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文言实词的活用
1.概述
文言文以实词为主,实词中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很大障碍之一。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现象的基本情况并学习相关内容,掌握解决它的基本方法。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可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
2.名词用作动词
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如: .............................
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②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③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①“蹄”用作动词,译为“用脚踢”。②“洞”用作动词,译为“打洞”。③“籍”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这个意思与“籍”的名词义“户口册子”有关,户口册子的功用
- 1 -
就是登记户籍。
3.名词作状语
(1)普通名词作状语
⑴表示比喻,译为“像……一样”。如:
①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
①“云”、“响”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响应一样”。
⑵表示使用的工具或方式,译为“用……”。如:
①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①“木格”是名词做状语,译为“用木格”。
⑶表示处所、趋向,译为“在……”“从……”。如:
①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赤壁之战》)
①“水陆”是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水面上和陆地上”。
⑷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译为“像对待……那样”“把……当作……”。如:
- 2 -
①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①“兄”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哥哥那样”。
(2)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或趋向,译为“在……”、“向……”。如:
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①“西”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向西”。②“外”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在外”。
(3)时间名词作状语。
⑴表示动作的频率,“日”、“月”、“岁”可译为“每天”、“每月”、“每年”或“天天”、“月月”、“年年”。如:
①日削月割。(《六国论》)
①作状语的“日”译为“每日”,“月”译为“每月”。
⑵表示情况在加深发展,“日”可译为“一天天”、“一天一天”、“一天比一天”。如:
①其后,楚日以削。(《屈原列传》)
①作状语的“日”译为“一天天”
- 3 -
4.形容词用作动词
用一个相应的动词来对译,这个动词既与原有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有关,又.....................................能恰当支配句中的宾语。如: ...........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①“私”用作动词,译为“偏爱”。②“明”用作动词,译为“照明”
5.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和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时,也有使动用法。 ......................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可用“使(让)+宾+动”的形式来对译。如: ..........
①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归”是使动用法,“归之”译为“让他回去”。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一般可用“使+宾+形”的形式对译。 .......
- 4 -
①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促织》)
①“昂”是使动用法,使……昂贵,译为抬高。
(3)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一般可用“使+宾+.....为+名”的形式对译。如: ....
①齐宣王欲将孙膑。(《孙膑》)
①“将”是使动用法,“将孙膑”译为“让孙膑作主将”。
6.意动用法
文言文的意动用法,主要是指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这时的形容词和名词都用作动词。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一般可用“以+宾+为+形”的形式对译。如: .........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美”是意动用法,“美我”译为“以我为美”或“认为我美”。
(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成(当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一般可用“以+宾+为+名”的形式对译。 .........
- 5 -
①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
①“宝”是意动用法,“宝珠玉”就是把珠玉看成宝物。
7.思路导析及小结
词类活用就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的语言环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
那么怎么辨别词类活用呢?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分,...........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从内容看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考查大家根据上下文辨析常用词词义的能力。包括实词的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虚词的一般用法等。
二是考查大家能否正确理解句意的能力,包括句式辩识,句译选择等。
三是考查大家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也就是整体阅读能力。这些情况与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实际是不很协调的。它启示我们,一定要在初中起始阶段认真读熟读透课文,注重积累.................................和掌握常用文言文实词词义,虚词用法,文言文句式和有关的文化常识等,其中尤以词义.......................................
- 6 -
积累为基础。 ......
练习
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沛公欲王关中。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3.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使动的词,并解释。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7 -
③李牧连却之。
4.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意动的词,并解释。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②子怪而问之。
③渔人甚异之。
第二部分:几种重要的文言句式
1.概述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2.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联系判断句中的两部分,文言文则不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判断。一般的说,它有以下几种形式:
(1)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来帮助判断,形成“……者,……也”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只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形成“……也”格式,如:夫战,
- 8 -
勇气也。
(3)只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停顿,谓语后不用“也”字,形成“……者,……”格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4)主语后面既没有“者”字也没有“也”字来帮助判断,只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5)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之前用一个否定副词“非”,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如:人非圣贤,孰能无惑?
(6)在谓语前用“乃”、“即”、“则”、“必”、“皆”、“悉”等副词来加强肯定语气,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为”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判断,如:在药则未为良时。
3.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着,或称施事者;另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着,或称受事者。常见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前面的主语具有被动性,“于”相当于“被”,如:而君幸于赵王。
- 9 -
(2)在谓语动词之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语具有被动性质,“为”相当于“被”,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3)在谓语动词前用助词“见”,构成“见+动词”格式,或“见……于……”格式,表示被动,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长见于大方之家。
(4)不用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兵败地削,亡其六郡。
4.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⑴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⑵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⑶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⑷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 10 -
(2)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⑴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⑵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动词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 ....................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5.省略句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某些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省略,只是省略的情....况比现代汉语更多,更复杂。如:永州之野产野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皆死。
- 1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