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碎片化阅读对人的生存的影响——从报纸用户到手机用户的阅读行为的考察

来源:哗拓教育
r*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DONGNAN CHUANBOW-MBW-m帼鶴大翱M辭略办碎片化阅读对人的生存的影响——

从报纸用户到手机用户的阅读行为的考察王锦刚,刘丽晓(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24 )木玄孤传网页肚摘 要: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碎片化

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智力的发育,人们形成语

阅读已经从报纸用户扩大到手机用户。所谓碎片化阅读,是指 言,发明文字符号以及记录文字的工具和载体,人类的阅读

通过报纸、手机等媒体,人们在业余时间对业余内容进行没有

活动才成为可能。从人类阅读活动诞生以来,阅读就有碎片 明确目的的浅易阅读行为。报纸碎片化阅读是人类进入工业化 化的趋势。当然,阅读的原始形态并不是碎片化阅读。碎片 社会以来形成的,具有阅读的业余性、媒体的商业性和信息的 化阅读只是人类阅读活动发展到现代,在西方实现工业化革 保密性等特点。数字化时代以来,碎片化阅读扩大到手机用户, 命以后,社会上出现了报纸、广播、电视、电脑等新闻媒体工 其业余性特点已经转化为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的无限性;其商

业的条件下才产生的。所谓“碎片化阅读\"是指一种通过报 业性特点加深,把手机用户的阅读行为转化为一种数字劳动; 纸和手机等传播媒介,人们在业余时间对业余内容进行没有 其保密性特点也受到挑战。图文并茂的彩像资讯、现代社交媒 明确目的的浅易阅读行为。体和各种游戏软件赋予手机更加强大的社交功能,扩大了人们 对于\"碎片化阅读”,目前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人 的交往范围,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沽。但是,手机碎片化阅

们只能通过描述其特征来概括它。例如,有人认为,\"碎片化 读最显著特点是娱乐性对人的注意力的强大吸引和时间不经 阅读\"是一个相对概念,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阅读内容的 意间的无意义地流失。手机碎片化阅读不仅给现代社交媒体 碎片化,相对于较完整内容的系统性阅读,碎片化阅读每次 和游戏软件开发商带来利润,而且把人飽注意力异化为数据商 只阅读其中一个或者数个片段;二是阅读时间的碎片化,相 品,给人的生存带来身心双重的影响。对于连续性阅读,读者一般利用工作或生活间隙的零碎时间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 报纸 手机 数字劳

进行阅读。121也有人提出,\"碎片化阅读”是一种通过网络、

动 注意力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数字终端进行间断性的、内容零碎不完 整的阅读模式。131还有人主张\"碎片化阅读\"是相对于连续

性阅读而言的,指由于时间碎片化,读者利用零碎时间,在 据(2017年中国新媒体行业全景报告》显示,2017年中 活动的间隙进行的阅读。141国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中,手机、移动电脑等互联网媒 这些定义都抓住了 \"碎片化”时间和\"碎片化”内容等外

介,超越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53.9%位居第一。1,1伴随着 在特征,但是都没有完整揭示出\"碎片化阅读”的社会属性、 互联网、通信技术和电子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手机碎片化

内容特性和媒介特征。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的“碎片化”只 阅读也取代了报纸碎片化阅读。在日常生活中,地铁上、餐厅 是碎片化阅读外在显性特征,我们要进一步通过这些形式的 里、开会时,人们常常低头看手机,看资讯、玩游戏或者上社 \"碎片化”的分析,反映其内在的本质规定。交媒体聊天,甚至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人们也会时不时地 首先,\"碎片化阅读”是一种浅易阅读行为,表现为一种 查看手机的各种应用(APP)。作为数字化时代一种重要的 普遍的社会现象。相对于人的研究性的艰深阅读行为,碎片化 社会交往方式,碎片化阅读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状 阅读属于一种浅易阅读行为,表现为人们对报纸、手机等媒体 态。一方面,手机作为移动媒体给人们提供了多样的信息资 上的文字、图片和影像的观看、欣赏和游戏,体现人们的社会 源,便捷了社会交往,扩大了交往范围,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 交往关系。它是一种人类的浅易的认知行为和基本的社会交 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由于新闻资讯、 往活动,属于现代人的一种娱乐、休闲和游戏的实践活动。现代社交媒体和游戏软件都是娱乐性内容,对人们特别是广 其次,\"碎片化阅读”是一种在“业余”时间阅读“休闲\" 大青少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长期沉湎于手机碎片化阅读,

内容的阅读行为。阅读时间的零碎化、间隙化、不连续性等 不仅浪费人们的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影响人们的身心健 特征,都是阅读时间\"业余性”的表现。阅读内容的片断化、 康,长此以往,甚至使人沉浸在虚拟世界而成为\"孤独的个 零碎化、不完整性,也是阅读内容\"业余性\"的表现。\"碎片 体\"。可以说,对碎片化阅读现象进行深入反思和批判,已经

化阅读”本质上是在每天工作时间、学习时间之外进行的、 成为当前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没有特定目的的休闲娱乐活动,主要以娱乐性、休闲性、游 一、碎片化阅读的含义、特征及历史发展戏性的内容为主,比如,大众新闻、娱乐资讯、花边新闻、奇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认知手段和认识方式,阅读是人的一 闻逸事、小道消息、流行文学、游戏、社交等等。种历史性实践活动。从人猿相揖别开始,在人类社会生产生 第三,“碎片化阅读\"是一种以报纸、手机等媒体为主 活过程中,人的阅读行为由动物对外界的观察和注视转化而

要媒介的阅读行为和社会现象。阅读媒介是阅读者和阅读

2019年第5期(总第177期)|京南传播•对象、内容之间的中介,它往往决定着人们采取何种阅读方 工人在工作时间创造剩余价值,几乎耗尽自己的体力和精

式。由于工业化以来产生的新闻媒体工业,如报刊、手机等具 力,只有在业余时间来补充自己的精力,恢复自己的体力。 备便携性、时效性、快捷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这些媒介极为 而阅读报纸就成为工人极其有限的休闲方式之一。同时,资 适合碎片化阅读对时间的灵活性、内容的浅易性的要求,因 本主义生产方式也要求工人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读 此,从一开始报纸、手机就成为了碎片化阅读的主要媒介。报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客观需要。马克思说:人们读报是为了

当然,人类的阅读活动不仅受到阅读媒介的影响,而且 在\"报纸上去寻找当今的精神和时代的精神” l8'o所以,\"马 主要决定于社会的经济政治交往关系的发展水平。也就是 克思认为,报刊是一种居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媒 说,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和交往关系发展

介。” 191因此,报纸的碎片化阅读成为工人在业余时间进行

基础上的社会实践活动。信息的沟通、参与政治活动、扩大社会交往、休闲娱乐放松 在前工业化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展、不平衡, 的重要方式。在特定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中形成了特定的社会劳动分

第二,商品化。商业性报纸的存在需要极大的投入和雄 工,统治阶级和特权阶级是所谓的\"劳心者\",被统治阶级 厚的经济基础。发行量和广告就成为商业性报纸存在的物 和劳动人民是所谓的\"劳力者\"。这样,脑力劳动是“劳心 质保障。马克思在1866年致威廉•李卜克内西的信中谈到:者”承担的主要的社会劳动形式,成为他们的专利,阅读和 \"一种便宜报纸至少需要有两万订户,而且只有刊登大量广 思考也随之成了他们的独享物。而广大劳动人民被迫承担艰 告才能收支相抵。” [101报纸要保证一定的阅读群体,就必须

苦漫长的体力劳动,根本没有剩余(业余)时间进行学习、阅 争夺读者,也就是争夺读者的注意力。列宁也特别强调报纸 读和思考。的工人读者基础:\"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危险是失去广大读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文化不断丰富传播,纸

者,失去争取读者的阵地。” 1111列宁也看到了报纸广告的积 张、笔墨、印刷等等技术条件的发展,使广大劳动人民也可

极方页,它是办报费用和报价大大降低,有利于工人阅读报

以获得一些阅读的机会。特别是11世纪中国毕昇发明活字印 纸。同时,列宁也看到广告对于报纸的重要的革命意义:\"由 刷术,400年后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都大大 国家立法出版机关报,吸引广告客户乃至总体上控制广告, 促进了出版物的涌现,扩大了人们的精神交往,为西方的科 实现广告的国家垄断,可以以此剥夺反革命报刊的主要收入 学复兴奠定了物质条件和基础。所以,马克思指出:\"火药、 来源。他认为这是一种革命措施”。1121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 第三,保密性。报纸保护个人的隐私权,\"第一,报刊不 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 应揭发与社会、政治无关的一般个人的私事,例如揭示他的 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 姓名、住址和活动等;第二,如果这种个人的私事涉及或妨碍 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 了社会生活,或这个人处于政治活动中,那么他个人的活动就 杆。” 161印刷术的发明和印刷机的使用,大大推进了人类阅读 不属于不应揭发的私事,而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 1,31报刊

活动的扩大和发展。也保护消息提供者和信息来源的隐匿权,而且报纸读者也是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

匿名的、大众的、随机的。工业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成为西方社会的主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电脑和互联网的发明和普及,带来 宰,建立了向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为\"碎片化阅读”的出现准 了第三次科技浪潮,使世界迅速联结为一个“地球村”。本世 备了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一方面,大规模印刷机器生产,极

纪以来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使手机的\"碎片化阅读\"进一 大促进社会精神产品的丰富,逐渐出现了以报纸、报刊为媒 步深化发展,大大超越了报纸的碎片化阅读。介的资本主义媒体工业和新闻媒体产业。另一方面,社会化 二、手机碎片化阅读异化为数字劳动大机器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人等劳动者开始有 报纸的碎片化阅读是一种业余时间的休闲和娱乐,大大 了一定的闲暇时间和业余时间。提高了人们的交往的质量,扩大了人们的交往的范围,有利于

最初的报纸主要是政治性报纸,满足政治宣传、社会上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也有利于工人和群众增长知 层舆论的需要。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发展, 识、开阔眼界、参与政治,扩大交往。随着智能移动媒体的兴 工人的业余时间需要精神粮食,他们也需要通过报纸来了解

起,手机碎片化阅读出现扩大化趋势。它使得人们不受时间、 政治信息,争取政治斗争权利。19世纪40年代,读报属于 地点的限制,只要有畅通的网络通信,就可以使世界各地的 工人的高级精神享受,一般工人还负担不起。但英国于1853 人们进行瞬间的链接,可以使人们随时随地沟通信息,互动 年、1855年和1861年废除了广告税、印花税和纸张税等知 有无,使人们在网络上可以进行无障碍的交往和沟通。这使 识税之后,廉价的商业报纸成为市场的主流,工人们也能够 得手机更有利于扩大报纸碎片化阅读的积极作用。方便地阅读报纸。1862年,马克思把报纸看作是与面包、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 肉、啤酒、牛奶一样的\"工人每天消费的产品”。同1863年, 手机移动媒体不同于以往的报纸等纸媒,它具有了新的变化:马克思写道:\"工人生存的条件,以及工人所挣的货帀的价 第一,手机媒体的传播领域和速度具有无限性。报纸一 值量,当然会强制工人把货币花在十分有限的生活资料范围

般十几个版面,最多几十个版面,容量是有限的。报纸的传播 内。但是在这里可能存在一些变化,例如,报纸就包括在英 内容是由专业的记者和编辑采写的,生产过程较长,编审环 国城市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之内。”171节复杂,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影响较大。但是,手机媒体具有 从昂贵的政治性报纸到廉价的商业性报纸,报纸成为工

大数据库的支撑,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丰富的。手机用户 人的日常消费品,报纸的碎片化阅读行为和现象也随之表现 通过社交网站和网络软件,成为自媒体,随时随地生产、上

出来。报纸的碎片化阅读的特点是:传、传播各种社会和个人信息。第一,业余性。阅读报纸成为工人最普遍的业余活动。

第二,手机媒体的运营模式商品化,并且使社交媒体上东南传播2019年第5期(总第177期)r'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DONGNAN CHUANBO

—本鶴帼传辨躺学豁办®的阅读行为成为隐匿的数据商品。1977年,加拿大学者达 拉斯•史麦兹(Dallas W.Smythe)提出了 \"受众商品理论”,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媒体都建立在广告模式之上, 把大众的注意力和对媒介的关注当作一种商品出售给广告 商。这样,大众媒体的阅读者的阅读行为就被转变为一种商 品,被作为一种劳动出卖出去。而手机媒体上的新闻资讯、 社交媒体和游戏均是建立在广告商业模式之上的。比如,脸 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早在1971年观 察到,在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信息的丰沛代表着另一种事 物的匮乏:一种被巨量信息吞噬的东西。这种被巨量信息吞 噬的东西,就是人的注意力。注意力因为匮乏而成为稀缺资 源。信息时代,注意力变得更有商业价值。注意力从与生俱 来,由人们自由支配,用于全面认识世界的基本要素,转成 为信息媒体时代商业获利的工具。成为不由人自主支配、不

书(Facebook)、谷歌(Google)、推特(Twitter)等社交媒 体和游戏网站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之上。\"Facebook (脸谱网)创建了网络基础设施,让用户在不掌握HTML的 情况下就能对社交网络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且能够对媒体资 源进行线上的分享。不论这是否真正属于技术性能的深刻重 组,对用户都是极富吸引力的,而且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

益一到2013年7月时,公司的市值已经超过了600亿美 元。”1,41手机用户在社交媒体或者游戏网站上免费聊天或者

以服务于人本身为旦标的东西。\"注意力的稀缺性、流动性

和广泛使用价值,使其越来越像货币” o “注意力商人总是试 图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在观众全面反抗之前,用尽可能多 的广告轰炸他们的脑神经” l16lo注意力经济的逻辑就是:首 先吸引大众的注意力,然后将大众注意力转售变现。从户外

玩得不亦乐乎之时,你的个人信息和操作作为数据商品已经 被他们打包下载,永久保存,用于换取广告上的利润,而这一

切都是在手机用户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第三,手机媒体的传输模式的自主性,形成手机用户的 双重身份。以往的纸媒等传播媒体知识单向的传播,报纸编 辑印刷出来后,传送到了读者手中,再由读者进行阅读,信息 的传输是单向度的,反馈是迟滞的,信息控制是单向度的。 而手机媒体则是双向互动的传输,手机用户不仅是社交媒体 和游戏网站的使用者和消费者,同时,也是网络信息的生产 者和创造者。手机用户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发布者,具有双重 身份。同时,在手机用户使用手机上网进行社交时,手机用户 一举一动的隐私无时无刻不在网站的监控之下。基于手机的上述特点,手机作为碎片化阅读的重要媒 介,在以下方面扩大了碎片化阅读的范围和程度,甚至出现了 导致数字劳动的异化现象。首先,手机的碎片化阅读把报纸碎片化阅读的业余性特 征转化为无限性特征。手机碎片化阅读行为的无限性表现 为:碎片化阅读从业余内容的阅读扩大到工作和学习内容中 去,导致工作“游戏化”。碎片化阅读从“业余”时间和内容的阅读扩大到工作、学 习时间和内容的阅读;甚至侵犯到休息和健康的时间,比如 吃饭、睡觉、卫生等等。手机碎片化阅读在地点上已经没有 环境的要求,只要能够上网的地方就可以进行;在内容上已 经涵盖所有内容。这样,本来是用来恢复体力和精力的业余 时间,为下一个工作和学习过程创造价值的非劳动时间,却 在碎片化阅读中被异化为创造价值、为移动媒体公司创造利 润的数字劳动过程。人们沉浸在手机上的娱乐、游戏、聊天 等玩的不亦乐乎,在不知不觉地时间流逝之中,实际上他们 不自觉地被社交媒体公司所剥削。其次,手机的碎片化阅读把报纸碎片化阅读的商品性特 征异化为劳动性特征。手机碎片化阅读的劳动性特征表现 为,手机碎片化阅读不仅是一种使业余时间变得无意义的行 为,而且,也演变为一种无意识的数字劳动,导致碎片化阅读 中的媒体异化为主体,手机用户异化为赚钱的工具和手段,

出现游戏“工作化” o在社会化大机器生产中,工人在流水线上要把自己的全

广告到社交平台到知识付费再到视频APP的崛起,大众的 注意力始终是一种可以变现的商品,特别是智能手机出现以 后,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注意力异化为消费工具的主要途径 和危险方式。第三,手机的碎片化阅读把报纸碎片化阅读的保密性特 征转化为双重的、双向的信息的公开和监控。基于以上手机碎片化阅读的无限性、劳动性、公开性的 特征,给手机用户带来一定的身体健康的损害。由于这一行 为往往是在无旦的的、过度的聊天、娱乐、游戏过程中,无意 识地损害着自己的身体。这种\"劳动行为”甚至比在工厂里 加班的工人更加伤害健康。比如,人们往往习惯在睡前看手 机,有的甚至看到深夜。长此以往,手机的蓝光严重影响人 的褪黑素的分泌,刺激眼睛,导致眼底黄斑变性,严重影响 睡眠。更为可怕的是,工厂里的劳动的伤害是可见的,人们可 以防护的;而手机碎片化阅读的“劳动性”伤害则是不可见 的,人们无意识进行的。总之,手机移动媒体在碎片化阅读的深度、程度和广度 上都扩大了,甚至出现了阅读行为的异化现象、阅读中的注 意力异化现象,以及数字劳动的异化现象等一系列异化现 象,这必将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状态。三、手机碎片化阅读对人的生存的影响碎片化阅读是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在报纸等传媒 产业的发展中产生的,作为人的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类的生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地作用。但是,随着手机等 移动媒体的兴起,手机碎片化阅读逐渐替代了报纸碎片化阅 读,其作用和影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手机碎片化阅读导致

的数字劳动的异化已经侵蚀到人的生存根基,对人的生存状 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手机碎片化阅读强化了现代人从求未知的存在转 化为求已知的存在人类本质上是有强烈求知欲的存在,是认识世界、探 索世界的主体,是追求真理的实践主体。手机上的碎片化 阅读,突出表现为对自己感兴趣的标题的浏览。在这个过程 中,人们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内容,自觉地先验地屏 蔽掉了自己不知道和不懂的知识内容。实际上,这种阅读只 是重复已知的知识,并没有增加新知识。这严重影响了人, 尤其是青少年的求知欲,他们在本该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 保持热情的年纪,最应该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运用宝贵的精 力,发挥无限的创造力,把有限的青春时光用在探寻和发现 无限的新知识上。但是,手机碎片化阅读分散和弱化青年人 的求知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让人们在原有的知识积累周 围徘徊,寻找认知的\"舒适圈\"而避免对未知世界花费时间、

部注意力灌注在工作中。而在数字化时代,手机碎片化阅读 使人的注意力被各种消费和丰富的信息所吸引,使得其“游 戏”活动的注意力转化为“工作”的注意力。2019年第5期(总第177期)|东南传播範付诸艰苦的劳动。手机内容供应商控制人的碎片化阅读内容,加剧消解人

的求知欲。内容供应商在有限的碎片化时间里,用人们最熟 悉的内容,最刺激人的好奇心、最能带来短暂满足感的办法 左右着人们的情绪,引导着人们的阅读,把读者的求知欲和

注意力转移到了大量浅显和已知信息上。不可避免地,这种 阅读经常让我们陷入浅易阅读的困境,即在阅读时往往是走 马观花、缺乏思考,是一种\"冲浪式”的浏览阅读,即阅读不 为增加知识,只为一时的快感和放松,不求获得知识的满足

机碎片化阅读中的信息选择倾向,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其社会 阶层特征和群体的认同程度。在信息的获取中,人们总是习 惯于单向度地信息寻找和接收自己熟悉领域的信息,对扩大 对多域信息的了解形成阻碍,在社会阶层的认同问题上也会

目光狭窄,继而在共享相近信息的过程中固化阶层认同感。

更为严重的是,人们不再将社会和共同体看作首要的东西, 更多地强调个人的独立与自由。人的生存哲学越来越展现出 来的是一个外在生存空间不断扩展、内在世界日益自由化和 私人化的自我。1,61这种存在模式让人在单一的向度里愈发浮 于自己认可和肯定的信息之中,缺乏对事物的客观性进行思

感,只求在已知环境里获得认同。阅读活动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实践活动。书是人类进步 的阶梯,读书能够使人明智。但这一切都必须是保持深入的 阅读和持久的思考的基础上的。人在接受知识时,既要知道 是什么,还要批判地反思是什么。否则阅读活动就成为机械 的认知活动,这样的人类认知活动只能造成书呆子、两脚书 橱。深入地阅读和持久的思考地基本认知条件和心理因素, 是一个人的注意力长久地停留在一个对象上。如果一个人对 于对象的注意力越持久,他对这一事物和知识的认知就越深 刻、越全面,就越有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相 反,如果一个人对于对象的注意力不持久,三心二意,那么, 他的认知就只能是浅尝辄止,他的认知就只能停留在事物的 表面和碎片化的知识上。本来作为研究性的艰深阅读行为的补充,碎片化阅读是 -种业余时间的休闲性质的实践活动,体现人们的和谐的社 会交往关系。但是,由于手机移动媒体的信息和资源的丰富 易得,使人们更加无暇顾及艰深阅读和研究。手机媒体的自 主性导致网络信息的失真,各种知识和信息鱼龙混杂,错落 百出,导致人们思维的误差。手机碎片化阅读已经大大超出 了人类整体阅读的边界,侵入到整体阅读中,不仅大量占用 了整体阅读的时间,而且消耗了阅读主体的精力和时间,占 用了大量的注意力资源。手机碎片化阅读上的注意力发生了 异化,使碎片化阅读从一种人类积极的认知实践活动异化为 一种消极的认知实践活动。{二)手机碎片化阅读强化了现代人从批判的存在固化 为肯定的存在碎片化阅读中,阅读者是在海量的不确定信息中寻找自 己确定的信息。这就导致阅读者只是按照自己肯定的方式 来阅读和思考,从而丧失了对于事物的多方页辩证思考的能 力。社会中的人是多面的,对社会的认识是全方位的,但在 手机碎片化阅读中只是接受自己肯定的信息,而过滤了否定 的信息,使人的存在呈现出马尔库塞所批判的“单向度的人’

的技术异化的境遇。手机碎片化阅读的这种过滤行为,典型表现在高校的思 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着临\"互联网+”的\"小

辨的接受和内化,缺乏对事物全面的批判性认知。(三) 手机碎片化阅读强化了现代人从生产的存在转变

为消费的存在手机碎片化阅读的内容由积极地业余娱乐、休闲的内容

转变为挑动人的消费神经和欲望的内容,使得人们生活在一 种消费欲中。但是人的价值本身不应该体现在消费上,而是 体现在创造上、生产上。碎片化阅读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 们的生存意义,从而使人们的生活价值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在消费的整个过程中追求确认自我存在。马克思主 义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 通过实践才称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他们 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

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就此而言,劳动与人的现 实生活过程不可分割、相互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劳动方 式,人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状态M。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 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1181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

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社会的经济、制度、 文化等为个体提供了一切使其成为\"社会人”的基础,消费作 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只是人们确定自我的社会行为中的小 部分。而在现代生活中,人却在主动和被动地凭借消费来寻找 自我,消费文化成为一种自我认同范式。消费社会中的消费 符号充分凸显出社会性的特点,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消 费成为一种符号化操作,即在消费物品的过程中也是对符号 的消费。1,91符号继而成为人们确定社会身份的标志。与此同

时,人们把消费作为填补内在空虚,与社会建立联系的重要 活动。社会消费不再仅仅满足于人们的生存发展需要,更多

的是对人类无限欲望的满足。以消费作为人的追求和目标, 不考察消费的深层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了在消费中才能找

到认可、实现自我的价值观的思维和行为逻辑。(四) 手机碎片化阅读使人陷入无历史感的虚无主义存

在黑屋”、信息误差、知识碎片化等方面问题。课堂上,常常出

现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刷微博、玩“知乎”、看朋友 圈等;对于老师的提问和布置的作业,很多学生习惯于放弃 思考,直接寻求在“百度”上找到答案。因此,也常常出现回 答问题的语言的网络化等问题。这种寻求碎片化信息,习惯 碎片化阅读,适应碎片化表达的单方向的吸收和接纳,日渐 消磨着人的批判能力。这种单向度的思想政治阅读和学习方

式,显然违背了人类求知的规律和批判的精神。与此同时,在媒体和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知阅读内 容的充斥让它成为维持阶级认同的重要方面之一。人们在手

手机碎片化阅读使人们沉醉在消费狂欢、娱乐致死、文 化消费、意义解构的狂欢之中,迷失对历史和自我的认知。人 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知不觉消耗掉了自己最为宝贵的时光和 青春,也使自己丧失了深度阅读和持久思考的时间和能力, 无力去认知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规律,丧失历史 感,成为虚无主义的俘虏。对历史的认知需要人们对历史资料有整体的阅读和思 考,才能认识到历史的必然性,才能认同和发展历史精髓。 后现代哲学在发展之初,以解构等方式否定传统哲学,否定 人在历史中的确定性,消除其结构中一切确定的和固定的东东南传播2019年第5期(总第177期)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DONGNAN CHUANBO—桂目与帼牌大学蒯瓣部仙西,来消解人的历史性和主体性。碎片化阅读越来越成为后 现代社会的助推器,它使得优秀历史和文化因缺少娱乐性的

基金项目:论文系中国传媒大学国家社科基金培育项目

部分被搁在一边,主动学习这些宝贵知识的时候,也是习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性寻求于网络上不完整的、不深入的描述。片面的信息,加之 的丰富和发展”(CUC18JL028)的阶段性成果。割裂的、浅显的思考,把历史分割成互不关联的碎片,把历史 的整体性化解为众多异质性对象。碎片化阅读带来的人们对

注 释:\"人”的认识更加是局部的、断裂的、暂时的,而非历史的。[I] 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新媒体行业全景报告[EB/OL].中国 此外,不成熟、虚假、恶意的豆腐块信息也会大量堆积。由 互联网数据咨询中心.http: //www. 199it.com/archives/tag/ 于背后各种利益因素的作用,很多不法分子凭借信息传播平

chinatmt.台,想尽各种办法抨击国家相关大政方针、曲解国家政治举 【2]段志兵.巧对碎片化阅读需求,优化科技图书设计[J].中国 措、抹黑国家政治形象,借“揭露”之名行私利之实,用伪造 编辑,2012(5): 29-31.或经过加工的、吸睛的标题和碎片化内容,歪曲国家历史。 [3] 张文亮,蒋秋子,伊一村.大学生碎片化阅读行为调查及其 这种带有政治目的的信息会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等群体造成 影响因素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6): 79-83.政治误导,必然给历史虚无主义可乘之机。皿1这种否定中国

[4] 陈庆凯.\"碎片化”阅读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今日 革命和发展、设置历史陷阱的“标题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 中国论坛,2013(18): 249-250.历史的破坏极为严重,如果我们不坚守文化阵地,内化文化 ⑸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精髓,那么这些否定中国、危害国家危害社会的外来文化, 1979: 427.必定会对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进步造成侵蚀。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HI册[M].北京:人民出版 (五)手机碎片化阅读强化了人与社会的疏离,导致人的 社,1974: 321.社会存在的本质的异化[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碎片化阅读的生活模式使人际交往出现了一个最常见的 1985: 12.特点,即人与入之间交往异化。媒介基础上的大量的碎片化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阅读内容让我们成为\"舔屏”的一代,传统的人际交往被电 141.子屏幕打破。在社会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中,人本来应当 [9] 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科全韦[M].北京:中国人民 是主体。但是在碎片化的生产和消费中,这种交往一方面要 大学出版社,201& 7.求普遍联系和全面依赖,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相互独立和漠不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M],北京:人民出版社, 关心,人成为这种交往的奴隶。1998: 519.手机的便携性,互联网的高覆盖率,让人与人之间的联 [II] 列宁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90.系更加普遍,让人对外界事物也更加依赖。它能把我们想到 [12] 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科全书[M]」匕京:中国人民 而到不了的远方、想看却看不到的美景、想过而过不了的生 大学出版社,201& 41.活带到我们面前。图片、短视频、文字片段有着极大的吸引 [13] 陈力丹.马克思主义靳闻观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 力,我们与电子屏幕建立了一种更为密切的联系,而与电子屏 大学出版社,2018: 25.之外的其他事物的联系却越来越少。除此以外,同样令人担 [14] 埃里克•布赖恩约弗森,安德鲁•麦卡菲.第二次机器革 忧的是,我们每日越发忙于在手机等互联网设备上联系身边 命[M]-蒋永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112.之外的人,却和坐在身边的朋友、饭桌上的家人越来越少说 [⑸吴修铭.注意力经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 5-& 话,甚至有时和身边朋友的聊天也是通过媒介平台而非面对 [16]吴玉军.非确定性与现代人餉生存[M].北京:人民出版 面进行。手机媒介设备看似便利了人际交往,却又让我们与 社,2011: 103.他人直接的主体间互动越来越匮乏。[1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 2009: 520.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 1995: 56.中的人。”1211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实现人的

[19] 江玲.消费社会负面作用的哲学反思[J].人民论坛,2017,全面自由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作为主体尽可能的自 (31) : 136-137.由的、充分的、统一的发展,实现人格自身完善的发展。手机

[20]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 碎片化阅读使人们从看电视的\"沙发土豆”转变为沉迷于与 教育出版社,2007: 7.手机“对话”的\"手机土豆”,最终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从各种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亲密直接的互动转变为\"最熟悉的陌生人”。1995: 73.碎片化阅读是当代人类认识实践活动之一,它更加有效 地使人们连接在一起,沟通了精神,扩大了交往,使我们获得 作者简介:了知识和信息的便利。但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手 王锦刚哲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

机碎片化阅读被异化为数字劳动,进而潜在地影响人们的生 教授,硕士生导师;存状态,产生严重的劳动异化现象,侵蚀人的存在状态。我 刘丽晓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 们应该进一步深入批判人类的这一行为和这种社会现象,扬 究生。弃其积极意义,警惕和预防其消极影响。【责任编辑:黄雪敏】2019年第5期(总第177期)|东南传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