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芳容至孝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芳容泣而志之 (2)药之可以即愈 ..
(3)且吾有大事未了 (4)闻言色动 ..
9.下列句中的“于”与“葬父于祖墓旁”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1
A、告之于帝 B、贤于材人远矣
C、仓鹰击于殿上 D、万钟于我何加焉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1)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1分)
(2)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2分)
11.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
(二)
2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
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
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20.解释虚词
①尝学于曾子( ) ②起默然良久( ) ..
③子皆出吾下( ) ④吴起为西河守( ) ..
21.解释实词
①吴起不悦( ) ②亲万民( ) ..
③百姓不信( ) ④好用兵( ) ..
3
22.句子翻译
吴起者,卫人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3.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4分)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有富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女奴父母讼①于州,州命录事参军鞠②之。录事尝贷于富民不获,乃劾③富民父子共杀女奴,富民不胜榜楚④,自诬服⑤。具狱上,官审复,无反异,皆以为得实。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⑥之不能,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旦诣知州,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⑦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知州曰:“推官之赐,非我也。”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论奏其功,若水固辞。于是远近称之。(节选自宋·李元纲《厚德录》)
[注]①讼:诉讼,打官司。②录事参军:州府低级官职,一般掌管文书。鞠:审讯犯人。③劾:审决讼案。④榜:泛指各种酷刑;楚:痛楚。⑤诬服:含冤服罪。⑥趣:催促。⑦械:枷锁。
4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知所之( ) (2)皆以为得实( ) ...
(3)上下皆怪之( ) (4)微使君之赐( ) ..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完上面这则故事后,说说钱若水有哪些高尚品格。
细 柳 营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5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驽,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驰驱。”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3分)
A.已而之细柳军 称善者久之 ..
B. 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人称谢 ..
C.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天子为动 ..
D. 吾欲入劳军 军细柳 ..
8.用现代汉语翻译“其将固可袭而虏也”。(3分)
我的翻译 :
6
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驽,持满”,正面表现了将士们的 ,侧面表现了周亚夫将军的 。(4分)
东施①效颦
西施②病心③而颦④其里⑤。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选自《庄子·天运》)
【注释】①东施:越国的丑女。②西施:越国的美女。③病心:心口疼。④颦:皱眉。⑤里:乡里。
【相关链接】 邯郸学步
寿陵馀子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选自《庄子·秋水》)
选文大意:有个寿陵人,听说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很好看,就赶去邯郸学习人家的步法。可是,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技巧,反而连自己原来走路的方法也忘记了,结果只好爬着回家。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2)挈妻子而去之走: ..
11.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7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12.阅读上文及链接材料,请针对东施和寿陵人失败的原因,给其中一位提一点建议。(3分)
_____,我想对你说:
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清朝艺苑》
[注释]①亭林:即顾炎武。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6分)
(1)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 (2)呼老兵诣道边酒垆 (3)咨其风土 ...
8.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上面文段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是( )(2分)
8
A.交友B.考察C.读书
10.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顾炎武的哪些特点?(3分)
楚人养狙①
刘基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②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③。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④使民而无道揆⑤者,其如狙公乎?帷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选自《诚意伯文集》卷二,有删节
注:①狙:猕猴。②部分:此处指分派。③寤:同悟。④术:权术。⑤道揆:法度,准则。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9
(1)山之果,公所树与 (2)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楚有养狙以.
为生者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
为不如B使老狙率以之.
山中 又间令吴广之.
次所旁丛祠中 C或.
不给,则加鞭棰焉 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
异二者之为 D言未既.
,众狙皆寤 既.
克,公问其故 1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0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2)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12.本文通过楚人养狙的故事,揭示了怎样的道理?(2分)
(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①行:操行 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 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 ⑤淫漫:荒淫,怠惰。 ⑥励精:振奋精神。 ⑦意:意志。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1
20.解释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 ) 又相天子( ) .....
非学无以广才( ) 悲守穷庐( ) ..
21.解释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 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 ..
夫君子之行( ) . 险躁则不能冶性( ) .
2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2分)
2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12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2分)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①,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②,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③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中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到传》)
【注释】①三晋之兵:这里专指魏军。②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用急行军走百里去争取胜利,会使上将遭到失败(因与后续部队脱节) 。③白:使……露出白木。
3.对下列语句中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齐使田忌将而往 将:率兵
13
B. 士卒亡者过半矣 亡:死亡
C.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
D. 乃钻火烛之 烛:照亮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1)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孙膑为取得战斗的胜利,采取了哪些好的做法? 请归纳回答,并写出相应的依据( 用原文回答)。 (4 分 )
杜畿传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举孝廉,除汉中府丞。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14
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三国志•魏书•卷十六》,有删改)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少孤,继母苦.之 ②荀彧进.
之太祖 ③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 ④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
之 10.与文中“畿亲见为陈大义”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C.行拂乱其所为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11.翻译下面这个句子。(4分)
15
)(4分)
(
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
答: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杜畿幼年时死了父亲,因为孝顺继母被推举为官员,后来又被太祖加封为太守。
B.在河东执政的时候,杜畿对老百姓实行宽松优惠的政策,对他们之间的诉讼晓以大义,让他们尽量自己解决。
C.为了鼓励百姓都勤于农业生产,杜畿命令增加属县里所有孝子、贞妇、顺孙的徭役。
D.杜畿认为社会安定、物质富足之后,就要让老百姓习武修文,提高文化素质。
永之氓成善游。一日,水基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有项,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尽之甚,蔽之甚,里卫匹迎竺堂尘”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23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2 分)
① 水暴甚( )② 乘小船绝湘水( )③ 今何后为?( )④ 益怠( ) ....
16
24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 分)
①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身且死,何以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题目中的“哀溺”是什么意思?“哀”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 2 分)
刘宣苦读成才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 焦竤《玉堂丛语》)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 以语使(告诉) B.讶其文(感到惊奇) ..
17
C. 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 D.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 ..
19、翻译下面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2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20、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3分)
罴①说
柳宗元
鹿畏貙②,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③持弓矢罌火④,而即之山。为鹿呜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⑤搏⑥挽⑦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注释 】: ①罴:兽名,又名马熊或人熊。② 貙(chū ) :兽名,形状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一种虎属猛兽。③ 寂寂:悄悄地。④ 罌火:用瓶子装着火。婴,一种腹大口小的瓶子。⑤捽(zuó):楸住。⑥搏:搏击。⑦ 挽:拿来。
18
14.用“ / ”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3 处). ( 3 分)
貙 走 而 虎 至 愈 恐 则 又 为 罴 虎 亦 亡 去。
1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2 分)
A 、罴之状,被发人立(通“披”) B、为鹿鸣以感其类(感动) ..
C 、伺其至,发火而射之(点燃) D、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快步行走)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 分)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意思:
17、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 分)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19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1.解释下列短语。
(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有何标准。
(二)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20
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个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11.与文中“将法太子”的“将”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B.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答谢中书书》)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12.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用“/”断句。(2分)
太 子 君 嗣 也 不 可 施 刑 刑 其 傅 公 子 虔 黥 其 师 公 孙 贾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2分)
14.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
21
燕昭王招贤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①,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②,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③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④,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致:招致,引来。③趋:奔赴。④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15.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 (2)孤之愿也( ) ...
(3)燕国殷富( ) (4)燕王吊死问孤( )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意思。(3分)
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22
17.从文中看,燕昭王最终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2分)
我的理解:
18.你觉得阅读本文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
我的感悟:
苏世长讽谏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①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②,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
23
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③(选自《唐语林》)
注:①畋:打猎 ②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鹿台:纣王所修的台。这里指披香殿的台。 ③欲拨其乱,宁可得乎?: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办得到?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高祖责其后服(降服) B.万夫敛手(收)
C.陛下废万机(废除) D.诚非所宜(应当)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4分)
A.遂笑而释之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B.今因隋之侈 无案牍之劳形
C.实谓惩其奢淫 既克,公问其故
D.今于隋宫之内 骈死于槽枥之间
24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4分)
(1)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2)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
22.从第二段苏世长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4分)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琬见推之后,夜梦有—牛头在门前,流血滂沱,意甚恶之,呼问占梦赵直。直曰:“夫见血者,事分明也。牛角及鼻,‘公’字之象,君位必当至公,大吉之征也。”顷之,为什邡令。先主为汉中王,琬人为尚书郎。
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亮教答曰:“思惟背亲舍德,以殄百姓,众人既不隐于心,实又使远近不解其义,是以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迁为参军。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5
A.奄至广都 奄:忽然
B.以殄百姓 殄:通“腆”,使……好
C.亮教答曰 教:指上对下的告逾
D.思惟背亲舍德 惟:希望
2.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碗见推之后 见推:被审讯罪状
B.呼问占梦赵直 占梦:根据梦中情景预测吉凶
C.举茂才,琬固让刘邕 茂才:即“秀才”。后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D.后事宜以付流 后事:指诸葛亮的丧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表示受任官职的一项是( )
A.除广都长 B.辟琬为东曹掾 C.举茂才 D.迁为参军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成为蒋琬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原因的一组是()
26
①蒋琬,社 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②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 ③君位必当至公,大吉之征也 ④背亲合德,以殄百姓 ⑤丞相亮开府,辟琉为东曹掾 ⑥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A.①④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③⑥
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主刘备出访广都,见蒋琬不理政事;喝得大醉,要给他定罪,但诸葛亮为他求 情,说他是国家的人才,不是方圆百里的小才。
B.蒋琬被免职以后,曾问赵直占梦,得知主公一定会秉公办事,这是大福将至的预 兆。
C.蒋琬坚辞茂才之举,诸葛亮认为这样做即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又让大家心里不痛快。
D.蒋琬深得诸葛亮赏识与器重,以州中小吏而最终成为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重要的原因是他处理政事以大体为重,而不追求表面形式。
6.翻译下面几句话。
(1)以是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
27
(2)公琰託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一、王翦将兵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①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③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大破荆军。
「注释」①果:果断。②顿舍:停止。③为: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28
⑴王翦将.
兵( ) ⑵少而好.
兵( ) ⑶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
伐荆( )( ) ⑷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
也( ) ⑸李信果辱.
秦军( ) 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寡人以不用将军计”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始皇以为贤勇。 D.扶苏以数谏故。
3、翻译下列句子。
(1)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
⑵ 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李信果辱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 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始皇要攻取荆,问两位将军需要将兵多少时,李信回答曰:“不过用二十万人。”他为什么这样回答?王翦回答曰:“非六十万不可”,“非……不可”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怎样看待王翦由“谢病”而重新“将兵”大破“荆军”的举动?试结合文段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王羲之学书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
30
“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③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②笔说:论书法用笔的书。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④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1、认真通读全文,用“/”标出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
今 而 用 之 使 待 成 人 恐 蔽 儿 幼 令 也。
2、解释加点的词。
⑴ 恐不能秘之()
⑵ 待儿成人,吾授也()
⑶ 不盈期月()
⑷ 父喜,遂与之()
31
3、下列句子与“不期盈月,书便大进”中“书”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书诗四句。 B.我读《与朱元思书》。
C.书中自有黄金屋。 D.他向名家学书。
4、“七岁善书”中加点的“善”应选的义项是( )
A.好,好的,善良的。B.友好,亲善。
C.善于,擅长。 D.爱惜。
E.应答之词。F.副词,好好地。
5、与“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中“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B.其夫呓语。
C.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2
)
6、翻译下列句子。
⑴ 十二见前代笔说于父枕中,窃而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此子必蔽吾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概括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4分) (1)记:记住 (2)给……吃药 ; 吃药;用药治 (3)结束;完;了结 神色;面色
9.(2分)C
33
4)脸色; (
10.(3分) (1)(1分)天下哪里(难道)有没有父亲的人呢(吗)?(得分点:岂) (2)(2分)替我叫来(招呼)里正,(我)到时候(或:当面)把原因告诉他。(得分点:为:“当告以故”句式)(句子翻译基本通顺,看得分点)
11.(2分)有孝心,知道感恩,有毅力,意志坚强,一诺千金。
21.解释虚词
1.向2.很3.都4.是,作为
22.解释实词
1.高兴2.使...亲近
3.(信)信任
4.好用兵(好)吴起,是卫国人。23句子翻译
吴起者,卫人也。
吴起,是卫国人。
34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吴起才知道自己(确实)不如田文。
24①性情率真 ②心胸开阔 ③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 ④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 ⑤善于与同僚沟通
20、①率领 ②国家 ③信任 ④正当,在
2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吴起才知道自己(确实)不如田文。
22、要点:①性情率真 ②心胸开阔 ③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 ④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 ⑤善于与同僚沟通
12.(1)到……去;(2)认为;(3)以……为怪,对……感到奇怪;(4)非,(如果)没有。(每小题1分)
13.(1)只有若水怀疑这个案子(1分,“之”翻译错误不得分),留下了案子(案件),好几天都没有决断(1分,“决”译成“判断”“判决”也得分,译错不得分)。
(2)那人奔到若水的厅堂(1分,“趋”或“诣”译错不得分),(但)若水关上大门,拒绝他进来(1分)。
14.能注重调查,慎重、周密办案,高度负责:(1分)谦虚,不居功。
7.B 8. 3 他们的将士必定会遭袭击而被俘虏。 (重点字词每译错1个扣0.5分)
35
9. 严阵以待(士气高昂;戒备森严);治军严明(带兵有方)。
东施效颦:1、认为……美、离开2翻译:她(丑女)只知道(西)邹眉很美,却不知道(西)邹眉显得美的原因。3、建议对方从实际出发,取人之长(1分),不可盲目效仿(1分)(如有其他建议:言之有理也可);语言中肯(1分)恶搞或嘲讽酌情扣分
7.(1)放下(2)到(3)询问(共6分,每个2分。)
8.示例: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共4分。)
9.A(2分)
10.勤奋、严谨、专注(3分。)
楚人养狙
9. (1)树:种植。(2)俟:等待。(2分)
10. B ( A①“以”是介词,“为”是动词,“以为”可译为“把(养狙)作为”;②“以”与“为”组合成“以为”,动词,认为。B均为动词,到……去。C(1)“或”是代词,可译为“有的”;②“或”,副词,或许,也许。D①形容词,引申为尽、完。②副词,已经。2分)
36
11. (1)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依靠他并被他驱使呢?(2分。然则、何、假、为之役,各0.5分,语句不通顺可酌情扣分)
(2)世上也有依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大概就像狙公一样吧?(2分。以、使、其、如……乎,各0.5分,语句不通顺可酌情扣分)
12.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是迟早要遭到反抗而灭亡的。(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既可)
20.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扩展 屋子 辅佐(2分,每空0.5分) 21. 在 因为 放在句首作发语词,无实意 就(2分,每空0.5分) 2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要立德、修身(2分,每空1分,意对即可)23.(1)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2)(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4分,每个分句0.5分,如没有落实“夫、皆、驰、穷、复”等词以及相关句式的得分不能超过该题分值的一半。) 2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2分)B(亡:逃亡)
4.(6分)
(1)(3分)善于作战的人会顺应(或“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并向(对我们)有利的方面来引导它。
(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因”“导”的意思各计1分)
37
(2)(3分) 孙膑估计(或“揣测”“计算”)庞涓的行程,晚上应该到达马陵。(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度”“至”的意思各计1分〉
5.(4分)(1)抓住魏军轻敌的弱点,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依据: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 (2)选择有利的地形进行伏击。依据: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9.(4分,每个词语解释正确得1分)
①苦:让(他)吃苦头或者虐待(他)。②进:推荐,举荐。③诣:到。④化:教化。
10.(4分) D
11.(4分)
翻译:有这样好的官员,我们怎能不听从他的教诲呢?
(前后两个分句各2分,酌情给分)
12.(4分) C
23 . ( 1 )涨(2 )横渡(3 )落后(4 )疲惫
24 . ( 4 分,每小题2 分)( l )其中一个人虽然拼命划水,却前进不了多少。( 2 )自己都将要死了,还
38
要钱做什么呢?
25 . ( l )替被淹死的人感到悲哀、惋惜。(言之成理即可,1 分)
( 2 )这个人很愚蠢,要钱不要命。(言之成理即可,1 分) 18、 C 19、(他)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起初不知道。
20、(1)刘宣:苦读成才。 (2)卫使:爱惜人才。 (3)刘铉:慧眼识才。
14 .走而虎至 / 愈恐 / 则又为罴虎亦亡去。15 、B
16、那人害怕了,就模拟老虎吼叫的声音来吓唬貙。
17、: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或: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人;这种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一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以致害了自己。)
1.(1)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3、晏子的标准则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11.C(2分) 1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2分。画对后3处得2分,画对后3处中的2处得1分,画对后3处中的1处不得分)
39
13.百姓认为(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移动(它)。(2分。全句连贯、顺畅得1分,“怪”字翻译正确得1分)
14.取信于民。(1分。写“讲求诚信、违法必究、执法严明、效果明显”等均可)
15、(1)降低身份,指谦卑;(2)愿望;(3)殷实富足;(4)慰问。16、郭隗说:“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17、①招纳贤士;②与百姓同甘共苦。18、示例:人才是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必须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
19、C 20、BD
21、(1)“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2)“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
22、敢于直谏,耿直无私,胆魄过人。
1.D(惟:本义是思、想、考虑;思维,是同义复词。)
2.D(后事,指诸葛亮死后的国家军政大事。)
3.C(汉代荐举人才的制度为荐举制和征辟制,并不表示升任官职。)
40
4.B(③是赵直的占梦语。⑤是诸葛亮器重蒋琬之体现,两句均不是原因)
5.D(A诸葛亮说蒋琬是治理 国家的大才,不是治理一县的小才出得知日后一定能官至三公 B诸葛亮认为大家对这种举动有所不愿,又会使远近的人不理解。)
6.(1)因此您应该向天下显示您是因功而被举荐的,以此来表明这次铨选的人是清高而有声望的。
(2)公琰立志忠正,他是和我一同辅佐完成统一大业的人啊。
【解析】(1)是以,因此;功举,因功而被举荐;清重,清高而有声望。(2)託,立志;赞,佐助、辅助,《赤壁之战》有“此天以卿—人赞孤也”句。
参考答案」
一、1.⑴带(兵)⑵喜爱,喜欢⑶派 向南⑷对,正确⑸使…蒙受耻辱2.D 3.⑴王翦是频阳东乡人。⑵我想攻打楚国,在将军看来估计用多少士兵才够(足够)。⑶李信果真使秦国蒙受耻辱。⑷在这时王翦率兵六十万人,始皇亲自送到灞上。
4.李信年轻气盛,又刚用不多的兵力打败了燕太子丹,所以认为用较少的兵力就可以战胜敌方,在始皇面前显示自己本领大。 王翦是老将军,经历的战事多了,能正确估计敌方的兵力,来决定自己用多少兵力才有把握取胜对方,比较沉稳。
5.王翦的托病是因为秦王轻信李信的话疏远自己,是迫不得已告老还乡。当楚兵每天向西进军时,国难当
41
头,王翦义无反顾,重新带领军队攻打楚军,表现了王翦不计较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
二、1.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
2.⑴严守秘密 ⑵传授,教授⑶满,到⑷给3.D4.C5.C 6.⑴(王羲之)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头中发现前辈论书法的书,就偷偷地拿来读。
⑵这个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掩蔽(掩盖、超过)我的名声的。
7.原因:天资聪颖,喜好书法,主观努力及教导得法等。认识:在实际学习中,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羲之正是因为喜欢写字,好学上进,才成为“书圣”的。
1、(1)、来 (2)、在 (3)、失去 (4)、通“背”,违背 (5)答应 2、(1)、你想干什么?
(2)、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
3、他们“为知己者死”的道德准则和守志不屈的人格魅力。(言之成理即可)
1.(1)、拜见 (2)、尊称对方,您 (3)、回头看 (4)、于是
2、A 3、B 4、不对。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一、l、认为 2、代替 3、握 4、怎样 5、但是 6、代词,这句话
42
二、名词 使者 ; 动词 让
三、译:魏王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但是床头握刀的人,才是一个英雄。
四、言之有理即可。
一、1、定要 2、触犯 3、穿戴 4.这样 5、难道 6、怎么
二、1、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
2、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
三、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四、言之有理即可。
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