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堂的生命
[摘 要]: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需要学生全身心的主动参与。课堂发言的多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程度。主动、积极发言的学生,总是十分专注于课堂学习,注意聆听教师、学生的每一句话语,并能仔细领会话语的主题,把有关的意思内化为自身的思维,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有效的、能促进学生真正发展的。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生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 主动性 积极性 社会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是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使其具备高智商和高情商是教育培养人才的重点。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处于认知世界的初步阶段,对外界的一切充满好奇,也充满探究的渴望,课堂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期望了解的。但我们发现,在过往的教学中多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代学,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率低。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此阶段的他们心理与生理会随时间和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若教育方式与其心理背道而驰,将极大的影响其效果。 1.理想“丰满”,准备“骨干”
“长大了我想当科学家”、“我想当医生”、“我想当歌唱家”„„
在我们的耳边总是会听到很多小学生有如此美的理想,但如何为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却是他们未曾考虑的,也即出现理想“丰满”,准备“骨干”的现象。原因在于处于此阶段的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够,不懂得付出与回报相辅相成的关系,简单的认为拥有理想便能成为理想中的人,而对后天的努力却不甚了解。如此导致在课题中不认真,对学习马虎,甚者在玩耍的时候将理想弃之不顾。 2.情感与理智失衡 小学阶段的儿童,容易动情,而其感情又容易被外界所干扰,对于喜欢的事表现为极为的兴趣和积极,而不喜欢的事总是避而远之,他们的情感处于两极状态,无法通过理智驾驭。在课堂中,对于感兴趣的课程,他们能够认真听,并积极配合教师,而对于不感兴趣的课程,他们表现为冷淡、学习效率低、甚者破坏课题纪律和气氛。而同学间的友情也比较无法理智对待,会因某一件小事儿闹别扭、情绪,有时还出现拉帮结派的现象,影响班级团结。 3.好强但又缺乏自制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数拥有一颗积极、上进、好胜的心,其求知欲与好强心必不可分,在班级里,他们希望自己能知晓所有的事,能回答所有的问题,所有的同学都围着他转,此种心理能够让他们多份思考,多份参与,多份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此阶段的他们思考能力有限,所谓的观点也只是自己认为而已,而且容易带浓厚的感情色彩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容易出现固持己见的现象,对老师的要求,顺意便接受,不顺意便排斥,无法克制自己的行为和举动。 4.学习被动、不稳定 多数小学
生的学习,基本是按照老师或家长的要求进行学习。原因在于他们不懂得学习对未来的重要性,也不知道学习有何用处,因此无论是课堂的学习还是家庭学生都显得非常被动。同时由于其心理结构的不成熟,对待学习也和对待其他事物一样,是以兴趣和快乐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因而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的一个最直接、最终极的目标,此种素质的培养是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我采取多种形式,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学生课堂积极发言的勇气和兴趣,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我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了以下策略:
一.掌握心理特点,制定有效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起积极性和主动性,关键在于掌握好其心理特点,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其不良习惯,激发起积极和主动性。比如对于理想“丰满”,准备“骨干”的现象,可以通过相关思想教育,使其懂得美好的理想需要通过努力才能实现,没有行动的理想的空白的,不现实的,并可讲名人成功的故事进行激励;对于其理智的培养,可有意识的先培养有影响力的学生,向他们讲解做人、做事中理智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理智对人对事,并让他们去影响其他学生;对于自制力差的问题,教师在教导过程中要肯定其上进心,并可通过让其完成细小的事来培养其耐心和意志力,逐步提供其自制力。笔者的一次成功
经验是,通过制定课题跟踪记录,老师记录班长,班长记录组长,组长记录组员行为的方式来维持课题纪律,并定期进行公开指证,久而久之,课题纪律有明显的改善。 二、教给方法,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其实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表现欲望很强,喜欢听表扬的话,经历的挫折太少,在一年级学生身上尤其突出。当他的发言得到肯定和赞扬的时候,就会调动他发言的积极性;当他的发言被师生无情否定的时候,就可能产生消极的作用。为此,我经常向灌输学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扬长避短”等观点。然后,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我要求从发言的内容和语句,态度和礼貌,思想和诚意,思维和方法,勇气和胆识等不同的角度来评价,发现他们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一面,委婉而亲切地指导学生的不足之处。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不光是师生之间,我还经常开展小组之间、生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保证每节课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我班有一位女孩子,文静秀气,聪明伶俐,上课专心听讲,就是发言时声音太小。我和家长交流后,初步分析应该是性格内向所致。其实她每次发言的质量都挺高的,在老师一次次鼓励下,在同学的信任下,她不但发言声音响亮了,还经常提出质疑,甚至下课了还到我跟前来问一些不明白的地方,真让人感到欣慰。
三、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
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经常表扬一些发言声音响亮的学生;发言质量高的学生;朗读课文有感情的学生;认真聆听别人发言的学生等等。语文课堂上,我还经常让学生当“小老师”,上台领读,教同学学生字等。每两周还要评出“朗读之星”、“发言之星”。正是这些“榜样”,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模仿对象,激励着学生不断进步,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各个争当榜样,跃跃欲试。有句话道:“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课堂,老师要充分给予肯定,注意表扬与批评的顺序。比如对于上课爱讲话的学生,可以说;“你的发言很及时,如果能够更针对课本更好”;对于胆小的同学说:“你朗读的很有感情,如果能大声点更好”。对于成绩稍差,考试即使有1分的进步也要在课堂表扬,激发其上进心;对于考试失利的同学要肯定其努力,分析其失利的原因,并告之其老师相信他下次一定能够考好。如此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鼓励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与积极性。 四.满足好奇心,激发积极和主动性 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性,正是在好奇心的牵引下,他们对未知的一切渴望了解。从心里学角度上分析,好奇心能够促使人们加强对其的了解,并不断的进行探究,因此在课题中,教师应该充分满足其好奇心,以激发学习的主
动性和好奇心。
五.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氛围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而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地参与,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比如在低年级学习j、q、x、和ü相拼的省写规则时,先让学生观察四个字母的特征,并让学生自己进行描述,后由教师告之j、q、x不能和u相拼,所以和ü相拼时,ü上的两点可以省去,最后教师和学生自编成口诀“小ü有礼貌,见了j、q、x就脱帽”、“ 小ü有礼貌,见了j、q、x就脱帽”等,如此学生记忆更深刻。 六、建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自身的亲和力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课堂上,教师的教态亲切、感人,语言丰富生动,富有吸引力。这样,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创造出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就能尽最大的能力释放出自己的知识。如果学生觉得老师高高在上,就会望而生畏,从而小心谨慎地抑制自己的能力。因此,当学生声音小时,我会说,请打开你的“扩音器”;当学生扯着嗓子说话时,我会说,当心!天花板要塌了。当学生唱读时,我会模仿他唱读的口气来说话。在学生的笑声中,他们自然明白了上课发言时,语气要自然,要用最好听的声音来说话。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
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教师要学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才会达到一种畅所欲言的境界。 总之,要培养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作为教师要用爱心和智慧,为学生建构和谐的课堂。小学生具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其学习的随意性比较大,而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掌握其心理特点,通过多种途径挖掘和发挥其主动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胡志岩 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11(10):44
2. 邢益春 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和发展探究 当代教育研究 2009 ,2:55-56
3. 徐忠芹 姜德林 小学生学习效率低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现代教育教学论坛 2010,6(6):11-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