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哗拓教育。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真假难辨的佛徒

来源:哗拓教育
如今,有一个滑稽的现象,许多身穿道袍的男人和女人,手里拿着纸片,逢人便叫卖,有的单手托掌,点头行礼,目光游离在民众的口袋,口里念念有词,阿弥陀佛。

如此众多,真假难辨的佛徒一见到城管,就像老鼠见到了猫,撒丫子就跑。旅店服务员经常看到,身穿道袍的人许多是头带橡皮套子化妆的高手。

难道是寺院搞活动,寺院经济是以寺院为主体而形成的物质财富运行机制,其本质是“常住”。游客经常看到,寺院里的僧人有的在抽烟喝酒,有的在啃着鸡腿,有的半躺在床上,双脚登着墙裙,上网聊天,嘻嘻哈哈,打情骂俏,好不潇洒自在。真是佛祖保佑无量天尊。 “常住”是不能在僧侣之间进行分配或不能以私人名义而分配财物的,僧人接触或占有便是“不净”。于是,寺院成为经济财富的支配者,古训常说:“爱护常住物,如护眼中珠”。

寺院经济的主要来源是信徒布施和供养,僧人离家这就意味着不再涉及世间的治生产业。信徒因世间营生事务而无法出家修行,听闻佛陀的教导,布施与供养衣食等生活物资给出家僧众。

寺院经济的功能主要是自养。僧人的生活、寺院的修缮、日常用品的购买,皆是庞大的消费开支。佛教的弘法、慈善、文化出版、国际交流等活动,都依赖于寺院经济的良性运转。

反观现代的寺院经济,在滚滚的商业浪潮中,在一切为了发展经济的社会潮流中,逐渐成为地方经济的组成部分。

处在风景名胜区的寺院,或被投资经营,或被作为企业资产上市,

或存在强拉或诱导游客和信教群众花高价烧高香、从事抽签卜卦等现象。

一些地方、企业和个人以弘扬传统文化、发展经济为借口,投资新建或承包寺院,借佛教敛财;一些旅游场所雇用假僧人,非法从事佛事活动,违规设置功德箱,甚至威逼利诱游客,骗取钱财。这一切大大抹黑了佛教的社会形象。

从佛教界自身来说,应该认识到现代寺院经济模式的不足:本质的背离,缺乏集体的决策制度和审计监督,从而容易背离其“常住”的本质;来源的错位,现代寺院经济主要依靠门票和经营性活动,无形中隔离了寺院与信徒的联系;功能错位,素菜馆、流通处等自养事业本来是为了方便信徒,而不应成为寺院发展的主业。

佛教界自身要认清寺院经济的本质,通过修道,让寺院经济回归“供养经济”的来源;加强制度监督与审计,加强内部的集体决策与监督,让寺院经济不要成为“个人所有”,回归“常住所有”。 商业时代是佛教从未遇见的良机,佛教界如果没有提前反思与应对,就会真正被“商业化”,佛教必须有“化商业”的勇气与智慧,这是两千年农业时代佛教的结束,也是新时代佛教的开启。不知是人们眼花了,还是佛教改革了,一切向钱看,佛门还能清净的了吗?雾里看花,善男信女,虔诚众生,对佛全抛一片心,有的施主到庙里奉上了全部积蓄和家当,祈求佛祖保佑苍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