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互联网公司模式的演变路径及商业逻辑

来源:哗拓教育
民);第二,网站能够提供网民想要的服 务;第三,网民愿意为所消费的服务支付; 我国互联网公司模式的 演变路径及商业逻辑 ■ 楼天阳’、 (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学工商管理学院杭州310038) ◆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界等;再按照时间序列,收集其从1997 内窖摘要:我国互联网公司从1997年到 2007年已经历10年的发展历程,但还没 有学者对此演进过程从学术角度进行 规律性的探询。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方 第四,网民能够便利地支付。 1998—2000年,内容服务免费。1997 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 那时网民只有62万,大部分人是拨号上 网。此阶段门户网站为网民(顾客)提供 的是最一般的需求,以新闻和信息等为主, 邮件和搜索是两大支撑,其它延伸和增值 服务是分支。这些服务的共同特征是免费, 没有盈利,因为网民还不愿为这些服务付 200433 2、浙江工商大 钱,也不知道如何付钱。 2001—2004年,有偿价值业务。2001 年网站通过与电信运营商SP合作第一次 找到既能满足客户需求又能盈利的方式 ——年始有关互联网公司的报道与文章,另 外从中国期刊数据库、国研网、Infobank 等数据库对一些特定的主题进行专项收 集;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上述文章报道 短信和网络游戏。盛大凭借崛起的网 游点卡支付模式以及020模式中培育出 庞大的“网商群体”,让网民真正体验到网 络交易如何产生价值。诚如马云所说,在 经历了网民和网友时代,中国互联网进入 网商时代。 2005—2008年,网民创造内容。这个 阶段重要的变化不仅是网民上网人数规模 法对这10年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了 我国互联网公司模式的演变路径及商 业逻辑。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互联网公 内容按照主题进行内容归并和分析。 司模式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分别表 现为点击率、盈利点和协同度三个模 式的战略逻辑。 我国互联网公司发展线索 (一)环境驱力线索:资本 风险资本在我国市场的游动紧随着纳 斯达克指数的波动,而我国互联网公司的 兴衰则与风险资本的推动直接相关。从 1 996年搜狐拿到第一笔风投到纳斯达克指 数在2000年3月猛然下跌,2004年前后 则开始复苏,反映了我国整体网络公司生 存环境的冷暖变化过程。 1998—2000年,国内主要电子商务企 业如携程、阿里巴巴、易趣、E龙、当当等 获得投资公司第一轮共1.48 ̄Z,美元的创业 投资,中华网、搜狐等掀起国内互联网公 司首轮上市热潮。2001—2003年,随着互 联网泡沫破灭,风险资本龟缩。从2004年 到目前,随着网络公司盈利和纳斯达克复 关键词:互联网公司模式 演变路径 商业逻辑 的持续上升,也是参与方式从web1.0的被 动参与转变 ̄lJweb2.0的主动参与,网民可 以主动创造网上的内容。随着个人博客、维 互 联司两主点网公要指司d(o本t c文om研公究司的,互主联要网基公于 :客、视频分享等的发展,网络进入个性化、 互动化和多媒体化新时代。因此,各门户 网站的内容和服务频道都在进行大力调整, 进一步细分化各种专业的服务。 (三)价值创新线索:技术 第一,它们完全基于互联网 而诞生,与网民沟通互动和价值链的传递 都通过互联网来完成,代表着最原创的商 业模式;第二,它们所提供的产品都是基 于网络数字化和高度体验式的,而非有形 产品和服务)是技术推动创新的典范,从 门户模式到搜索入口争夺,从web1.0的浏 览到web2 0的互动,从ebayC2C的崛起 到阿里巴巴B2B的上市,那么,在这瞬息 任何一次的技术变革、标准制定亦或 应用创新都可能诞生新的网络巨人,它们 在瞬间积聚的消费者规模能够马上颠覆旧 有的王国,这就是克里斯坦森提出的“破 坏性技术”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互 万变、高度不确定的技术创新和模式演替 背后,是否有一种可以探寻的商业规律存 在呢?这其中技术驱动和需求满足又是怎 样的关系呢?本文以中国互联网公司演替 为主要研究对象,以1997—2007年这10 年的发展过程为研究内容,探究其背后的 商业逻辑。 为了能够正确地描述和评价我国互联 苏,欧美顶尖风险投资公司重又回到中 国。根据相关统计,2004年,由美国风险 资本在我国达成的交易达到了43宗;阿里 巴巴、当当、易趣等获得5亿美元左右的 联网公司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新进入者 往往凭借某种技术突破性的应用即可在某 一点获得突破,因为内容的“点”乘以网 络无边界的规模后,即可成就传统世界根 资金投入。据业内估计,2007年活跃在我 国的风投有30亿美元。 (二)需求满足线索:服务 本无法企及的规模顾客基础。但2005年前 这些都是基于hcmI静态网页、web1.0以数 据为中心和网民被动浏览的模式。2005年 后,所有基于Web2.0互动技术创造出新的 完全以人为中心、以个体创造内容为节点 的新的网络世界,如p2p技术、SNS(社 从根本上说,互联网的盈利和发展最 终是要为客户创造价值,满足网民需求或 网公司的发展过程,本研究从近百种期 刊目录中筛选出与互联网经济相关的期 刊以及报纸,如互联网周刊、电子商务世 78商业时代(原名《商业经济研究》)2009年6期 者创造需求进而去满足。这里需要有四个 条件:第一,有足够数量的顾客基础(网 会网络)服务技术、虚拟现实、基于网络 操作系统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等,这将缔 造新的网络模式。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远没有定型,不管 是最为成型的门户模式,还是阿里巴巴的 平台模式,亦或G00GLE的搜索模式,新 的进入者与新的消费价值诠释方式随时都 在威胁着它们未来的发展。百度、腾讯、三 (三)协同度逻辑:入口战略 互联网公司的竞争本质是流量和黏性 的竞争,而流量的竞争直接反映的则是网 民上网初始入13的竞争,黏性的竞争则是 内容和互动的竞争。如何能够从众多模式 雷同的互联网公司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 问题就是战略定位以及如何塑造自己的核 心竞争力,从战术层面的盈利转向战略层 我国互联网公司模式演变的 路径 (一)1997—2()0()年:模式塑造 大门户、雅虎、淘宝等都有模式变革的可 能,最新的趋向就是向web2 0的转变。 1997—2000年,三大门户网站搜狐、 网易和新浪成立,第一批B2C电子商务网 站如携程、阿里巴巴、易趣、E龙、当当等 我国互联网公司模式演变的 面的模式。先动者的优势并非永远不变,互 也相继成立;初始网民群体培育完成,尽 管总体数量到2000年仍只有400万。网 络服务主要集中在资讯、内容和电子邮件 的交互式交往方面,广告仍是网站主要收 入来源,门户网站模式初步定型;以内容 吸引眼球的“注意力经济”是主要的概念 模式。 (二)2000-2004年:模式应用 2000年纳斯达克崩盘,2001年苦海 探索,2002年三大门户实现首次季度盈 利,2003年阿里巴巴、中国化工网、 51 iob、腾讯、盛大等大量的互联网公司 群体性崛起盈利,风险资本王者归来。这 一阶段的互联网公司注重的是模式外的创 新,或者可以说模式内具体服务和产品的 应用开拓。所有的网站开始根据客户能够 产生现金流的领域努力推出新产品,如网 易开始做游戏,21 CN推出收费邮箱, TOM则紧抓短信经济,51iob则大力开展 线下服务收入。以阿里巴巴商务模式为标 志,大量以“中国”带头的B2B行业垂直 电子市场如中国化纤网、中国五金网、中 国化工网、中国服装网等开始会员服务收 费而盈利。 (三)2004-2008年:模式整合 网站在获得基本的盈利和现金流以后。 开始思考的是往哪个方向发展,品牌、内 容(产品)和技术孰轻孰重?企业又应该 制定怎样的企业愿景和定位?新的技术又 开始出现新的业务模式,如土豆、客集齐、 猫扑、奇虎等一大批极具特色又定位某一 细分领域的创业型互联网公司。这是这个 阶段模式调整的特征,新的模式和新的变 革都会对传统门户流量形成挤压。2004 年,搜狐开始实施“技术驱动、产品导向” 战略;阿里巴巴与雅虎中国合并,让雅虎 重归搜索;2007年阿里巴巴B2B业务分拆 上市,对旗下支付宝、阿里妈妈、淘宝网、 阿里软件等又进行架构重组。 商业逻辑 Paul Timmers认为商业模式包含如 下三个要素:产品、服务或信息流的体系 结构;不同商业角色的潜在利益;收入来 源。任何一个商业组织都有其特定的商业 活动业务流程,这一业务流程汇集了物 流、信息流、资金流,最终以增值的商品 或服务传递到客户,并产生每个组织所赖 以生存和发展的收益。概而言之,商业模 式是一个公司如何通过在价值链定位盈 利。本文回顾我国互联网公司发展的驱动 因素,以及公司模式演变的路径,可以归 纳出这演变背后的商业逻辑。 (一)点击率逻辑:眼球经济 点击率逻辑反映的是注意力经济,用 网民的注意力来产生广告的效应。在2000 年网络泡沫之前,大多数网络的创业思想 是模仿美国,获得风险投资,然后上市变 现,因此,此时的逻辑驱动是,只要有新 颖的概念模式,就可吸引网民的参与,点 击率所产生的眼球经济就可发挥作用,但 忽略了时间上传统企业在网络广告投入的 滞后效应和尝试阶段的存在,缺失的是商 务模式稳定的“收入来源”。于是,在策略 表现上是不计成本地提高访问量和点击率, 缺少长远规划。 (二)盈利点逻辑:生存战略 在2000年后网络泡沫的严冬时期,外 资退却,此时,盈利是关键,只有盈利才 能生存,我国的互联网公司此时按照自己 资源能力及实际情况尝试任何~个业务的 盈利点,依据现实业务和可预期收入,进 行战略收缩和局部突破。主要有两个方向: 一是回归传统,如51iob,通过传统的报纸 发行与人力培训来不断赚取现金;携程网 则是充分地利用电话营销来拉拢顾客,积 累基础。二是立足网络,如阿里巴巴推出 的“关键词搜索”等,所用的规则非西方 模式,却是本土化的客户需求创新。 联网公司对此的战略设计似乎倾向于多业 务的协同作战,来获得网民流量的整合或 者防止因业务单一而流失客户,B2B、B2C 和C2C这三种基本的交易结构正在趋于融 合和统一。由于互联网公司竞争只在鼠标 的点击之间,因此如何产生网民上网的黏 度成为竞争最为重要的核心问题,多业务 的协同让网民不断地能在网页上浏览成为 互联网模式守住入口的重要战略方向。 结论 我国互联网公司的发展过程,以模仿 美国模式开场,以回归本土商务需求为转 折,以对未来的模式调整为最近的战略需 求。每个阶段都表现出了独特的商业特征 经营逻辑,从一味满足资本需求追逐点击 率,到满足顾客需求挖掘盈利点,再到成 熟阶段的企业竞争力设计,生动地展现了 网络时代创业者探索的思想轨迹。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互 联网不管是第四媒介、渠道还是平台,本 质依然是为消费者创造某种价值,只不 过最终价值形式、创造价值途径以及传 递价值方式与传统有别;互联网环境下 的创业成功或失败的速度都可以很快, 因为其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多,所可能被 替代的技术突破可能性更大,新进入者 所蕴涵的潜在能量也更具有威胁;互联 网企业本身正在逐渐进入同质化竞争中, 从短期盈利走向更加长远的战略规划, 从满足风险资本要求到满足客户的价值 需求,从表面的模式迎合到真正塑造自 己的内核竞争力,将是众多互联网公司 当前面临的战略课题。 1.IT经理世界,1996-2005 2.新经济导刊,2001—2005 3.电子商务世界,20O0—2005 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