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矛与盾》是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在同时夸耀自己所买的矛和盾时,语言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内容,感受古文遣词用字的凝练与精要,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感悟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掌握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3.通过本课的学习,在学生感受祖国汉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悟,理解文言文的词义、字义,明白寓言的意思。 2.在体味古文语言韵律美得同时,感悟其深刻的寓意。
3.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会寓言的具体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出示视频、图片,导出新课
1. 出示视频,考察学生对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的积累。
2.出示图片1:守株待兔;图片2:狐假虎威;3:拔苗助长。(了解寓言特点)
3.出示《矛与盾》课文插图及相关图片,了解矛、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4.学习《矛与盾》这则寓言,了解“自相矛盾”这则成语的由来。 二、初读感知 1.知作者
出示韩非子相关资料 2.初读文
指明朗读课文,读准读通。(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理解生字词,进而明白文章大意) 4.指名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知大意即可) 三、研读交流,深化升华
1. 楚人到底错在了什么地方?用一个成语概括。 2. 小组讨论,“其人”为何“弗能应也”?
3. 你在文中遇到过类似的自相矛盾的事么?举个例子说说。 4. 这篇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5. 配乐根据节奏诵读,达到理解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大意),熟读成诵。 6. 范读,自由诵读。
7. 生活当中还有哪些自相矛盾的现象?并进行病句练习。 四、课本剧表演(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五、板书:
自相矛盾
于物无不陷
矛自相 与 矛盾盾 物莫能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