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比较爱热闹,有的人则比较害羞,但他们又不总是维持这种状态,这就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很困惑,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他(她)呢?其实正是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了不同的人格。
所谓人格,在心理学中的一般界定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这样格式化的语言对于我们这些不刻意研究人格理论的人而言确实是难以理解的。但是心理学上研究人格,是认识人类自身的一种研究活动。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人格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但是不同的心理学家强调不同因素的作用,其中讨论最多且争论时间最长的两种观点:一种是决定我们人格差异的因素是遗传—生物—生理因素;另一种是决定我们人格差异的因素是环境— 学习— 经验因素。简而言之,一种是认为遗传因素起决定作用,另一种是环境因素起决定作用。
认为遗传因素起决定作用所依据的事实有:艾森克的理论、气质、双生子研究。
首先是艾森克的理论,他认为人格的个体差异主要是遗传造成的。他的主要依据是:第一,人的三种基本特质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保持相当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相处模式,而这些模式就适用于不同的人格,而且具有某种特定人格的人不会轻易改变,比如一个感情激烈、喜怒无常、好冲动的人不会轻易变成内敛温和沉静的人,大多数时候都是一生是这样的。第二,跨文化的研究表明,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都发现了人格的三种基本特质,即内—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如果是环境因素起决定作用,就无法解释这一跨文化一致性了。第三,对于人格的三中基本特质,都可以进行生理学解释。就像我是一个外向型的人,喜欢社交,喜欢有强烈刺激的活动,是因为我大脑皮层的生理唤醒水平比较低,缺少刺激的时候我会感觉到枯燥乏味。
然后是人格的气质层面,所谓气质,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性情、秉性,其实是跟心理学中的气质比较相似的。一般来讲是把气质分为三个维度:情绪性,指一个人情绪反应的强度;活动性,指一个人是好动还是好静;交际性,指一个人是否好交际。其实在古希腊时就已经有医生用人体内的四种体液来解释人的不同气质。虽然这种体液说缺乏科学依据,但是其实外向型与神经质与体液说是一一对应的:外向—稳定者属多血质、外向—不稳定者属胆汁质、内向— 稳定者属粘液质、内向—不稳定者属抑郁质。一般而言,大多数人是三种特征的综合体,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气质特征,有研究证明,人的基本气质特点早在一岁左右就表现出来并保持终生。
接下来是对于双生子的研究,根据研究者对于同卵双胞胎与异卵双胞胎的人格特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同卵双生子之间的相关均显著高于异卵双生子之间的相关。而同卵双生子的遗传基因是相同的,异卵双生子的遗传不同,由此可知,遗传因素是与一个人的人格密不可分的。
影响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产前环境、出生过程、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阶层和社会文化。由这些可以知道我们生活的环境都会对我们的人格产生影响。
其实在我们只是一个小小的受精卵的时候,环境对于我们的影响就已经开始。以前的人们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胎内环境和生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所以很多孕妇都会注意不让自己接触烟酒、毒品以及其他对自身有害的药物,也会注意保持情绪愉快。
孩子出生之后首先接触的环境便是家庭环境,有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早期的人格形成是有很大影响的,不同的家庭环境会造就不同的人格。其中家庭教养会对孩子的人格产生一定的影响,权威型的父母一般表现为过分支配,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
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放纵型的父母则由于对孩子过度溺爱,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的父母则可以与孩子共同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孩子会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父母的价值观也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在人成长的早起,我们是通过模仿来慢慢形成自身独特的人格的,而父母的价值观的倾向和对待问题的看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价值和人格的取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也是有影响的,在现在的社会中,父母由于对孩子的期望可能会强迫孩子去做一些他们不想做的事,交际一些不是他们出于真心的朋友,久而久之,必定会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产生相当的负面影响。还有,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不仅影响亲子关系,还对其人格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学校就会变成孩子活动的主要场所,每个人的一生都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学校教育对人的人格形成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人会逐渐学会与除了家庭成员之外的其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并且建立自身的学校人际关系网,而师生关系也可以影响人的人格形成,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比父母更具权威性的存在,所以更加会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由此可见,教师若要成为合格的榜样则需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使得学生不要因为自身的引导而使其人格朝负面发展。另一方面,学校的集体氛围也会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产生影响,所以在学习之余,学校应该努力维持良好的集体氛围,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人格。
我们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在不同的阶级的,虽然说是人人平等,但是我们每个人所处的家庭所拥有的的物质财富和家庭成员受教育的程度都是不同的,而这些东西就决定了我们所处的社会阶层的不同。一般而言,处于较高阶层的人更加可以克制自己的感受,而处于低阶层的人则不容易克制自己的冲动。而社会阶层对于人格形成的影响在于不同阶级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且不同阶级的父母的价值观也会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产生影响。比如,中产阶级的父母会要求孩子从小就接受一些价值观,如整洁、自律、责任感等。而低阶层的孩子则由于父母的较少限制,所以很会较少地克制与自己需求相关的冲动。
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对于人的人格形成也会有相当大的影响,因为我们是在同一个社会生活,虽然不同的人所处的阶层不同,也会因阶层不同而产生一定的人格差异,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即使是在不同的阶层,我们也是有相同的人格特征的。在高度全球化的现在,我们世界其他地区的沟通也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发现,不同的国家的人是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的,而这种价值观自然会影响整个国家的民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国民性”。比如,德国人的严谨,法国人的浪漫,中国人的热情,这些都是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所导致的。我们现在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的价值观也必然和处在农业时期的人民不同,我们现在鼓励创新,但是在农业时期,人们因为对创新所带来的后果的不确定而不敢轻易尝试,所以古人较之我们现代人而言更加保守,内敛。所以,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从而影响我们的人格形成。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人格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一个人的人格既具有个体性,还具有阶级性和国民性。其中个体性主要是由遗传因素所导致,而国民性和阶级性则是由环境因素所致。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我们每个人才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人格,人格是无所谓优劣之分的,它就是我们每个人自身的标签,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变化也会因人格的不同而表现不同,但这正是我们人的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
R.L. Atkinson.心理学导论(下册)[M].车文博,孙明之,等,译.台北:台湾晓园出版社,1994:6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