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内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基本情况

来源:哗拓教育
国内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他们普遍存有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1997-1998年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对北京市8869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存有心理行为问题的比率为32.0%;2000年北师大课题组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择16472名中小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即使调查采用的量表和问卷各不相同,得到的数据也有较大差异,但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小学生存有着较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客观事实。根据我们从1996年开始的研究和相关调查发现,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合水平等方面,其比例分别为30%、20%、30%和20%左右。具体对小学生来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方面体脑不协调、不适合的学生逐渐增多,5年级小学生问题最多。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2年级小学生最多,3年级最少。从整体发展趋势看,3~6年级小学生学习方面的心理行为逐渐增多。在人际关系的信任感方面,2~5年级小学生问题逐渐增多,5年级最多,6年级小学生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小学生的人际建设性持续增强,在对社会自我、家庭自我、

学业自我和自我认同上,小学2~5年级学生的评价渐趋消极。在我们另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压力事件的研究中,则发现有30%属于学习方面,40%属于人际关系方面,其它方面的占30%。可见,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合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表现形式的主要方面。对此,如果不即时采取有效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要预防、减少和解决青少年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就离不开扎实而有效地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1.国家从政策上体现了对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合社会生活的水平。”随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增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1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适合新形势进一步增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并指出“中小学都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同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更明确地提出“增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1999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并委托相关省市和大学实行研究与实验,2000年在上海、2001年在贵阳分别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课题研讨会,当前《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初稿已经形成。所有这些,表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增强了对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

领导

当前,绝大部分省、市都成立了由教育行政领导组成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同时还成立了由大学、教科研心理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小组,负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科研的规划、指导、协调、检查及培训工作。北京市教委2001年6月下发了《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就中小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目标与内容、对象与途径、队伍与管理、考核与评估等作了明确规定。辽宁省2001年7月下发了《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增强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从2001年秋季开始,城市中小学要全面展开此项工作,2003年秋季,农村中小学要全面展开此项工作。

3.学校、教师理解到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五个一工程”(一份小报、一个信箱、一个环境、一个电话和一个诊室),更多的学校是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举办专题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热线、设立心理信箱。一些学校还为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了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接受培训,积极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理论,并以此来推进工作。北京市中关村一小自1996年建立心理咨询室以来,一直定时向全校师生和家长开放,取得很好的效果。北京信息管理学校以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为龙头,推动了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