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鲁悉达,字志通,扶风郡人也。祖斐,齐通直散骑常侍、安远将军、衡州刺史,阳塘侯。父益之,粱云麾将军,新蔡、义阳二郡太守。
悉达幼以孝闻,起家为梁南平嗣王中兵参军。侯景之乱,悉达纠合乡人,保新蔡,力田蓄谷。时兵荒饥馑,京都及上川饿死者十八九,有得存者,皆携幼以归焉。悉达分给粮廪,其所济活者甚众,仍于新蔡置顿以居之。招集晋熙等五郡,尽有其地。使其弟广达领兵随王僧辩讨侯景。景平,粱元帝授持节、仁威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
敬帝即位,王琳据有上流,留异、余孝顷、周迪等所在锋起。悉达抚绥五郡,甚得民和,士卒皆乐为之用。琳授悉达镇北将军,高祖亦遣赵知理授征西将军、江州刺史,各送鼓吹女乐。悉达两受之,迁延顾望,皆不就。高祖遣安西将军沈泰潜师袭之,不能克。齐遣行台慕容绍宗以众三万来攻郁口诸镇,兵甲甚盛,悉达与战,败齐军,绍宗仅以身免。
王琳欲图东下,以悉达制其中流,恐为已患,频遣使招诱之,悉达终不从。琳不得下,乃连结于齐,共为表里。齐遣清河王高岳助之,相持岁馀。会裨将梅天养等惧罪。乃引齐军入城。悉达勒麾下数千人,济江而归高祖。高祖见之,甚喜,曰:“来何迟也?”悉达对曰:“臣镇抚上流,愿为番屏,陛下授臣以官,恩至厚矣;沈泰袭臣,威亦深矣。然臣所以自归于陛下者,诚以陛下豁达大度,同符汉祖故也。”高叹曰:“卿言得之矣。”授平南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封彭泽县侯。世祖即位,晋号安左将军。
悉达虽仗气任侠,不以富贵骄人,雅好词赋,招礼才贤,与之赏会。迁安南将军、吴州刺史。遭母忧,哀毁过礼,因遘疾卒,时年三十八。赠安左将军、江州刺史,谥曰孝侯。
史臣曰:彼数子者①,或驱驰前代,或拥据故乡,并识运知归,因机景附,位升列牧,爵致通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悉达抚绥五郡 .B.乃连结于齐 .
绥:安抚平定 结:联合
C.曰:“来何迟也?” .
迟:晚
D.悉达勒麾下数千人 勒:约束.
④两受之,迁延顾望,皆不就 ⑤频遣使招诱之,悉达终不从 ⑥勒麾下数千人,济江而归高祖
2.下列句子中,表现鲁悉达“识运知归”的一组是( )①纠合乡人,保新蔡,力田蓄谷 ②分给粮廪,其所济活者甚众 ③领兵随王僧辩讨侯景
A.①③⑥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侯景叛乱时,以孝道而闻名乡里的鲁悉达,组织当地人保卫新蔡一带,致力于耕田,储积谷物,安抚灾民,被他救济而存活的人很多。
B.在梁末动荡之际,王琳想沿江而下,利用地势之便,扩大自己的势力,图谋篡国,但受鲁悉达势力所阻。事实上鲁悉达保护了陈高祖。
C.在西受王琳的威胁、东受陈高祖的袭击、北受北齐的进攻的形势之下,鲁悉达始终保持中立,最终没有投向任何一方。
D.鲁悉达任侠仗义,颇好诗书,又能礼待贤士,并恪守孝道,年轻时就以孝而闻名,后因母丧而染病身亡。年仅三十八岁。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悉达两受之,迁延顾望,皆不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臣所以自归于陛下者,诚以陛下豁达大度,同符汉祖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以富贵骄人,雅好词赋,招礼才贤,与之赏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自言汉司徒允弟、幽州刺史懋七世孙也。祖宏,仕石季龙;父苗,仕苻坚,皆至二千石。
仲德少沉审,有意略,事母甚谨,学通阴阳,精解声律。苻氏之败,仲德年十七。及兄睿同起义兵,与慕容垂战,败,仲德被重创走,与家属相失。路经大泽,困未能去,卧林中。有一小儿青衣,年可七八岁,骑牛行,见仲德惊曰:“汉已食未?”仲德言饥,小儿去,须臾复来,得饭与之。食毕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径。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号,号讫衔仲德衣,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与叡相及。度河至滑台,复为翟辽所留,使为将帅。积年仲德欲南归,乃弃辽奔泰山。辽追骑急,夜行忽见前有猛炬导之,乘火行百许里以免。
因至姑孰投桓玄。值玄篡,见辅国将军张畅,言及世事。仲德曰:“今之起者恐不足以济大事。”元德果劲有计略,宋武帝甚知之,告以义举,使于都下袭玄。仲德闻其谋,谓元德曰:“玄无远虑,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须一夫力耳。”事泄,元德为玄诛,仲德窜走。会义军克建邺,仲德抱元德子方回出候武帝,帝于马上抱方回,与仲德相对号恸。追赠元德给事中,封安复县侯,以仲德为镇军中兵参军。
武帝欲迁都洛阳,众议咸以为宜。仲德曰:“今暴师经载,士有归心,故当以建邺为王基。”帝深纳之。元嘉中,到彦之北侵,仲德同行。魏弃河南,司、兖三州平定,三军咸喜,而仲德有忧色,曰:“诸贤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诸军进屯灵昌,魏军于委粟津渡河,虎牢、洛阳并不守。彦之闻二城并没,欲焚舟步走。仲德曰:“今贼去我犹自千里,滑台尚有强兵。若便舍舟,士卒必散。”乃回军沿济南历城步上,焚舟弃甲,还至彭城。仲德坐免官。寻与檀道济救滑台,粮尽乃归。自是复失河南。九年,又为徐州刺史。仲德三临徐州,威德著于彭城。立佛寺,作白狼、童子像于塔中,以在河北所遇也。进号镇北大将军。卒,谥曰桓侯。亦于庙立白狼、童子坛,每祭必祠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德被重创走 .
被:遭受 乘:趁着
C.元德为玄诛,仲德窜走 .D.以在河北所遇也 .
委粟津渡河魏军于.
C. 乃设九宾礼于庭.若便舍舟,士卒必散.D.属皆且为所虏若.
诛:斥责 遇:遇到
B.乘火行百许里以免 .
渡水,仲德随后得济因.
A.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故当以建邺为王基.B.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7.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仲德有谋略的一组是( )
①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 ②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 ③学通阴阳,精解声律 ④士有归心,故当以建邺为王基⑤告以义举,使于都下袭玄 ⑥若便舍舟,士卒必散
A.②⑤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①③④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德年轻时就很慎重并且有谋略,侍奉母亲很是恭敬,学识上精通阴阳学,并深通声律。 B.仲德17岁时与王叡发起义兵,同慕容垂协同作战,王懿身负重伤。仲德被困泽中,幸得童子、白狼相助,才得以脱险。
C.仲德反对武帝迁都洛阳的想法,认为军队在外多年,士兵思乡,认为应该以建邺为都城。 D.仲德随到彦之作战,在敌军丢弃了河南,司、兖三州平定的情况下却面带忧容,认为必中对方圈套。
9.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毕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玄无远虑,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须一夫力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贤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少师事刘炫,炫谓门人曰:“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才也。”隋大业末,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高祖谓吏部侍郎张锐曰:“今选吏岂无才用特达者?朕将用之。”锐言行成,调富平主簿,有能名。召补殿中侍御史,纠劾严正。太宗以为能,谓房玄龄曰:“古今用人未尝不因介绍,若行成者,朕自举之。”尝侍宴,帝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行成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自是有大政事,令与议焉。累迁给事中。帝尝谓群臣:“朕为人主,兼行将相事,岂不是夺公等名?舜、禹、汤、武得稷、蒐、伊、吕而四海安,汉高祖有萧、曹、韩、彭而天下宁,兹事朕皆兼之。”行成退,上疏曰:“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帝嘉纳之。转刑部侍郎、太子少詹事。
太子驻定州监国,谓曰:“吾乃送公衣锦过乡邪!”令有司祠其先墓。行成荐里人魏唐卿、崔宝权、马龙驹、张君劼皆以学行闻,太子召见,以其老不可任以事,厚赐遣之。太子使行成诣行在,帝见悦甚,赐劳尤渥。还为河南巡察大使,称旨,检校尚书左丞。是岁,帝幸灵州,诏皇太子从。行成谏曰:“皇太子宜留监国,对百僚日决庶务,既为京师重,且示四方盛德。”帝以为忠。迁侍中、兼刑部尚书。
高宗即位,封北平县公,监修国史。时晋州地震不息,帝问之,对曰:“天,阳也,君象;地,阴也,臣象。君宜动,臣宜静。今静者顾动,恐女谒用事,人臣阴谋。又诸王、公主参承起居,或伺间隙,宜明设防闲。且晋,陛下本封,应不虚发,伏愿深思以杜未萌。”帝然之,诏五品以上极言得失。俄拜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永徽四年,自三月不雨至五月,行成惧,以老乞身,制答曰:“古者策免,乖罪己之义。此在朕寡德,非宰相咎。”乃赐黄金器,敕勿复辞。行成固请,帝曰:“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泫然流涕。行成惶恐,不得已复视事。未几,卒于尚书省舍,年六十七。诏九品以上就第哭。比殓,三遣使赐内衣服,尚宫宿其家护视。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祭以少牢,谥曰定。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补殿中侍御史,纠劾严正 .
纠:纠正
B.古今用人未尝不因介绍 .
因:通过
C.有隋失道,天下沸腾 沸腾:纷乱 ..D.古者策免,乖罪己之义 乖:违背.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张行成深受皇上推崇礼遇的一组是( )
①今选吏岂无才用特达者?朕将用之 ②若行成者,朕自举之 ③令有司祠其先墓 ④帝见悦甚,赐劳尤渥 ⑤赐黄金器,敕勿复辞 ⑥诏九品以上就第哭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1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行成年轻时师从刘炫,深得刘炫赏识,刘炫认为他是辅佐朝廷的良才。入唐后经张锐推荐,调任富平主簿。
B.唐太宗因自己兼行将相事务,抢夺了大臣的名分,意欲还政于大臣。张行成上疏认为皇上美德光耀后世,见识宏远,实不必与臣下争功。
C.高宗时晋州地震不断,张行成认为这是上天示警,表达了对后宫干预朝政、人臣谋逆的忧虑,提醒皇上应明确设防加以阻止。
D.张行成为官正直,多次直言进谏,太宗驾临灵州,下诏让皇太子随行,张行成认为皇太子应留守京都,处理政务,得到了皇上的应允。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侍宴,帝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有大政事,令与议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二(答案)(做题时间:腊月二十八)
1【答案】D 【解析】勒:率领。 2【答案】D
【解析】①表现的是在社会动荡之中,鲁悉达保全地方,安抚百姓。②表现了鲁悉达的仗义任侠。③是鲁悉达弟弟的所为。
3【答案】C
【解析】鲁悉达后来投向了高祖。
4【答案】①鲁悉达对双方的封赏都予以接受,但他拖延观望,谁那里都没有赴任。 ②然而我之所以自己来归顺陛下,确实是因为陛下豁达大度,就像汉高祖一样。
③(鲁悉达)不因为富贵就轻视他人,很喜欢词赋,招揽礼遇贤才,与他们聚会共同鉴赏辞章。 【参考译文】
鲁悉达,字志通,扶风郡郡县人。祖父鲁斐,在南齐时做了直散骑常侍、安远将军、衡州刺史,被封为阳塘侯。父亲鲁益之,粱朝时的云麾将军,新蔡、艾阳二郡的太守。
悉达自幼以孝而闻名,在家中以平民的身份出任梁朝南平嗣王的中兵参军。侯景作乱,鲁悉达招集乡里的百姓,保护新蔡县,致力于耕田,储积谷物。当时兵荒马乱,饿殍载道,南京及上川一带的人饿死的十有八九,有幸免得以存活的,都扶老携幼,归附鲁悉达。鲁悉达把仓中的粮食分给难民们,被他救济而存活的人很多,他继续在新蔡县供给难民饮食,收留难民。他招纳收容晋熙等五郡,这五个郡就全归他管理了。又派他的弟弟广达领兵随王僧辩去讨伐侯景。侯景之乱平定后,梁元帝授予了鲁悉达持节、仁威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的职位。
梁敬帝即位,王琳占据长江上游,留异、余孝顷、周迪等,都在各地独霸一方,起兵作乱。鲁悉达安抚晋熙五郡,很能得到百姓的拥戴,士兵都乐于为他所用。王琳授予了鲁悉达镇北将军的职位。陈高祖陈霸先也派赵知理授予他征西将军、江州刺史的职位,并且各自都赐予了鼓吹女乐等作为封赏。鲁悉达对双方的封赏都予以接受,但他拖延观望,谁那里都没有赴任。陈高祖就派安西将军沈泰从小道带军队偷袭鲁悉达,没能攻下。北齐派遣行台慕容绍宗率领三万军队来进攻郁口诸镇,士兵气势旺盛,鲁悉达与他交战,太败齐军,慕容绍宗仅能自己脱身保命。
王琳想图谋东下进攻南京,觉得鲁悉达遏守长江中流,担心他成为自己进军的障碍,屡次派使者引诱招纳,但是鲁悉达最终没有顺从。王琳也不能东下,就与齐人联合,互为照应相互支援,齐人派遣清河王高岳帮助王琳。双方相持一年多,恰好遇到偏将梅天养等有罪害怕惩治,就引齐军进攻城内。鲁悉达就率领数千军队渡过长江,归顺了陈高祖。陈霸先见到鲁悉达,非常高兴,就问:“为何这么晚才来归附我呢?”鲁悉达说:“我在您的上流驻守着,情愿做您的番属屏障,陛下授予我官爵,对我的恩情是厚重到了顶点的,沈泰对我的袭击,其威慑也是深刻的。然而我之所以自己来归顺陛下,确实是因为陛下豁达大度,就像汉高祖一样。”陈霸先叹道:“您的话说得对呀。”授予了鲁悉达平南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的职位,封为彭泽县侯。世祖陈蒨即位,晋封为安左将军。
鲁悉达虽然任侠仗义,但不因为富贵就轻视他人,很喜欢词斌,招揽礼遇贤才,与他们聚会共同鉴赏辞章。鲁悉达升为安南将军、吴州刺史。遇到母丧,哀痛守丧,超越礼制,因而患病身亡,时年三十八岁。世租追赐他为安左将军、江州刺史,谥号孝侯。
写史书的臣子说:他们这几个人,有的在陈朝就已经在仕途驰骋了,有的是在自己家乡拥兵占据一方,但都能看清天下运势,知道自己应做出何种选择,在陈霸先称帝时就像影子一样来归附,官位升至了刺史,爵位达到了列侯。
5【答案】C
【解析】诛,诛杀,处死。 6【答案】C
【解析】A.于是/通过,B.把……当成/因为,C.都是“在”,D.如果/你们。 7【答案】B
【解析】①指脱险有白狼相助,③指学识渊博,⑤非仲德所为。 8【答案】B
【解析】“同慕容垂协同作战”错,“慕容垂”是作战对象。
9【答案】(1)(仲德)吃完想要走,但下了一场暴雨,不知道通向渡口的路在哪里。 (2)桓玄考虑事情不长远,喜欢夜间出营,现在俘获他只需一个人的力量就够了。 (3)众人都不熟悉北方人情善于诡诈,必定会陷入敌人圈套。 【参考译文】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县人。(他)说自己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之弟、幽州刺史王懋的七世孙。其祖父王宏在石季龙时为官,父亲王苗在苻坚时为官,都官至州刺史。
仲德年轻时就很慎重并且有谋略,侍奉母亲很是恭敬,学识上精通阴阳学,并深通声律。苻坚战败时,年仅17岁的王懿与其兄王睿一同发起义兵,与慕容垂作战。前秦军队很快溃败,王懿身负重伤,败逃后与家人失去联系。路经大泽,被困住,无法离开,趴在树林里。有一个穿青衣的小男孩,年龄大约七八岁,骑着牛经过这里,看见仲德吃惊地问:“你吃饭了没有?”仲德说自己很饿,小孩走了,一会儿又回来了,拿来饭给仲德吃。仲德吃完想要走,但下了一场暴雨,不知道通向渡口的路在哪里。有一只白狼走到他面前,仰天长叫,叫完衔住仲德的衣服,接着就渡河,仲德随之而过,与兄长王叡相会合。渡河之后到了滑台,又被翟辽留下,让他做将帅。几年后,仲德想南归,于是离开翟辽奔往泰山。翟辽追兵紧急追赶,夜间行路,忽然看见前方有极亮的火炬为他引路,趁着亮光奔走了百十里路,才得以逃脱。
仲德到姑孰投奔桓玄门下。赶上玄桓篡夺政权,仲德拜见辅国将军张畅,谈到国家大事。仲德说:“现在起事,恐怕不足以成就大事。”元德果敢刚毅有计谋,宋武帝很是了解他,把准备推翻
桓玄的事告诉了他,派他袭击桓玄。仲德听了他的想法,对元德说:“桓玄考虑事情不长远,喜欢夜间出营,现在俘获他只需一个人的力量就够了。”事情败露后,元德被桓玄杀了,仲德逃跑了。正值义军攻克建邺,仲德抱着元德的儿子方回等武帝。武帝在马上抱着方回,和仲德相对而恸哭。武帝追赠元德为给事中,封为安复县侯,让仲德做镇军中兵参军。
武帝想把都城迁到洛阳,朝中大臣纷纷附和,唯有王懿提出异议;“现在军队在外多年,士兵有归乡之心,所以应当以建邺为都城。”武帝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元嘉年间,到彦之北侵,仲德同行。魏军丢弃了河南,司、兖三州平定了,三军都非常高兴,而仲德面带忧色,说:“众人都不熟悉北方人情善于诡诈,必定会陷入敌人圈套。”各路军队进驻灵昌,魏军在委粟渡口渡河,虎牢、洛阳都失守了。彦之听说二城都陷落了,想烧掉船只逃跑。仲德说:“现在贼兵离我们还有千里之远,滑台还有强壮的军队。如果这时丢弃船只,士卒必会失散。”于是,回军从济南历城步行进发,然后焚掉船只扔了武器,回到彭城。仲德受到牵连被免官。不久和檀道济去营救滑台的守军,直到粮草用尽才回去。自此又丢掉了河南。
元嘉九年,仲德又做了徐州刺史。仲德多次到徐州为官,他的威德在彭城很出名。他建立佛寺、塑成白狼、童子的像供在塔中,这也是由于在河北所遇到的白狼、童子的缘故。封号为镇北大将军。他死后,谥号桓侯。人们也在他庙里立了白狼、童子的像,每逢祭祀时,也一定祭祀白狼、童子。
10【答案】A 【解析】纠:检举 11【答案】C
【解析】①并非指张行成;③为太子的行为。 12【答案】B
【解析】“意欲还政给大臣”错,唐太宗实际上有自骄心理。
13【答案】(1)(张行成)曾经侍奉皇上宴饮,皇上谈到崤山以东和关中人,语意间(对二者)有不同(的看法)。
(2)从此遇有重大政事,让张行成参与讨论。 (3)您是我的旧臣,怎么能舍弃我离开呢? 【参考译文】
张行成,字德立,是定州义丰县人。年轻时师从刘炫,刘炫对门人说:“张行成体态器度方正,是辅佐朝廷的良才。”隋朝大业末年,察举孝廉,担任谒者台散从员外郎。高祖对吏部侍郎张锐说:
“现在铨选的官吏中难道没有才能特别突出的吗?我要任用他们。”张锐推荐张行成,调任富平主簿,以才能出众而有名。后召入朝中补授殿中侍御史,行使检举揭发弹劾监察等职责时严肃公正。太宗认为他很有才干,对房玄龄说:“古今用人没有不通过别人推荐的,像张行成这人,是我亲自举用。”有一次陪侍皇上宴会,皇上谈到崤山以东和关中人,语意有所偏向。张行成说:“天子以四海为家,不能以东西作为界限,这样是向人显示自己心胸狭隘了。”皇上称好。从此遇有重大政事,让张行成参与讨论。多次迁任到给事中。皇上曾对群臣说:“我做人主,兼行将相事务,岂不是剥夺了你们大家的名分,舜帝、夏禹、商汤、周武得到后稷、蒐、尹伊、吕尚后四海平安,汉高祖有了萧何、曹参、韩信、彭越后天下安宁,这些事我一身兼任。”张行成退下后,上疏说:“隋朝丧失正道,天下大乱,陛下拨乱反正,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哪里是周代、汉代君臣能够相比的。虽然这样,仍是美德谦慎内敛,规制宏大见识深远。左右文武官员确实没有将相之才,何须在大庭广众之中与他们相较,损害皇上的尊严,跟臣下争功呢?”皇上赞许并接受了他的意见。后又转任刑部侍郎、太子少詹事。
太子驻守定州监国,对他说:“我这就是送您衣锦还乡啊!”命有关部门祭祀张行成先祖之墓。张行成所推荐的同乡人魏唐卿、崔宝权、马龙驹、张君劼,都以学识品行卓著而闻名。太子召见,因他们年岁已老,不能任用事务,厚加赏赐后送回。太子派遣张行成到皇上出行处(见皇上),皇上见了他非常高兴,慰劳赏赐尤为丰厚。返回后担任河南巡察大使,办事符合皇帝心意,任检校尚书左丞。这一年,皇上巡幸灵州,下诏让皇太子随行。张行成劝谏说:“皇太子应该留下监国,每天面对百官处理各种政务,一方面重守京城,一方面向天下显示皇上的盛德。”皇上认为他的话是忠言。迁任侍中,兼任刑部尚书。
高宗即位,封张行成为北平县公,监修国史。当时晋州不停地地震,皇上向他询问原因,张行成回答说:“天属阳,是君主的象征;地属阴,是臣下的象征。君主应动,臣子应静。现在该静的反而在动,恐怕是有女子干预政事,人臣秘密计谋。再者诸王、公主参预承问起居,或许有人会窥伺时机,应该明确设防加以禁阻。况且晋州,是陛下原来的封地,应不会无缘无故地地震,我希望陛下深思以防微杜渐。”皇上对他的话深表赞同,下诏五品以上官员深入谈论朝政得失。不久拜授张行成为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
永徽四年,从三月到五月不下雨,张行成心中畏惧,称年老乞求退休,皇上下制答覆说:“过
去罢免宰相的做法,违背了皇上应检讨自己的原则。这是我缺少德行,并不是宰相的罪过。”于是赐予他黄金器物,敕令不要再辞官。张行成坚决请求辞去宰相,皇上说:“您是我的旧臣,怎么能舍弃我离开呢?”说着悲伤地流下眼泪。张行成惶恐不安,不得已又处理政事。没过多久,在尚书省官舍逝世,终年六十七岁。皇帝下诏九品以上官员前往府第哭丧祭吊。到入殓时,三次派遣人赐给内衣,尚宫住在他家监护。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用少牢之礼祭祀,赠与谥号为“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