农牧 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同样起到引导和带动农牧 民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用城市 文明及管理工业的方法改造传统农牧业,使传统 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发展迈进,逐步达到产业 结构升级,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 年规划的决议[N].人民日报,2005-10-19(1). [2】杜青林.明确思路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N】.农 民日报,2005—10—25(1). (责任编辑敦惠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