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近现代中国建筑发展的科学性与民族性
对于中国近代的建筑思想的形成是近代建筑史研究最为重要的问题。而建筑的民族主义基础的文化观以及建筑现代化基础的科学观是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想发展的两个关键点。
标签 民族性;科学性;民族主义 一、建筑所体现的价值观的特点
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来看,建筑就是一个文化的范围。一个社会,需要有着一个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同时,一个社会当中所存在的建筑物也应该有其价值观。用简单通俗的话来表示即是这种价值观是人类对建筑物的一种态度,所表现的内容就在于对建筑物的欣赏哪方面或不欣赏哪方面。
社会的文化心理决定着建筑价值观。意思就是说有怎样的社会文化心理就会产生与这社会文化心理一致的建筑价值观。而这种建筑价值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心理是具有普遍性的,处于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的建筑师在一般的情况下都是受到其支配。一旦只有建筑的形成满足了这种社会文化的心理才可以真正纳入至整个社会的认知体系,真正成为这个社会风格的代表。虽然从个别的意义上来讲,这种形式可能是存在,但可能只是价值观的某一种变化而在新的价值观成形后才可以得到认同,也可能是建筑师的一种个人的自由表现,最后只能是落的昙花一现,所以无法形成一种被大家所一起认知的价值观。同样的,如果这个建筑师的风格是单纯的只为了业主或是政府的喜好,那所表现出来的建筑物也只能是符合政府意识或业主的个人爱好,也无法形成被大众所普遍认识的建筑价值观。
二、中国建筑发展的过程中,建筑价值的形成
因为中国在早期的时候就已进入了人类的文明社会,特别是过早的进入了人类统一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社会的时期,所以,这就造成了中国古代的建筑价值观的长期一致性。
1、鸦片战争后
一直到了近代的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入,这种西方所带来的科技、思想、文化取向、建筑等,才无法避免的来到了中国。当时的中国,经过了漫长的闭关守国政策,自然的科学和西方国家相比已远远的落后。西方的建筑代表着“先进”、“科学”,而中国一接触了这些思想之后,特别是在近代中国本有的建筑师出现后,他们就会对西式的建筑物与中国传统的建筑物进行分析、对比、思考。而且,他们会对之后自己的建筑创作上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但是,这只是建筑师自己所一味做的事而已。在那个时代,真正能支配建筑活动发展的并不是建筑师们。
2、近代中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回忆近代中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这一时期之内,因为不停变化的政治斗争,经济的发展由兴到盛又转到衰,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民族之间的内部矛盾也是多次被激化,处于在这样社会不安定的环境中,建筑活动是无法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所前进的,自然也就形成了具有不稳定因素的、被大众所认知的建筑价值观;
3、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的三十年
然而从新中国的正式成至文化大革命结束间的三十年中,因为历史的原因,建筑活动还是无法真正步入正常的道路,在这一个阶段时期当中,建筑的形成是
不停的在变换,但也是不能形成相对而言较为稳定的建筑价值观;
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改革开放初期
到了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末期,中国开始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并且加强了与外界的接触与交流,科学技术的领域的交流也是在不断地的加强和普及,这时候,西方的建筑思想潮流和建筑流对中国的影响也在与日俱增。中国的建筑市场在逐步的开放,这将是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建设市场统一,所呈现在中国或外国的建筑师面前的是一个让他们所激动的时期,多形式的建筑风格以及多形式的设计手法是同时存在的。
三、民族性、科学性在近代和现代中国建筑活动中的地位
对于中国古代的官式建筑而言,是太过于程式化,在千百年以来的建筑自身的发展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之中,从始自终都不能超越某一种的源由。但是,民居的情况则有所不一样,各个民居因为受到文化的影响以及地域的差异性,造就了很多自由发挥的建筑作品。但是,在汉族所集居的地方因为受到了传统的伦理与宗法规定的影响,这些建筑的形式大多是呈现一种理性化的。总而言之,中华民族的传统型的建筑物大多数都是呈现出一种理性以及规范的形式。这一种建筑的传统对于维护宗族的伦理道德以及国家的政治的权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儒家思想中所表现的家国同构的建筑思想表现。与此同时这种建筑与人们的日常行为是互相影响的,所以形成了一种长期且稳定的居住形态,这是与当时乡土社会生活方式所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当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的思想融入至中国,接触和使用过西式建筑新时代人们会从心里所认可其舒适性以及合理的科学性。这些原因就是因为前接触到西方建筑学原是的中国人会在接触新事物的同时感觉到中国传统建筑的落后以及傳统建筑学技术、理论的不完整。西方的建筑是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新审美情趣以及道德的。对于建筑物的一般使用者而言,可能不会使用科学的方法去解析传统建筑物的各项缺点,但他们可以直接的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去分辨出西式建筑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缺点。因为中国传统建筑对于人们的现代生活的种种不好的影响是只有在与西方建筑对比后才可能显现出来的,对西方建筑的喜爱实际上是中国人追求建筑的科学性的侧面表现。
从这种种方面看来,自从近代以来,民族性以及科学性一直就是两个关键点,一个伴随着中国大部分的建筑师之手。包括外国在中国开业的建筑师也都对现代建筑的中国民族化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而且进行了一些尝试,这样的建筑试验品在现代的上海、天津、北京等早期开放的大城市都可以见到。
现代的建筑师们终于在民族主义为旗号的复古主义前面对了理性,将中国人对于建筑科学性的认知引领进入了一个展新的高度。在近三十年后,作为西式建筑的最新潮流的现代主义建筑已成为了科学性的新代表,但其在广度以及深度上中国的近代建筑都不能进入至现代主义时期阶段。
四、新的形式下,建筑价值观已有步入多元化的趋势 对于建筑物的民族而言,在当今时代又再一次成为了中国建筑师所探索和创作的一个大向及主题。但是,该次的探索摸索的过程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的中国固定形式与五十年代的民族形式有着截然的不同。今天的探索是从更深次上进行探索,特别是在建领有着非常基础的民族工业与有相当发展的科学技术之上。并且可以以这点为机会,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多元化的源头。
我们所需要进行反思的是之前对于中国近代建筑思想的研究,受经典现代主
义理论的影响,都将十九世纪以及二十世纪的初期看成一种落后的象征。虽然这一点也是具有一定的产生,但是用于分析中国近代建筑则会形成简单化的结论。因为在早期在外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基本上都是接受学院派的折衷主义教育,对于这种主义的简单不认可会让我们不重视这种成就以及思想。所以,研究中国近代建筑思想还需要走出现代经典主义的理论,重新进一步的了解及评价十九世纪建筑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吴良墉,关于中国古建筑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建筑党报,1999(4) [2]董振宇,理解近现代中国建筑发展的两把钥匙,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