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北京)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它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史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工、商、学联合起来,农民也有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第二,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三,五四运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等,这些不仅使五四运动本身具有新民民主义革命的基本内涵,还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共产党成立,陈独秀中央局书记,李大钊,张国焘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也是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革命两步走,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为革命斗争指明方向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统一战线,保持共党、政治、思想、政治上独立性“联俄、联共、扶助工农”新三民主义,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旧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讨论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运动中的地位,提出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提出领导权问题但缺乏如何争取领导权的明确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忽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农民是革命同盟军,却没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标志着大革命的部分失败,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同时也宣告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失败。经过四一二政变,国民党基层组织基本瘫痪,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迅速扩大,经历了深刻的锻炼和严峻的考验,共产党初步积累了反正两方面的经验,为领导中国人民把斗争推向新的更高的阶段准备了条件。一大(上海)二大(上海)三大(广州)国共第一次合作四大(上海)1921年7月23日至31日1922年7月16日至23日1923年6月12日至20日1905年4月7日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五大(武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江西)八七会议(汉口)秋收起义(井冈山)广州起义皇姑屯事件六大(莫斯科)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1927年7年15日1927年8月1日1927年8月7日1927年9月9日(中秋节)1927年12月11日1928年6月4日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批评陈独秀右倾(投降保守),没实际解决任何问题,对争夺革命领导权如改造武汉国民党、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领导等问题,未作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在武汉召集会议,宣布停止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结束。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周、贺、朱)纠正陈独秀右倾,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总方针,提出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瞿秋白始担任领导工作毛泽东领导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工农革命军(红军)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叶剑英、张太雷凌晨5点30分,奉系军阀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于当日死去。苏联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的赛列布诺耶乡间别墅,系统地总结第一次国内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明确新时期革命的性质和任务而召开的。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对革命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认识不足,仍把重心放城市。皇姑屯事件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此举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东北易帜只是实现了当时中国在名义或形式上的统一。而且当时外蒙古仍为苏联所占据,加上原北洋政府仅于西藏设立代表处而并未实际管辖也并未派驻军队。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侵华的开端。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在第五次战役中,毛失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苏联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共产党领导的红1、2、4、25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长汀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转移时经过:江西瑞金出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火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长征胜利的标志: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贵州遵义结束王明左倾统治,确立毛泽东,第一次自主运用马列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始于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80万军队投日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为后来日军复仇制造南京大屠杀埋下了伏笔。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展开全面侵略中国的大规模战争。同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淞沪会战。战役初期,日军于上海久攻不下,但日军进行战役侧翼机动,11月5日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卫间登陆,中国军队陷入腹背受敌的形势,战局急转直下;11月8日蒋中正下令全线撤退;11月12日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结束后,中国军队向南京方向溃退,位于上海和南京之间的多处军事要塞无人防守,军队几乎全部撤退到南京外围。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处于日军的直接威胁之下。由于从上海的撤退组织的极其混乱,中国军队在上海至南京沿途未能组织起有效抵抗。中国将领唐生智力主死守南京主动请缨指挥南京保卫战,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日本军队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中八路军115师于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本军队并取得抗日首胜的战斗。这次胜利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八路军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才是唯一正确的战略方针。 平型关战斗中115师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毙日军中佐二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洛川会议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延安整风运动1942年七大(延安)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毛为指;《论联合政府》提出党的三大作风,1理论联系实际2密切联系群众3批评与自我批评(理密评)8月14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21日今井武夫飞抵芷江请降。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中国首都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国共在重庆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不久后蒋撕毁宣告第二次国共合作破灭。1945年8月29日开始谈判至10月10日结束,为期43天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双十协定国共爆发内战辽沈战役1945年10月10日1946年6月26日1948年9月12日开始,11月2日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东北野战军 70万人国民党军 55万人伤亡情况东北野战军 伤亡6.9万人国民党军伤亡、被俘47万人主要共军指挥官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国军指挥官卫立煌、杜聿明、范汉杰结束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1948年11月6日开始,1月10日挥的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结束共军指挥官刘伯承 邓小平 陈毅 粟裕 谭震林国军指挥官杜聿明 刘峙 黄百韬 邱清泉 黄维淮海战役平津战役1948年12月5日开始,1月31日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结束,共64天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国军指挥官:傅作义、卫立煌、郭景云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新形势下加强党建的问题。首次提出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党的建设是一个伟大工程。这次会议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为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为推动和发展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保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七届二中全会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召开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会,会议做出的各项政策规定,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有重大作用。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5日—13日抗美援朝1950年6月25日朝鲜得到苏联支持不宣而战进攻韩国,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国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领土。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直接介入朝鲜战争,并将战火扩大至中国1950、11、4-1953年7月27日鸭绿江边。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八大(北京)庐山会议(江西)九大(北京)十大(北京)十一大(北京)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分析国内形势的主要矛盾变化;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是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八届八中全会”,对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批斗“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八大党章作了错误修改。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政治、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继续“九大”的左倾错误党的十一大是在粉碎“四人帮”后召开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大会总结了揭批“四人帮”的初步成果,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为动员全党完成这个历史任务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十一大”通过的政治报告没有能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反而加以肯定,这就起了严重阻碍拨乱反正的消极作用。因而,从根本上说,党的十一大未能从理论和党的指导方针上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志着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式确立。阐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已经进入、必须坚持、不能离开,还处在、不能超越”。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路政党马列毛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不纠缠社资。评判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警惕右,主要防左。发展硬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两手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按四化选人才,反对形式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为指入党章,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举小平旗,“三个代表”为指且贯彻,与时俱进,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59年7月2日到8月16日1969年4月1日至24日1973年8月24日至28日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北京)十三大(北京)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1982年9月1日至11日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南巡讲话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十四大(北京)十五大(北京)十六大(北京)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1997年9月12日至18日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十七大(北京)十八大(北京)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以邓三为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经政文社生”,改革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新四化“工信城农”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反腐败和政治清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