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九下文言文对比试题及答案

来源:哗拓教育
九下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

(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7—9题。(8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④为禽⑤。(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②卑:谦恭、恭顺。③籴:买进谷物。④夫差:吴国君主。⑤禽:通“擒”,捉住。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行拂乱其所为 (2)王何患焉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2)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译文:

9. 【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 一类人。【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 。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

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公被狐白之裘 被: (4)乃令出裘发粟 裘: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1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2分) 12.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 苟富贵,无相忘

B.是义贵于其身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C.死亦我所恶 不以恶小而为之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 予观夫巴陵胜状

2.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通 意义:

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断子之手足

A.人皆有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欲之南海,何如 D.醉翁之意不在酒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 论证 的观点。 6.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 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四、【甲】《曹刿论战》第一段 【乙】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①,易置②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③,佯败走,而警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①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②易置:撤换。 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 1.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徧 (2)牺牲玉帛

(3)而绝其粮道 (4)秦悉坑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3.(1)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2)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 4.乙文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六)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12分)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 (2)公令疏军而去之( ) 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10.翻译句子。(2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

11.文段理解。(6分)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 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 ”这一句。

(一)文言文阅读(8分)

7.(1)拂:违背 (2)患:忧虑,担心(每小题1分,共2分) 8.(1)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祸患。(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接近即可)

9.【甲】文:经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伟大事业(1分,意思接近即可)【乙】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共2分

答案六:9.何加:有什么好处。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被:同“披”,披着,穿着 裘:皮衣,御寒的衣物 10.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 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11.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12.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二) 1。(1)同“遍”,遍及,普通。 (2)古代猪、牛、羊等祭祀品。 (3)截断 (4)动词,活埋。 2.(1)做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为什么参与呢? (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 3.(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4.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乙文译文】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军官。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事,派了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四 1.(1)使……活下来(2)怎么办(3)就(4)亲近 2.让士兵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种自已的田,不改变原来的制度。 3.周武王听从了周公建议,因为周公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老百姓安居乐业,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4.君主应该爱护老百姓,赢得民心才能赢得天下。

【乙文译文】周武王灭掉了殷,召来邵公问道:“商朝的这些人,怎么处

置?”邵公回答说:“有罪的杀掉,无罪的放一条生路。”武王说:“不可取。”

邵公出去,周公进来,武王问他:“你说这事怎么办好?”周公回答说:“让他们还住原来的房屋,耕种原来的田地,不要改变体制,只是亲近仁爱。”武王说:“这很好!”于是听从了周公的建议。

六【答案】1.倒下 正遇上 一会儿 抵挡 助词,无实义就 2.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3.(1)第一次击鼓气士气大振,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消逝怠尽。 (2)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 4.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5.知己知彼 或抓住战机。

七(一)8.(1)参与(2)离开,离去。(2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参考答案

9.B(2分)

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分。直译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

11.(1)远谋 鄙 (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 (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6分。每空1分。)

12 .门庭若市或从谏如流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3 B

14(1)当面指责 (2 )满一年(“一年”也可) 15.(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翻译时大意得1 分.“谤讥”“闻”译对得1 分)

(2)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翻译时大意得1 分,“前”“顾”译对各1 分)

16.(1)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

(2 )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 (一)1.B 2.\"辟\"通\"避,,意义:躲避3.D 4.(1)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的谚、部队士、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5.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6.万事莫贵于义\"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乙文译文】墨子说:\"世上万事万物没有比义更要珍贵的了。假如现在对别人说:'送给你帽子和鞋子,但是要砍断你的手、脚,你会同意干这件事情吗?'那人一定不会同意干这件事的。那么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帽子和鞋子不如手和脚珍贵。又说:'送给你天下,但是要把你杀死.你会同意干这件事情吗?'那人也一定不会同意干这件事的。那么又为了什么呢?那是因为天下不如自己的性命珍贵。为了争辩一句话而互相残杀,那是因为把义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要珍贵。所以说:'世上万事万物没有比义更要珍贵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