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语文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古文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加点字意思。
(1)尝与诸小儿游。 尝:____________ (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竞走:________________ 唯:__________________ (3)取之信然。 信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句子意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目是:《____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理解。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中带点词语“折枝”的意思是_______,“竞走”的意思是__________,“唯”的意思是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三个“之”意思分别是:第一个“之”是指_______,第二个“之”是指_______,第三个“之”是指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从回答的话中可以体会到王戎是个怎样的人?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1 / 6
译: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 )女娃。女娃游于( ),( ),故为精卫,常( ),以堙于东海。 [1]按原文填空。
[2]这篇文言文出自于( )。 A.《三字经》 B.《山海经》
[3]根据课文给写出下面词语的正确解释。
少女:____________ 溺: _______________ 故: _____________ 堙:_______________
[4]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原因是:( ) A.善良的精卫不希望再有人像自己那样被大海淹死。 B.精卫不自量力,她只是在做无用功。
[5]精卫代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请你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生活中,你在哪些人的身上看到过这种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重点段落品析。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最后一句“取之,信然”的“信”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问之”,别人问王戎的是什么问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这篇文言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 / 6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凿壁偷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读文言回答问题。
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③大姓:大户。④文不识:姓文,名不识。⑤大学:很有学问的人。 [1]借助注释翻译句子。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_____,现在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___________。
[3]你认为我们该学习匡衡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小古文阅读。
孔融让梨
融四岁时,值①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②门。一盘酥梨,置③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④按①____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⑤?”融从容⑥对曰:“②____,尊老敬长,为人之道⑦也!”父大喜。
(注释)①值:遇到,碰上。②盈:满。③置:放。④遂:于是,就。⑤故:原因,缘故。⑥从容:很镇定的样子。⑦道:道理。 [1]根据意思选词语。(填序号)
A.宾客盈门 B.唯己独小 C.各得其所 D.尊老敬长 (1)每个人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____) (2)尊敬老人和比自己年长的人。(____) (3)唯独自己的梨子是最小的。(____) (4)来了很多宾客。(____)
[2]下列加点的“故”与文中“何故”中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为精卫。 B.他无故缺勤。
C.故人西辞黄鹤楼。 D.我的故乡在福建。 [3]结合古文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
(1)猜一猜:孔融会按什么方法分梨呢?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文中①处横线上。
3 / 6
A.高矮胖瘦 B.长幼次序 C.距离远近
(2)想一想:孔融回答了什么让父亲“大喜”?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文中②处横线上。
A.树有高低,人有老幼 B.先来后到,公正合理 [4]孔融( )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A.懂得谦让 B.体谅父母 C.有礼貌 D.拾金不昧
9. 阅读课文片段,按要求做题。
炎帝(dí dì)之少(shǎo shào)女,名曰(rì yuē)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ruò nì)而不返(fán fǎn),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 mái)于东海。(《精卫填海》 [1]本文选自《_________》。
[2]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用“√”画出。 [3]解释句子加点字以及句子的意思。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故:__________。句意:_________________。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湮:_________。句意: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王戎不取道旁李》,完成习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析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戒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面的字词。
(1)尝:_______ (2)竞走:_______ (3)唯:_______ (4)信然: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你认为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理解。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叶公好龙”中,“好”字的读音是_______,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叶公好龙”?用“ ”在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3]叶公看到真龙以后是表现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6
[4]叶公真的喜欢龙吗?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给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恭勤不倦(____)a.疲倦 b.倦容 c.倦意 (2)以夜继日焉(____)a.继而 b.继续 c.继承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车胤在夏天的晚上是怎样读书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4]你从中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车胤。 [5]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 A.萤火虫可以照明用,效果好,还特别环保。
B.无论环境多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成就一番事业。 C.只有家贫的孩子,才会努力学习。
13.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1)竞走:_______________(2)信然: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下列汉字。
溺:________ 故:________ 堙: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5 /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铁杵成针》,回答问题。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李白小时候的读书态度任何?(用短文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在路过一条小溪的时候,遇见了谁?她在干什么?(用短文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了解情况后,反应如何?做出了怎样的举动?(用短文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