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哗拓教育。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莫让浮云遮望眼论文:莫让浮云遮望眼

来源:哗拓教育


莫让浮云遮望眼论文:莫让浮云遮望眼 1 负面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渗入课堂,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必不可少。确实,多媒体对语文教学带来了莫大的好处,而且多媒体课件在网上随处可找,教师备课轻松了,上课也轻松了。于是,会用多媒体,能用多媒体成了语文老师的必备技能,能用多媒体的尽量使用,还不能用的创造条件也要使用。当多媒体逐渐成为花红柳绿的“神话”时,语文教学的本质却丢失了。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早而有之,但那是不自觉的个人行为。现在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实际运用中,确实多媒体也显示出其非凡的魅力,但它在实际使用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1 忽略了语文的主体性。只要大家留意一下当前的语文公开课,就会发现一个问题,99.9%的老师都用多媒体上课。而平时的语文课也是一样,似乎多媒体已经站起来指挥语文了,语文倒成了二线的工具,只为多媒体涂脂抹粉,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多媒体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知识容量大,正因为这个特性,不少语文老师用多媒体把课堂变成了无闲暇的“知识拥挤”,让学生没有自我调整的余地。没有了自我,自我形同虚设,教育的意义在哪里?多媒体不管多么完

善都只能充当辅助手段。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而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又不是单一的,还可以板书、制作教具、简笔画等。多媒体辅助手段的单一运用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抹杀了学生的独特体念,从而颠覆了语文的主体性。

1.2 遮蔽了语言的艺术性。“语文”即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语言是语文的核心,它直接地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又表现在听说读写的形式上。而能给予人深远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生活态度、灵魂归宿的,是语文的人文艺术性而非工具性。但是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恰恰破坏了语文的人文艺术性,从长远来看,结果将得不偿失。

1.3 削减了学生的再创造能力。数理化的课本解读更多的体现为单一性,不管是何种解法,答案的指向基本是唯一的;语文的解读更多体现为多向性,对某一篇文章的解读可以有多种结果,由不同的老师讲授有不同的体验,而不同时间段的解读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对相同文章的解读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才有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经典说法。由此可见,在所有科目当中,语文是最能体现学生的再创造能力的。

而多媒体往往把人物、情节、语言、动作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以声音、图像、色彩等构成一个特定情境,这样势必会缩小学生想象的空间,束缚他们的思维,不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符合文学作品欣赏的规律。正如

某位老师说的,文学作品欣赏虽然也有视觉活动,但文学形象不能直接诉诸于感觉知觉,它必须以文学语言为中介,欣赏者必须通过再创造想象才能在脑中形成文字描述的形象。

1.4 制约了老师对业务的研究。语文老师用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授课方式的难度远远大于运用多媒体教学。传统的“粉笔+黑板”方式更能显示出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艺术。“粉笔+黑板”也好,多媒体也罢,都只能是一种手段。随着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各种各样的课件已经随时可下载,而老师也减少了对业务的研究。

2 形成原因

多媒体的应用本是为辅助教学,使教学取得更加好的效果,但在多年的实际操作中却使得多媒体的负面效果多于给教学带来的好处,分析原因如下:

2.1 忽视了学生水平的差异性。使用多媒体最主要的是为了方便,有了多媒体教学,老师们只要在网上下载课件,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课件并不会适合所有学生的语文水平。

2.2 教学中缺少对课的研究,语文基本是每天都有课,备课任务非常繁重,语文教师想钻研教学也比较困难,所以,很多老师只有在网上下载。

2.3 用“教”来代替“学”、“教”与“学”之间脱离。调查表明:课堂70~80%的话语是教师话语,以教师讲

为主,教师问——学生答,单方面的信息传递方式,所以,很多教师就把问题用幻灯片的形式一一呈现。

3 矫正方法

3.1 化繁为简。一是可以给课件“减肥”。设计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一堂课突破一、二个难点足矣,不需要面面俱到,只有在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难点时,才考虑使用课件,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在确定制作课件的内容时,要注意选取那些没有演示实验或不容易做演示实验的教学内容。例如,数学概念、定义等。二是采取“拿来主义”。目前国内面向课堂教学的课件逐渐多了起来,学校或教师个人可适当购买一些,并对不适合教学的现成课件,利用抓图、抓动画等软件截取其中所需部分,重新组合与加工,组成一个“零件库”,当制作课件需要时就可进行组合,达到教学目的。

3.2 尊重学生。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课件结构上,可采用模块化思想,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能力较强的教师还可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例如多采用“导航”思想,使程序能在运行时随时跳转,以提高自由度;设计多种线路,以便及时对

学生的回答或提问做出正确的反应,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3.3 有机组合。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总的来讲,多媒体计算机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传统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多媒体计算机与其他常规媒体有机组合,“和平共处”,而不要一味追赶时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