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4-07-17T16:48:23.3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5期供稿 作者: 赵长刚
[导读] 两组患者均在抗炎、补充体液等常规治疗基础之上,给予A组患者普通导管治疗,给予B组患者肠梗阻导管治疗。赵长刚(辽宁省新民市中医院外科 110300)
【摘要】目的 观察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34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给予A组患者普通导管治疗,给予B组患者肠梗阻导管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7.1%,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住院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A组,差异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肠梗阻导管;肠梗阻;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5-0214-02 我院对17例肠梗阻患者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措施,效果较为理想,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肠梗阻患者。患者经CT、腹部平片等检测过均确诊为肠梗阻[1]。A组患者男11例,女6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59.45±3.21)岁;肿瘤性肠梗阻患者14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20例;低位性肠梗阻患者13例,高位性肠梗阻患者4例。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每组1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抗炎、补充体液等常规治疗基础之上,给予A组患者普通导管治疗,给予B组患者肠梗阻导管治疗。患者取右侧卧,对患者胃肠道进行检查,对胃内容物进行吸取,自鼻腔将肠梗阻导管置入,注无菌蒸馏水,并将导丝插入,外端留置1cm。将导管送过幽门,注入10~15mL蒸馏水后进行充分固定,拔出导丝,将吸引口与负压吸引装置连接。在实施手术前,患者均禁食,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就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告知,以消除不必要的恐惧、紧张等心理。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腹胀缓解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进行观察[2]。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CT、腹平片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情况。有效: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明显消失,经CT、腹平片等检查均显示明显好转。无效: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没有完全消失,经CT、腹平片等检查异常依旧,甚至出现加剧现象[3]。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表示,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用X2对组间比较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7.1%,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3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3 讨论
肠梗阻为临床常见外科急腹症之一,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均称之为肠梗阻。由于其诊断具有一定困难,且病情可在短时间内快速变化,因此常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等严重后果[4]。肠梗阻导管因可以随肠管不断蠕动,并在短时间内对肠管内高压进行快速解除,同时具有引流量大等特点,在改善肠壁供血、降低内毒素移位的同时,有效避免绞窄性肠梗阻的发生。比之传统导管,肠梗阻导管具有腹胀缓解时间短、首次排气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等显著优点,同时还可大大降低患者术中感染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虽然肠梗阻导管具有价格昂贵等缺点,但却可在短时间内起到缓解梗阻的效果,降低手术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发生率等,在一定程度上可明显降低治疗总费用,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玉凤.小肠梗阻导管在48例肠梗阻患者应用中的护理体会[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2013,6(1):50-52. [2]高军,范立萍.肠梗阻导管的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25(30):275-276.
[3]张岩,王勇.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中国医药指南,2013,26(8):32-33.
[4]张淑英,王延召.肠梗阻导管应用于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3,30(4):471-4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