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说“百姓富裕,物质丰富,对于⽂明⾃然渴求”。但君不见颜⽒之⼦,陋巷瓢饮仍痴醉儒学不改其乐?有⼈说“骄奢忘本,但圆明园兽⾸重聚岂⾮因国⼈⾼价拍回?”
其实,⽂明与物质好⽐果实与种⼦。⽂明来⾃物质,⾼于物质,反作⽤于物质。正如种⼦种下会长出果实,⼈们吃完果实⼜会留下新的种⼦。⼆者本是同源,互为⽣灭,怎可单向辨析。
如今的《国家宝藏》中的宝藏正是前⼈留下的种⼦。贫弱年代,种⼦离了⽔,⽆法⽣根,但⼈们将其代代相传,誓死捍卫。固然,当清代末年我们挨打受饿时,⽆什么电视节⽬宣传“中国⽂化”,但那时⼈们就不追求⽂化了吗?那些抱着价值连城的瓷器、国画、⽟雕潦倒⼀⽣的⼈,守住了⼼中的⽂化种⼦,并传之后世。
于是今天,当我们不必空守着前代的古物,⽽有了⾜够可享受的物质资源时,种⼦便萌发。⼀时间,电视节⽬、电影、街艺;弘扬者,追求者⾬后春笋般破地⽽出,漫⼭遍野。
⼈们所未注意到的是,当这些器物改变、震动着我们的⽂化观时,我们的⽂化也在赋予这些种⼦新的基因。
敢问何代何朝有请明星讲解推⼴⽂化?敢问何曾有专⼈成组,耗资耗时只为宣传⽂物⽂化的?基于⼯业时代物质富⾜产⽣的全新⽂明,与前代⽂明,以前代物质遗产为纽带,进⾏了跨越时空的“基因交流”。⽽后我们⼜诞下了新的物质“遗产”——影像。当百年后⼈类同时拿起“清明上河图”和《国家宝藏》节⽬中关于它的解说录像,⼜会有怎样的⽂明碰撞?这碰撞,⼜将诞下何样的⽂明果实?这果实中,⼜该有怎样的,带有何种基因的种⼦? 正是这轮轮回回,相互作⽤,才使⽂明与物质密不可分,纠缠千丝。
看到《国家宝藏》时,我不禁笑了,这便是我们的⽂明价值吧:我们拾起前⼈的种⼦,⽤⾃⼰的⽂明浇灌培育它,赋予它新的意义与基因,当我们离开时,把这⼀期节⽬存于U盘,郑重的交给后⼈,叮嘱他们择良⽇种下…… 这⼤约也是古⼈、来者之⽂化价值吧! 愿此轮回之⽕,永不熄……【篇⼆】
⼏千年的⽂明古国得以传承,不仅是物质成就⽣活,还需要⼈们的智慧成就物质。换句话说:⽂化程度决定物质⽣活的⽔平。除温饱年代以外,每个世纪的繁荣昌盛必定伴随着诗书礼乐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容局势混乱则称为礼崩乐坏。这正是说明,⽣活不仅需要适⽤的物质,还需要精神的追求。
不探究精神的价值,就会成为只追求物质的傀儡。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的⽣活节奏亦随之加快,于是没有空虚岁⽉去注重精神⽣活。每⼀本书蕴含的奇彩世界,每⼀⽇黄昏凄美的⼣霞,每⼀朵曼妙姿态的鲜花,每⼀⾸歌的赞叹,都没能成功挽留仓促⾏⾛的⼈们,停下脚步,看⼀看,赏⼀赏,问⼀问,⼈⽣除了学术追求,还有什么?这个问题鲁迅先⽣应该是给予了的回答。鲁迅早年学医颇有成就,赢得了藤野先⽣的肯定,但⽬睹国⼈对同民族之⼈的死⿇⽊不仁,他决定弃医投戎,⽤笔来拯救民族的衰亡。药物只能⿇痹神经,鲁迅的⽂章却能使民族精神觉醒,让中国不⾄于从此⼀蹶不振。这,就是精神的⼒量,就是⽂化的较⾼境界。
⼀个⼈活在世上就是不断思考与选择的过程。物质上:选择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较容易;精神上:学什么?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就不容易了。我们幕天席地的⽣涯中,被追星,攀⽐,调侃等⽣活的低级趣味充斥着,于是安于现状不追求更⾼的⽬标。衡量⼀个⼈的⽣活质量不是⽤⾦钱地位,⽽是⽂明修养。陶潜独坐⽉下,对花品茶,⼀夜未眠,思考着,留下⼀句:不为五⽃⽶折腰。这是多么清⾼正直的⽓概,若不是他崇⾼的精神境界,哪有这⼀代⽂豪,如今也不过是⼀任⼩⼩的彭泽令罢了。物质没有成为陶潜的绊脚⽯,然⽽成就《归去来兮辞》的是那⼀夜的思考和明智的抉择。
如果A有⼀个苹果,B也有⼀个苹果,AB交换之后,仍然都有⼀个苹果。但如果A有⼀个想法,B也有⼀个想法,交换之后,AB就有了两个想法。由此可见,物质与精神的区别在于:物质1*1=1;精神上1*1=2。在衰落的清王朝,实⾏闭关锁国,认为⾃给⾃⾜就可以⾼枕⽆忧,实则不然。没有了与外国的联系,持续的⼩农经济,使号称泱泱⼤国的中国远远落后于完成⼯业⾰命的外国。少了物质的交流不会给⽣活带来过多的影响,少了精神的探讨则思维得不到进化。如果⽣活少了⽂化的进步,那么发展是缓慢的,落后是必然的。不仅古时候是这样,当今社会同样适⽤。⼀个民族在⽂化上能否有伟⼤的建树,归根结蒂取决于精神⽣活的总体⽔平。
⼀个智者,会将物质与精神并为同等重要,没有精神的物质是迷茫的。追求功利的同时,不妨提升⼀下⽂化境界,给中国⽂化的发展带来多⼀些希望。【篇三】
在⽇益物质化的社会中,⼈们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不胜枚举。我不禁要问:有多少⼈还能够做到⼀视同仁地对待物质与精神,并找到⼆者的平衡点呢?
正如材料中的那只收藏阳光﹑颜⾊与单词的⽥⿏虽然重视了精神层⾯的富⾜,但是忽略了物质层⾯—他还是得活着,活着就得吃饭与次不同的是,其他的⽥⿏能够意识到物质精神的重要性。美中不⾜的是,他们单单认为物质的重要性⾼于精神。 哲学中说,物质是⼈类⽣存与发展的基⽯。通俗⽽⾔,你⾸先得活着,活着须要物质的⽀撑。管仲说,仓廪实⽽知礼节,⾐⾷⾜⽽知荣辱。这句话的合理性就在于揭⽰了物质的重要性但是请看看中国还有多少地区仍受贫困的束缚。这些⼈⾷不果腹,最简单最基本的物质⽣活得不到切实的保障,⼜何谈期望那些孩⼦成为祖国的花朵与社会的栋梁?前段时间,各⼤媒体曝光的⼭区孩⼦以吃野菜为⽣的事件,虽说带有⼀点夸张炒作的意味,但其中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却⼤同⼩异。
但是仅仅依靠物质供养现代化的⼈类是远远不能够的。常⾔说得好,终⽇⽆所事事,则必病也。⼈是⼀棵有思想的苇草。诚然,⼈⽣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得不去⾯对各式各样的抉择亦或是困难,⽽这些抉择与困难仅依靠物质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阅读书籍,去观赏风景,去远⽅阅历,去做⼀切有益的事情去给养⾃⼰的精神⽣活。
纵观如今社会,“⼟豪”似乎纵横天下。他们颐指⽓使,财⼤⽓粗,⾜迹遍布全世界。他们寻找⼀切可以发财的机会,却很少在意精神⽣活。对他们⽽⾔,⾦钱可以买来美味佳肴,娱乐设施,却买不了书籍中的智慧,对⼈⽣意义的感悟。
《圣经·箴⾔》中说:勤劳的⼩蚂蚁能够搬运阳光以备不时之需,懒惰的⼈却永远那么懒惰,甚⾄连⼩蚂蚁也不如。蚂蚁不及⼈的聪智,却懂得物质的重要性,⽽那些懒惰的⼈往往不重视必不可少的物质,只知道浑浑噩噩地吃喝玩乐,更不必说精神了。
我觉得⼈应该兼顾物质与精神,不偏不倚。⾄此,⼈⽣便不会碌碌⽆为地虚度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