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语文_23.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来源:哗拓教育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

23.

教学设计

《陶罐和铁罐》

23 陶罐和铁罐

【教材分析】:

《陶罐和铁罐》是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的课文,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奚落、谦虚、傲慢、懦弱、轻蔑、和睦相处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使学生懂得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并初步体会同学间相处应该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遇到无事生非的人也应该尽量克制自己的言行。

4、抄写表现陶罐和铁罐神态与动作的词句,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课前谈话:调动气氛,与学生拉近距离。 【教学过程】:

一、情景模拟,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来到了盛世王朝博物馆,它是由宫殿遗址修建而成的,博物馆里有什么呢?下面有请讲解员。(大家要仔细听哦,待会老师有问题)

生:欢迎大家来到我们博物馆参观,大家看,我们眼前这件文物,是一件让考古专家们都感到吃惊和兴奋的精美艺术品,它叫做陶罐,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的。你看它多么的光洁、朴素、美观,它来自几千年前的古代,是宝贵的历史遗产,非常有价值。

师:谢谢讲解员,刚才讲解员给我们介绍的就是大屏幕上的它,那老师要考考同学们谁听的最认真?这件文物叫什么?(陶罐)今天老师也把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贴)它是用什么做成的吗?(陶土烧制的)它有什么特点?大家太聪明了,一遍就记住了(那老师要提醒一下大家,陶土这种材料烧制的陶罐,存放时间越久,越是光洁、朴素、美观,就越有价值)

陶罐还有一个亲密的兄弟,叫——铁罐(贴),铁相对于陶土的保存性长,容易生锈(看图)。

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23.陶罐和铁罐》,揭示课题,齐读课题。(再读一遍,响亮的喊出它们的名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做到不指读,不动唇,不出声音,比朗读的速度快。读

完的同学用坐姿告诉我。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这些词语一定难不倒你,你先自己读一读。谁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声音洪亮,字正腔圆,非常流畅)

2.检查字词。

出示:奚落 轻蔑 傲慢 恼怒

谦虚 光洁 朴素 美观

和睦相处(这个词语非常有特点,除了和睦的睦字是生

字以外,其他 三个字都是多音字,请同学们课后把这三个字的其他读音写到书上。)

(1)读词语。(自由读,个别读)

(2)有没有同学还发现了什么特点?发现第一行是写铁罐的,下面的是写陶罐的?带着对陶罐和铁罐的印象有感情地来读一读这些词语。齐读。

3.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把词语送进括号里)

从前,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 )陶罐,但多年之后,陶罐依

然那么( )、( )、( ),而铁罐却( )了。(没了踪影,无影无踪)

(这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再读一遍加深印象。)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师:铁罐常常奚落陶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呢?(指着大屏幕)请大家再来读课文2至9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画出表现铁罐和陶罐神态的词语。(出示)

2.(出示2至3段:“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1)有没有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分角色。

师:你觉得他读出了铁罐和陶罐的什么?这是一个傲慢的铁罐,傲慢是什么意思,你来做一做,嘴巴一撇,下巴一抬,真傲慢。那你带着这种表情再来问一问。面对傲慢的铁罐,陶罐很--,陶罐说-你真是一个谦虚的小姑娘。(理解、板书:傲慢,谦虚),还从哪里看出了?从他们的称呼上你听出了什么?兄弟就是把它当成自己人了。那让我们带着这些情感再来读。

(2)去掉旁白,男女生合作读。 理解“不敢”。(陶罐为什么不敢?“碰”陶罐看到、正视自己的短处,但是铁罐呢?)

3.出示4至5段:(“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1)指生读。在这组对话中铁罐怎么样?(轻蔑:比傲慢还要傲慢)陶罐呢?(仍然谦虚)

从大家的读中,老师就感受到骄傲的铁罐就是在奚落陶罐。那奚落

是什么意思?(用尖刻的语言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过。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了。)

(2)陶罐谦虚但却不是懦弱,敢于讲道理,陶罐也有自己的长处,请从第五段找一找(盛东西)。请同学们发挥想象,陶罐还有可能说些什么? (想想我们前面送给陶罐的词语,还记得吗?)

说到 盛东西 ,我不见得比你差; 说到 ,我不见得比你差; 说到 ,我不见得比你差; 说到 ,我不见得比你差。 (3)去掉旁白,男女合作读。

过渡:陶罐有这么这么多的长处,铁罐它看到了吗?骄傲的铁罐怎能接受陶罐的反驳,不等陶罐把话说完,就恼怒了。恼怒是怎样的?脸都气紫了,就像它一样。我们在读好句子的时候,不光要带上表情,加上感情,还要关注到文中的标点符号。大家看在这一段中,我们要关注哪种标点符号?

4.出示6至8段:(“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1)师范读。刚才大家读得那么好,老师想来读一读。要想读好课文,还要加上表情,带着感情去读,当然更不要放过标点符号,同学们铁罐的话中有一个标点符号出现了两次(!)大家听我是怎么读这个标点符号的?(“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

(2)生模仿读。你觉得老师刚才读得注意了什么?你能不能也像老师

那样来读一读呀?谁还比它更恼怒,大家一起来读。大家都变成恼怒的小铁罐了,恼怒的火焰越烧越旺呀。

(3)铁罐的语气开始是傲慢,接着是轻蔑,进而是恼怒,后来呢?请你自己读读铁罐的话,看看此时此刻铁罐是带着什么样的语气说的这句话,在老师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大屏幕出示“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 )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火冒三丈 暴跳如雷 恼羞成怒

大发雷霆 怒气冲天 怒发冲冠)(你算什么东西,这都在骂人了呀) (4)铁罐都火冒三丈了,但陶罐却一直是心平气和的,因为它把铁罐当成了自己的兄弟啊,它想和这个兄弟——和睦相处(板书:和睦相处)。 5.演一演。再读2至9段,读出铁罐由傲慢、轻蔑到恼怒的情绪递增,

读出陶罐的心平气和。

引导:这个时候的铁罐,他有没想到以后发生的事情?(没有)他有没看到自己的短处?(没有)他有没看到陶罐的长处?(没有)所以他还是仗着自己的长处去奚落别人的短处。 四、总结提升。

随着时间的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上面覆盖了厚厚的尘土。当人们发现他们时,陶罐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后来被珍藏在博物馆里,成了无价之宝,而铁罐却慢慢地消失,变得无影无踪。(图片展示)(原因:铁遇到空气中和水中的氧很容易氧化生锈,年代久远,铁罐层层氧化,变成了粉末,消失不见。)

陶罐和铁罐两种不同的性格,最后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局,陶罐--,铁

罐--看到这里,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老师想把这些话送给大家。齐读。

师总结:对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与人交往,要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以和为贵,要像陶罐一样做一个谦虚的人。 五、指导书写。

1.出示“谦”字,学生观察(结构,主笔,中线). 2.师生总结书写小口诀:谦字左窄右宽,横画距离相等,横竖写在中线,撇捺左收右放。

3.师范写,生书写。(微课)(头正肩平脚放松,一笔一画写工整) 4. 展示,评价,修改。(同学们来看一看他的书写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让我们发现他书写的长处。让我们改改自己书写的短处,再练一个。我们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六、作业。

续写故事: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他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而且还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你好,漂亮的陶罐”。铁罐非常友好地向陶罐打招呼。 ……

板书设计:

《陶罐和铁罐》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比较喜欢读童话课文内容简略易懂,对话有趣,学生

谦虚 23.陶罐和铁罐 睦傲慢 相故事,《陶罐与铁罐》是一则童话,本篇处乐于去读。应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 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的词句,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并要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但是,三年级的孩子在阅读这则寓言时,往往会过于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而使自己的认识会有偏差,他们会以为陶罐是好人,而铁罐是“不好”的,几乎没有任何可取之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需要老师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加以引导。

这则童话故事,语言朴素且富有童趣。学生很容易读懂故事的内容。因此,教学中,先与学生交流阅读故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想象,读中悟,逐步让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这点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教学重难点。

《陶罐和铁罐》效果分析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四次对话,将陶罐和铁罐的神态动作描写得淋漓尽致,鲜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一教学资源,通过读、感、悟,学习文本。 一、认识陶罐和铁罐。

课始创设情境,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学生知道陶罐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制成的?它有什么特点?通过老师生活中收集的有关铁制品的图片,学生知道铁这种物质容易生锈,不易保存。

[课堂效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共鸣。 二、 朗读对话,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奚落”是什么意思?两个同学举手作出回答。这只是处于感性上的认识。于是,我便说:“让我们读读铁罐说的话,体会‘奚落’的意思,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接下来,指名学生读,集体读,男生读铁罐的话,女生读陶罐的话。

[课堂效果:这一环节,学生的学习情趣是愉悦的,朗读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对对话的内容很熟悉了,有的同学已能背诵。在读中悟,悟后读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 三、 表演。

上一环节,学生余兴未尽,我又趁热打铁:“我们演一演陶罐和铁罐的这段对话吧。”先同桌同学合作练习,再请两组到讲台上演并进行了评价。

[课堂效果:学生演得认真,看得认真,评价也很认真,赞扬了优点,指出了不足。更重要的是,同学们表演时,脱离书本,将课本里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达到训练语言的目的。]

《陶罐和铁罐》教材分析

《陶罐和铁罐》是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主要是通过对话展示情节、推进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阐明道理。全文共17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段至第9段,讲的是自满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谦虚的陶罐以礼相让,据理力争。第二部分是第10至17自然段,讲的是许多年过去了,陶罐被人们挖掘出来依然如故,而铁罐早已无影无踪。从而揭示出文章的宗旨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应相互尊敬对方特长、和睦相处。读懂课文讲的道理是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陶罐和铁罐》评测练习

一、生字我会写(识字小能手:写字时请在田字格上方把每个字的拼音写上。)

陶 厨 谦 虚 辩 恼 怒 睦

感 逝 荒 掘 朴 素

二、请大声读准下面的词语。

奚落 轻蔑 傲慢 恼怒 谦虚 光洁 朴素 美观

和睦相处

这些词语的主人就是陶罐和铁罐,赶快填在下面吧:

陶罐: 铁罐: 三.把上面的词语送进句子里。

从前,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 )陶罐,但多年之后,陶罐依然那么 ( )、( )、( ),而铁罐却( )了。 四、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把词语的意思写在书上)

轻蔑 懦弱 奚落 和睦相处

五、铁罐消失的原因:

六、孩子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国王御橱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王朝覆灭,宫殿倒塌,许多年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荡然无存。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两点进行教学。 一、抓对话、重朗读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这一点文章。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 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首先采取师生分角色朗读。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朴实之感。再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请两位学生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我还鼓励他们加上自己设计的动作。学生的表演可以说是绘声绘色,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二、以对比、悟品格

在品析人物对话时,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陶罐和铁罐不同品格。教学第二部分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在这里铁罐的可悲下场和陶罐不朽的价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让学生领悟:陶罐出土后,依然惦记着曾经对自己并不友好的铁罐,从中感受陶罐的善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畅所欲言,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总之,这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我。

《陶罐和铁罐》课标分析

一、人文主题的位置

《陶罐和铁罐》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本组课文人文主题是“科学的思想方法”。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落实本课的人文主题就是要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整个小学教材中关于“科学的思想方法”这一人文主题的体系,明确本单元人文主题的学习目标,即: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学习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我们可以借助文中的泡泡语来引导学生落实本课这一人文主题。泡泡语:“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蕴含道理的认识,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如,要谦虚,不要骄傲;要多看别人的长处,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骄傲的人下场可悲。在学生说出以上认识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课文和生活经验加深理解。 二、训练重点的位置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教材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本组单元的导语提出:“让我们多读读,多想想。”结合本组导语提出的这一学习要求及本课泡泡语、课后题,将本课的训练重点确定为以下两点:一是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积累语言。这两项都是发展性训练项目,也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训练项目。下面就这三个训练项目做以下解读:

(一)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种阅读基本功,也是一种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它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清楚、明白)了解和把握,并能用比较简练的语句进行描述。其基本方法是:整体——部分——整体,即先把课文读两遍,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认真阅读,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最后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另外,借助于课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中心句等也是一种有效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基本功。其作用:一是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其表达方法等奠定基础;二是能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二)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积累语言。

含义深刻的词句与一般词句有所不同,它具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字面的意思,一层是隐藏在词句中的深层含义。理解这样的词句,不能只理解字面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透过字面的意思,去体会它的深层含义、丰富内涵或言外之意。这些词句我们通过查字典来理解,还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理解这部分词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

阅读基本功”。其作用:一是为了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其表达方法等奠定基础;二是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的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在本课中的泡泡语中提出:“‘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要往下读读看。”“奚落”,是用尖刻的话讽刺别人,使人难堪。联系下文铁罐说的“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 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这样尖刻的话就是对陶罐的奚落。

由此可以看出,“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训练项目,随着年级的增高,对于此项训练重点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应该逐步引导学生牢固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这一阅读方法,并在今后的阅读中熟练运用,形成阅读能力,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