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INGEOGRAPHY地理科学进展
Vol.30,No.10Oct.,2011
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动态与区域差异格局
杨忍1,2,刘彦随1,刘玉1,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要:本文以2000、2004、2008中国31个省际农村发展指标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状态的区域差异进行综合分析。从空间格局来看,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农村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农村发展的差异格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格局依旧存在,农村的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致性,自然资源禀赋与历史经济发展水平是中国农村发展区域差异基础,农村主体特征与区域发展阶段是导致农村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偏向性的政府政策与全球性因素是强化区域差异的重要动力,而各地差异性的农村产业转型过程,是助推中国农村发展区域差异的核心机制。2000、2004和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差异度分别为0.356、0.413、0.386,这表明,自2000年以来区域农村发展差异先拉大后缩小,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这是长期以来区域发展外部环境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从2000-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重心”移动的轨迹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发展的重心落在安徽省内,农村发展水平东西差异明显,2000-2004年,中国农村发展水平的重心向北移动,北方地区的农村发展速度较快;2004-2008年,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农村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有了一定缓和,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关键词:农村发展;因子分析;区域差异;中国
1引言
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差
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1]。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农村发展既表现出一定的共性,也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特征[2-3]。过去一段时期内,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术界和政界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城市,而相对忽视了农村的发展[4-5]。然而,从城乡系统出发,农村发展对于城市与区域经济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7]。新世纪以来,尽管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三大经济带、四大政策区、省际间的农村发展差异非常显著。当前,不断提升对区域农村发展的时间演变规律、空间分异格局以及驱动机制的认知程度,是增强预测农村未来发展路径科学性的基本保障,已成为以综合性和差异性为显著特性的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8-10]。本研究基于地理学的独特视角,科学评判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状态的区域差异格局,定量评价新农村建设战略实施以来区域
农村发展取得的成效。揭示中国农村发展演进规
律,有助于制定因地制宜的新农村建设措施。在区域农村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的宏观背景下,认真审视中国农村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揭示不同区域因素的自我发展能力约束,探明区域农村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11-14],进而明晰区域农村发展的功能定位与方向,对于因时因地制宜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研究单元,深入开展农村发展状态评价研究,从宏观尺度上揭示中国农村发展的总体格局和2000年以来的演进态势,分析中国农村发展的区域差异规律,评估不同地区中国农村发展的绩效,探求中国农村发展区域差异动因机制,为破解中国农村发展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评价单元开展研
收稿日期:2011-01;修订日期:2011-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1307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162);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
项目(KZCX2-EW-304)。
作者简介:杨忍(1984-),贵州毕节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发展、土地利用与GIS应用。
E-mail:yangren0514@163.com
通讯作者:刘彦随(1965-),男,陕西绥德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和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发表论文200余
篇,出版著作11部。E-mail:liuys@igsnrr.ac.cn
1247-1254页
1248地理科学进展30卷
究,选取2000、2004和2008年三个时间断面从省域尺度上全面揭示农村发展的总体态势。综合数据的可获得性,评价中暂未包括台湾省、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所采用的农村发展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乡镇企业年鉴》,部分数据参阅各地区统计年鉴资料。
2.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基于多指标评价的因子分析法,探索性因子分析法(ExploratoryFactorAnalysis,EFA)是一项用来找出多变量的本质结构并进行降维技术。作为验证性分析和纯粹的探索性分析等两种分析形式的统一体,EFA能够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核心因子,通过方差贡献率计算个指标的权重,得出的权重比较客观,现已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个研究领域[15-16],具体测算数学模型见参考文献[17]。
以农村发展状态的一般性评价指标体系为基本依据[18-21],综合考虑数据资料的可获取性和研究需要,构建中国省级农村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包括: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林牧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农村居民非食品消费比重,人均粮食占有量,地均农村劳动力人数,农村非农从业劳动力规模占乡村劳动力的比重,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人均用电量,人均肉占有量,人均奶占有产量,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水利设施和除涝、治碱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重,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单位播种面积农药使用量,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乡镇企业总产值,每万人拥有的卫生人员数,人均耕地面积,共20项指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数据资料获取难度较大,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对部分指标数据进行了适当调整,特此说明如下:
(林业产值①林牧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
+牧业产值+渔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
值;③(乡村劳动力—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农村非农从业劳动力规模占乡村劳动力比重:②人均粮食占用量:粮食总产量/总人口规模;)/乡村劳动力;④农村人均用电量:农村用电量/农业人口数;⑤地均
劳动力水平:农村劳动力人口总数/耕地面积;⑥人均乡镇企业总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农业人口数。
以2000、2004和2008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个评价指标数值为分析样本,基于SPSS统计软件平台,通过统计数据的描述统计进行数据标准差标准化,消除各指标体系的量纲。运行FactorAnal-ysis模块,KMO统计量为0.782,表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球形检验结果表明,球形假设被拒绝,说明这20个变量之间并非独立,指标存在关联。提取前5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3.1975%)作为区域农村发展状态评价的公共因子。为了合理解释每个公共因子,利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变换,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公共因子解释如下。
(1)公共因子1在农村非农从业率(0.7493)、农村人均用电量(0.9468)、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0.9188)、人均乡镇企业总产值(0.9239)等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量,而在人均粮食占有量(-0.3213)、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0.1393)、水利设施和除涝治碱面积率(-0.0693)等载荷为负值。随着区域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城镇化和非农化流动加快,非农业人口比重和非农从业劳动力规模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均大幅度提升,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与此同时,耕地资源日益萎缩,大农业由过去的以种植业为主转向种植、养殖并重的多元化结构,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但仍然面临着农业生产要素流失、基本农田建设滞后、农药等生产要素投入不足等现实问题。该因子表征了农村产业与人口的非农化、农村城镇化特征,据此,将本公共因子解释为农村非农化因子,其贡献率达37.836%。
(2)公共因子2在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0.9459)、人均耕地面积(0.9215)、人均奶占有量(0.6927)上载荷较高。农村土地资源作为区域农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快速的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严重削弱了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而有效的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主要表现为农作物播种面积。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直接影响到粮食产量,如1998年以来的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导致2003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降到新世纪以来的低谷。本公共因子表征了农业生产的资源性投入因素,将其解释为农业生产土地资源投入要素,其贡献率达到16.622%。
(3)公共因子3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6915)、
10期杨忍等: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动态与区域差异格局1249
林牧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0.6677)等因子上载荷较大,公共因子3表征了农业经济发展因素,方差贡献率为12.618%。在城市化、工业化的持续快速推进过程中,农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大大降低,但是农业经济仍然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尤其在保证农民增产增收的目标导向下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背景下,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仍然是巨大的,仍是稳定农民收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4)公共因子4在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0.7614)载荷最大,主要表征农村农业生产科技化水平,方差贡献率为10.816%,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的扩展空间唯有通过增加投入,尤其在农业现代化大趋势下,欲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经营,首先提高农业机械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投入直接影响到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和农业现代化的水平。
(5)公共因子5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每万人拥有的卫生人员数、农村居民非食品消费比重等指标的载荷较大,这些指标主要表征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方差贡献率为5.30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要务就是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主要表现为农村地区的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和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表1)。
农村发展综合指数最高达1.94。上海市的代表农村非农化的第一因子的得分最高(1.39),而西部青海省的得分为-0.84,非农化因素对农村发展贡献最大。从空间格局来看,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农村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图1a),农村的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致性: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农村的反哺力度远远大于西部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的发展贡献巨大。如江苏省2000年的乡镇企业总产值为11388.48亿元,第一因子得分为0.5189;而贵州省仅为684.68亿元,其第一因子得分仅为-0.6777。农村发展经济基础的巨大差异,导致农村发展大格局的形成。
3.1.22004年农村发展状态分析
区域农村发展的总体格局在2000年基础上没有大的变化,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格局保持不变,农村发展状态指数仍然为东部>中部>西部。上海、江苏、浙江成为农村聚集发达地区,第一因子得分分别为3.3165、0.9822和1.7798,其他几大公共因子的得分也较高,而西北地区的青海和甘肃、西南地区的贵州以及西藏自治区的农村发展水平提高不显著,第一公共因子的得分分别为-0.9382、-0.6779和-0.6277、-0.7064,农村非农化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发展的贡献远低于东部地区省份。重庆虽为直辖市,但保持大城市与大农村的特殊格局,加之所辖部分县在设直辖市之前为
3评价结果分析
3.1区域差异格局及演进态势评价
为准确反映中国农村发展状态的时间演变规律与空间差异特征,按自然聚类的方法,将评价结果分为4类,即Ⅰ类(>1.00)为农村发达地区,Ⅱ类(0.00-1.00)为农村较发达地区,Ⅲ类(-0.50-0)为农村发展中下水平地区,Ⅳ类(<-0.50)为农村发展低水平地区。3.1.12000年农村发展状态分析
本时期,中国各省的农村发展指数普遍偏低,农村发展处于较低水平。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农村发展综合指数都为负值,低于平均水平,四川省的农村发展水平偏高一些。中部地区基本在平均水平线附近,其中安徽、江西两省的农村发展水平相对偏低。东部地区的农村发展综合指数较高,均在0.5以上,其中上海市
表1旋转因子载荷系数矩阵
Tab.1Therotatedfactorloadingcoefficientmatrix因子1 因子2 因子3 因子4 因子5 系数 系数 系数 系数 系数 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0.2466 0.4553 0.6915 -0.0604 0.2819 林牧渔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 0.0291 -0.4267 0.6677 0.0747 -0.158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0.8913 -0.1393 0.1798 0.1674 0.2536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0.7540 -0.3786 -0.0019 -0.1974 0.2069 农村居民非食品消费比重 0.4617 0.2714 -0.0406 0.4548 0.4622 人均粮食占用量 -0.3213 0.7604 0.0652 -0.2253 0.1241 地均劳动力数量 0.4687 -0.6354 -0.0400 -0.2973 -0.0173 农村非农从业率 0.7493 -0.4341 -0.0684 0.1933 0.2929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 0.2077 -0.2377 0.2793 0.7614 0.0348 农村人均用电量 0.9468 -0.0983 -0.0812 0.0044 0.0196 人均肉占有量 -0.3570 0.2662 0.7253 -0.0845 -0.0155 人均奶占有产量 0.0569 0.6927 0.2434 0.3673 -0.1503 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 -0.1393 0.9459 -0.0334 -0.1197 0.0987 水利设施和除涝、治碱面积率 -0.0693 0.1180 -0.2831 0.7656 0.0161 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折纯) 0.4401 -0.4064 0.3564 0.1029 0.4509 单位播种面积农药使用量 0.4748 -0.4867 0.3860 -0.2460 0.3734 农村人均投资额 0.9188 -0.1070 0.0337 0.1597 -0.0046 人均乡镇企业总产值 0.9239 -0.0384 -0.0529 -0.0100 -0.0871 每万人拥有的卫生人员数 0.0367 0.0557 -0.0211 0.0087 0.7421 人均耕地面积 -0.1654 0.9215 -0.0634 0.0086 -0.0356 指 标 1250地理科学进展30卷
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发展基础较弱,尽管成立直辖市以来重庆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从全国层面上看农村的发展仍然滞后。贵州省、云南省的农村人口多,耕地资源少,农业发展落后;在科教文卫事业上更为落后,投资力度不够,农村发展尚未找到一条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途径,普遍存在一种外出打工来反哺农村发展的模式,自身的农村地域功能下降,局部山区农村脱贫十分艰难(图1b)。3.1.32008年农村发展状态分析
2005年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国家在宏观层面加大投资力度扶持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步入了以工促农”的新的发展阶段。此外,国家高度重视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各种促进农业与农村发展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农村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发展普遍步入发达水平,中部地区的农村也步入较发达水平;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的总体水平仍偏低。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2000年的农村发展综合指数为-0.4586,2004年为-0.2384,2008年为0.2002,后期的增长幅度约为前期增长幅度的两
a.2000年
图例
农村发展综合指数
<-0.50~0.00-0.50
>0.01~1.001.00
无数据区
0
400kmc.2008年
图例
农村发展综合指数
<-0.50~0.00-0.50
>0.01~1.001.00无数据区
0400km
倍,但仍落后于其近邻广东省。区域农村发展差异格局没有打破,江浙沪地区农村发展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京津冀地区农村发展步伐相对减缓,总体上已经落后于江浙沪地区(图1c)。3.2农村发展的动态度分析
基于2000、2004和2008年三期农村发展状态的评价结果,在对评价结果进行极差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运用农村发展动态度评价模型[21],分析中国农村发展的动态变化情况,以揭示不同时期农村发展的动态演变规律。为更形象地反映不同时期农村发展的动态演变规律,将农村发展动态度计算结果分为4类,其划分区间分别为Ⅰ类:<0,为农村衰退发展区;Ⅱ类:大于或等于0,小于0.0135,为农村缓慢发展区;Ⅲ类:大于或等于0.0135,小于0.0335,为农村稳定发展区;Ⅳ类:大于或等于0.0335,为农村快速发展区(图2)。3.2.12000-2004年农村发展动态度分析
本阶段中国中、西部农村处于缓慢发展和稳定发展状态,大部分省份处于缓慢发展阶段,仅有少数省份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东部地区农村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西部、中部地区(图
b.2004年
图例
农村发展综合指数
<-0.50~0.00-0.50>0.01~1.001.00无数据区
0400km
图12000、2004、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状态评价结果Fig.1Thestatusofruraldevelopmentin2000,2004
and2008inChina
“以城带乡、10期杨忍等: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动态与区域差异格局1251
2)。环渤海地区、江浙沪地区农村发展尤为快速。环渤海地区农村在都市经济和沿海经济的双重带动下,产业转换升级加速,农民收入获得实质性提高,为农村社会经济的振兴与繁荣注入了极大活力,农村地域的交通、科教文卫等基础服务设施得以加强。江浙沪地区以上海作为辐射基点,通过兴建、完善开发区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随着乡镇企业的改制和规范、市场体系的完善,开发区带动下的卫星城镇的发展得到强化,城镇聚集能力加强,大量的农村实现了人力资源的非农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居住生活质量的提升。中部地区的江西、湖南、湖北的农村发展稍慢,这与地区经济、城市化水平及其带来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效应小有关。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的速度落后东部地区,西部的经济发展基础弱,乡镇企业带动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效应甚微,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尚未得到有效改观,农民的增收与创收难度大;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靠外出打工,实现间隙性的非农化转移,农村的经济创收主要靠“外源性打工收入汇集模式”为增长点,以四川省、重庆市尤具代表性。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的低山丘陵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村地域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尤为突出;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未得到有效的非农化转移,农民增收难度过大,局部农村地区呈现出严峻贫困化。3.2.22004-2008年农村发展动态度分析
2004以来,在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指引下,区域农村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前期。在农村整体发展速度上,呈现出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快于东部地区的
图例
动态度
0.0632000-20042004-2008年无数据区
年0
400km
图22000-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动态度分布图Fig.2Thedistributionofthedynamicdegreeofrural
developmentduring2000-2008
趋势。近些年来,国家直接对中西部农村地区进行大规模投资,改善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状况,通过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直接提升农村地区的居住条件,农村人居环境得以改善;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带动了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激活了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结构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中西部地区还迎来了新一轮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加强。东部地区的农村内生发展力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农村发展状况稳步提高。从表象上似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发展快于东部地区,但考虑到农村发展的基础与现实的综合质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农村发展仍存在巨大差距。东部地区农村工业逐渐实现升级改造,农村工业产值稳步提高,农村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农民生活普遍步入小康社会水平;农业生产技术、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农业规模化、高效化生产成为新导向。3.2.32000-2008年农村发展动态度总体情况分析
分析2000-2008年农村发展动态度,有助于全面把握过去一段时期内农村发展的总体演变规律。总体上讲,整个时期中国农村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图3)。各省的农村发展水平比前一时间断面得以提高。如东部的上海市农村发展指数从2000年的1.9367提高至2008年的2.9255,西部地区的贵州省的农村发展指数相应从-0.8784提升至-0.4175。2000-2004年和2004-2008年两个时段
农村发展动态度对比分析,揭示了不同阶段的农村发展进程。从空间差异看,东部地区京津冀都市圈、江浙沪地区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发展前景较
北京宁夏新疆3.00天津河北青海2.00山西甘肃陕西1.00内蒙古辽宁2000年西藏0.00吉林云南-1.00黑龙江2004年贵州-2.00上海2008年四川江苏重庆浙江海南安徽广西福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图32000、2004和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指数Fig.3Theindexofruraldevelopmentin2000,
2004and2008inChina
1252地理科学进展30卷
好。尽管近年来中部、西部地区的农村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经济基础较弱,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农村的整体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今后应该逐步转变农村发展战略,强化农村非农产业培育与转型升级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东、中、西农村发展差异格局的形成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有直接关系,东部地区的第一公共因子在年份的得分都在0.50以上;而西部地区第一公共因子得分呈现负值,低于平均水平。
3.3农村发展的差异度分析
基于农村发展状态综合评价结果,运用农村发展差异度模型(变异系数模型[17]),分析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发展差异度,揭示2000年、2004年和2008年3个时期农村发展的差异性规律。
2000、2004和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差异度分别为0.356、0.413、0.386,这表明,自2000年以来区域农村发展差异先拉大后缩小,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这是长期以来区域发展外部环境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借助于重心模型[22-24],利用中国农村发展重心轨迹移动,进一步刻画中国农村发展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发展水平差异格局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从2000-2008年重心移动的轨迹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发展的重心落在安徽省内,农村发展水平东西差异明显:2000-2004年,中国农村发展水平的重心向北移动,表明北方地区的农村发展速度较快;2004-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有了一定缓和,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图4),这主要得益
山东
河南
江苏
于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中西部农村地区在国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双重支持下,居住条件、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得以明显改善。
3.4四大政策区农村发展差异及演进态势
中国地域广大,区域差异明显。根据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与区域经济差异的格局,中国通常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差异以及国家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政策设计看,中国形成了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等四个“政策区”。国家“十一五”规划将中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政策区。其中,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7省3市;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6省;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1省区1市;东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3省。区域划分中不包括香港、澳门与台湾。这四大政策区是未来中国制定区域化的农业和农村政策,实施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在开展中国宏观区域研究时,通常以四大政策区作为高一层次的区域研究单元。
从测评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显著,整体上东部地区发展水平高于同期的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图5)。具体来说,有如下3个特征:
(1)2000年,只有东部地区的农村发展综合指数高于0,表明东部地区的农村发展状态处于较高水平。
1.51.02000a20002004a200420082008a农村发展指数重心重心移动轨迹
河南
2008年安徽
2004年
农村发展综合指数0.50.0区 域-0.5-1.0东北地区东部中部西部2000年
湖北
浙江
图42000-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水平重心轨迹图Fig.4Thecentroidtrajectoriesofruraldevelopmentduring
2000-2008
图52000、2004、2008年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农村发展水平Fig.5Ruraldevelopmentintheeast,northeast,centraland
westernregionsin2000,2004and2008
10期杨忍等: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动态与区域差异格局1253
(2)2000-2004年,四大政策区的农村发展状态提升较慢,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下,西部地区农村发展较快,至2004年其发展水平基本上与东北地区相当。在这一时期,一个显著变化是中部地区的农村发展指数由小于0转化为大于0,以微弱的优势位于全国中等水平以上。
(3)2004-2008年,四大政策区的农村发展指数均有大幅度提升,其中东部地区的领先优势进一步突出,中部地区紧随其后,西部地区发展最为缓慢。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与国家新农村建设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等的叠加,加之区域自身内在动力的发展,农村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总体而言,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原有社会经济基础和资源环境条件的差异叠加上区域政策等的非同步变化,造成农村社会发展的非同步演进。然而,农村发展的差异格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格局依旧存在。
4结论
(1)新时期中国农村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国地域广大,自然资源禀赋与历史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奠定了中国农村发展区域差异基础,农村主体特征与区域发展阶段是导致农村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偏向性的政府政策与全球性因素是强化区域差异的重要动力,而各地差异性的农村产业转型过程,是助推中国农村发展区域差异的核心机制。
(2)从空间格局来看,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状态保持着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农村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农村发展的差异格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格局依旧存在,农村的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致性。(3)2000-2008年农村发展动态度表明,各省区的农村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东部地区发展绝对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的相对速度,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加快。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差异先拉大后缩小,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这是长期以来区域发展外部环境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2000-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移动的轨迹表征出农村发展水平东西差异
明显:2000-2004年,中国农村发展水平的重心向北移动,北方地区的农村发展速度较快。2004-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有了一定缓和,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中西部农村地区在国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双重支持下,居住条件、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得以明显改善。
中国农村地域广大,限制中国农村发展主导因素各异,进一步深入中国农村发展的深层动力机制分析,在宏观层面,为国家针对中国农村发展区域性战略决策做出贡献,将是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任务。参考文献
[1]吴传钧.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同类
型地区实证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20-45.
[2]张富刚,刘彦随.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
模式.地理学报,2008,63(2):115-122.
[3]张富刚,刘彦随,张潇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发展
态势评价与驱动力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10,25(2):177-184.
[4]龙花楼,刘彦随,邹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
型及其乡村性评价.地理学报,2009,64(4):426-434.[5]杨忍.基于GIS的农业气候生态适应性评价与农业可持
续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60-78.
[6]张衍毓,刘彦随,王业侨.统筹城乡视角下村庄整治建
设的模式与途径:以三亚市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09,28(6):977-983.
[7]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
设.地理学报,2007,62(6):563-570.
[8]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
地理研究,2008,27(2):479-48.
[9]刘彦随.现代农业地理与土地利用创新研究.地理学
报,2008,63(4):353-358.
[10]王云才,郭焕成.鲁西平原可持续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
力与对策初探:东昌府区典型案例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00,19(2):155-161.
[11]MurrayM,DunnL.Capacitybuildingforruraldevel-op-mentintheUnitedStates.JournalofRuralStudies,1995,11(1):89-97.
[12]TerluinIJ.Differencesineconomicdevelopmentinru-ralregionsofadvancedcountries:Anoverviewandcriti-calanalysisoftheories.JournalofRuralStudies,2003,19(3):327-344.
[13]钟赛香.基于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农民收入变化的新
“重心”1254地理科学进展30卷
农村建设实质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7,26(3):107-118.
[14]陈玉福,刘彦随,龙花楼,等.苏南地区农村发展进程及
其动力机制:以苏州市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123-128.
[15]熊剑平,余瑞林,刘承良,等.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郊
土地利用结构适宜性评价与协调发展:以武汉市汉南区为例.世界地理研究,2006,15(4):80-86.
[16]陈崇成,涂平,黄绚,等.土地利用改造规划的多因子空
间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0,15(2):177-122.
[17]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37-69.
[18]田美荣,高吉喜,城乡统筹发展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建
立研究.中国发展,2009,19(4):62-66.
[19]文琦.中国农村转型发展研究的进展与趋势.中国人
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20-24.
[20]刘慧.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地
理科学进展,1997,16(2):21-25.
[21]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150-160.
[22]杨忍,孙根年,吴晋峰,等.基于重心模型的国内旅游地
域结构演变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6):80-85.
[23]孙根年,杨忍,姚宏.基于重心模型的中国入境旅游地
域结构演变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7):150-157.
[24]刘彦随,王介勇,郭丽英.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
时空动态.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2):4269-4274.
RegionalDifferenceandPatternsofChina's
RuralDevelopmentintheNewEra
YANGRen1,2,LIUYansui1,LIUYu1,2
(1.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
2.Graduate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basedonChina's31provincialpaneldataofruraldevelopmentindicatorsin2000,2004and2008,andthemethodoftheexploratoryfactoranalysis,theregionaldifferencesofnewruraldevelopmentwerecomprehensivelyanalysed.Theeastern,centralandwesternregionshadobviousgeographicaldifferencesinruraldevelopment,andtheruraldevelopmentpatterndidnotchangesignificantly.Thepatternofeastern>Central>Northeast>Westernremainedunchanged,andthelevelofdevelopmentinruralareaswasthesameasthe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Thebasicreasonfortheregionalruraldifferencesisthedifferenceinthenaturalresourcesandlevelofeconomicdevelopment.Thedifferenceinregionaldevelopmentstageandthemainfeaturesofruraldevelopmentarethemainreasonsfortheregionaldifferences.Biasedgovernmentpoliciesandglobalfactorsareimportantdrivingforcestostrengthenregionaldifferences.Thedifferenceinindustrialre-structuringprocessinruralareascanincreaseregionaldifferences.ThedifferencedegreesofthedevelopmentinruralChinawere0.356,0.413and0.386,respectivelyin2000,2004and2008,whichshowedthatsince2000theregionaldifferenceswereexpanded.ThemovingtrajectoryofruraldevelopmentinChinacanbeseenduringtheperiod2000-2008.ThecentreofgravityruraldevelopmentislocatedinAnhuiProvinceofChina,andthedifferencesinruraldevelopmentaresignificant.The\"centerofgravity\"ofruraldevelopmentshiftedtothenorthfrom2000to2004,andtheruraldevelopmentwasquickerinthenorthernareas.China'sstrategicplanofbuild-inganewsocialistcountrysideandthewesterndevelopmentstrategymadeprogresssteadilyinruraldevelop-ment.Thelevelofruraldevelopmentdifferenceswasreducedfrom2004to2008.Keywords:ruraldevelopment;factoranalysis;regionaldifferences;China本文引用格式:
杨忍,刘彦随,刘玉.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动态与区域差异格局.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0):1247-12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