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形成于
A.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B.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C.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D.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参考答案: B
2. 列宁说:“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A.一战急剧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加速了革命的发生 B.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战争条件
参考答案:
A
【详解】一战中俄国军事上的不断失利激化了国内矛盾,使俄国反动统治摇摇欲坠,另外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俄国,战争成为革命爆发的催化剂,故A正确;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C;BD夸大了战争对俄国革命的影响,排除。 3. 山东一带自古以来被称为齐鲁之地,这一称谓源自()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王位世袭制 D.郡县制
参考答案:
A 【分析】
周灭商后在今天山东境内分封了齐国和鲁国,所以“齐鲁”的说法来源于分封制,故选A。B项是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并不是山东“齐鲁”说法的来源;C项根据题意看不出来;D项郡县制度是秦朝开始大规模实行;故B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
4. 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为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商鞅和清朝统治者都推行了重农抑
商的政策。两者都
A.推动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当时社会的进步
C.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D.不利于当时社会的转型
参考答案:
A
5. 下列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影响下成立的
B.是地跨最广的区域组织 C.是中国倡导建立的
D.既包括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也包括大量发展中国家 参考答案:
C
6.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每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A、总统控制议会 B、总统权大,议会权小
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D、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参考答案:
C
7. 清代景德镇制瓷业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官窑瓷器大多数在御厂内完成制坯成型的工序,然后在民窑中烧制,形成了官窑、民窑竞争的局面。“官搭民烧”制度 A.巩固了官窑垄断地位 B.形成了区域性经济分工 C.降低了制瓷业的利润 D.利于提高民窑制瓷技术
参考答案:
D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官窑、民窑竞争不仅促进了当时民窑的发展,也促进了官窑的发展,官窑的精工细作影响了民窑的生产,使得民窑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精细程度,在技法上吸收了官窑精工细作的经验,故D项符合题意。A项,清代时期民营手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题干无法体现区域性分工,排除。C项,“官搭民烧”有利于提高民窑制瓷技术,从而有利提高制瓷业的利润,排除。
8. 《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反映了太平天国群众的政治经济诸多要求。从经济等的视角看,其重大价值在于( )
A.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体制变革主张 B.变土地私人所有制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 C.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异曲同工 D.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
参考答案:
D
9. 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人们一般都还是局限于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民主”这个词,即把它看作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为防止这种“民主”出现,1787年宪法制定时采取的措施是 A.规定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B.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 C.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D.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过度的直接民主导致“暴民专政”,为防止这种“民主”出现,须要实行间接民主、限制地方的权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没有体现限制地方权力,A项排除;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这种间接民主形式是对选民权力的限制,B项正确;三权分立是对各级政府权力的限制,不符合题意,C项排除;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没有体现限制选民权力,D项排除。故选B。
10. 有学者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 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与这一现象说法相一致的是 ( )
A.日中而市,交易而退 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参考答案:
D
考点:商业的发展。从材料中给出的“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等有效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市坊界限被打破。而A项反映的是唐都长安,此时界限还未打破;B项反映的是市坊界限未被打破时的情况;C项反映的是草市的情形。故本题选D。
11.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A.“丞相者,朕之股肱,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B.“以天下之广,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C.“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设相之患” D.“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参考答案:
C
12.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的产生 参考答案: C
13. 现在的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 A.抵抗西方列强入侵 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 D.拥护清朝走向民主
参考答案:
C
义和团运动。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而义和团运动中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排斥一切外洋事物,故C项为正确答案。
14. 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人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 )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明确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D.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参考答案:
D
选D。从材料时间可知此书与南方谈话有关,南方谈话中对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论述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故选D。A是1992年10月十四大的贡献。
15.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个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蒋迁《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参考答案:
C
16. 有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将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这一表述与认识最可能出现于( )
A.联合国成立之后 B.两级格局确立之后 C.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后 D.两级格局解体之后 参考答案:
D
17. 英国“在1855年至1870年的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作出了革命性的变革”,孙中山因此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最好的制度。”持此观点的理由是中国科举制度。 A.公开考试,公正、择优录取体现了自由竞争原则 B.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光大了儒学 C.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便于巩固中央集权 D.创立于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
参考答案:
A
【详解】英国只是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原则,其理由是利用这种考试方法选拔官员的制度体现了一定的公正和自由竞争的原则,故选A;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是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符合资产阶级的治国理念,排除B;“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符合思想自由原则,排除C;高度评价科举制不是基于出现于隋唐时代,排除D。
18. 毛泽东说:“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吃了先生的亏。纲领由先生起草,中央全会的决定也由先生起草,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了要自己想问题。材料中“很大的损失” A.源于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 B.宣告城市革命道路失败 C.促使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导致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参考答案:
D
【详解】1927年的八七会议已经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排除A;1927年秋收起义等失败表明城市革命道路失败,排除B;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促使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C;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红军被迫战略转移,故选D。
19. “秦始皇一举废除了……制度,不过,继秦而起的汉皇帝更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然后再将……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材料中的省略的应是什么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参考答案: A
20. 1498年5月20日,一支欧洲船队航行到印度南部大商港卡里库特。下列相关的推断正确的是
A.这支船队中的船员是第一批到达亚洲的欧洲人 B.该船队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进行远洋航行的 C.发展本国资本主义是支撑他们航行的精神动力 D.他们开辟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到达亚洲的航线 参考答案: D
21. “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执行之权属于皇帝……”上述内容应出自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独立宣言》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参考答案:
D
由“皇帝”“宰相”,可知出自《德意志帝国宪法》,故选D;英国是国王和首相,排除;美国《独立宣言》是北美十三州宣告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且独立后的美国不存在皇帝,排除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法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排除D。
22. 家谱记录了家族的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所谓“谱乃一家之史”。下列制度中,与家谱的出现关系最密切的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参考答案:
B
23.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在生死关头(中国)获得百余年来在国际战争中的第一次胜利。”下列对黄仁宇所说的这个“胜利”的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①蒋介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这一胜利 ②在战争中有两个战场、两条战线互相配合 ③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且有统一的军队番号 ④国民政府始终坚持抗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在生死关头(中国)获得百余年来在国际战争中的第一次胜利”是指抗日战争的胜利,结合史实可以判断出①②③④项说法均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答案选A。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抗日战争
点评:高考对抗日战争内容的考查呈现出形式多样,考点分布广泛等特点,从形式上来看,创设多种新情景,多以诗歌和图片的形式加以展现;从内容方面看,考查的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抗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标志;②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和阶段特征;③抗日战争中国共双方的不同抗战表现;④抗日战争的影响。
24. 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 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 “三面红旗”迎风飘扬,六亿人民奋发图强; 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对此历史时期的认识,正确的是 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
B.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 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以钢为纲”“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建设领域出现了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的现象。
25. 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五四运动 B.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
参考答案:
C
26. “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昕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 A.主权在民 B.轮番丽治 C.选举制 D.代议制
参考答案:
A
27. 周代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配七鼎,大夫用五鼎,士则用三鼎或一鼎。这一规定主要体现的是 A.宗法观念 B.等级观念
C.专制思想
D.分权思想
参考答案:
B
28. 古罗马的一位执政法官,当遇到以下的案子时,判为合法的是
①一个奴隶为他的主人工作了20年后,要求主人给予他自由,他的主人却不答应 ②某平民擅自将他富裕的大儿子财产的一部分,分给了他的小儿子
③一个拥有100个奴隶的罗马贵族,在急需劳动力的收割季节,到市场上去卖了20个奴隶,赚取了一大笔钱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参考答案:
C
古罗马时期奴隶并没有人身自由,可以买卖,主人可以决定奴隶命运;①③的做法都是合法的。故答案为C项。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②的做法是错误的,排除含有②的ABD项。 29. 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相同点是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 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参考答案:
C
30. “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依据材料判断,禁烟运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遏制吸毒,医治官场恶疾 B.制止白银外流,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C.整顿海防,打击英国入侵 D.打击鸦片走私,增加政府外贸收入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填海外无穷之壑”,“渐成病国之忧”说明白银大量外流危害了国家的利益,从侧面证明了禁烟是为了制止白银外流,缓解政府财政危机。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禁烟运动
二、 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亚当·斯密《国富论》材料二、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
材料三、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猪、牛、羊等牲畜。
材料四、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较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居民消
费价格不断走高。特别是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为此,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中国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的说法,请从经济政策调整的角度说明理由。
(2)材料二提及的“退却年代”在国家农工商政策上有何表现?列宁称这种“退却”让苏俄(联)“打破了坚冰,指明了航向”,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解决农业危机的做法,并指出材料三、四中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的目的的共同之处。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同意:抑商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发展;闭关阻碍了中外交流,落后于世界。不同意:农耕经济持续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表现:农业:粮食税;工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商业:允许自由贸易。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工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减少耕地面积和农牧产品数量(或减耕减产);稳定(控制)物价,保障民生(发展经济)。 试题解析:
小农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古代中国商业发展、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第(1)问,要围绕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分析原因及影响;第(2)问,要正确理解“退却”指的是20年代初的新经济政策,并分析其积极影响;第(3)问,要围绕稳定物价、保障民生这一主题,分析材料三、四经济政策调整的目的。
思路点拨:本题以中、美、苏三国的经济政策的调整为主题,考查了学生综合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并灵活运用所学的中国古代商业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相关内容进行解答。
32. 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将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秦朝在中央实行何种政治制度?秦朝通过哪一制度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进行了重大变革,请指出该制度并概述其历史影响。 (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请列举史实加以说明。 (4)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体现出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1)中央: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 (2)制度:行省制。
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省制的开端。 (3)列举: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设置军机处。
(4)特点: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
【详解】(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分工明确,他们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第二小问,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元朝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
(3)结合所学,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君主专制大大加强了。清朝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两对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结合所学,对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变革中央官制,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对于中央与地方矛盾,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
33. 2007年9月21日,《环球时报》发表了“中华民族复兴,促进世界繁荣”专刊,对民族复兴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中国中央电视台也推出系列专题《复兴之路》指出中国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小心翼翼地迈好每一个脚步,细致入微地倾听外界的每一个声音。中国以一系列和谐的实际举动,逐渐打消了各方的猜疑与忧虑,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中国正积极地融入国际秩序,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在理解和叙述着我们这个伟大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据此回答:(14分)
(1) 近代中国和资本主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它们给中国社会政治
带来了什么影响? (2分)为此,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是怎样仿效日本维新走“日本人的路”和仿效欧美走“美国人的路”的?(2分)结果怎样?(2分)后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又是怎样走“俄国人的路” 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4分)结果怎样?(2分)
(2)改革开放后“中国正积极地融入国际秩序,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请举两例说明。 参考答案:
(1) 答:中国在政治上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仿效日本进行戊戌变法实行君主立宪,结果失败。(2分)仿效欧美进行资产阶级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虽推翻了帝制,却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分)后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学习俄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用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国。(3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俄国实行五年计划,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并巩固了新政权。(3分)
(2)答: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贸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2分)
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此外,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而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源于自身),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
……
“根据自然,我们大家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并且无论是蛮族人,还是希腊人,都是如此。在这里,应当适时地注意,所有人的自然需求都是一样的。”
──安提丰
材料二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要想成为有教养的人,就应当应用自然的秉赋和实践;此外还宜于从少年时就开始学习。”“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古希腊某哲学家
材料三 “你,我的朋友,伟大、强盛而且智慧的城市雅典的一个公民,像你这样只注意金钱名位,而不注意智慧、真理和改进你的心灵,你不觉得羞耻吗?”
材料四 “美德即知识。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体现了古希腊哪一学派的思想?这一思想出现的背景是什么?(3分) (2)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这一学派的主张有何局限性?(3分) (3)材料三、四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4分)
(4)在当时思想家的眼中,优秀的个人具备的必要素质有哪些?(2分)
参考答案:
答案:(1)智者学派。(1分)背景: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2分)
(2)普罗泰格拉。(1分)局限: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
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2分)
(3)苏格拉底。(1分)主要思想:有思想准备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善是
人的内在灵魂。(3分)
(4)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于教养,崇尚理性等。(2分,答出2点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