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群落的结构
❖ 群落的概念 ❖ 群落的物种组成 ❖ 种间关系 ❖ 群落的空间结构 ❖ 群落的季节性 ❖ 生态位
❖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考点精析 1、群落的概念
(1)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注意】它包含了生态系统内的所有生物成分,由一定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例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沙市中山公园动物园中的各种生物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不能构成一个群落 ②地衣阶段形成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苔藓不会使岩石分解 ③不同地段的种群常呈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④冬候鸟秋天飞到南方越冬,使群落的组成发生了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⑤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极度干旱区,群落中物种较少,群落结构较简单 A.①④⑤
2、群落的物种组成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⑤
群落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1)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2)物种组成规律:
①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丰富度越高,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②物种丰富度随维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海拔的增加而减少。
例2.科学家研究了日照近海域、岚山港垃圾倾倒区和养殖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其研究结果如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调查海域 日照近海 岚山港垃圾倾倒区 日照养殖区 优势种 拟特须虫、寡鳃齿吻沙蚕、深沟毛虫 / 寡鳃齿吻沙蚕、不倒翁虫、脆壳理蛤 平均丰度/(ind·m-2) 平均生物量/(g·m-2) 942 525 313 19.91 3.62 18.78 (注:丰度为物种丰富度)A.表中数据说明人类活动降低了物种丰度 B.日照近海的优势种之间的竞争更大一些
C.去除寡鳃齿吻沙蚕,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会发生变化 D.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3、种间关系
①原始合作(互惠):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和寄居蟹。 ②互利共生
I. 含义: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
II. 数量关系(左)与能量关系(右)
③种间竞争
I. 含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鬃狗。 II. 数量关系和能量关系
数量关系如图1和图2。图1:A和B的种间竞争能力不相同,A竞争能力显著高于B,出现“你死我活”现象。
图2:A和B的种间竞争能力大致相同。 ④捕食
I. 含义:一种生物以另外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例如翠鸟捕鱼。 II. 数量关系与能量关系
数量关系图:先增先减者为被捕食者,后增后减者为捕食者。A:被捕食者,B:捕食者。
⑤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例如:马蛔虫与马,菟丝子与大豆等。
例3.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占比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形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种间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例4.在自然界中,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关系呈期性波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现象与种内竞争无关 B.二者的数量变化是不同步的
C.不是所有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都符合该模型
现周
D.呈现出这种变化规律是因为两种群互相制约、互为因果
例5.请判断下列有关下图所示的三种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表示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其中曲线a表示天敌的数量变化 B.图②可用来表示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二者分开彼此有利
C.培养液中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 D.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均不利于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4、群落的空间结构
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含义 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分层现象。 实例 ①森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②湖泊中,就有挺水层(如芦苇、莲、茭白)、浮水层(如凤眼蓝、浮萍)和沉水层(如水车前、小眼子菜、竹叶眼子菜、黑藻)等; ③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①芦苇等水生植物只能长在浅水或水边;红树、柳树等只能长在水源附近;松、杉、柏树等能长在比较干旱处。 ②在森林中,在乔木的基部和其他被树冠遮住的地方,光线较暗,适于苔藓植物生存,而乔木间隙或其他光照较充足的地方,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水平结构 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 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丛。 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③高山上海拔升高植被分布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三草甸、苔原。 影响因素 ①陆地:植物——地上:光照、温度,地下:水分、无机盐等;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②水生:光照、无机盐和溶解氧等 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 表现 动植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例6.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影响水生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原因是光照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高山上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的植被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等,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5、群落的季节性
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例7.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群落中,各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营养关系 B.高山植物群落因海拔高度而呈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C.水生群落因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而分层 D.温带地区的草原和森林因季节变化而体现出群落的季节性
6、生态位
(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
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研究内容
①动物: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种间关系)等。
②植物: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种间关系)等。
(3)生态位重叠与生态位分化
①生态位重叠: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的现象。
②生态位分化:其结果是在通过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两个生态上很接近的种群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栖息地分化)、吃不同食物(食性上的特化)、不同的活动时间(时间分化)或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以降低竞争的紧张度,从而使两种之间可能形成平衡而共存(生态位宽度增加)。
(4)生态位形成的原因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例8.某地区生活的五种莺都以昆虫为食并在云杉树上筑巢,但位置不同(阴影部分表示取食和筑巢位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活在该地区云杉林中的所有莺属于一个种群 B.不同种莺在不同位置取食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 C.五种莺的筑巢和取食区域不同是种间竞争的结果
D.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五种莺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7、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调查内容: ①调查群落中的物种数 ②调查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 (2)调查方法:取样器取样法 (3)结果统计方法: ①记名计算法 ②目测估计法 (4)调查步骤
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采集小动物的方法: ①诱虫器采集法
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在去底花盆中放一个金属网,将取到的土壤样品放置在金属网上。为了使空气流通,土壤与花盆之间要留一定的空隙。然后,将花盆放在诱虫器上,打开电灯。 【注意】酒精的作用是:将土壤动物杀死固定,防止腐烂。
②简易采集法
将取到的土壤样品放在瓷盆内(要注意防止小动物逃走),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现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来,体型较小的则可以用吸虫器采集;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入试管中。
【注意】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例9.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避湿的特性
B.图示装置为吸虫器,适于采集身体微小的土壤小动物 C.金属筛网可以用多层纱布代替,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可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或放置湿棉花
精准训练 1.稻田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褐飞虱是水稻的首要害虫,二化螟也是危害水稻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研究害虫的生长发育规律,能为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科研人员在害虫寄生情况不同的四组水稻植株上,放置二化螟,7天后分别测定各组水稻植株上放置的二化螟虫体重量,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二化螟和褐飞虱同在水稻植株上寄生,它们有着完全相同的生态位 B.施用农药后,两种害虫的数量下降,稻田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C.实验结果表明褐飞虱单独存在时有利于二化螟虫体生长
D.第2组和第4组比较说明褐飞虱与二化螟共同寄生时增强了二化螟种内竞争 2.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海洋中的全部鱼 B.一片草地里的跳蝻和蝗虫
C.一个池塘的藻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 D.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
3.斑点叉尾鱼和鲢鱼是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人们常常将它们混合放养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研究人员对两种鱼所摄取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研究绘制了下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d越大说明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越激烈 B.b越大说明斑点叉尾鱼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C.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D.生态位就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占用资源的情况
4.生态位反映了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如图表示物种和物种b在某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某种生物的生态位,需在种群和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 B.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后,更容易消亡的是物种b C.若环境发生巨变,则物种a和b的生态位可发生改变 D.物种a和b生态位的重叠部分减少,会缓解种间竞争
5.某研究小组从土壤中收集甲、乙两种小动物,并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和混合饲养两种小动物,统计他们的数量和时间的关系,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不是导致甲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B.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土壤小动物数量适合用样方法 C.单独培养,小动物乙数量增长呈“J”型 D.小动物甲单独培养早期不存在环境阻力
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草原生物群落中的草本植物如地毯般铺向天边。这些草本植物的长势比较整齐,草原上还分布着成群的牛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原上的草本植物长势整齐,没有优势种,但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草原,要研究草原的范围、边界和草原上常见动植物种类等 C.群落的季节性指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变化而发生规律性变化,该群落不具季节性 D.草原上的动物在水平方向上是均匀分布的,这种分布特点可大大减少竞争压力
7.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见下表。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年份 1 种类 乔木 0 0 0 14 23 4 15 25 40 灌木 0 3 4 12 19 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 总计 28 30 30 56 76 A.植物的生态位分化,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总体提升 B.40年间,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发生了变化
C.由表可知,40年间,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呈现“S”形增长 D.与荒漠群落相比,40年间该地总降雨量较为充沛
8.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层,同时树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物种组成及比例 C.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9.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蝌蚪存活率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甲 乙 丙 1 2 3 4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斗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10.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请判断下列有
0 2 4 8 87 7 40 58 30 25 42 32 11 20 37 10 关三种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 B.在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 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对彼此有利 D.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对一方有利 11.下列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B.在采样时,应将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后再进行采样 C.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不能打开电灯,以免影响采集
D.在同一块土壤中,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12.滹沱河水系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污水等功能,是石家庄的母亲河。沿河的景区内由近水边到陆地可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要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_______________。 (2)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
(3)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使群落的垂直结构逐渐明显,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_________,还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研究捕食者在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
生物有机物的量[kJ/(hm2·n)] 引入捕食者之前 15108 适当引入捕食者10年之后 14829 物种的种类数 425 451 表中数据表明,适当引入捕食者之后,生物有机物的量变化不大,但物种的种类数却增加,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捕食者往往捕食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种,避免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从而保证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2.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1991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