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ILM▲影视20世纪50年代中国电影的多元风格张欣宇(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摘 要: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电影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创作思想等方面的不同,在中国电影史上呈现出差异化风格,成为百年光影历史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电影也进入全新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产出规模、体制规范、意识形态、创作思想和题材内容等方面急需探索新的道路和呈现新的风貌。在20世纪50年代半创作半摸索加持政治环境影响的状态下,呈现出许多风格迥异的创作观念、电影作品和题材类型,由此汇成20世纪5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历史。关键词:20世纪50年代;中国电影;电影类型;创作观念;电影风格1 首要任务:塑造作为历史主体的“工2 政策催生:少数民族电影、儿童片、许多少数民族题材的动画片。《木头农兵”形象动画片和木偶片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姑娘》是我国第一部蒙古族题材的动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东北电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儿画片。这部动画片以水墨元素为亮点,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女们站了起来,一雪百年之耻,让中将蒙古族人民朴实无华的形象生动地以建国前解放区的进步文艺工作者为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管是呈现在了荧幕上。这部动画片在人物中坚力量,加之改造株式会社满洲映人数相对较多的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造型上偏写实,角色用线精细,动作画协会,这批文艺先辈以极大的革命族兄弟姐妹,都沉浸在建国的欢喜之设计流畅,人物形象生动,将水墨元热情投入新中国电影创作中,为广大中。20世纪50年代,电影创作家们怀素融入动画片中,通过水墨元素的烘建国初期电影观众展示构建了新的电着对于一个多民族大家庭的喜悦和期托与渲染,使这部动画片具有较强的影世界。此后,东北电影制片厂改为盼,加之新中国团结少数民族的政策,中国传统元素的味道。长春电影制片厂,成为新中国电影生拍摄制作了一大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除描写蒙古人民的《木头姑娘》产中最重要的创作集体之一。《桥》作品,并且在五六十年代逐步形成独外,还有讲述白族故事的《雕龙记》作为东北电影制片厂产出的新中国第特的创作领域,在五六十年代里,少和僮族动画片《一幅僮锦》。上映于一部故事片,在当时被誉为“第一部数民族电影涉及18个民族,出品量达1959年讲述白族故事的《雕龙记》是描写作为新社会的主人翁的中国工人47部之多[2]。在新中国这一特殊的历根据欧小牧整理的云南民间传说改编阶级的影片”[1]164。这部影片在艺术史阶段,少数民族电影在营造少数民而成的[3]。该片延续了木偶片在人物造手法上力图探索“工农兵电影新手族人民归属感、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认型上的一贯风格——写实性,在整体法”[1]164。其表现出对新中国电影生同和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强大风格上,这部木偶片富于想象,故事产、影像风格等方面的新追求与渴的作用,并且一直承担着重要的历史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惊险刺激,望,但在看待建国前中国电影成就的文化使命,在新中国初期电影创作中极富戏剧性,在人物造型上既有写实态度上缺乏合理辩证的角度,对于新占据了重要位置。性的人物塑造,也有基于想象与传说手法的探索也无果而终,没有在风格1950年上映的《内蒙人民的胜利》的虚拟形象刻画,各种木偶、龙偶设形式、类型样式上有更进一步的突是新中国成立后摄制的第一部少数民计精巧、制作精良,在人物神态、动破。作为当时国产电影塑造“工农兵”族题材的电影,该片讲述了在解放战作和心理等方面刻画得十分到位,充形象的一个缩影,《桥》表现了铁争时期,内蒙古牧民顿得布经过成长分显露出电影艺术家们的深厚功底,路工厂里从厂长到基层工人等工农与历练最终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成为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不畏艰险、不怕形象对于解放战争的支援,符合马一名合格革命战士的故事。除少数民邪恶和勇于斗争的高尚民族品格。克思主义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观,族电影外,新中国初期的儿童片、动3 喜剧样式的转型:从讽刺喜剧转向自此之后涌现出一批表现工农兵形画片和木偶片也有长足的发展,且由歌颂喜剧与轻喜剧象的影像作品。于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出现了在谈论20世纪50年代喜剧电影132乃至“十七年电影”时,不能忽视其意识形态的政治性。革命正剧作为当时的主流创作类型,聚拢和占据了大夏衍的指导下逐渐成型并让观众耳目一新,涌现出诸如《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之类的优秀作品。喜剧电族意识,国内开始了对前苏联教条主义的批评与反思,在文艺界也开始了对苏联模式的批判与反省。创作上不再单纯把苏联经验奉为圭臬,国产影部分的创作家的创作激情和创作资源,影由传统讽刺喜剧转变为以歌颂新时喜剧样式的创作与发展略显困难与窘迫,但尽管如此,电影创作家们依然竭力构思,涌现出如《五朵金花》《新局长到来之前》和《李双双》等一批优秀喜剧样式作品,在整体的创作上也从以《新局长到来之前》为代表的讽刺喜剧转向类似《五朵金花》《李双双》的歌颂喜剧或者轻喜剧。讽刺喜剧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主要受苏联 “解冻”思潮和国内“百花运动”的影响[4]。在1953年我国召开的第二次文代会上,周扬号召文艺家大胆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生活的矛盾[5]。自此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讽刺喜剧,如何求的《新局长到来之前》《口是心非》、王少燕的《葡萄烂了》《墙》、何迟的《买猴儿》等。何求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是讽刺喜剧的优秀代表。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敢于正面揭露官场中官僚主义的讽刺喜剧电影。在这之前,讽刺喜剧一直无人涉及,一方面原因是来自建国初期对《武训传》的大规模批判,多数电影创作者一直奉行“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的原则,不奢求在艺术上有大的突破。《新局长到来之前》讲述了一个善于恭维领导、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的总务科牛科长迎接新局长的故事,讽刺意味十足,激烈抨击了渗透在官场中的官僚主义作风。但是,1958年的“拔白旗”运动阻碍了讽刺喜剧的发展,兴起不久的讽刺喜剧又陷入了低谷,喜剧电影创作家们都“谈笑色变,望喜生畏”。建国十周年献礼之际,喜剧电影类型迎来了新的转机,歌颂型喜剧在代、歌颂新人物为特点的“社会主义歌颂型喜剧”。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不再以“讽刺”为基调,着重表现社会主义优越制度所带来的欣欣向荣、一片祥和的时代风貌,展示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笑点的制造主要靠误会、巧合等,并以此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营造戏剧张力,影片诙谐、幽默,在主题上多为表现人民内部矛盾,没有大的矛盾冲突。歌颂型喜剧没有针砭时弊的社会功能,少了些尖锐问题的揭露与显现,批判功能大打折扣,多了一些对现实的赞美与褒奖。4 结语电影从一开始作为舶来品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就与外来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百余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也证实中国电影一直受到外国电影的影响,只不过受当时文化环境和政治语境的影响,对待外国电影的态度有所不同。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电影模仿西方电影商业模式进行商业活动。30年代民族的危机和国家的飘摇,使积极进步的文艺分子把电影当作宣传工具,奔走呼喊。苏联电影理论通过左翼电影运动传入中国,主导和影响着当时的电影创作,深刻影响着当时大众的观影审美乃至意识形态。建国后,新中国需要整合意识形态和统一思想,占领文化宣传阵地。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成为最理想的效仿对象。因此,在政府指导和政策支持下,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中国电影在复杂的政治语境下开始对苏联电影进行积极学习。但是,随着中苏关系的波动和日益自觉的民片逐渐从苏联电影经验全盘照搬的桎梏中剥离出来,开始探索发展自己的民族化特征之路。但是,在那个政治运动频发的年代,中国电影人在艺术创作上无法完全追寻纯粹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他们的创作作品与国家的政治意志融合在一起,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环境,电影作者们创立了一套充满政治激情的电影语言[6]。同时,艺术家们将个体在影片上的艺术追求转嫁到自己在政治上的生命安全,在创作上畏手畏脚,不敢真正探索新的电影类型和电影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时的电影发展。但总的来说,20世纪50年代电影发展作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必不可少的一段历史,以建国前积极进步的文艺分子为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创作了不少受观众欢迎的经典影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参考文献:[1]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陆弘石.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306.[3]周珂,周恕.洋溢着鲜明时代特色的少数民族题材动画角色的设计探索[J].电影评介,2014(12):76-77.[4]徐亚茜.“十七年”讽刺喜剧的接受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5.[5]董健,胡星亮.中国当代戏剧史稿1949—2000[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63.[6]李晓欢.苏联电影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1950—1960)[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