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转型发展与规划转型——南京主城实证分析

来源:哗拓教育
规划与设计 PI_ANNING AND DESIGN 文章编号:1009-6000(2013)03-0042—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42现代城市研究201 3 03 基金项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和2010年南京市重点调研课题一一 《南京主城综合功能提升与空间发展思路研究》(201036)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官卫华(1978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科院南京地理所博士生,澳大利亚西 悉尼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所长.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家注册规 划师 何流(1972一),南京市规划局河西分局局长,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家注册规划师: 杨纯顺(1 981一),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城市规划师。 转型发展与规划转型 ——南京主城实证分析 Transformation Dvelopment And Planning Transformation: A Case Study Of Main City Of Nanj ing 官卫华何流杨纯顺 GUAN Wei—hua HE Liu YANG Chun-shun 摘要: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更要求空间结构的同步调整与耦合。新时 期城乡规划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兼顾公平与效率 加强消费者(居民.企 业)空间需求管理.引领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保障社会财富积累,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奠定 坚实的物质基础。本文采用了GIs象限方位与缓 中区分析方法对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特征 进行分析,剖析问题.揭示原因 提出主城功能提升和空间优化的规划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 转型发展;规划转型;优势区位;主城 南京 Abstract: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economic growth model,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change industrial structure but also t0 adjust synchronously spatial structure.In the new era.the key task of city planning is to balance equity and efficiency,to enhance the management of consumer(residem,corporation)demands, to lead harmony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to guarantee accumulation of social wealth for the purpose ofestablishing physical basis ofpolitical system reform.This paper studies current constraints and problems related to Nanjing main city,while employing GIS quadrant azimuth and buffer methods, then presents the approaches to promoting city function. Key words: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planning transformation;advantageous location;main city; Nanjing 1引言 但是,伴随改革的深入.必须加快政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 职能转变和健全市场机制 才能有效实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了环 现转型发展。。然而,面对“全球化”、”市 境透支 资源浪费、分配不公、诚信缺失、 场化”、“分权化”、“工业化”、 城市化” 贪污腐败等诸多问题,触及到社会、文 和 信息化”等多重 多变的发展环境. 化、政治等深层次领域,亟待全方位深 当前中国的发展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 化推进体制改革(温家宝,2012)。尽 存,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重要转型期。 管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实践证明.城乡规划是政府应对发展不 大大促进了经济效率(赵燕菁,2010), 确定性、规避市场风险和实行宏观调 蠹群 官卫华何流杨纯顺fI・’ 合实力强,科教资源丰富.人才优势显 著、人文底蕴深厚、文化包容性强、科 技基础设施完善、尖端技术力量雄厚、 点主要集中在主城,占全市营业面积的 70%以上。规划的新街口和河西地区 的商业营业面积已高达100万m 以上。 准确定位、差异互补,着力形成新区鲜 明的中心意向,提升新区吸引力。其中 新街口是南京传统城市中心,以现代商 政策导向前瞻等。上述优势多集中分布 于主城内。,全市历史文化遗存的2/3 以上就分布在老城内。依托上述竞争 优势.适应南京转型发展的要求,主城 规划上应着力实施”三个联动”的策略, 形成多中心发展格局和创新型空间体系, 挖掘和培育城市内生发展的动力。 3.1常规功能疏散与高端功能聚合的联 动 3.1 1加快聚合以科教文化服务为重点的 高端服务功能 主城内要建立起以现代服务业为主 导、都市型工业为辅的产业体系,为主 城提供充分的就业保障。现阶段 南 京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教人才优 势未能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这主要与 产学研合作平台缺乏以及支持创新的 机制体制(金融 政策等)不足息息相 关。2010年南京企业中有科技投入的 占77.4%.有产学研合作投入的仅占 29%。借鉴新加坡纬壹科技城、印度 班加罗尔国际科技园的建设经验,必须 打破过去科教资源分散运作、封闭管 理的格局.整合创新资源,挖掘创新 潜力。重点对科教文化资源密集分布的 北京东路 北京西路、广州路、珠江路、 汉中路、中山东路、模范马路等沿线高 校和科研院所、产业园区内部用地进行 整合.鼓励他们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办科 技园 创业园,严格限制住宅开发,形 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新平台和科技 服务企业的孵化器 加速器,实现科技 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 创业人才集聚化。 3 1 2适度疏散以传统商业为代表的常规 服务功能 目前南京市2000m 以上的商业网 相比之下,副城、新城等外围地区商业 网点则较缺乏。因此 今后高档次的购 物中心、百货店、大型专业店、专卖店 以及生活性服务的超市、便利店、农贸 市场等业态可选择布置于主城外 而其 他传统商业业态如大型超市、仓储会 员店、家居建材市场等项目则应向外围 新区引导。并且,严格控制老城内医院、 学校等大型公共设施的新建,禁止原 址扩建和居住开发 鼓励新增建设向 外围新区转移。 3.1.3引入新兴产业,加快用地功能更新 鼓励对低效存量土地的再开发 加快搬迁主城内重污染、环境敏感的 化工、制造加工企业,优化空间布局, 保证科技研发等新兴产业空间需求。同 时,借鉴硅谷发展经验,重视产业链的 上下游延伸.积极培育金融保险、信息 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金融体制 创新和风险投资产品开发,服务于创新 型企业发展。近期重点在燕子矶、铁 心桥、下关、马群等老工业区更新改造 片区,重视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并且联动周边幕燕风景区、笆斗山、下 关大马路民国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与利用,鼓励发展文化创意、休闲旅游 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无污染、低能耗的工 艺品、食品加工等都市型工业或劳动密 集型产业,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3.2空间需求管理与空间供给引导的联 动 3.2.1加大城市中心区位供给 抓住2014年青奥会、2011年南站 枢纽启用的机遇,控制好各级城市中 心用地 尤其要加快河西中心区、南站 中心区建设以及东山、仙林、江北副 城中心用地控制,适时投放、启动开发、 贸、商务办公、金融保险等综合服务功 能为主导;河西中心是南京城市新中心 突出商务金融和文化休闲功能;南站中 心主要围绕南站枢纽建设,突出总部经 济、商务商贸服务功能:三个副城中心 分别服务于南部、东部、北部和周边更 大区域。这些中心地区之间主要为水平 分工关系,功能上具有相互替代性、空 间上具有相互补充性。此外,其他的新 城(地区)、新市镇和社区中心主要以 服务本地居民功能为主,与上级中心之 间为专业化垂直分工关系。 3.2.2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建设 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建设经验,注 重改善民生,体现”以人为本”.规划 在社区内严格配建养老幼托、医疗健康 文化体育 家政服务、网络资讯,小贩 中心、集贸市场和公共绿地等便民型公 共服务设施,营造空间亲近、尺度适宜、 文化多元的场所空间,积极发展面向 市民和外来创业者的日常生活性服务业, 不断增强城市的归属感与和谐度。同时, 强调功能混合和空间复合利用,提高城 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 3.2.3强化老城与新区的联动 以低成本、高效率、绿色低碳交 通系统为支撑,联动老城与新区,降低 各城市中心之间的距离成本。近期建设 重点为:(1)主城内,强化河西、南站 地区的全方位融入。借鉴浦东开发经 验,考虑到跨越外秦淮河的技术和财务 约束不大,可全面实现老城与两个新区 主要道路通道的对接,促进城市优势区 位沿着通道方向延伸和扩大。在河西与 老城之间,应在热河南路、定淮门大街、 草场门大街、清凉门大街等10个现有 联系通道潜力挖掘的基础上.加快跨 201 3 03现代城市研究47 规划与设计 PLANNING AND DESIGN 越外秦淮河的人行通道建设,实现人 车分流,创建低碳 便捷的交通出行 环境;在河西与城南之间,优化已贯通 的应天大街、梦都大街、河西大街、绕 城公路4条通道,加快兴隆大街、牡 加强大片结构性生态绿地、城市 联动:(2)空间需求管理与空间供给引 导的联动;(3)空间调控与政策保障的 联动。 组团隔离绿地、楔形绿地、生产防护 绿地以及沿江、沿河、沿路“三沿”带 状绿地的保护。原则上应以绿化功能 为主.经特别许可才可兼容市政管廊、 注释: 丹江路、新安江路、奥体大街、富春 江路、楠溪江路、江山大街等7条主要 道路东延建设。(2)主城外,加强与副 城、新城之间的联系。不应追求高密 度路网,应加快纬七路东进、机场二 通道、和燕路、模范西路、胜利村路 等快速路系统(过江通道)建设,同时 强调以大运量轨道交通建设为主导,形 成主城与新区有机联系、组团式发展 格局,防止城市蔓延。近期对于主城内 已建的地铁1、2号线.要重点改造小 红山、马群等一批客运综合换乘枢纽; 对于在建的地铁3号线 4号线、以及 将开工的其他线路.应优化调整相关公 交场站布局,最大程度实现轨道交通 与地面公交系统、停车设施的 无缝” 衔接。 3.3空间调控与政策保障的联动 按照 内涵提升、特色塑造”的思 路 明确南京主城 双控制双强化双提 升”空间政策导向,即控制老城居住开 发与高层建筑开发.控制主城传统商业 服务规模;强化老城科技文化服务功 能,强化主城生活服务功能;提升老 城空间特色,提升主城环境品质。以 此为导向.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 完善有利地区功能更新的制度体 系.包括实行老城建筑高度 地块开 发规模、土地投放等管制政策、实行 跨区平衡的开发模式、限定土地转用性 质(产业准入)、产权明晰与细分、鼓 励投融资体制创新、历史建筑长效修 缮机制、建立老城功能向新区转移的 激励机制(土地与政策优惠、容积率奖 励、税收分成、统计转移)等。 48现代城市研究201 3 03 少量的小型文化、休闲、旅游等公共 设施,以保持生态网络结构的完整性。 根据各行政单元的区位、产业基 础、城镇布局等资源禀赋,建立差别 化考核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支 持各区错位发展,进一步放大鼓楼的 总部经济、玄武的文化创意、雨花的软 件、白下的商贸、秦淮的旅游等品牌效应。 推动老城区行政区划调整。目前 鼓楼、下关、秦淮、白下4个老城区的 面积都不足30km ,面积明显偏小。结 合各区主导功能定位.将鼓楼区与下关 区合并,将白下区与秦淮区合并,实现 城市空间要素重组与资源整合。 4结语 新时期城乡规划要有所作为,就 必须顺应国家深化体制改革的潮流, 适应转型发展要求.加快规划思路和 方法的转变,其核心在于兼顾公平与 效率,利用空间要素配置手段.引导社 会经济协调发展.保障社会财富积累, 为政治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奠定坚实的 物质基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 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更要求空间 结构的同步调整与耦合。在大城市地 区.多中心结构是一种优势区位供给充 足、消费者富有效率的空间发展模式, 使城市能够保持良好的竞争力。笔者采 用GIS方法在分析南京城市空间扩展时 空特征的基础上,针对主城功能密集、 蔓延发展、特色不足等问题.基于转 型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实现主城功能提 升与空间优化的策略.归纳为“三个联 动”:(1)常规功能疏散与高端聚合的 ①国家在 十二五 规划中明确了 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覆 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实现经济平 稳较快发展…… 的总体目标。为落实国家转 型发展战略要求,2009年底南京市委市政府 也制定出台了 1+X 政策体系。 1”即 转 型发展 创新发展 跨越发展 三个发展的 总体要求. X”即环境提升、科技创新、城乡 统筹、青奥会建设等配套政策与实施行动。 ②2010年南京市商品房成交均价为11798元 /m .同比增长44 94%。同年城市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为28312元,同比增长11%。 ③都市区城镇包括主城;东山 仙林、江北 3个副城 龙潭 汤山 禄口、板桥、滨江,桥林 龙袍7个新城 麒麟 淳化、湖熟、秣陵 横溪 谷里 乌江、石桥,星甸、汤泉、永宁 葛塘 程桥、马鞍 金牛湖、横梁、八卦洲、江心洲 柘塘19个新市镇。 ④老城位于南京主城中部.是指以外秦淮河 护城河及玄武湖东北岸为界围合的区域.总面 积约50km 。 ⑤ 一疏散”即疏散老城人口. 三集中 即建 设向新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 大学向大学 城集中。 一城”即河西新城区. 三区 即仙 林新市区、东山新市区和浦El新市区。 ⑥南京主城内分布有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中 科院南京分院、鼓楼医院 人民医院、南京军 区总院、熊猫电子 第28 55和14研究所等 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长江科技园 江苏工业设计园、世界之窗软件园等一大批新 兴产业园区.拥有与电子信息 生命科学、生 物医药、新材料 新能源、环境保护、航天航 空等高新技术产业密切相关的众多优势学科 和在国内外处于学术前沿的科研创新成果。而 且.南京万人大学生数列全国之首.两院院士 多达77人。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 (下转97页 孙德芳秦萧沈山lI.一’ 2010 城市,2011.(7):42—46 【42】武田艳.何芳城市社区公共服务 【28】覃文丽.重庆市大型聚居区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11 【29】张少伟.宋岭,李志民城镇居住小区级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1,《”):6835—6836 【36]伍少坤,黎夏,刘小平.等基于城市扩 张的动态选址模型一一以深圳垃圾转运站选 址为例[J]地理科学,2008 (3):314—319 [37】林康,陆玉麒 刘俊,等基于可达性 角度的公共产品空间公平性的定量评价方 法一一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J】地理研究. 2009(1):215-224 ,设施规划标准设置准则探讨[J】城市规 划,2011.(9):13-18 [43】宋岭,张少伟.李志民住区居民活动特 性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 学研究.2011.(3):240-244. 【30】蔡靓高科技园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 [D】.同济大学.2007 【31】周志清城郊结合区域公共服务设 [44】韩传峰.曲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一类 价值评估计算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4,(9):1239-1242 【38】刘萌伟,黎夏基于Pa reto多目标遗 传算法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选址研究一一 以深圳市医院选址为例[J】热带地理, 2010(6):650-655. .施配置的理论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 2008(2):7-11 .[45】陈秀雯 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评价 指标体系探讨[D]重庆大学,2007 [46】高军波,周春山.王义民,等.转型时期广 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析【J】地理研究. 2011(3):424—436 .【32]郭凤丹西安市纺织城社区公共服务设 麓整合规划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39】陈呖基于G I s的社区体育服务设施布局 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0 (8):1254—1258 [33】巫吴燕基于城市分级体系的城市公益 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D】 重庆大学. 2009. [40】张大维,陈伟东,李雪萍,等城市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与实施单元研 究~一以武汉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3):99-105 [47】马慧强,韩增林.江海旭我国基本公共 服务空间差异格局与质量特征分析 理.2011.(2):212-217 经济地 【34]陈弋.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研究[D】 浙江大学.2009 [35】翟坤,谭春晓.徐苋滨海新区公共服务 设施规划探索——以公共文化设施为例[J] [48】号敏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J】 铁道建筑,1999.(1):35 【41】王亚钧.程海青北京城市公共服务 设施节约用地标准研究【J】北京规划建 设.2008 (3):16-21 (上接48页)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l 2009 【2】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 [11】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2010年 南京房地产市场专刊第32期 2011 【 2】彼得・翟尔.凯西・佩恩多中心大都市: 功能组织研究【J】规划师.2004 21(4) 76-79 【2O】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 究re,c,编 2007年南京城市规划年度报告【R】 2008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_201 0 【3】赵燕菁.企业政府税收・民主-中国模 来自欧洲巨型城市区域的经验【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式【J].北京规划建设.2010,(2):158—16O 【13】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 —【21】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 [4]南京市统计局 南京统计年鉴2010 【z】.2010 [5】国家发改委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2010)(2001年调整)[Z],2001. 中心编 2009年南京城市规划年度报告【R】 2010 【|4】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 2020)【z】,2010 [22】陆玉龙提升科教功能,建设国际一流的 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 [15]何流 中国城市空间扩展与结构演进研 科学城【J】l南京调研.2006.(24):1-4 【6赵燕菁.空间结构与城市竞争的理论与实 6】践【J】规划师,2004,20(7):5—13 究:以南京为例[D】 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0. [23】南京市商贸局.南京市规划局 南京市 商业网点规划[Z】.2004 [24】阳建强,罗超后工业化时期城市老工业 区更新与再发展研究【J】城市规划,2011,35 (4):80-84. 【7】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6】何流.崔功豪 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的特征 与机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0,(6):56—60 [8】陈雯著空间均衡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8 [1 7】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南京城市 建成区及建设用地增长动态研究团2007 【18】诸大建从国际大都市的空间形态看上海 的人El与发展[J].城市规划学:FEJ.2003,146(4): 30-33. 【2 5]何流,马晓玲学习新加坡的成功经验 走集约可持续的发展道路[J】.金陵晾望,2010 35(11):17-21. 【9】阿瑟・奥沙利文 城市经济学[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3 【10】多恩布什,费希尔.微观经济学【M].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 9]官卫华,姚士谋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 2013 03现代城市研究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