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星象圖與古代天文文獻
我國天文學起源甚早,星象記事發展尤先。遠古時代,我們祖先居住在黃河上下游,由漁獵而進入
耕稼。仰視天文以測寒署季節,做衣食住行之準備。在觀察天象中也漸形成了“日”、“月”、“年”的概念...
我國古時候(大約在春秋時期)還有一本書叫《夏小正》,書裏記有,一年裏某些特定的時日,在早
晨或黃昏北斗鬥柄的指向和若干恒星的\"見\"、\"伏\"或\"中天\",而且把這些天象同相應的物候揉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國最早的天文曆和物候曆的結合體。
我國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星圖約是在唐中宗時期(705-710)繪製的敦煌星圖。這份星圖上面繪有一千三百五十多顆星,它於1907年被斯坦因运走,現存於英國倫敦博物館。江蘇省蘇州市保存著一幅石刻星圖,它是根據北宋元豐年間(1078-1O85)時觀測結果。於南宋時期的1247年刻制的。圖中共刻一千四百四十顆星,並刻有銀河以及通過二十八宿距星(每一宿中取作定位置的標誌星,叫做這一宿的距星)的經線二十八條。這一石刻星圖刻制比較精確,包含的星數比較齊全
筆者藏有兩幅清嘉慶年間雙色套印的古星象圖──《黃道中西合圖》,長90CM,寬60CM,分南北兩極,
羅列有中國傳統的二十八宿,所謂二十八宿最初是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自西而東排列有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角、參;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這兩幅星圖的製作是對恒星位置全方位觀測後的形象記錄,再加入一些西方觀察記錄,把北半球(我國中原地區)全天可見的星象畫在一張園形的圖上,又把南半球(國外)全天可見的星象畫在另一張園形的圖上,有二十八條輻射線表示二十八宿距度,還刻繪有赤道、黃道、銀河等。所刻星計一千多顆。圖中標明\"星等\"共1-7等星.....
每圖上方各有170餘字的文字說明:\"…又如古儀象志作幾星,則以漢字注數於星名之右;今儀象志
作幾星,則以洋字係數於漢數之下;或古有今無,則注西無;或古無今增,亦用洋字注數於漢數之左,似於求識天星者披圖可以了然。\" 圖和文字中有阿拉伯數字、羅馬字母的中西對照,這是古代中西科學技術交流的最好例證。
落款:\"嘉慶丁卯徐朝俊識\"。嘉慶丁卯即西元1807年,故知此圖有近200年歷史。
明末清初,大批西方傳教士來華,也帶來了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其中包括天文學方面的知識,如
乾隆初年德國人戴進賢在欽天監任職,傳入開普勒發現的行星運轉軌道是橢園的論點以及英國科學家牛頓計算地球和太陽、月亮距離的方法;法國傳教士蔣友仁乾隆九年(西元1744年)來華傳入關於哥白尼的日心說。由於它借鑒了中外天文學先進的知識,加入西方的一些觀察記錄,故恒星的位置都繪得比較準確,比蘇州石刻星圖(宋代淳祜七年即1247年繪刻)更為先進,具有更高的科學性,也是中西文化結合的實物史料。
徐朝俊刊行的《高厚蒙求》,收入了《經天該》,他是這樣介紹《經天該》的:“明有泰西利瑪竇,作
《經天該》,一名《經天訣》,又稱薄子玨作,未審所撰何人。要皆句內有圖,言中有象……。”複袾宏書中所言西國之說,實即《經天該》一書之內容,《經天該》一書系李之藻與利瑪竇合譯於1601年,書中西洋星圖實出於利瑪竇之手,而由李之藻將隋代丹元子《步天歌》中之星座星名,加於西洋星圖之上 . 徐朝俊,清代鐘錶大師,徐光啟第五世孫.承其家學,喜研數理,著《自鳴鐘表圖法》,<<中星表一卷>>在“三垣二十八宿”兩部分中配上了天文圖,又加了全天星圖,由黃道分開,南、北天半球各一幅。值得注意的是每幅圖上除有黃極外,還有赤極,黃經線用實線,赤經線用虛線,但赤經線和黃經線都在黃道上相交是不對的。這種天文圖在我國歷史上很少見…
筆者將此古星圖請教于流沙河先生,沙老很興奮,指著圖中北斗七星旁一顆叫“輔”的星說:“古代羅
馬人招考士兵時,就叫他們用肉眼看這顆星,誰能看到並指出其方位,就算是眼睛好,合格了。”沙老還告訴
筆者:我國古代一般是不准私學天文的,統治者認為天文即天機,故天文知識一般為古代的大祭師或是國家專門機構如欽天監掌握,“如在古代,查出你私藏這兩幅星象圖,一定會吃官司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2.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1991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