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需求规律: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为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3.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4.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5.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6.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7.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相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百分比。 8.最低限价:最低限价又称“保护价”。是指一国政府对某种进口商品规定的最低价格界限,即当进口货物的价格低于规定的最低价格时,则对其征收进口附加税或禁止进口。 9.最高限价:指政府对某种商品所规定的最高价格.
10.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1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12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13.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他时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1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保持同等效用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它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15预算线:预算线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16.价格-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17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
18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
19生产函数: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20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即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当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变,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在达到某一点以后,总产量的增加额将越来越小的现象。 21边际技术替代率 :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22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23机会成本:一般地,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24.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25.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26.停止营业点:是短期可变成本(AVC)和边际成本(MC)的交点。
27.价格歧视: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
28.自然垄断: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如果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
29.帕累托最优状态: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30.、巿场失灵是指巿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简答题:
1.故宫对国内游客的门票价格为50元,对国外游客的价格为80元,请问故宫门票的定价方式是市场定价的那种方式?在怎样的条件下,施行这种政策才能有效? (1)二级价格歧视 (2)条件:
第一,市场具有不完善性,即必须是垄断市场。第二不同的消费者对同种产品的需求弹性不同。第三,能有效地把不同市场或市场的各个部分之间分开 2.为什么有些企业即使出现亏损也继续生产?
(1)短期里,厂商的成本可分为TFC和TVC两部分,无论厂商是否生产,TFC都是必须的。 (2)亏损的情况下,只要利润最大化所对应的价格高于AVC,厂商会继续生产,因为收益在弥补了TVC后仍有剩余,可用来弥补一部分FTC。
(3)利润最大化所 对应的价格等于AVC,厂商将决定是否停止生产。 3.为什么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1)从替代效应看,提高工资率,闲暇的代价增加,劳动者会减少对闲暇的购买,更多地劳动,使劳动供给增加。
(2)从收入效应看,提高工资率,劳动者实际收入增加,增加了对闲暇的需求,导致劳动供给减少。
(3)在低工资阶段,工资率的上升使工资总量的上升并不大,受收入的限制,劳动者的替代效应应大于收入效应;在高工资阶段,工资率的上升使工资总量的上升很大,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
4.简述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
(1)有大量的厂商。市场中的厂商的数目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单个厂商的产量在全部市场供给中所占份额微乎其微,厂商产量的变动无法影响市场价格。
(2)厂商进出行业完全自由。这种行业具有最充分的竞争性。如果这个行业的利润和工资比其他行业高,资本和劳动就会自由进入这个行业而不会受到阻碍。
(3)所有厂商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在经济学中也称所有厂商的产品是“同质的”。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没有商标也无需广告。
(4)厂商和消费者都具有市场的完全信息。是说厂商和消费者都了解同他们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完全信息假设保证了厂商和消费者的选择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 论述题
1.试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必要性
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给定和生产的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种可变投入使其边际产量增加到某一点,超过该点后,增加可变投入会使其边际产量减少。 2)我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这意味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依靠农村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但我国农业人口太多,守着及其有限土地上,农民就不可能富裕起来,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农村剩余劳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农村剩余劳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村剩余劳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率,会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提高全名素质,有利于农业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外部影响是如何导致市场失灵的?政府应采取那些措施矫正市场失灵?
1)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它所在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外部性的作用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福利经济学认为,如果外部经济效果不能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抵消,那么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
2)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在很多条件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非对称信息。一项经济活动存在外部经济时,人们从该项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会小于社会利益,而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人们从事该项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又会小于社会成本,这两种情况,资源配置都会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所以外部性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
3)政府应采取的矫正市场失灵的措施:课税与补贴,使外部性效果的产生者自行负担其外部成本或享有外部利益;合并重组企业,使外在性问题内在化;赋予财产权,对能排他的公共品赋予财产权,对享用着收费,破坏者赔偿,削减外部性,提高经济效率;政府直接接管,如污染的管制;
3.试述市场失灵原因及政府应对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政策。
1)垄断导致低效率和寻租现象。反垄断政策:反垄断法;对垄断实行公共管制;税收政策;对垄断的政府所有制。
2)外部影响导致使价格信号失真,资源配置失当。有关外部影响的政策:规定财产权;政府直接管制;使用税收和补贴的办法;外部影响内部化------企业合并。
3)公共物品的特征导致消费者免费搭车行为和私人企业不愿生产公共物品。因此,公共物品就会低于最优数量,甚至没有公共物品。针对公共物品的政策:有政府提供公共物品,通过税收的形式生产。
4)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迫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决策,从而导致失误与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下降。 针对不完全信息,信息不对称的政策:政府采取措施尽可能保证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够得到充分和正确的市场信息,即增加市场的“透明度”。政府还经常通过提供信息来保护消费者主权或代替消费者进行部分决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